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雯雅 |
---|---|
論文名稱: |
女信徒與寺廟:羅東鎮義女會之個案研究 |
指導教授: | 陳祥水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0 |
中文關鍵詞: | 義女會 、女信徒 、寺廟 、性別角色 、拜契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究女性在宗教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係以羅東鎮義女會為研究對象,希望透過對寺廟裡的女性信徒團體的研究來探討女信徒在寺廟裡的宗教地位。義女會是寺廟裡的自願性信徒服務組織,對寺廟來講,「義女」們不只是神明的虔誠信徒,也是慶典及各類宗教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
從義女會的成立過程、義女會在寺廟裡所扮演的角色、女性加入義女會的動機到參加義女會對女性的影響,整體看來,性別角色對於女性參與宗教活動有很大的影響。雖然大部分的義女是以「女兒」(契女)的身份在寺廟的神聖空間中為神明服務,但影響女性加入義女會的動機,卻是出於一種「母親」角色的影響。
漢文化對女性母職(motherhood)角色的建構與推崇,使女性對於家庭有一份割捨不下的掛念,形成她們在宗教上尋求超自然力量的主要原因,希望藉由為神明服務以及行善積德的行為來為家人求得平安。
而整體來看性別角色與寺廟裡的女信徒之間的關係可以發現,在漢文化父系法則的運作下,其性別邏輯對女性特質的建構以及對女性母職角色的強調,共同形塑出女性無法擺脫的家庭責任,以及一個女性比較適合從事服務性工作的圖像,不但影響了寺廟裡的兩性分工,也是影響女性選擇參與民間信仰宗教活動的重要因素。
所以,宗教作為文化的一個部分,不可避免的再現了文化所建構的性別邏輯,因為在同一個文化範疇內,不管是宗教或性別體系,其深層的運作邏輯都在一個更大的文化網絡內相互交織。所以只要是在父系社會的性別邏輯下,宗教就不可避免的會對女性形成不同程度的壓迫。
但在整個大的文化邏輯運作下,每個「個人」的生活都因為自身周遭環境的不同而面對不同的情況,隨著「個人」對文化邏輯的詮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行動。因此,女性在文化體系內還是可以折衷、協調,找到自己可以安然生活的位置。
一、中文部分
丁毓玲、陳祥水
1996 益家村的益家媽信仰研究。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2:175-203。
內政部民政司
2002 全國寺廟名冊。台北:內政部。
王明珂
1996 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47-184。
王平宇
1998 宋代婦女的佛教信仰。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寶月
1997 從女鬼的出現談漢文化中女性的地位。宜蘭文獻26:38-47。
呂理政
1990 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玉珍
1999 寺院廚房裡的姊妹情:戰後台灣佛教婦女的性別意識與修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97-128。
李秀娥
1997 鹿港夫人媽成神的傳說與類型。思與言35(2):187-234。
李貞德
1994 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251-270。
李翹宏、莊英章
1997 夫人媽與查某佛:金門與惠東地區的女性神媒及其信仰比較。刊於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黃應貴、葉春榮主編,頁63-89。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洪美華
1992 清代民間秘密宗教中的婦女。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芳瓏
1997 十種女神一種極致的臉:宜蘭縣女神信仰分析。宜蘭文獻26:3-37。
財團法人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
2001 效勞一生:效勞生的故事,第二輯。台北:行天宮文教發展促進基金會。
張珣
1996 女神信仰與媽祖崇拜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9:185-203。
2000 婦女生前與死後的地位:以養女與養媳等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6:15-43。
陳家倫
1997 台灣社會中性別與宗教的關係:社會結構位置的影響。思與言35(2):51-92。
喬健、陳莉莉
1994 婦女與宗教:大岝村的例。刊於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中心編輯,頁763-779。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游謙
1995a 宿命與非宿命:以宜蘭地區神明收契子的習俗為例。刊於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二),莊英章、潘英海編,頁251-26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5b 民間信仰在宜蘭地區的發展與特色。宜蘭文獻17:25-50。
黃美英
1995 香火與女人:媽祖信仰與儀式的性別意涵。刊於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漢學研究中心編輯,頁531-551。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6 宗教與性別文化:台灣女神信奉初探。刊於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李豐楙、朱榮貴主編,頁297-325。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
趙世瑜
2002 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
鮑家麟
1991 陰陽學說與婦女地位。刊於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鮑家麟編,頁37-54。台北:稻鄉出版社。
蔡佩如
1999 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蕙馨
1997 性別、家庭與佛教:以佛教慈濟功德會為例。刊於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李豐楙、朱榮貴主編,頁97-120。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0 現代佛教女性的身體語言與性別重建:以慈濟功德會為例。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275-311。
鍾幼蘭
1994 金門查某佛的初步研究。刊於金門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余光宏、魏捷茲編,頁129-16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龍應台
1993 孩子你慢慢來。台北:皇冠出版社。
二、翻譯部分
Mead, Margaret
1990[1935] 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宋踐等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三、英文部分
Boddy, Janice
1989 Wombs and Alien Spirits: Women, Men, and the Zār Cult in Northern Sudan. Wisconsin: The Univ. of Wisconsin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Richard Nice tran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 Press.
Butler, Judith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t Theory, and Psychoanalytic Discourse. In Feminism/ Postmodernism. L. J. Nicholson ed., Pp.324-340. New York: Routledge.
Furth, Charlotte
1994 Ming-Qing Medicin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229-250。
Harrell, Stevan
1974 When a Ghost Becomes a God.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P. Wolf ed. Pp. 193-206.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1986 Men, Women, and Ghosts in Taiwanese Folk Religion. In Gender and Religion: On the Complexity of Symbols. Caroline Walker Bynum, Stevan Harrell, and Paula Richman, eds. Pp. 97-115. Boston: Beacon Press.
Huang, Chien-yu Julia(黃倩玉) and Robert P. Weller
1998 Merit and Mothering: Women and Social Welfare in Taiwanese Buddhism.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7(2): 379-396.
Jordan, David K.
1977 God, Ghost, and Ancestors: The Folk Religion of a Taiwanese Village.(台灣版)台北:林口圖書公司。
Jordan, David K. and Daniel L. Overmyer
1986 The Flying Phoenix: Aspects of Chinese Sectarianism in Taiw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Kendall, Laurel
1985 Shamans, Housewives, and Other Restless Spirits: Women in Korean Ritual Life. Honolulu: Univ. of Hawall Press.
Moore, Henrietta L.
1988 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 Minneapolis: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Ong, Aihwa
1986 Spirits of Resistance and Capitalist Discipline: Factory Women in Malaysia. Albany: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
Ortner, Sherry B.
1974 Is Female to Male as Nature Is to Culture? In Women, Culture, and Society. Michelle Z. Rosaldo and Louise Lamphere, ed., Pp. 67-87.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Reed, Barbara
1994 Women and Chinese Relig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 In Today’s Women in World Religions. Arvind Sharma ed., Pp. 225-243. Albany: State Univ. of New York Press.
Rubin, Gayle
1975 The Traffic in Women: Not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In Toward Anthropology of Women. Rayna R. Reiter ed., Pp.157-210.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Sered, Susan Starr
1994 Priestess, Mother, Sacred Sister: Religions Dominated by Women.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Sangren, P. Steven
1983 Female Gender in Chinese Religion Symbols: Kuan Yin, Ma Tsu and the Eternal Mother. Signs 9: 4-25.
Teng, Jinhua Emma(鄧津華)
1991 Religion as a Source of Oppression and Creativity for Chinese Women. 婦女與兩性學刊1:165-194。
Valeri, Valerio
1995 Both Nature and Culture: Reflections on Menstrual and Parturitional Taboos in Huaulu (Seram). In Power and Difference: Gender in Island Southeast Asia. J. M. Atkinson and S. Errington ed., Pp.159-194.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Watson, Rubie S.
1985 The Named And The Nameless: Gender And Person In Chinese Society. American Ethnologist 13(4): 619-631.
Wolf, Arthur.
1974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In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rthur P. Wolf ed., Pp.131-182.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
Wolf, Margery
1986 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 Taiwan: Cave Book.
1992 The Women Who Don’t Become a Shaman. In A Thrice Told Tale: Feminism, Postmodernism and Ethnographic Responsibility. Margery Wolf ed., Pp. 93-126.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