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詠蘭 Yung-Lan Wu |
---|---|
論文名稱: |
對話式與有聲書閱讀教學對幼兒聽覺詞彙理解能力與幼兒閱讀行為之影響 The Effect of Dialogic Reading and Audio Book Reading on Kindergarten Children’s Listening Vocabulary and Reading Behaviors |
指導教授: |
楊榮蘭
Rong-Lan Y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對話式閱讀 、有聲書閱讀 、聽覺詞彙理解 、幼兒閱讀行為 |
外文關鍵詞: | dialogic reading, audio book reading, listening vocabulary, reading behaviors of childre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對話式閱讀」與「有聲書閱讀」對幼兒聽覺詞彙理解能力的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樣本以立意取樣自台中縣某所公立幼稚園58名幼生,分為實驗組(對話式閱讀)與對照組(有聲書閱讀)兩組,自95年3月1日至95年5月23日止,各進行十二週次,總計各二十四次的閱讀教學。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1.探討對話式與有聲書閱讀教學對幼兒之聽覺詞彙理解能力的影響。
2.探討對話式與有聲書閱讀教學對幼兒閱讀行為之影響。
3.探討家庭背景對幼兒之聽覺詞彙理解能力的影響。
本研究以單因子共變數(ANCOVA)、t-test及單因子變異數(AN0VA)、次數與百分比等統計方法分析量化資料,並以文字記錄閱讀教學日誌及事後訪談文本理解與故事回憶等質性資料,做為量化資料之佐證與深入探討之用,研究結果如下:
一、對話式閱讀對幼兒聽覺詞彙理解能力的影響顯著優於有聲書閱讀,差異
如:
1.對話式閱讀歷程幼兒之詞彙量與完整句的反應較易產生理解效果。
2.對話式閱讀較能幫助幼兒在詞彙理解上與舊經驗產生聯結。
3.有聲書閱讀對於詞彙的概念較為模糊,藉由對話較能幫助幼兒理解詞彙。
4.有聲書閱讀對於幼兒聽覺詞彙訊息的接收與理解有速度上的限制。
5.對話式閱讀對於語言能力較弱之幼兒的詞彙理解較有成效。
二、對話式閱讀教學相較於有聲書閱讀較有助於幼兒進入閱讀角之閱讀的行
為。
1.在進入閱讀角進行閱讀的人數上,對話式閱讀組明顯高於有聲書閱讀組。
2.實驗組閱讀時間50%達10分鐘以上,對照組則是50%達5-10分鐘。
3.在口語、非口語及專心度上,對話式閱讀比有聲書閱讀有較佳的影響。
4.在幼兒文本理解及故事回憶能力上,對話式閱讀在故事元素之「主題」、
「主角」、「情節」、「事件」、「結論」、「結局」所答出比率上也高於
有聲書閱讀。
三、家庭背景中之母親教育程度、主要照顧者教育程度、主要照顧者慣用語
言、家中互動語言、安排陪讀、自行閱讀等對幼兒聽覺詞彙能力之影響具
有顯著差異;家庭背景中之性別、年齡、排行、手足數、是否上過學、父
母職業、父親教育程度、主要照顧者、主要陪讀者、借書習慣、有無借書
證、聆聽有聲書、閱讀時間、閱讀頻率等對幼兒聽覺詞彙能力之影響無顯
著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進而對父母、幼教師等提出建議,並作為未來研究的之參考。
1.父母親及教師應主動提供對話詞彙互動並且積極參與幼兒閱讀鷹架的提供。
2.幼師應該打破以說故事型式提供閱讀經驗的窼臼,並能熟練對話式閱讀的技
巧善用閱讀理解策略,促發幼兒閱讀興趣與能力的提昇。
3.善用公共圖書館的資源努力營造溫馨開放的學校與家庭的閱讀環境,以增進
幼兒的閱讀經驗。
關鍵詞:對話式閱讀 、有聲書閱讀、聽覺詞彙理解、幼兒閱讀行為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hildren’s listening vocabulary and reading behaviors under two different methods of reading instruction, namely, the “dialogic reading” method and the “audio book reading” method. This research adopted quasi-experiment method and 58 kindergarteners from a public kindergarten in Taichung area were sampled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These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nd instructed by using dialogic reading and audio book reading method separately. The instruction time and data collection start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March to the end of May in 2006.
The data was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means of ANCOVA, t-test or ANOVA. Daily teaching logs and interviews were also recorded and quantified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Children who were instructed under the dialogic reading method are doing better in 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Revised test than those audio book reading group.
2.In comparison with audio reading, dialogic reading method facilitates a better reading behavior of kindergarten children in the reading corner.
3.In terms of family background, the factors of “mother’s education”, “primary caretaker’s education”, “tutors”, “primary caretaker’s main language”, “language used at home”, and “self reading” showed discrepan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childre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the parents, the teachers, and for future studies.
1.The parents and the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offer the vocabulary of the dialogue and participate in children’s reading process.
2.The teachers should break up the traditional story telling strategy for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develop the skills of dialogic reading so to promote children’s reading ability and interests.
3.Teachers and parents need to utilize the resources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more often, and they can create a warm and opening reading environment both in school and at home. By doing this they will increase the emergence of early reading experiences for the children.
Key words: dialogic reading, audio book reading, listening vocabulary, reading behaviors of children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凡譯(1999)。Carolyn Olivier & Rosemary F. Bowler原著。多感
官學習。台北: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6年)
方淑貞(2004)。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股份有限公司。
方金雅、邱上真、陳密桃、黃秀霜(2000)。中文詞彙覺識測驗編製之
初步報告。2000年教育與心理測驗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中華民
國心理學會。
王玉川譯(1965)。Standford. E.Taylor原著。聽話。台北:益智書局。
(原著出版年:1927年)
王佩玲(2001)。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振德(1985)。語言系統的評量及治療原則。特殊教育季刊,16期,
4-10頁。
王碧華(1992)。一個兒童文學的設計活動、實施與探索。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碧霞(1999)。論聽力理解的階段性劃分與啟發─談第二語言的聽力
課教學。語言文化教學研究集刊,第三集,90-101頁。華語教學
出版社。
石素錦(1993)。從心理語言學談語言學習。論文發表於嘉義師範學院、
教育部主辦之「八十一學年度師範院校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
集」,58-76頁),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朱穆桂(2002)。國民小學學童口語理解量表相關之研究。臺中師範學
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嘉雯(2003)。交互教學法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
究。臺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姿(2004)。圖畫故事教學活動之研究-以關懷主題為例。國立臺
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武典、張正芬(1984)。國語文能力測驗。臺北市:國立臺北師範大
學特殊教育中心。
吳春田(2001)。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回應。國立嘉義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敏而(1993)。文字書本概念與閱讀能力的關係。載於臺灣省國民學
校教師研習會編: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第三輯,45-57
頁。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吳敏而(1994)。幼兒語意與語法的發展。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
究,第三期,59-72頁。板橋: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吳敏而、陳鴻銘、賈文玲、侯秋玲、張友馨(2003)。聊書與人生Ⅱ。
台北:朗智思維科技出版社。
吳淑娟(2001)。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童之詞彙能力分析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丹(1999)。兒童發展。臺北:五南出版社。
李侑蒔、吳凱琳譯(2001)。Mary Renck Jalongo著。幼兒文學。台北:
華騰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3年)
李月娥(2003)。閱讀障礙學生與一般學生在聽覺語言處理能力上之比
較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
版。
李坤珊(2001)。小小愛書人。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俞瑾(2002)。故事在兒童休閒活動上的運用-以親子共讀讀書會為
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胤(2005)。對話式閱讀教學的三維構建。中國教育曙光網。上網日
期:94年10月3日。網址:http://www.chinaschool.org/kcgg/
biaozhun/031014_02.htm
李家同(2005)。大量閱讀的重要性。創意閱讀教學高階培訓國際研討
會會議資料及論文集。頁7-16。台北:臺灣閱讀協會。
李珮琪(2004)。幼稚園親子共讀圖畫書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偉德(2001)。國小三年級學童詞彙能力與閱讀能力之相關研究。臺
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
育年刊,第5期,109-126頁。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李連珠(1995)。臺灣幼兒之讀寫概念發展。幼教天地,第11期,37-68
頁。
李惠珠(2000)。國小低年級兒童詞彙能力表現情形和相關研究。臺中
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瑋玲(1990)。閱讀華文和英文涉及相同的認知歷程嗎?載於世界華
文教育策進會編,第二屆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理論與分析
篇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沙永玲、麥奇美、麥倩宜譯(2004)。Jim Trelease 著。朗讀手冊─大
聲為孩子朗讀。台北: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1
年)
沈文娟(2002)。以國小低年級兒童口語理解能力之表現情形及相關研
究。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沉添鉦(1997)。鷹架在語言發展中的角色:母語學習及第二語教學之
實況分析與比較。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三期,1-24頁。嘉義:
國立嘉義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香港中文大學(2005)。簡易對話式閱讀明顯增強幼童詞彙能力。上網
日期2005年6月17日香港中文大學網站
http://www.cuhk.hk/ipro/pressrelease/
050617c.htm)
葉文英(2005)。幼兒語言發展與聽覺之關係。潛能開發部落網。上網
日期:94年6月10日,網址: HTTP://PSN.SYINLU.ORG.TW/
ARCHIVES/000675.HTML
谷瑞勉譯(1999)。Laura E. Berk, Adam 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
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7
年)
周台傑(1992)。國民小學國語文成就測驗。彰化:菁華出版社。
周均育(2002)。兒童圖書館員、父母與幼稚園教師對幼兒閱讀行為的
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周怡萱(2004)。幼稚園大班師生在圖畫故事書教學歷程中的主題討
論。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幸佳慧(1998)。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探討。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文寶(2000)。台灣地區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文
化建設委員會。
林月仙(2004)。以童書為媒介的小學預備方案對身心障礙兒童語言能
力和學習適應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林佩蓉、蔡慧姿譯(2003)。C.C.Pappas & B.Z. Kiefer & L. S.
Levstik統整式語文教學的理論與實務:行動研究取向。台北:心理出版
社。(原著出版年:1999年)
林芝(2001)。打開親子共讀的一扇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
林寶貴(1994)。語言障礙與治療。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寶貴、林美秀(1994)。學前兒童語言障礙評量表之編訂及其相關研
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0,259-281。
林宛霖(2002)。台北市幼兒對圖畫書及電子童書之調查與反應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怡心(2002)。公共圖書館推行說故事活動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圖書館
為例。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武憲(2001)。親子共讀四月天─兼談三人行與閱讀的十個幸福。全
國新書資訊月刊,27,16-18頁。
林佳慧(2004)。低收入幼兒家庭親子共讀類型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菁(1996)。動畫中的顏色和背景對兒童記憶和理解學習之探討。嘉
義師院學報,第101期,37-81頁。
林寶貴、錡寶香(2000)。兒童口語理解測驗之編製。特殊教育研究學
刊,19期, 105-125頁。
邱上真、洪碧霞 (1997)。國語文低成就學生閱讀表現之追蹤研究(Ⅱ)
─國民小學國語文低成就學童篩選工具系列發展之研究(Ⅱ)。國
科會專案研究報告(編號:NSC86-2413-H-017-002-F5)
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詮釋--以岩村和朗之「十
四隻老鼠」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信誼基金會(1990)。幼兒閱讀現況調查研究。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研
究。台北市:信誼出版社。
宣崇慧(2000)。學前聽障及聽常兒童讀寫發展能力與口語發展能力之
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胡志偉(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
基礎─第一卷。台北:心理出版社。
柯華葳(1997)。中文閱讀歷程成分研究:兒童在閱讀理解上的困難。
載於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教學應用組,上冊),
399-405頁。
柯華葳(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
礎─第三卷。台北:心理出版社。
柯華葳、游雅婷譯(2001)。踏出閱讀的第一步。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
編著。台北:信誼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9年)
洪月女譯(1998)。Ken Goodman著。談閱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原著出版年:1996年)
洪美珍(2000)。電子童書閱聽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響之研究。臺東
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曉菁(2000)。故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洪蘭、曾志朗、張稚美(1993)。閱讀障礙兒童的認知心理學基礎。載
於台北市教學研習中心編,學習障礙與資源教學,74-86頁。台北: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洪蘭譯(1996)。天生嬰才。台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4
年)
洪蘭(2002)。活化大腦激發創造力。天下雜誌,263期,92-94頁。 洪蘭(2003)。閱讀的神經機制。嘉縣國教,39,46-48頁。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清心理學的觀點。教
育資料與研究,38,1-4頁。
桂冠編譯室譯 (1999) 。Carol Seefeldt原著。幼教課程-當代研究的
回顧。台北:桂冠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6年)
唐淑華(2004)。說故事談情意─西遊記在情意教學上的應用。台北:
心理出版社。
唐榮昌(1994)。個人變項及家庭環境變項對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影響之
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康巨平(2002)。圖畫書閱讀教學對國小國語低成就學同閱讀效果之研
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
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子樟(1999)。媒介互惠共榮的年代。21世紀亞洲兒童文學論文集(中
文版)。92-94頁。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張湘君主編(1995)。認識幼兒讀物。台北市:天衛文化。
張湘君、李寶琳(2000)。台北市國民小學高級學童閱讀文化調查研究。
第四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65-394頁。
永和市:富春文化。
張碧如(2002)。插嘴法與兒童哲學思考─以一次說故事的經驗為例。
教育資料與研究,第44期,65-71頁。
張鴻苓(1998)。中國當代聽說理論與聽說教學。四川:四川教育出版
社。
張慧芝譯(2001)。Diane E. Papalia, Sally W. Olds & Ruth D.
Feldman著。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原著出版
年:2001年)
教育部國教司(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中正書局。
教育部(2000)。中華民國八十九年立法院第四屆第四會期「教育部主
管九十年度施政計畫及收支預算案口頭報告」。台北:教育部。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玉英(2004)。一位幼教教師故事教學的行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淑玫(2000)。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互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
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慧貞譯(2001)。Aidan Chambers著。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台北市:
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1年)
許麗玉譯(1999)。原著:Louise Bates Ames Frances L. Ilg著。你的
四歲孩子:狂野而美妙的年齡。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原著出版
年:1955年)
郭妙芳譯(2004)。Regie Routman著。飛向閱讀的王國。台北市:阿布
拉教育文化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3年)
郭俐伶(2002)。幼兒圖畫故事指導活動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蓁譯(1999)。Louise Bates Ames Frances L. Ilg著。你的五歲
孩子:開朗而愉悅的年齡。台北:信誼基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
1955年)
陳彥玲(1985)。台北市一年級國民小學學童閱讀成就與家庭變因之關
係。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盈伶(2001)。幼兒閱讀理解之教學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幼兒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秋美譯(1988)。Patricia Marks Greenfield原著。傳播媒體與兒童
心智發展。臺北:信誼基金會學前兒童教育研究發展中心。(原著
出版年:1984年)
陳美芳(1999)。學童口語理解能力之研究。學童閱讀困難的鑑定與診
斷研討會論文集,P63-85。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國立中正
大學心理學系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
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修元(2001)。臺灣兒童對漢語同音字的理解的發展。閱讀歷程與閱
讀教學研討會。90年10月25日、10月26日,臺北市立師範學
院兒童發展研究中心。
陳淑敏(2004)。讓孩子成為主動的閱讀者。幼教資訊,第167期,2-5
頁。
陳淑琴(2000)。幼兒語言發展與語言獲得理論探討。幼兒教育年刊,
第12期,93-112頁。台中:台中師範學院。
陳淑絹(1997)。「指導─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理論探
討。台中師院學報,第11期,65-112頁。台中:台中師範學院。
陳惠莉譯(2002)。木村久一著。早期教育與天才。台北縣:大樹林出
版社。(原著出版年:1984年)
陳幗眉(1995)。幼兒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景莉(2003)。學步兒母親以繪本為媒介的親子互動經驗。國立嘉義
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陸莉、劉鴻香(1998)。修訂畢保得圖畫詞彙測驗-指導手冊。台北: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彭桂香(2000)。說故事人與說故事活動研究-以東師實小故事媽媽團長
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世杰(1996a)。閱讀低成就學童及一般學童的閱讀歷程成份分析研
究。載於八十五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17-30頁。
台北,教育部。
曾世杰(1996b)。閱讀障礙:研究方法簡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
病理學基礎─第二卷。台北:心理出版社。
曾世杰、陳淑麗、陳坤昇(2005)。弱勢低成就兒童閱讀補救教學─以
台東縣為例。創意閱讀教學高階培訓國際研討會會議資料及論文
集,53-88頁。台北:臺灣閱讀協會。
曾琬雯(2003)。台中市幼稚園教師運用圖畫書之調查研究。朝陽科技
大學幼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錦貞(2004)。語文學習策略之探究~以幼小銜接觀點出發。國立新竹
師範學院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卓琦(2004)。不同社經地位親子共讀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語
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瑞琴(1997)。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菁芳(1994)。城鄉地區學前兒童親子互動與語言能力之比較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琴(1998)。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榮真(1998)。合作學習在特殊教育上之應用。特殊教育季刊,第67
期,36-40頁。
黃瓊儀(1996)。相互教學法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
知能力與閱讀態度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
楊秀文(2001)。不同語文理解類型學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
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怡婷(1995)。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
閱讀動機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詹詩韻(2004)。相互教學法對國小資源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成效之研
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靳洪剛(1997)。語言發展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鄔時雯(2002)。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
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永靜(1998)。兒童故事在社會科教學上的應用--以《奉茶》為例。
教育資料與研究,21,62-67頁。
廖凰伶(2000)。直接教學與全語言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
解表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
趙淑雲(2003)。運用說故事活動推動兒童閱讀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
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惠美(2004)。親子共學美語圖畫書運用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齊若蘭(2002)。海闊天空Ⅵ: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天下雜誌,263,
40-60頁。
韓福榮(2001)。聽覺障礙學生語言教學 (上)。科林文摘,第五期,14-19
頁。
墨高君譯(1996)。Sawyer, W. & Comer, D. E.原著。幼兒文學。台北:
揚智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1年)
簡楚瑛(1988)。幼兒「閱讀」課程問題之探討。幼兒教育年刊,第2
期,25-37頁。台中:台中師範學院。
劉信雄、曾世杰(1996)。閱讀低成就學童及一般學童的閱讀成分分析
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3-0301-H-024
-009) 。
劉雪芳(1999)。全語文教師運用故事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漢玲(2004)。推動親子共讀活動與幼兒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靜蓉(2005)。家庭閱讀環境與幼兒語文能力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
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玉蓉(2003)。從聽說故事提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研究。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佳燕、王佳芬(2002)。圖畫書如何應用在幼兒情緒教育中。論文發
表於2002童書與兒童情緒輔導研討會。崑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學術研討會,台南縣。
蔡宜容譯(2002)。Aidan Chambers原著。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
台北市: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3年)
蔡淑瑛(2001)。從聽故事到閱讀。台北縣: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Courtney B. Cazden著。教室言談─教與
學的語言。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8年)
蔡麗芳(1998)。說故事在兒童諮商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4卷,2,33-39
頁。
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
級學生。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靜宜、胡志偉、顏乃欣、劉麗容、曾進興、盛華、曹英嬌、鍾玉梅
著(1995)。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台北:心理出版社。
鄧蔭萍(2002)。幼教從業人員如何利用童書進行幼兒之情緒教育─以
「媽媽心、媽媽樹」一書為例。論文發表於2002童書與兒童情緒
輔導研討會。崑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學術研討會,台南縣。
盧富美(1992)。談合作學習及其教學流程。教師之友,33卷4期,3-8
頁。
賴美蓉(2001)。教師講述故事時的師生言談互動─以幼稚園班級為
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添發(2003)。校園說故事義工活動現況與推展之研究-以台南縣市
為例。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
出版。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
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華馨(2003)。應用創作性戲劇說故事教學活動之研究----以安和國
小一年級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家瑄(1992)。說故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
鍾淑惠(2004)。幼兒圖畫故事書在蒙特梭利教學中之應用---以一所托
兒所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建文等(2000)。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魏瑛娟(2005)。有聲故事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童口表達能力之影響。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龔淑芬(2004)。國民小學聆聽教學教材分析及教學方法之研究。國立
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台灣語研與語文教育研
究所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份
Aaron, P. G., & Joshi, R. M.(1992). Reading problems:
Consultation and remedition.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Anglum, B.S., Bell, M.L. & Roubiek, D. L.(1990). Prediction
of elementary student reading achievement from specific
home enviroment variables. Reading improvement, 27(3),
173-184.
Baker, A. (1987). Storytelling: Art and Technique.
Littleton, Colo.:Libraries Unlimited, Inc.
Bauer, C. F. (1977). Handbook for Storytellers.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Brimer, M. A.(1969). Sex differences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3,72-79.
Butler, D, & Clay, M.M.(1982).Reading begins at home.
Portsmouth,N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Carlisle, J. E.(1989). Diagnostic assessment of 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H.L. Swanson and B. Keogh(eds.),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issues.
Hillsdale,NJ:Erlbaum.
Chall,J.(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Y: Mc Graw-Hill
Book Company.
Clay, M. M.(1979). Reading: The patterning of complex behavior.
Exeter,NH: Heinemann.
Cochran, J. P.(1997). What’s common’in a common core: How
Course structure shapes disciplinary knowledge. Journal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32(2),45-55.
Crain-Thoreson, C., & Dale, P. S.(1999). Enhancing linguistic
performance: Parents and teachers as book reading partners
for children with language delays.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19(1),28-39.
Curtis, M.E.(1980). Development of components of reading skil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2-656-669.
Diaz,R.M.,Neal,C.J.& Amaya-Williams. M.(1990).The social
origins of self-regulation.In L.Moll(Ed.), Vygotsky and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sociohistorical psychology, ed. L.C. Moll, 127-5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le, J. A., Duffy, G.G. Roehler, L.R., & Pearson, P. D.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new: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2), 239-264.
Dwyer, C.A. (1973). Sex difference in reading : An evaluation
and a critique of current theories. Review of research ,
43(4),455-467.
Dyson, A. H.(1993).Social worlds of children learning to write
in an urban primary school.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Egan, K.(1987). The Underused Power of the Story Form in
Teaching.Westminster Studies in Education.10,77-82.
Egan, K.(1988). Teaching as Story Telling: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the curriculum. Canada: University
of Western Ontario.
Flippo, R. F. & Branch, H. (1985). A program to help prepare
pre-school for reading. Reading horizons,25(2), 120-122.
Gagne, E. D.(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MA ;Little & Brown.
Garvey, C.(1974).Requests and responses in children’s speech.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41-60.
Gonzalez, M. M. (1994). Parental distancing strategies:
Processes and outcomes in 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June,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Goodman,Y. M., (1986).Children coming to know literacy. In
W,H.Teale, & E, Sulzby (Eds.),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pp.1-14).Norwood, NJ: Ablex.
Johnson, D.W.,& Johnson, R.T.(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5.Boston: Allyn and Bacon.
Lipson, M.Y.& Wixson, K.K.(1911).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of
Reading Disability: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
Lundsteen ,S. W.(1989). Language arts: Aproblem solving
approach. N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Mann, V. A., Shankweiler, D., & Smith,S.T.(1983).The association
vetween comprehension of spoken sentences and early reading
ability: The role of phonetic representation. In M.
Strddert-Kennedy & N.O’Brien (Eds.), Status report on
speech research: A report on the status and progress of
studies on the nature of speech, instrumentation for its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pril 1 September
30,1983,9-25.
Maratsos, M.(1982). The chilk’s construction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In E. Wanner & L. R. Gleitman (Eds.),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state of the ar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yer, R. E. (1987).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Morrow,L.M.(1992). The impact of literature, and attitudes of
Children from minority background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7,250-275.
Moskos, E. & Mayer, C. (1998). Deaf children learning to spell.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33(2).P.2-18.
Okolo, C. & Hayes, R.(1996). The Impact of Animation in CD-ROM
Books on Students’ Reading Behavior and Comprehen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95434).
Palincsar, A. S., Brown, A. L. & Campione, J. C. (1993). In
contexts for learning, eds. E. A. Forman, N. Minick, & C.
A. Stone, 43-5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lmer,J., MacLeod,C.M., Hunt, E.,& Davidson, J.E.(198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rrelates of reading.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4,59-88.
Perfetti,C.A. (1985). Reading a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drouzek,W.,& Furrow D.(1988). Preschoolers’use of eye
contact while speaking :The influence of sex, age, and
conversational partner.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17:89-93.
Reutzel, D.R. & Cooter, R.B. Jr.(1996).Teaching children to
read: From basals to books(2nd ed.).New Jersey:Englewood
Cliffs.
Roberts. R. N. & Barnes. M. L.(1992). “Let momma show you how”
:Maternal-child interactions and their effects on
children’s cognitiv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3:363-76.
Samuels, S. J., & Kamil, M. L.(1984). Models of the reading
process.In P. D. Pearson, R. Barr, M. L. Kamil, & P.
Mosenthal(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pp. 185-224).
NY:Longman.
Slavin. R. E.(1995).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Sulzby, E. & Teale, W.(1991).Emergent literacy. In R. Barr, M.
L. Kamil,P. Mosenthal ,& P.D. Pearson(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2,727-757. New York: Longman.
Smith,F.,(1971). Understanding read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Smith, F.,(1981). Understanding reading(2n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Smyth,J.(1996). Let's Tell Stories: Sharing stories with young
children.AECA Resource Book Series,Volume 3,Number 3. (ERIC
no. ED 402054).
Spodek, B.(1985).Teaching in early years. N.J.: Prentice Hall,
Inc.
Taylor, D. (1983). Family literacy :Young children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 Exeter, NH: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Tharp, R.G. & Gallimore. R.,(1988).Rousing minds to lif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ivas, E.(1996). Effects of Story Reading on Language. Language
Learning,46(2),189-216.
Valdez-Menchaca, M. & Whitehurst, G. J. (1992).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 A
systematic extension to Mexican day car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6), 1106-1114.
Vygotsky, L. S.(1978).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hitehurst, G. J., Falco. F. L., Lonigan, C., Fischel, J. E.,
DeBaryshe, B. D., Valdez-Menchaca, M. C., & Caulfield.
M.(1988).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
book rea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4(4),552-559.
Whitehurst G. J.,(1992)。Dialogic Reading: An Effective Way to
Read to Preschoolers.上網日期: 94年10月31日。網址:
http://www.readingrockets.org/articles/400
Whitehurst, G. J., Arnold.D. S.,Epstein,J.N.,Angell, A.L.,
Smith,M.,& Fischel J. E.,(1994). A picture book reading
intervention in day care and home for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0(5),
679-689.
Wiig,E.H.,& Semel,E.M.(1976).Language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for the learning disabled. Columbus: a Bell &
Howell Co.
Wood,D.J.,Bruner,J.,& Ross,G.(1976). The role of tutoring in
problem solving. Juo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7,89-100.
Wood,D.& Middleton,D.(1975). A study of assisted problem
solving.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66,181-91.
Wood,M., & Salvetti, E.P.(2001). Project story books: Read
aloud for students at risk. Reading Teacher,55(1).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