研究生: |
廖柏安 Liao, Po An |
---|---|
論文名稱: |
從石刀及土壤中的植物澱粉粒探討大湖文化烏山頭期人群的植物利用策略 A Study of Plant-use Strategy in the Dahu Culture Wushantou Phase Based on Starch grains extracted from Stone-knifes and Soils |
指導教授: |
李匡悌
Li, Kuang Ti 李作婷 Li, Tsuo Ting |
口試委員: |
陳有貝
Chen, Yu Be 邱鴻霖 Chiu, Hung-L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3 |
中文關鍵詞: | 大湖文化 、牛尿港遺址 、植物澱粉粒分析 、石刀功能分析 、植物矽酸體 |
外文關鍵詞: | Dahu culture, Niuniaukang site, Starch grains analysis, Function of stone-knife, Phytolit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植物微遺留,是指孢粉、矽酸體及澱粉粒等三種不同型態特徵的植物化石;在20世紀中期以後,針對植物微遺留的科學提取與分析方法逐漸發展成熟,相關的議題發展在植物考古學研究中也越發蓬勃多元。此類研究方法結合地質學、植物學與考古學等數門學科的知識與技術,研究範圍大至古氣候研究、自然環境重建,小至透過器物表面遺留分析與人類齒牙結石中的飲食結構分析,探討史前人群的生活形態。
本研究是以植物澱粉粒分析方法對大湖文化烏山頭期牛尿港遺址(距今2800-2300年)出土的石刀標本與發掘當時所採集的土壤樣本進行分析,透過濕篩吸管法與重液離心法提取當中樣本中可能殘留的植物澱粉粒,並以顯微鏡進行澱粉粒形態觀察與辨識,同時亦建立簡易的現生植物澱粉粒資料以進行形態對照與辨識。希望透過植物考古學中的研究方法,從提取出的遺留中嘗試探討大湖文化烏山頭期人群可能的植物利用策略。
而實驗分析結果最終顯示,即使是經過人為清洗後的石刀,表面仍舊可以採取到微量的澱粉粒遺留;實驗總計在四件石刀標本上提取出9顆澱粉粒,其中有7顆來自三把石刀的刃部,另外2顆則分別來自不同石刀的非使用面。經過形態辨識比對與專家協助初步鑑定,此次研究並未在取樣樣本中觀察到稻屬澱粉粒,但其中有3顆可能來自於小麥族或是黍亞科的植物澱粉粒遺留、2顆來自植物葉片或莖桿的小型澱粉粒,以及2顆近似於塊莖的澱粉粒遺留。除了外來環境汙染的可能性之外,亦有器物附近同時有相關植物組織埋存的可能性。土壤樣本並未觀察到任何澱粉粒的遺留,卻觀察到包含茅芒屬等少量的植物矽酸體,且多來自於容器內部或是有出土後良好保存的土壤樣本之中。這樣的結果也再次證實在保存環境與條件良好的情況下、仍有機會可以從樣本中提取並觀察到植物微遺留。
這也代表著即使澱粉粒分析方法在其他環境變化較為劇烈的地區能適用,但在臺灣仍然有極大的改進空間。希冀未來臺灣能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植物考古學的研究領域,並找出最適用於臺灣環境的研究方法。
The micro-remain, refers to pollen, phytolith, and starch grain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opics for micro-remains based on the knowledges of the disciplines of geology, botany and archaeology, developed vigorously and widespread from the mid-20th century. The study included ancient climate, environment reconstruction, and discover the ancient people life pattern from the analysis of artefacts and calculus.
The study extracted the ancient starch grains from the stone knifes and soils sample from the Niu Niao Kang site, which the C-14 dating 2800-2300 BP and belonged to Wushantou phase of Dahu culture. Through the morphogaphic observation and the data of extent starch granules from the microscopy, the study trying to discover the plant-use stategy of the people lived in the period of Dahu culture.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it could find the micro-remains if the samples were under the well-preserved conditions, and revealed that stone-knifes had been washed after excavation, though, still has chances to find the starch grains from their surface. In the experiment, a total of 9 starch grains extracted from three stone knifes and some of them could be identified. After preliminary identification by the expert in the field of ancient starch grain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there has three Triticeae or Panicoideae type starch grains, two small starches might be the transient starch from stem or leaf. And two other starches from two stone-knifes’ unused side were identified for tuber. Although there might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contamination from the post-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t also has possibility of coming from the tissue which buried with the artefacts. However, in the 74 soil samples only found total of 194 phytolith remains such as Miscanthus or sogon grass in 10 soil samples. Most of the phytolith remains came from the soils which were well-preserved by pottery.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even the starch analysis method could be apply in the area which have extreme climate, it still needed more research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method in Taiwan.
一、 中文部分(依姓氏筆劃排列)
Steward, Julian
1989[1955] 《文化變遷的理論》(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張恭啓譯。臺北:遠流出版。
Roberts, Charlotte, and Manchester, Keith
2010[1983] 《疾病考古學》(The Archaeology of Disease)。張樺譯。中國:山東畫報出版社。
王相華、田玉娟
2009 〈台灣六個原住民部落之山田燒墾農耕方式及其傳統生態知識〉。《國家公園學報》19(4):10-20。
王嵩山、汪明輝、浦忠成
2001 《臺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映皓
2007 《臺灣出土古稻米粒的初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藝系碩士論文。
王春燕
2007 《山東膠州趙家莊遺址龍山文化稻作農業研究》。山東大學考古學級博物館學碩士論文。
王強、賈鑫、李明啟、楊曉燕
2013 〈中國常見食用豆類澱粉粒形態分析及其在農業考古中的應用〉,《文物春秋》3:3-11。
中山大學生物系、南京大學生物系
1990 《植物學之系統與分類》。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部。
中央氣象局
2011 中央氣象局氣候統計-月平均。http://www.cwb.gov.tw/V7/climate/monthlyMean/Taiwan_tx.htm,2016年3月20日上線。
年代不詳 〈台灣過去50~100年的溫度、溼度、雨量、風等氣象參數的統計及變化析資料---氣溫〉。http://www.cwb.gov.tw/V7/climate/climate_info/statistics/statistics_2_1.html,2016年3月20日上線。
〈台灣過去50~100年的溫度、溼度、雨量、風等氣象參數的統計及變化析資料---降水〉。http://www.cwb.gov.tw/V7/climate/climate_info/statistics/statistics_2_2.html,2016年3月20日上線。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2016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2016年8月16日上線。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1991 《中國高等植物科屬檢索表》。臺北:南天書局。
包樂史、Natalic Everts、Evelien Frech
2010 《邂逅福爾摩沙:臺灣原住民社會紀實:荷蘭檔案摘要 第一冊,1623-1635》,林偉盛譯。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石璋如
1962 〈先史時代台灣與大陸的交通─從彩陶,黑陶,肩斧,段錛等研討〉。《臺北文獻》2:1-9。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007 〈天南星科〉。「天南星科主題館」: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84713&ctNode=2155&mp=1&kpi=0&hashid=,2016年5月9日上線。
2016 「農業知識入口網」:https://kmweb.coa.gov.tw/mp.asp?mp=1,2016年5月22日上線。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2014 《臺灣原住民族環境智慧》。臺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朴子市農會
2010 「農特產植物介紹專區」:http://shop.polon.org.tw/plant.asp?i_id=4&sub_itemid=13,2016年5月30日上線。
宋文薰
1980 〈由考古學看臺灣〉。刊於《中國的臺灣》,陳奇祿編,頁93-220。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何傳坤
2009 〈臺灣高雄鳳鼻頭遺址出土動物骨骼的動物考古學及埋藏學研究〉。收錄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訓》257期。
余文儀
2016[1763] 《續修臺灣府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763005,2016年3月22日上線。
吳茂成
2013 《臺江內海及其庄社》。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吳建昇
2010 《道光三年以前台江內海及周圍地區歷史變遷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邦卡兒‧海放南、董景生
2009 〈布農族社群民族植物利用之初步調查〉。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2(2): 69-95。
周昆叔
1980 〈花粉分析漫話(續)〉,《化石》1980年第一期:13、23。
周婉窈
2012 〈陳第《東番記》─十七世紀初臺灣西南地區的實地調查報告〉。收錄於《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107-150。臺北:聯經出版。
周鍾瑄
2016[1717] 《諸羅縣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ctext.org/wiki.pl?if=gb&res=885812,2016年3月22日上線。
林朝棨
1961 〈臺灣西南部之貝塚與其地史學意義〉。《考古人類學刊》15/16:49-94。
李匡悌
1992 〈淺談台灣地區農作栽培的考古學研究〉。《田野考古》3(1):7-20。
1995 〈台灣南端的史前海岸適應:經濟學與生態學的研究途徑〉。《考古人類學刊》50:198-217。
2005 〈從考古遺留論台灣史前人的飲食習慣〉。《Journal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1(1) :49-98。
2009 《南科史前文化住民歷史及生活方式復原與變遷展示內容研究計畫(2) 期末報告》。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李匡悌、李作婷、陳昱琪、米弘生、臧振華
2015 〈藉由植物系酸體和貝類殼體穩定同位素分析論臺灣西南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農作栽培與牡蠣的季節性消費〉。發表於「2014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亞學系人類學組、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台北南港,5月1日-2日。
李作婷
2012 〈從五間厝遺址矽酸體分析談兩千年前的穀物農耕與植栽環境〉。發表於「2011-2012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研討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南投埔里,12月1日-3日。
李作婷、鄭建文
2009 〈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的植矽石分析〉。發表於「2008年台灣考古工作會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臺灣臺北,3月28日-29日。
李文成、宋國定、吳妍
2014 〈河南浙川坑南遺址石製品表面殘留澱粉粒的初步分析〉。《人類學學報》33(1):70-81。
李明啟、楊曉燕、王 輝、王 強、賈 鑫、葛全勝
2010 〈甘肅臨潭陳旗磨溝遺址人牙結石中澱粉粒反映的古人類植物性食物〉,《中國科學:地球科學》40(4):486-492。
李善營、于炳松、Hailiang Dong、劉英超
2008 〈重液材料多鎢酸鈉在青海湖沉積物重力分離的應用〉,《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27(1):69-71。
李僊錦、洪郁程、洪傳凱、周茂欽、簡辰全、許耿肇、林佳蕙
2013 《大臺南的河川》。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邱文良、蔣鎮宇
2013 《植物系統分類學》。臺北:南天。
金關丈夫
2013[1954] 〈臺灣先史時代北方文化的影響〉。石璋如譯,收錄於《臺灣風土》第二冊:考古與原住民之部,陳奇祿主編,頁230-236。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拉夫琅斯‧卡拉雲漾、嚴新富
2013 《山林的智慧:排灣族Tjaiquvuquvulj群民族植物誌》。臺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
2013 〈南科園區簡介〉。http://www.stsp.gov.tw/web/WEB/Jsp/Page/cindex.jsp?frontTarget=DEFAULT&thisRootID=376,2014年11月12日上線。
柯靜雯
2016 《台灣西南地區大湖文化石刀類型與使用痕模式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郁永河
2009[年代不詳] 《裨海紀遊校釋》,許俊雅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
1999[年代不詳] 《裨海紀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孫大川、林清財
2007 《臺灣原住民祭儀文學之調查、翻譯、註釋計畫(第二階段)—魯凱族、排灣族篇》期末報告書,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委託專案執行(未出版)。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3093&keyword=%AEI%B8%AE,2015年5月18日上線。
徐子富、屈慧麗、何傳坤、朱正宜、李匡悌、臧振華、謝兆樞、邢禹依
2006 〈淺談考古學上植物遺留的研究方法〉。發表於「九十四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辦,臺灣臺東,3月4日-5日。
徐森雄、王香云、朱芷萱、孫沛瑜
2006 〈臺灣西南部地區之降雨分布特性〉。《作物、環境與生物資訊》3:9-19。
屏東縣萬丹鄉農會
2015 〈紅豆產業簡介〉:http://www.pwfa.org.tw/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6,2016年5月30日上線。
郭信厚
2011 《台灣經濟作物圖鑑》。臺北:貓頭鷹出版。
陳第
2012[1603] 《東番記》。「臺灣與海洋亞洲」:陳第〈東番記〉(周婉窈 標點‧註解):https://tmantu.wordpress.com/2012/10/03/%E9%99%B3%E7%AC%AC-%E3%80%88%E6%9D%B1%E7%95%AA%E8%A8%98%E3%80%89%EF%BC%88%E5%91%A8%E5%A9%89%E7%AA%88-%E6%A8%99%E9%BB%9E%E2%80%A7%E8%A8%BB%E8%A7%A3%EF%BC%89/,2012年10月3日上線。
陳玉美
1980 《高雄縣大湖史前遺址》。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陳有貝
2006 〈大坌坑的生業模式探討─陶片矽酸體分析方法的嘗試 〉。《考古人類學刊》66:125-154。
2008 《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陳文山、宋時驊、吳樂群、徐澔德、楊小青
2005 〈末次冰期以來臺灣海岸平原區的海岸線變遷〉。《考古人類學刊》62:40-55。
陳報章、張居中、呂厚遠
1995 〈河南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水稻珪酸體的發現及意義〉。《科學通報》40(4):339-342。
鹿野忠雄
1955 《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宋文薰譯。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16[1952]a 〈臺灣石器和陶器中國大陸系要素〉。收錄於《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楊南郡、李作婷譯註,頁219-230。
2016[1952]b 〈Manobo族的貝製摘穗器─東南亞細亞的貝製摘穗器和石刀的關聯〉。收錄於《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楊南郡、李作婷譯註,頁267-271。
康芸甯
2013 《以植物矽酸體分析和陶器壓痕翻模法探討卑南遺址的植物遺留》。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張光直
2013[1954] 〈石刀形制之分類及其系統〉。收錄於《臺灣風土》第二冊:考古與原住民之部,陳奇祿主編,頁248-250。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1977 《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張瑞津、石再添、陳翰霖
1996 〈台灣西南部台南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6:19-56。
1997 〈台灣西部嘉義海岸平原地形變遷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7:105-131。
1998 〈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的海岸變遷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8:83-105。
彭佳鴻
2010 《從植物遺留談古環境重建與植物利用以台南石橋遺址之蔦松文化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國分直一、金關丈夫
1990 《台灣考古誌》。譚繼山譯,臺北:武陵出版。
國立歷史博物館
2003 《美麗之島:台灣古地圖與生活風貌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07 《地圖臺灣:四百年來相關臺灣地圖》。臺北:南天。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標本館
2012 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http://tai2.ntu.edu.tw。2015年7月30日上線。
黃文博
2013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黃郁婷
2001 《嘉南平原曾文溪流域晚第四系之沉積環境暨層序初探》。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叔璥
1999[1736] 《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翡、郭富、金普軍
2011 〈麥坪遺址新石器時代晚期水稻植歸體的發現及其意義〉。《四川文物》6:79-83。
楊宏裕
2013 《大臺南的地形》。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楊燕萍
2000 《探討Phaseolus vulgaris 與 Phaseolus acutifolius的澱粉分布與光合作用的差異》。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鳳屏
1997 《鳳鼻頭遺址早晚期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以陶容器研究為例》。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楊曉燕、蔣樂平
2010 〈澱粉粒分析揭示浙江跨湖橋遺址人類的食物構成〉,《科學通報》55(7):596-602。
楊曉燕、郁金城、呂厚遠、崔天興、郭京甯、刁現民、孔昭宸、劉長江、葛全勝
2009 〈北京平谷上宅遺址磨盤磨棒功能分析:來自植物澱粉粒的證據〉,《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39(9):1266-1273。
楊曉燕、呂厚遠、夏正楷
2006 〈植物澱粉粒分析在考古學中的應用〉,《考古與文物》(3):87-91。
葉美珍
1987 《卑南文化農業型態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論文。
葉茂生
2005 〈台灣植物資源在糧食生產上之開發利用〉。《台灣植物資源之多樣性發展研討會專刊》:117-140。花蓮: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董倫道、楊潔豪
1999 《嘉南平原地球物理探測與地層對比》。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委託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之研究報告。
葛威
2010 《澱粉粒分析在考古學中的應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博士學位論文。
萬智巍,楊曉燕,葛全勝,蔣梅鑫
2011 〈中國南方現代塊根塊莖類植物澱粉粒形態分析〉,《第四紀研究》 31(4): 736-745。
萬智巍、楊曉燕、葛全勝、樊昌生、周廣明、蔣梅鑫
2012a 〈澱粉粒分析揭示的贛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晚期人類對植物的利用情況〉,《中國科學:地球科學》42(10):1582-1589。
萬智巍、楊曉燕、葛全勝、樊昌生、周廣明、馬志坤
2012b 〈基於澱粉粒分析的江西廣豐社山頭遺址植物資源利用〉,《地理科學進展》31(5):639-645。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2009 〈牙結石〉。「牙科疾病衛教」,http://www.tpech.gov.tw/ct.asp?xItem=185790&ctNode=17767&mp=109151,2014年12月31日上線。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2004[1920] 《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臺北:中研院民族所。
趙志軍
2010 《植物考古學:理論、方法和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
臧振華
1989 〈試論臺灣史前史上的三個重要問題〉。《考古人類學刊》45:85-106。
2012 〈南科考古發現的稻米與小米兼論相關問題〉。《Journal of Chinese Dietary Culture》8(1) :1-24。
臧振華、李匡悌、陳維鈞
1993 《第二高速公路後續計畫規劃路線沿線文化遺址調查評估報告》。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執行。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
2006 《先民履跡:南科考古發現專輯》。臺南:臺南縣政府。
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邱鴻霖
2010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出土考古遺存整理分析計畫(第一階段第三年)第二本 灣港遺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2011 《臺南科學工業園區出土考古遺存整理分析計畫(第二階段第一年)第二本 牛尿港遺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臧振華、李匡悌
2013 《南科的古文明》。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潘富俊
2014 《福爾摩沙植物記:101種臺灣植物文化圖鑑&27則臺灣植物文化議題》。臺北:遠流。
鄭萱怡
2004 《台南烏山頭遺址出土古代人類DNA序列分析》。慈濟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勻
2015 《大湖文化人骨牙齒磨耗形態及病理現象之比較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魯丁慧、陸象豫
2013 《邵族之植物利用》。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魯丁慧、邱柏瑩
2011 《鄒族之植物利用》。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賴俊仁、蔡佩勳
2010 《土壤力學試驗講義》,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網路資源:http://www.cyut.edu.tw/~jrlai/CE2302/CE2302%20Class%20Note.pdf。
劉平妹
1991 〈台灣更新世晚期以來的古氣候與環境探討〉。《田野考古》2(2):29-35。
劉長江、靳桂雲、孔昭宸
2008 《植物考古:種子和果實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劉瑩三、劉益昌、許清保、顏廷伃
2009 〈晚期全新世以來台南地區海岸線變遷初探〉。發表於「2008年台灣考古工作會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臺北,3月28-29日。
劉益昌
2011 〈從西寮遺址所見大湖文化再思〉。發表於「2010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辦,臺東,5月28-30日。
劉益昌、許清保、顏廷伃
2008 《台南縣考古遺址調查與研究計畫(第一期-溪北地區)》台南縣政府委託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之研究報告。
劉聰桂
1991 〈台灣地區的碳十四數據回顧與晚更新世以來的地盤升降運動〉。《田野考古》2(2):55-60。
謝永祥
2006 《曾文溪的河道變遷與移民墾殖》。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明哲
2015 《都會野花野草圖鑑》。臺中:晨星。
鍾明哲、楊智凱
2012 《台灣民族植物圖鑑》。臺中:晨星。
蘇品如
2001 《煤素質組成對熱裂分析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 西文部分
Armitage, Philip L.
1975 The extra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opal phytoliths from the teeth of ungulate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 187-197.
Barton, Huw
2007 Starch residues on museum artefacts: implications for determining tool us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4(10):1752-1762.
Barton, Huw and Matthews Peter J.
2006 Taphonomy. In Ancient Starch Research. Robin Torrence and Huw Barton, eds. Pp.75-94. Walnut Creek, Calif.: Left Coast Press.
Barton, Huw, and Fullagar, Richard
2006 Microscopy. In Ancient Starch Research. Robin Torrence and Huw Barton, eds. Pp.47-52. Walnut Creek, Calif.: Left Coast Press.
Barton, Huw, Torrence, Robin, and Fullagar, Richard
1998 Clues to Stone Tool Function Re-examined: Comparing Starch Grain Frequencies on Used and Unused Obsidian Artefact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5(12):1231-1238.
BeMiller, James and Whistler, Roy
2009 Starch :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London : Elsevier/Academic Press.
Beth Gott, Barton, Huw, Samuel, Delwen, and Robin, Torrence
2006 Biology of Starch. In Ancient Starch Research. Robin Torrence and Huw Barton, eds. Pp.35-45. Walnut Creek, Calif.: Left Coast Press.
Bidlack, James E.
2013 Introductory plant biolog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Boyadjian, Célia Helena C., Eggers, Sabine, and Karl Reinhard
2007 Dental wash: a problematic method for extracting microfossils from teeth.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4:1622-1628.
Briuer, Federick L.
1976 New Clues to Stone Tool Function: Plant and Animal Residues. American Antiquity 41(4): pp. 478-484.
Butzer, Karl W.
2006[1982] Archaeology as human ecology: method and theory for a contextual approach.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rispeels, Maarten J.
1994 Plants, genes, and agriculture.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Dobney, K. and Brothwell, D.
1986 Dental calculus: its relevance to ancient diet and oral ecology. Teeth and anthropology. In Teeth and Anthropology,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Cruwys, E., Foley, R.A. eds., vol. 291, Pp. 55-81. Oxford.
1988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tudy of archaeological dental calculus. I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n Archaeology. BAR International Series, Olsen, S. ed.,, vol. 452, pp. 372-385. Oxford.
Field, Judith
2006 Reference Collection. In Ancient Starch Research. Robin Torrence and Huw Barton, eds. Pp.95-113. Walnut Creek, Calif.: Left Coast Press.
Fullagar, Richard
2006 Starch on artifacts. In Ancient Starch Research. Robin Torrence and Huw Barton, eds. Pp.177-203. Walnut Creek, Calif.: Left Coast Press.
Google
2016 Google map,「地形圖模式」:https://www.google.com/maps/d/edit?hl=zh-TW&authuser=0&mid=1MorAdrWYjObif6r0LqDyrPrXkcQ,2016年3月20日上線。
Grace, Roger
1996 Review Article of Use-wear Analysis: The State of the Art. Archaeometry 38(2):209-229.
Henry, Amanda G., Brooks, Alison S., and Piperno, Dolores R.
2014 Plant foods and the dietary ecology of Neanderthals and early modern humans.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69: 44-54.
Henry, Amanda G., and Piperno, Dolores R.
2008 Using plant microfossils from dental calculus to recover human diet: a case study from Tell al-Raq a’i, Syri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5: 1943-1950.
Hinton, R. J.
1981 Form and Patterning of Anterior Tooth Wear Among Aboriginal Human Group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54: 555-564.
Hirst, K. Kris
2014 Starch and Starch Grain Analysis-The Archaeology of Starch. In About.com. Electronic document, http://archaeology.about.com/od/sterms/qt/starches.htm, accessed November 6, 2014.
Horrocks, M.
2005 A Combined procedure for Recovering Phytoliths and Starch Residues form Soils, Sedimentary deposits and Similar Material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2: pp. 1169-1175.
Horrocks, M. and Lawlor, I.
2006 Plant microfossil analysis of soils from Polynesian stonefields in South Auckl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3: 200-217.
Liu, Li, Ma, Sai, and Cui, Jianxin
2014 Identification of starch granules using a two-step identification method.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52: 421-427.
Li, Mingqi, Yang, Xiaoyan, Ge, Quansheng, Ren, Xiaoyan, and Wan, Zhiwei
2013 Starch grains analysis of stone knives from Changning site, Qinghai Province, Nor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40(4):1667-1672.
Loy, T. H.
1994 Methods in the analysis of starch residues on prehistoric stone tools. In Tropical Archaeobotany. Hater, J. ed., pp. 86-114. London: Routledge.
Krag, Sabine
2006 The water chestnut (Trapa natans L.) as a food resource during the 4th to 1st millennia BC at Lake Federsee, Bad Buchau (southern Germany).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The Journal of Human Palaeoecology 11(1): 125-130.
Martin, Ronald E.
1999 Taphonomy : a process approach. Cambridge [Engl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ssner, Timothy C.
2011 Acorns and bitter roots: Starch grain research in the prehistoric Eastern Woodlands. Tuscaloosa, Ala.: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Nägeli, C.
1858 Die Stärkekörner, Morphologische, Physiologische, Chemisch-physicalisch und Systematisch-botanische. Zúrich: Verlag F. Schulthess. S.441.
Orzechowski, Slawomir
2008 Starch metabolism in leaves. Acta Biochimica Polonica 55(3): 435-445.
Perry, Linda
2002 Starch Analyses Reveal Multiple Functions of Quartz "Manoic" Grater Flakes from the Orinoco Basin, Venezuela. Interciencia 27 (11): http://www.scielo.org.ve/scielo.php?script=sci_arttext&pid=S0378-18442002001100010, accessed June 2, 2016.
2004 Starch analyses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ol type and function: an example from the Orinoco valley.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31: 1069-1081.
Piperno, Dolores R. and Dillehay, Tom D.
2008 Starch grains on human teeth reveal early broad crop diet in northern Peru.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5(50):19622-19627.
Piperno, Dolores R., and Holst I.
1998 The Presence of Starch Grains on Prehistoric Stone Tools from the Humid Neotropics: Indications of Early Tuber Use and Agriculture in Panam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5(8): 765-776.
Piperno, Dolores R., and Pearsall, Deborah M.
1998 The Origin of Agriculture in the Lowland Neotropics. Academic Press.
Power, Robert C., Salazar-García, Domingo C., Wittig, Roman M., and Henry, Amanda G.
2014 Assessing use and suitability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n the analysis micro remains in dental calculus.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49: 160-169.
Raven, P. H., R. F. Evert, and S. E. Eichhorn
1999 Biology of Plants.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
Sun, S. C.
1970 Photo geologic study of the Tainan-Hsinying coastal plain area, Taiwan. Petro. Geo 1. of Taiwan 7: 133-144.
Therin, Michael
1998a Starch extraction protocol. Unpublished report to the Australian Museum, Sydney.
1998b The Movement of Starch grains in Sediments. In A closer book: Australian studies of stone tools. Fullagar, R. ed., pp. 61-72. Sydney: University of Sydney Archaeological Computing Laboratory.
Therin, Michael, Torrence, Robin and Fullagar, Richard
1997 Australian Museum Starch Reference Collection. Australian Archaeology 44: 52-53.
Torrence, Robin and Barton, Huw
2006 Ancient Starch Research. Walnut Creek, Calif.: Left Coast Press.
Tsukada, Matsuo
1966 Late Pleistocen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in Taiwan (Formos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55(3): 543-548.
Ugent, D.
2006 History of Starch Classification. In Ancient Starch Research. Robin Torrence and Huw Barton, eds. Pp.116-119. Walnut Creek, Calif.: Left Coast Press.
Ugent, D., Pozorski, S. and Pozorski T.
1981 Prehistoric remains of the sweet potato from the Casma Valley of Peru. Phytologia 49: 405-415.
1986 Archaeological manioc (Manihot) coastel Peru. Economy Botany 40: 78-102.
Williamson, Bonny S.
2006 Investigation of Potential Contamination on Stone Tools. In Ancient Starch Research. Robin Torrence and Huw Barton, eds. Pp.89-90. Walnut Creek, Calif.: Left Coast Press.
Yang, X., Ma, Z., Li, Q., Perry, L., Huan, X., Wan, Z., Li, M., and Zheng, J..
2014 Experiments with Lithic Tools: Understanding Starch Residues from Crop Harvesting, Archaeometry 56 (5): pp. 828-840.
三、 日文部分
甲野勇
1939 〈臺灣烏山頭遺跡発見の先史時代遺物〉。《人類學雜誌》54: 166-170。
宇田津徹朗
2005 〈プラント‧オパール〉,《環境考古學マニュアル》,松井章編,頁138-146。東京:同成社。
李作婷
2010 《台湾先史社会における稲作農耕の展開に関する研究─プラント・オパールと石製収穫具を中心に》。日本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學府博士論文(未出版)。
奈良省三、山口献三、戸嶋進
1968 〈浮沈法による澱粉粒の比重〉。《澱粉工業学会誌》16(1):5-8。
渋谷綾子
2010a 〈日本列島における現生デンプン粒標本と日本考古学研究への応用一残存デンプン粒の形態分類をめざして〉。《植生史研究》18(1):13-27。
2010b 〈石器残存デンプンからみた三内丸山遺跡の植物利用の変遷〉。《特別史跡三内丸山遺跡年報》:79-88。
渋谷綾子、Peter Matthews、鈴木忠司
2006 〈旧石器時代石器資料の残存デンプン分析調査報告〉。《新潟県立歴史博物館研究紀要》7:17-24。
鹿野忠雄
1945 〈東南亞細亞に於ける黑陶、彩陶並に紅陶:金關博士の論文お読みて〉。《東洋史研究》9(3):142-151。
國分直一
1941 〈臺灣南部に於ける先史遺跡とその遺物〉。《南方民族》6 (3): 45-62。
1959 《台湾考古民族誌》。日本:慶友社。
藤原宏志
1976 〈プラント˙オパール分析法の基礎的研究(1)—数種イネ科植物の珪酸体標本と定量分析法〉。《考古学と自然科学》9:15-29。1979 〈プラント・オパール分析法の基礎的研究(3) -福岡・板付遺跡(夜臼期)水田および群馬・日高遺跡(弥生時代)水田におけるイネ(O.sativa L)生産総量の推定-〉,《考古学と自然科学》 12:29-42。
藤原宏志、杉山真二
1984 〈プラント˙オパール分析法の基礎的研究(5)—プラント˙オパール分析による水田址の調査—〉。《考古学と自然科学》17,頁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