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儀芳
Chen, Yi-Fang
論文名稱: 有機會嗎?魚池地區紅茶產業的變遷與適應
Any Chance to Success in Organic Farming? The Adaptive Changes of Black Tea Production in Yuchih
指導教授: 陳中民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變遷與適應生態人類學九二一地震紅茶魚池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探討自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魚池地區的居民遭逢大地震造成的環境巨變,在災後重建過程中找到以生產紅茶作為適應新環境的方法與過程。

    紅茶在魚池的種植歷史自清朝開始就有史冊清楚記載,進入日本殖民階段時因日本國內與外銷市場的原料需求大增而使得魚池地區的紅茶生產達到高峰,但在民國六十年代不敵世界低價紅茶的競爭便開始逐漸走下坡,直到九二一地震前幾乎沒有什麼人從事紅茶生產。而災後重建的過程中,振興紅茶產業成為當地居民和重建團隊共同找出的適應方式,於是紅茶才又又再度在魚池的土地上出現。

    「有機會嗎?」、「有機,會嗎?」這句話的雙關性提供兩個問題面向來探討魚池紅茶再生產所面臨的適應問題。前者「有機會嗎?」,指的是在紅茶重新生產時當地居民根據自己的背景與資源,評估與判斷是否願意投入紅茶市場,而久不被重視生產的紅茶產業,在這一次的再生產機會中成功吸引生產者願意投資與種植,生產者們在過程中找回對紅茶的記憶,各自發揮其創意與生產的本事,在紅茶產業裡貢獻產、製、銷等不同階段的人力與擴大市場規模,並根據生產模式與個人特質有了不同特色的紅茶商品出現。

    後者所指的「有機,會嗎?」則是選擇重新生產紅茶的這群農民裡面特別採用有機農法者,面對不只是產業的再生產還是新技術的引進。這些施行有機農法生產者們,雖比較其產量、規模、方式等都有所不同,接觸有機農法的契機也大不相同,但若從生產者的特質來分析則有些相似之處,如他們都具有創新的精神、對健康飲食理念的堅持、敢於投資並承擔風險等,在適應紅茶與新技術的過程中展現不同於傳統農民的方法。

    因此,總的來說,紅茶產業是九二一地震後魚池地區農民尋找適應環境的方式之一,而各種不同特色的紅茶則是農民根據個人所掌握的資源與特質所呈現的適應結果。


    中文摘要…………………………………………………………………………01-01 英文摘要…………………………………………………………………………02-02 誌謝詞……………………………………………………………………………03-03 第一章 序論……………………………………………………………………05-15 第一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意識………………………………………06-08 第二節 文獻回顧……………………………………………………08-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12-14 第四節 論文章節安排………………………………………………15-15 第二章 田野場域介紹…………………………………………………………16-33 第一節 魚池鄉簡介…………………………………………………16-19 第二節 魚池紅茶簡介………………………………………………19-29 第三節 九二一大地震………………………………………………29-30 第四節 資源評估與重建……………………………………………31-33 第三章 生產分類………………………………………………………………34-55 第一節 紅茶生產流程………………………………………………34-35 第二節 生產方式的分類……………………………………………35-55 第四章 各憑本事………………………………………………………………56-81 第一節 階段性………………………………………………………57-59 第二節 故事性………………………………………………………59-67 第三節 茶葉比賽……………………………………………………67-69 第四節 茶葉展售會…………………………………………………69-71 第五節 個人特質與生產……………………………………………71-81 第五章 舊瓶新酒………………………………………………………………82-99 第一節 誰接受了?…………………………………………………84-89 第二節 誰不接受?…………………………………………………89-91 第三節 新技術與新關係……………………………………………91-97 第四節 是新酒還是舊酒……………………………………………97-99 第六章 結論…………………………………………………………………100-103 參考書目………………………………………………………………………104-107

    文崇一、莊英章、陳祥水、蘇雅惠
    1981 農民傳統行為對農業共同經營之影響。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49:1-114。

    台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編
    1983 葉內外銷市場發展趨勢之研究。南投:台灣省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汪文豪
    2008 平民經濟、終結貧窮。天下雜誌393: 176-195。

    周鍾瑄主修、詹雅能點校
    2005[1717] 諸羅縣志。臺北:文建會。

    林木連
    2003a 有機茶產業發展。臺灣地區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研討會專刊57: 97-105。
    2003b 台灣的茶業。臺北:遠足文化。

    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1996[1935] 日據時期新高郡轄內概況。林啟三譯。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吳東傑
    2006 台灣的有機農業。臺北:遠足文化。

    南投縣議會 編
    2000 大地震南投實況。南投:南投縣議會。

    南投縣政府
    2001 縣綜合發展計畫—魚池鄉發展綱要計畫。南投:南投縣政府。

    洪敏麟
    1979 台灣舊地名沿革。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徐英祥 編譯
    1995 台灣日據時期茶業文獻譯輯。桃園:台灣省茶業改良場。

    珍古德
    2007 用心飲食。陳正芬譯。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

    Karl Heinrich Marx馬克思
    1990[1867] 資本論。吳家駟譯。臺北:時報。

    黃應貴
    1975 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臺灣中部高山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36:35-55。

    黃叔璥
    1957[1736] 台海使槎錄。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祥水
    1972 台灣農村的媒介人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3: 39-49。

    陳慈玉
    2004 臺北縣茶葉發展史。臺北:稻香出版社。

    Robert Bocock 博科克
    1995 消費。張君玫、黃鵬仁譯。臺北:巨流出版社。

    魚池鄉公所
    2001 魚池鄉誌:經濟篇。南投:魚池鄉公所。
    2008 飄香一世紀:魚池紅茶百年風華。南投:魚池鄉公所。

    簡汝育
    2007 行動者網絡理論與地方發展:魚池紅茶產業再造。臺北:師大地理系。

    嚴學誠
    2006 什麼是好茶?茶業比賽的人類學研究。考古人類學期刊65: 106。

    藍鼎元
    1958 紀水沙連。收錄於東徵集。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Appadurai, Arjun
    1986 Introduction: Commodities and the Politics of Value.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rjun Appadurai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th, Fredrik
    1963 Introduction. In The Role of the Entrepreneur in Social Change in Northern Norway. Norway: Scandinavian of Univ. of Norway Press.

    Chen, Chung-Min
    1981 Government Enterprise and Village Politics. E. Ahern and H.G. Rohsenow (ed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opytoff, Igor
    1981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Arjun Appadurai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ottak, Conard P.
    1999 The New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1(1): 23-35.

    Geertz, Clifford
    1963 Peddlers and Princes: Social Change and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n Two Indonesian Towns. Chicago: The Univ. of Chicago Press.

    Rappaport, Roy A.
    1984 Pigs for the ancestors: ritual in the ecology of a New Guinea peopl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Steward, Julian H.
    1972 Theory of Culture Change: the methodology of multilinear evolution. Urbana: Univ. of Ill Press.

    Wolf, Eric R.
    1999 Cognizing “Cognized Models.”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01(1): 19-2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