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了研究動機、目的和方法,其次介紹台中縣東勢地區的地理人文以及研究範圍、受訪對象,再其次概述東勢客家話的音韻系統。
第二章文獻探討,分為三類探討前人之研究成果,其中包含:關於語義的研究、關於擬態擬聲詞及顏色詞的研究、關於東勢客家話的研究。
第三章先就擬態詞類做語義分析。主要討論東勢擬態詞結構、同義詞與反義詞的義素分析以及擬態詞的語法意義和功能,並與其他客家方言比較差異,也找出一些東勢擬態詞中特別的語義及用法。
第四章研究擬聲詞的語義,重點放在探討語音和語義的關連以及構詞對語義的影響,大體說來東勢擬聲詞的使用以重疊形式為多,構詞上也較常使用語音相關的變韻重疊。
第五章將顏色詞類單獨抽離成章,探討顏色詞的特殊結構以及比喻義位,藉由顏色詞研究發現東勢客家話表現出漢民族一致的文化思想。
第六章是總結。文末附錄分類詞表,是整理目前東勢客語有關形容描寫的詞彙調查報告。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張聯榮(2000)。古漢語詞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台北:學生書局。
賈彥德(2001)。漢語語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慶株(1998)。漢語語義語法範疇問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盧廣誠(2001)。台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羅肇錦(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橋本萬太郎(1972)。客家語基礎語彙集。東京:東京外國語大學。
符淮青(1996)。詞義的分析和描寫。北京:語文出版社。
萬藝玲、鄭振峰、趙學清(1999)。詞匯應用通則。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劉宏麗(2001)。現代漢語敬謙詞。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韓秀英編(1997)。後綴形容詞例解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楊必勝、潘家懿、陳建民(1996)。廣東海陸方言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謝棟元主編(2002)。客家方言調查研究—第四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胡萬川總編輯(1994)。東勢鎮客語故事集。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1996)。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三。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1997)。東勢鎮客語故事集四。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1999)。東勢鎮客語故事集五。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2001)。東勢鎮客語故事集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2001)。東勢鎮客語歌謠集二。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印行。
詹伯慧(199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周祖謨(2000)。文字音韻訓詁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光磊(1994)。漢語詞法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王艾彔、司富珍(2002)。語言理據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金炫兌(2001)。交際稱謂語和委婉語。北京:台海出版社。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士元(2002)。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叔新等編(1995)。詞匯學新研究—首屆全國現代漢語詞匯學術討論會選集。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其光(1998)。語言調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李如龍、周日健主編(1998)。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林立芳主編(1999)。第三屆客家方言研討會論文集。韶關大學學報編輯部。
黃伯榮等編(2001)。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廣東人民出版社。
雲桂彬編著(2000)。語言的結構—世紀語言學的焦點。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戴慶廈(1998)。彝語詞匯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成燕燕(2000)。現代哈薩克語詞彙學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中國語言學大辭典編委會(1991)。中國語言學大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
本社編輯部(1983)。中文辭源修訂本一∼四冊。台中:藍燈出版社。
D.MacIver編著(1992)。客英大辭典。南天書局。
本社編輯部(1991)。現代漢語新辭典。廣西人民出版社。
張維耿主編(1995)。客家話詞典。廣東人民出版社。
本社編輯部(1992)。客話辭典。台灣客家中原週刊社。
項夢冰(1997)。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邢福義(1996)。漢語語法學。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常敬宇(1995)。漢語詞彙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Max Nanny and Olga Fisher(1999)。Form miming meaning: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Max Nanny and Olga Fisher(2001)。The Motivated sign: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Ⅱ。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二) 單篇論文、期刊
江俊龍(1996)。台中東勢客家方言詞彙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嵩雁(1993)。台灣饒平方言。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彥杰(1999)。新竹海陸客家詞彙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子晴(2000)。客家諺語的取材和修辭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就所碩士論文。
鄭縈(1991)。漢語基本顏色詞的結構與變遷。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靖雅(1999)。唐詩視覺意象語言的呈現—以顏色詞為分析對象。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忠司(1995)。東勢客家語音系統略述及其音標方案。載於:台灣客家話論文集。台北:文鶴圖書公司出版。
董為光(1997)。話說“音義初始”。載於:語言研究1997年第1期。
符淮青(1989)。表性狀的詞的釋義。載於:詞匯學論文匯編p36-50。北京:商務印書館。
洪成玉(1994)。語法分析和語義分析。載於: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p1-7。
方琴(1994)。狀態形容詞的語法特徵及相關問題。載於: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p119-123。
王素梅(1998)。雙音節狀態形容詞的ABAB式重疊。載於:漢語學習1998年第2期p53-54。
朱德熙(1956)。現代漢語形容詞研究。載於:語言研究1956年第一期。
沈家楦(1991)。“語義的不確定性”和無法分化的多義句。載於:中國語文1991年第四期。
于西忠(1999)。語法研究應避免絕對化▁也談雙音節狀態形容詞的修飾和重疊兼與王素梅先生商榷。載於: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p91-93。
李宇明(1996)。雙音節性質形容詞的ABAB式重疊。載於:漢語學習1996年第4期p24-27。
王健(1999)。徐州方言中“ABB的”式狀態形容詞。載於:徐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第14卷第2期p86-90。
金昌吉(1994)。方位詞的語法功能及其語義分析。載於: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3期p22-26。
鍾守滿、王偉(2000)。言語行為動詞語義分析及架構。載於:外語學刊2000年第2期p62-64。
馬清華(1997)。漢語單音形容詞二疊式程度意義的制約分析。載於:語言研究1997年第一期p31-41。
鄭懿德(1998)。福州方言形容詞重疊式。載於:方言1988年第4期p301-311。
黃雪貞(1982)。永定〈下洋〉方言形容詞的子尾。載於:方言1982年第3期p190-195。
賀巍(1984)。獲嘉方言形容詞的後置成分。載於:方言1984年第1期p41-46。
朱德熙(1993)。從方言和歷史看狀態形容詞的名詞化。載於:方言1993年第2期p81-100。
王桂安(1995)。擬聲詞的探討。載於: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p84-87。
李順群(1997)。擬聲詞初探。載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p94-98。
王德梅(1998淺談擬聲詞)。載於: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p95-98。
楊碧珠(1994)。現代漢語擬聲詞的規範問題。載於:語文建設1994年第1期p18-19。
祝克懿(1995)。也論擬聲詞的規範。載於:貴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p81-83。
李晨初、葉斌(1995)。擬聲詞略說。載於: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2期p101-103。
崔梅(1999)。漢語詞彙中的〈規範性〉符號▁擬聲詞。載於: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 第31卷第6期p61-63。
饒勤(2000)。現代漢語擬聲詞研究綜述。載於: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增刊p39-45。
高永希、鄭獻芹(1998)。對擬聲詞歸類問題的思考。載於:殷都學刊1998年第2期p75-78。
姜守陽(2000)。擬聲詞多角度分析。載於: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p32-36。
朱德熙(1982)。潮陽話和北京話重疊式相聲詞的構造。載於:方言1982年第3期p174-180。
謝耀基(2000)。香港話語的顏色詞。載於:方言2000年第3期p284-288。
江俊龍(1988)。論東勢客家話的單音詞。載於:台灣源流八十七年秋季刊p105-118。
江俊龍(1998)。台中東勢客家方言中的外來語。載於: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p585-598。
葉軍(2000)。關於建設現代漢語顏色詞屬性庫的構想。載於:語言文字應用第1期。
陳啟英(1996)。漢語色彩詞與漢民族精神文化。載於: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
陳啟英(1995)。漢語色彩詞與漢民族物質文化。載於:雲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
盧偓(1996)。漢語色澤詞五題。載於: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江宏(1999)。漢英顏色詞文化學探析。載於: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
馬清華(2000)。語義分割細度與文化關係的解釋限制。載於:溫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
田伏禮(2000)。顏色詞與文化。載於:丹東師專學報第22卷第2期。
尹曉紅(2000)。漢語表綠色詞及其文化含義。載於: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
于逢春(1999)。論漢語顏色詞的人文性特徵。載於: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
文靜、桑蓋(1999)。顏色詞“白、黑、紅”在漢、藏、英語中的詞義分析。載於: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
李兵(1994)。淺探顏色詞的構成及使用。載於:淮南師專學報第16卷第4期。
文旭(1995)。從語義場理論看語言的模糊性。載於:黑龍江大學學報第1期。
喬秋穎(1997)。古代漢語色彩詞的特點。載於: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
符淮青(1997)。“詞義成分—模式”分析(表性狀的詞)。載於:漢語學習第3期。
David S.Miall(2001)。Sounds of contrast: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phonemic iconicity。Poetics 29,p55-70。
James H-Y.Tai()。Iconicity:Motivations in Chinese grammar。 ,p153-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