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柯錦玲
ko Ching Ling
論文名稱: 跨國網路交流對偏鄉國小學生學習之影響評估
Learning Impacts of Cross-national Exchanges on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Example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Pao-San, Hsinchu
指導教授: 王淳民
Wang Chun M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偏鄉國小跨國交流教學設計多媒體
外文關鍵詞: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cross-national exchanges, instructional design, Multimedia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究適合偏鄉國小學童進行跨國網路交流之活動設計、跨國網路交流對國小學童之影響、以及瞭解國小學童在進行跨國網路交流時所遭遇到的困難。本研究以新竹縣寶山鄉某偏遠國小的七位學童為研究對象,利用e-mail、blog、moodle教室、skype、YouTube等網路應用工具進行與美國加州某中文學校學童的跨國交流。
    本研究透過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法進行質性資料分析並進行個案探討。在作業設計方面,本研究發現:1)小組合作可以減輕個人壓力,加速交流作品的產出;2)多媒體的交流方式可以吸引學生,減輕英文壓力;3)正式安排的主題課程較能協助學生有目標的學習;4)而中文活動也可以適當地安排於其中。收穫方面發現學生資訊與中英文能力均獲得增長,且激發出主動學習的精神、拓展國際視野、認識彼此文化、以及想與世界做朋友的念頭。此外,在學生所遭遇的困難與解決方式上,本研究建議英文的困難可藉由作業設計與網路協助;電腦鍵盤英文大小寫轉換的操作需先指導;需要給予學生固定自由選擇學習的時間;教室內的資訊設備要齊全,並供學生自由運用;同時視訊活動應用廣角視訊鏡頭或外接攝影機,讓學童都能入鏡。本研究最後也提出具體建議,以提供偏鄉的小學進行跨國網路交流時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appropriate design of cross-n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for rural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he impacts of these activities, and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activities.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seven students from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By using the Internet tools such as emails, blogs, Moodle platform, Skype, and Youtube, the study conducted the cross-national exchange activities with one elementary school in California, United States.
    The study adopted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o collect qualitative data and analyzed the cases. For the design of assignments, the study found: 1) teamwork can decrease individual pressure, and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project production; 2) Multimedia exchanges can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s, and also decrease the pressure of English barriers; 3) Assigned activities are helpful to direct students’ learning; 4) It is appropriate to include some activities conducted in Chinese. Additionally, the study found students’ abiliti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re both improved. Students are also inspired to learn automatically, expand world vision, get to know the other culture, and make friends with the whole world. Moreover, for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and solutions, the study suggests using assignment designs and the Internet resources to overcome the English barriers. A training of typing English is needed, and a fixed time with a fully equipped classroom for students to learn freely i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synchronous video conferences, using wide lens or connecting to an external DV to allow every student in the scene is helpful. Some concrete recommendations are provided in the end for the rural elementary schools to conduct cross-national exchanges.

    目錄 目錄……………………………………………………………………………Ⅰ 表目錄…………………………………………………………………………Ⅲ 圖目錄…………………………………………………………………………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6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與預期貢獻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跨國交流學習的優點與挑戰 8 第二節 資訊科技在跨國網路交流上的運用與困難 17 第三節 跨國交流的教學設計 24 第四節 偏鄉教育資源探討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現場與對象背景資料 36 第二節 交流活動設計 4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資料分析 51 第五節 研究程序 54 第四章研究發現與討論 57 第一節交流課程實施之個案分析 59 第二節偏鄉學童適合之跨國交流活動 110 第三節偏鄉學童在進行跨國交流之學習影響 116 第四節偏鄉學童進行跨國交流遭遇之困難與克服之法 125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結論 129 第二節 建議 134 第三節 研究方法的限制 137 參考文獻 139 壹、中文部分 139 貳、西文部分 143 附件 145 附件一: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100年度) 145 附件二:觀察紀錄表 150 附件三:教學反思札記表 151 附件四:訪談紀錄表 152 附件五:活動前學生訪談問題表 153 附件六:自我介紹活動訪談問題表 154 附件七:認識錢幣活動訪談問題表 155 附件八:學校介紹活動訪談問題表 156 附件九:說故事活動訪談問題表 157 附件十:家鄉介紹活動訪談問題表 158 附件十一:活動結束後學生訪談問題表 159 附件十二:教師訪談問題表 160 附件十三:交流活動教學進度表 161 附件十四:教學活動設計 163 附件十五:學習單 180 附件十六:學生來往之信件 186 附件十七:美國小學課表 188 附件十八:雙方教師討論 189 表目錄 表2- 1:交流課程內容 25 表3- 1:學童資料 37 表3- 2:合作對象表 39 表3- 3:交流活動主題表 42 表3- 4:活動設計之向度與產出方式對照表 45 表3- 5交流主題課堂觀察時間紀錄表 46 表3- 6:訪談對象及訪談次數對照表 48 表3- 7:研究問題與資料蒐集的方式、頻率對照表 50 表3- 8:各種資料編碼及代表的意義 51 表3- 9:研究進度表 56 圖目錄 圖 3-1:班班皆有電腦及單槍 36 圖3-2:Lily老師及其學生 39 圖3-3:研究步驟圖 54 圖4-1研究者的blog 57 圖4-2 Lily老師的moodle教學平台 57 圖 4- 3錄製歡迎歌及自我介紹 60 圖 4- 4視訊說故事 61 圖 4- 5運用零食進行比較物價的討論 63 圖 4- 6視訊時相互演奏樂曲 64 圖 4- 7走訪炭窯主人,介紹家鄉 65 圖 4- 8利用下課時間相互協助進行影片錄製 66 圖 4- 9筆友的錢幣介紹 70 圖 4- 10生活環境影片介紹 7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中央大學(1999)。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書。2011年1月29日取自
    http://networklab.csie.ncu.edu.tw/moeplan/main.htm
    卞娜娜、陳怡君、凱恩譯(2008)。第56號教室(原作者:Rafe Esquith)。臺北:高寶。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王淳民(2010)。 從網路科技談跨文化合作學習之教學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98,123-134。
    王麗雲、甄曉蘭(2007)。臺灣偏遠地區教育機會均等政策模式之分析與反省。教育資料集刊,36,25-46。
    朱耀明 (2009)。科技發展哲學的資訊融入教學推廣策略—以iEARN 泰迪熊跨國專案學習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5),21-33。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原著Michael Quinn Patton(1980,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臺北:桂冠圖書。
    吳清山、林天佑(2004)。教育名詞-資訊素養、媒體素養。教育資料與研究,57,93。
    吳清山、林天佑(2009)。教育名詞-偏鄉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90,177-178。
    吳清基(2010)。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2011年1月29日取自
    http://www.edu.tw/index.aspx
    吳齊殷、呂欣潔(2008)。新「第四權」的共構-多元溝通的公民資訊社會。 教育資料與研究,80,129-146。
    吳瀞佩、高慧蓮(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所遭遇之困難、因應策略與省思—以「善變的月姑娘」單元為例。資訊科學應用期刊,1(1),11-22。
    呂冠瑩(2002)。英語電子郵件交換對高中生寫作之影響。清華大學外國語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呂秋霞 (2003)。運用「跨文化電子郵件交換計畫」增進臺灣國中生英語學習及文化認知之個案研究:以十七位國中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思範(2010)。國小階段國際教育之個案研究-以果園國小與風城國小為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柏桂(2006)。臺北教育國際交流經驗談-與澳洲及大陸比較為例。教師天地,140,16-23。
    沈茂庭、曾憶玲(2008)。跨越山地離島的障礙-偏遠地區醫療改善試辦方案。全民健康保險雜誌,48,6-8。
    邱淑娟(2005)。數位學習教與學歷程研究-以A高中實施之臺北市教育局「電子書包實驗計畫」為例。世新大學資訊傳播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淑娟(2006)。走出去,讓世界走進來-中山女高國際化計畫分享。教師天地,140,38-44。
    柯錦玲、王淳民(2010)。以 ePals網站進行跨文化合作學習之探討。論文發表於2010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新竹市。
    范麗娟(2003)。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科技政策。 論文發表於「國家科技與國家競爭力」學術研討會。新竹市。
    英國文化協會(2010)。教室連結網路社群–試辦階段計畫說明書。2011年1月29日取自http://www.asjh.tn.edu.tw/xupload/board/20100906135854025.doc
    張明文、 陳盛賢(2006)。桃園縣初等教育國際化及其政策。教育資料與研究,71,63-77。
    張欽盛(2006)。臺灣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與措施。教育資料與研究,71,1-16。
    張雅芳(2001)。資訊科技融入英語教學之模式與過程。菁峨季刊,13(3),2-13。
    張煌熙(1995)。為平等而設計:美國補償教育方案之經驗與啟示。初等教育學刊,4,111-122。
    教育部(2003)。92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2011年1月29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2010a)。重大教育政策發展歷程-資訊網路教育。2011年1月29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policy_list.asp
    教育部(2010b)。教育部一百年度推動教育優先區計畫。2011年1月29日取自http://general.tpc.edu.tw/12.htm
    教育部(2010c)。教育部發行 98 年版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2011年1月29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3813&pages=1
    教育部統計處(2009) 98學年度偏遠地區國民中小學名錄。2011年1月29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8
    許家菱(2006)。電子郵件運用在國小三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育汝(2006)。華文教學於跨國專案學習之運用研究—以屏東女中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世家(2006)。擴展學生視野-天母國中與日本青森縣三澤市第五中學國際交流。教師天地,140,48-50。
    陳立偉(2006)。從國際交流活動培育未來領袖。教師天地,140,51-54。
    陳立祥(1999)。我國資訊教育推動現況與展望。發表於臺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TANET'99) 。高雄市。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南宏。
    陳杉吉(2002)。國小學童在網際網路專題導向式學習環境中行為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美如(2010)。面對國際教育:學生學習、文化與科學課程及教師專業的思考。教育研究月刊,189,107-117。
    陳祥麟(2008)。國際教育扎根:374校響應。 國語日報。2011年1月29日取自http://intra.tpml.edu.tw/study/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2199
    陳智強(2004)。教育科技在全球教育之應用─一個私立國中文化交流的個案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碧祥、李珮瑜(2008)。網際空間知識觀之探究及其對教育之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80,195-220。
    陳劍涵(2004)。文化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一項全球教育合作方案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陳錦芬(2000)。跨文化、跨學科的K-!2英語網路合作教學型態。國民教育,40(3),21-28。
    陳繁興、 林英明(2004)科技教育的特性與社教功能--網際網路教學為例。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8),3-9。
    陳瀅(2008)。日本國際教育旅行之研究。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黃乃熒(2009)。臺灣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行動建構。教育研究集刊,42,1-23。
    黃詒晏(2008)。偏遠地區弱勢學生非正式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新竹縣教育處(2010)。新竹縣100年度攜手計畫課後扶助申辦說明會暨線上系統操作研習手冊。新竹縣。
    楊仁昇(2004)。參與跨國合作專案學習之教師信念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惠芳(2009)。國中小國際教育:開設第二外語。國語日報,2011年1月29日取自http://www.mdnkids.com.tw/info/news/content.asp?Serial_NO=62913
    溫明麗(2008)。教育101。臺北市:高等教育。
    詹謹菁(2009)。國小非資訊教師參與資訊融入國際交流計畫之資訊素養能力分析。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翟本瑞(2008)。從網路素養談我國資訊教育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80,173-194。
    齊若蘭(2004)。國際化教育 世界即校園。天下雜誌,311,36-41。
    劉永順(2006)。臺灣推動高中職學生國際教育旅行的現況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0(71),37-46。
    劉林榮(2002)。透過多元化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童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之能力-以臺北市蘭雅國民小學為例的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縣。
    劉慶仁(2006)。英國中小學國際教育之推展。教育資料與研究,71,87-107。
    劉慶仁(2008)。與國際接軌從教育做起。2011年1月29日取自http://www.ced.ncnu.edu.tw/
    鄭麗雪(2006)。臺北市國際交流教育之現況與展望。教師天地,140,33-37。
    賴舒庭(2010)。國際化下美國的華語文教學—我學我教我思。臺灣教育,663,12-19。
    聯合國(1990)。兒童權利公約。2011年1月29日取自http://tymp.taiwanschoolnet.org/ijc/mc.htm
    聯合行銷研究股份有限公司(2010)。99年個人家戶數位落差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薛荷玉(2009a)。把國外帶進校園:教部年投2億經費。聯合報。2011年1月29日取自http://fe3.udn.com
    薛荷玉(2009b)。學中文變容易:互動華語教材問世。聯合報。2011年1月29日取自http://fe3.udn.com
    蘇建華(2007)。Web2.0發展介紹。資訊社會研究,13,1-124。

    貳、西文部分
    Brooks, N. (1968). Teaching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3), 204-217.
    Bentley, J. P. H., Tinney, M. V., & Chia, B. H. (2005). Intercultural internet-based learning: Know your audience and what they valu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2), 117-127.
    Choi, J., & Nesi, H. (1999). An account of a pilot key pal project for Korean children. The Internet TESL Joural,5(3),Retrieved January 29, 2011, from http://iteslj.org/Articles/Choi-KeyPals/
    Davis, N., Cho, M. O., & Hagenson, L. (2005).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d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teacher educ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4(4), 384-394.
    DiMaggio, P. (1982). Cultural capital and school success: The impact of status culture participation on the grades of U.S.hgh school studen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7(2), 189-201.
    Elder, B. (2003). Technology links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Carnegie Mellon’s Today. Retrieved January 29, 2011, from http://www.cmu.edu/cmnews/extra/030808_goglobal.html
    Frizler. (1995). The Internet as an educational tool in ESOL writing instructio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Gonglewski, M., Meloni, C., & Brant, J. (2001). Using e-mail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Rationale and suggestions. The Internet TESL, 7(3). Retrieved January 29, 2011,from http://iteslj.org/Techniques/Meloni-Email.html
    Hall, E. T. (1981).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 NY:Anchor Books.
    Hanvey, R. G. (1976).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 New York: Center for glob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Ho, C. M. L. (2000).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and writing skills through email exchange The Internet TESL 6(12). Retrieved January 29, 2011,from http://iteslj.org/Articles/Ho-Email.html
    Kirkwood, T. F. (2001). Our global age requires global education:Clarifying definitional ambiguities. Social Studies, 92(1), 10-15.
    Krishnamurthi. (2003). Assessing multicultural initiativ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ssessment &Evaluation in Highr Education, 28(3), 263-277.
    Mello, V. (1998). Report on a penpal project, and tips for penpal-project success. The Internet TESL 4(1). Retrieved January 29, 2011, from http://iteslj.org/Techniques/Mello-Penpal.html
    Merryfield, M., Jarchow, E., & Pickert, S. (1997). Preparing teachers to teach global perspectives:A handbook for teacher education (pp180-185): CA:Corwin.
    Merryfield, M. M. (1998). Pedagogy for global perspective in education:Studies of teachers thinking and practice. Theory and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26(3), 342-379.
    Merryfield, M. M. (2003). Like a veil: Cross-cultural experiential learning online.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3(2), 146-171.
    Munoz, c., & Towner, T. (2009). Opening facebook:How to use facebook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Nix, S. D. (1993). Establishing a moscow-florida middle school cross-cultural linkag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collaboration. Retrieved January 29, 2011,from http://search.ebscohost.com/
    Robb, T. N. (1996). E-mail keypals for language fluency. Foreign Language Notes, 38(3), 8-10.
    Singhal, M. (1997). The Internet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3(6). Retrieved January 29, 2011,from http://iteslj.org/Articles/Singhal-Internet.html
    Wang, C. M., & Reeves, T. C. (2007). The meaning of culture in online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learning, and design. In A. Edmundson (Ed.), Globalized e-Learning Cultural Challenges (pp. 1-17). Hershey, PA: Idea Group, Inc.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