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藍曉鳳
論文名稱: 高職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略與教學創新之關聯性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
A Study of Relationship amo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Knowledge Shar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Innovative --- The north area Vocational School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鄭淵全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4
中文關鍵詞: 高職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略教學創新
外文關鍵詞: Vocational School, Organizational Climate, Knowledge Sharing Strategies, Teaching Innovativ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職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略與教學創新之關聯情形。為達研究目的,首先針對文獻進行探討,據以提出研究架構,採自編「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略與教學創新情形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研究樣本為苗栗縣、新竹縣市、桃園縣、台北縣市及基隆市等地區之高職教師。共發出884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24份,回收率81.90%。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比較、皮爾遜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淨相關及層級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根據資料加以整理歸納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前北部地區高職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略與教學創新現況均為中上程
    度,且各構面之各層面間具有差異存在,分別以同僚凝聚力、系統化策略
    及教學策略等層面最佳。
    二、不同性別、任教年資、任教類別、學校屬性、校長性別、校長到校服務年
    資之教師,在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略以及教學創新上均有差異存
    在,不同最高學歷之系所性質教師則均無差異。
    三、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略與教學創新之間具有中等程度正相關。
    四、學校組織氣氛對教學創新具有28.6%預測力;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
    略對教學創新具有55%預測力。
    五、知識分享策略在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學創新之間具有中介效果。

    關鍵詞:高職、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略、教學創新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knowledge shar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innovative in the north area vocational school. The questionnaire was constructed into three subsets: organizational climate, knowledge shar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innovative. The random and quota samplings are selected from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who work within the north area in Taiwan. A total of 884 questionnaire papers been released, of which 724 papers have been received. The return rate was 81.90%. The data is used by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é metho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partial correlation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were as the following:
    1.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knowledge shar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innovative in
    the north area vocational school were in medium-high
    level, and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the best results from associates cohesion, codification
    strategy and teaching strategy.
    2.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organizational climate,
    knowledge shar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innovative such
    as “sex”, “ teaching seniority”, “teaching classifi-
    cation”, “school’s attribute”,“schoolmaster’s sex”
    and “schoolmaster’s service seniority”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cept “the institute of highest
    education” in all.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organizational climate, knowledge sharing strategies and
    teaching innovative.
    4. The school' organizational climate could predict
    teaching innovative (R2=.286), and the school'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knowledge sharing strategies
    could predict teaching innovative (R2=.550).
    5. Teachers' knowledge sharing strategies had the
    significant effect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teaching innovative.

    Keywords: Vocational School, Organizational Climate,
    Knowledge Sharing Strategies, Teaching Innovativ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名詞釋義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學校組織氣氛 13 第二節 知識分享策略 37 第三節 教學創新 58 第四節 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略與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 7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9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9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9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102 第四節 研究工具 10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2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127 第一節 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略與教學創新現況分析 127 第二節 學校組織氣氛之差異分析 137 第三節 知識分享策略之差異分析 146 第四節 教學創新之差異分析 153 第五節 學校組織氣氛對知識分享策略與教學創新之預測分析 163 第六節 知識分享策略對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學創新之中介效果分析 1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5 第一節 結論 185 第二節 建議 188 參考文獻 193 附錄一 206 附錄二 211 表 次 表2-1 組織氣氛與組織文化之差異 16 表2-2 各學者對學校組織氣氛的定義一覽表 17 表2-3 Hoy 和 Clover之學校氣氛的層面與類型 24 表2-4 學校組織氣氛的層面與類型一覽表 30 表2-5 學校組織氣氛之層面一覽表 35 表2-6 各學者對知識的定義一覽表 39 表2-7 OECD與Quinn的知識分類比較表 42 表2-8 知識管理的定義一覽表 43 表2-9 知識分享的定義一覽表 46 表2-10 知識分享的不同觀點一覽表 47 表2-11 學校促進知識分享策略之可行方式 55 表2-12 知識分享策略一覽表 56 表2-13 創新教學的層面 75 表2-14 學校組織氣氛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77 表2-15知識分享策略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85 表2-16 教學創新之相關研究一覽表 89 表3-1 北部地區高職學校數暨教師人數表 103 表3-2 階段隨機抽取樣本數 104 表3-3 問卷調查學校取樣名錄 104 表3-4 問卷發放數及回收狀況表 105 表3-5 研究樣本基本資料一覽表 107 表3-6 學校組織氣氛預試問卷題項一覽表 111 表3-7 知識分享策略預試問卷題項一覽表 112 表3-8 教學創新預試問卷題項一覽表 113 表3-9 學校組織氣氛量表因素分析刪題摘要表 116 表3-10 學校組織氣氛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117 表3-11 知識分享策略量表因素分析刪題摘要表 118 表3-12 知識分享策略量表各因素題目分佈表 119 表3-13 教學創新量表因素分析刪題摘要表 120 表3-14 教學創新量表各因素題目分佈表 121 表4-1 學校組織氣氛各層面之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8 表4-2 學校組織氣氛各層面與各題項之描述統計表 129 表4-3 知識分享策略各層面之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0 表4-4 知識分享策略各層面與各題項之描述統計表 131 表4-5 教學創新各層面之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2 表4-6 教學創新各層面與各題項之描述統計表 133 表4-7 不同性別教師在學校組織氣氛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37 表4-8 不同任教年資教師在學校組織氣氛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39 表4-9 不同任教領域教師在學校組織氣氛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40 表4-10不同最高學歷之系所性質在學校組織氣氛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41 表4-11 不同學校屬性在學校組織氣氛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42 表4-12 不同校長性別在學校組織氣氛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43 表4-13 不同校長到校服務年資在學校組織氣氛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44 表4-14 不同性別教師在知識分享策略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46 表4-15 不同任教年資教師在知識分享策略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47 表4-16 不同任教領域教師在知識分享策略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48 表4-17不同最高學歷之系所性質在知識分享策略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49 表4-18 不同學校屬性在知識分享策略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50 表4-19 不同校長性別在知識分享策略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50 表4-20 不同校長到校服務年資在知識分享策略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51 表4-21 不同性別教師在教學創新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54 表4-22 不同任教年資教師在教學創新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55 表4-23 不同任教領域教師在教學創新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57 表4-24 不同最高學歷之系所性質在教學創新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58 表4-25 不同學校屬性在教學創新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59 表4-26 不同校長性別在教學創新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60 表4-27 不同校長到校服務年資在教學創新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61 表4-28 學校組織氣氛與知識分享策略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164 表4-29 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學創新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165 表4-30 知識分享策略與教學創新之相關分析摘要表 167 表4-31 學校組織氣氛對教學創新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68 表4-32 學校組織氣氛對教學方法與評量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69 表4-33 學校組織氣氛對教學媒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70 表4-34 學校組織氣氛對教學內容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70 表4-35 學校組織氣氛對教學策略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71 表4-36 學校組織氣氛對班級經營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72 表4-37學校組織氣氛與知識分享策略對教學創新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74 表4-38學校組織氣氛與知識分享策略對教學方法與評量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摘要表 175 表4-39學校組織氣氛與知識分享策略對教學媒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76 表4-40學校組織氣氛與知識分享策略對教學內容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77 表4-41學校組織氣氛與知識分享策略對教學策略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78 表4-42學校組織氣氛與知識分享策略對班級經營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79 表4-43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略及教學創新之淨相關係數摘要表 181 表4-44學校組織氣氛、知識分享策略各層面對教學創新之層級迴歸分析摘要表 183 表4-45 達顯著變項之學校組織氣氛與知識分享策略各層面對教學創新之層級 迴歸分析摘要表 184 圖 次 圖2-1 Tagiuri的學校組織氣氛與其相關層面之關係 19 圖2-2 學校組織氣氛的形成 20 圖2-3 學校氣氛為從開放到封閉的連續體 22 圖2-4 Stern和Steinholf四種類型學校組織氣氛 29 圖2-5 資料、資訊、知識、智慧關係圖 38 圖2-6 知識鏈結圖 38 圖2-7 知識管理重要元素架構圖 44 圖2-8 Hendricks的知識分享模式 48 圖2-9 內隱知識與外顯知識之轉化 51 圖2-10 教學基本模式 67 圖3-1 研究架構圖 9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丁導民(2002)。企業實務社群的知識分享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于顯洋(2000)。組織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尤克強(2001)。知識管理與創新。台北:天下文化。
    王元珊(2005)。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教師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成隆(2005)。組織知能分享意願文文化、信任、個人因素關係之研究-以各級教師為例。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運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五南。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
    王秋錳(2004)。臺北市高級職業學校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創新行為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誕生、林柏章(2001)。教育界推動知識管理的可行策略與做法。師友月刊,408,48-51。
    王聰宜(2006)。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創新環境與教教學創新行為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石啟宏(2007)。國民小學組織氣氛、教師知識分享及教師專業成長之關聯性研究──以臺北縣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江家珩(2003)。台北縣立完全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滿堂(2003)。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策略與學校氣氛對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伍忠賢、王建彬(2001)。知識管理:策略與實務。台北:聯經。
    朱經明(1990)。教育統計學。台北:五南。
    呂淑屏(2003)。國民小學運用知識管理推動教學創新之行動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惠甄(2003)。影響教育人員知識分享因素之探究:以思摩特網路社群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何淑妃(1996)。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之研究-以桃竹苗為例。
    余炎和(2005)。台中縣市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怡君(2005)。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自我導向學習傾向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明隆(2005)。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統計應用學習實務SPSS第二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坤山(2005)。以知識分享策略推動國民中學教學檔案之行動研究:以正濱國中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思華(2001)。知識經濟、知識資本與知識管理。載於吳思華(主編),知識資本在台灣,11-50。台北:遠流。
    吳明崇(2002)。教學創新的影響因素。中等教育。53(4)。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吳清山(1992/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6)。學校行政。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15。
    吳清山(2002)。創意教學的重要理念與實施策略。台灣教育月刊,614,2-8。
    吳清山(2003)。知識經濟與教育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吳培源(1994)。臺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安明(1994)。組織氣氛理論與評鑑。初等教育學報,2,1-11。
    李美玲(2002)。組織內部知識分享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秀如(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策略與人力資本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惠敏(2003)。一位國小五年級社會科任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李冠儀(2000)。國小教師對學校組織氣氛知覺、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之相關。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李冠鼐(2006)。知識分享經驗影響個人知識分享策略傾向之探索性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應宗(2002)。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周宜芳譯(2007)。多明尼克.佛芮(Dominique Foray)原著。知識經濟學。台北:天下遠見。
    林東清(2004)。知識管理。台北:智勝。
    林明地、王如哲、王瑞壎、江芳盛、何宣甫、李安明、林純雯、張明輝、湯 堯、黃宗顯、簡玉敏、謝文豪、魏惠娟(2003)。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台北。麗文。
    林信榕(2007)。校長領導與學校文化探究。台北:師大書苑。
    林珈夙(1997)。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創意生活經驗、教學創新行為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浩明(2006)。我國高職工業類科教師對學校組織氣氛、自我導向學習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新發(1990)。我國工業專科學校校長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海清(2002)。知識管理與教育發展。台北:元照。
    林貴芬(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本位管理、組織氣氛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麗惠(2001)。知識社會與高齡者學習。載於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主編,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彼得.杜拉克(2004)。齊若蘭(譯)。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台北:遠流出版社。
    邱從益(2004)。高雄市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邱從益(2005)。組織氣氛與學校經營。學校行政雙月刊。36。頁71-85。
    邱國隆(2000)。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珮華(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課程領導知覺及其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榮昭(2001)。知識創新與學習型組織。台北:五南。
    侯世昌(1994)。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教學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琬琳(2006)。國民中學教師知識分享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台灣省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姜智武(2001)。國民小學校長溝通行為、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凌瑋育(2005)。分享或不分享?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類型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郭美資(2005)。組織內知識分享意願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中職導師為例。萬能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許士軍(1977)。行銷管理。台北:正中。
    許世燦(2003)。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組織氣氛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許明仁(2006)。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行政兼職意願之研究──以台灣北部國立高職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明德(2006)。創新及創造性破壞-經濟學大師熊彼得。科學發展,403期。
    許清福(2006)。國民小學行政人員知識管理、組織氣氛與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中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許顏輝(2005)。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徐其力(2002)。組織文化對知識分享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徐楊順(2001)。知識分享意願、組織公平與信任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單文經(2002)。創新教學的基本原則。中等教育。53(4)。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夏侯欣鵬(2000)。信任與阻力對組織內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以銀行放款部門主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偕哲銘(2006)。公部門之人力資本管理活動、知識分享媒介與員工效能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市政府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台南。
    教育部中辦第三科。高職優質化資訊網。2009年1月5日,取自http://203.71.198.10/。
    張正霖(1997)。國民小學全面品質教育、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臺北地區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裕昌(2005)。組織信任、行政領導與團隊機制對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某國小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潤書(1998)。行政學。台北:三民。
    張毓芳(2002)。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簡憶如(1996)。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玉文、林佳蓉、林季蓉譯(2002)。Peter Drucker等著。如何做好知識管理:知識工作者必備手冊Ⅲ。台北市:天下遠見。
    陳文瑜(1996)。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型式、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疏離感之關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長士(2000)。高屏地區國民小學組織氣候與組織決策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美岑譯(2000)。Kransdorff, Arnold著。組織記憶與知識管理:企業保存know-how的方法。台北:商周。
    陳琇玲譯(2001)。Thomas M. Koulopoulos和Carl Frappaolo原著。知識管理。台北:遠流。
    陳華樹(2004)。國小校長遴選制度實施後校長領導風格與學校組織氣氛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進江(2004)。組織正義、信任與知識分享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產業研發部門為例。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淑錡(2003)。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動機與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彭智賢(2006)。國民中學校長領導風格、學校組織氣氛。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松浪編著(2005)。社會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台北,東華書局。
    黃昆輝(1992)。教育行政與教育問題。台北,五南。
    黃銘宗(2005)。高雄縣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於教學創新行為意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景生(2002)。解讀教學創新的新義。中等教育。53(4)。頁26-28。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黃勢民(2004)。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耀輝(2002)。創新教學的領導。中等教育。53(4)。頁84-96。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民(2007)。經濟與商業環境。台中市:信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曾國鴻、朱耀明、陳榮宗、羅希哲、盧宜屏、許佑毓(2004)。國民小學教師進行知識分享的可行策略及其障礙因素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高雄師大學報,16,415-435。
    楊振富、潘勛(譯)(2005)。Thomas L. Friedman著。世界是平的。台北市:雅言文化。
    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Nonaka和Takeuchi著。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台北:遠流。
    楊梅英(1999)。知識經濟與管理創新。北京:經濟管理。
    楊惠淳(2006)。藏私或分享?專業機構內知識分享行為之競爭理論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齊思賢(譯)(2000)。Lester C.Thurow著。知識經濟時代。台北:時報文化。
    廖春文(2001)。知識管理在學校行政實際應用之研究。載於國立東華大學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65-112。
    葉倩亨(2004)。國民中學教師人情特質、人際情感、組織文化與知識分享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京偉譯(2000)。勤業管理顧問公司(Arthur Andersen)原著。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
    劉常勇(1999)。知識管理。2008年3月20日,資料取自http://www.cme.org.tw/know/。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臺中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志隆(2004)。雲林縣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金田(1996)。國民小學組織溝通與組織氣氛之關係:以中部地區國小為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候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培村(1987)。學校行政與教學。高雄:復文。
    蔡培村、武文瑛(2005)。領導學:理論、實務與研究。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宜臻(2003)。溝通模式、知識分享與知識創造──以非同步網路教學為例。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櫻枝(2003)。人力資源策略、知識導向文化、知識分享阻力對組織成員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精緻教育:臺北市優質學校經營手冊。台北:台北市教育局。
    潘寶蓮(2002)。協同合作廠商產品知識分享的成因及其對新產品開發績效影響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奇芳(2004)。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鄭淵全、李秀如(2008,6月)。國小教師知識分享策略與人力資本關係之研究。載於雲林科技大學管理中心主編,「2008管理與技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1-112)。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鄭淵全、蘇珮綺、藍曉鳳(2008)。國小教師學校組織文化與教師知識分享策略關係之研究。載於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研究與人力資源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90-1202)。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鄭惠珠(2005)。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樂為良譯(1999)。Bill Gates著。數位神經系統:與思考等快的明日世界。台北市:商業周刊出版。
    謝文全(1999)。中等教育: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謝琇玲(1990)。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氣氛、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謝鳴鳳(2001)。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鍾紅柱、曾火城、黃恆等合著(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印行。
    簡吟芳(2003)。終身學習機構的知識分享策略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顏秉嶼、詹馨、張建成、裘友善、張德銳、黃鴻文(1990)。台灣省國民中學初任校長行政效能評量研究。新竹:台灣省立新竹師範學院。
    蘇柏州(2001)。企業員工知識分享意願因素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貳、英文部份
    Barnard, C. A. (1938).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ckman, T. (1997).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AI and Soft Computing Conference, Canada: Banff.
    Blau, P. (1964).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Wiley.
    Broadbent, M. (1998). The phenomen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What does it mean to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 Information Outlook, May, 23-36.
    Collinson, V., & Cook, T. F. (2003). Learning to share, sharing to learn: Foster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through teachers’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Chicago: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777330)
    Davenport, T., Prusak, L. (1998/2001).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a manage what they know.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Dellar, G. B., & Giddings, G. J. (1991). School organization climate and school improv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 Research Association. (ED333563)
    Despres, C. & Chauvel, D. (1999). Master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art six-knowledge management, Financial Times, March, 4-6.
    Dixon, N. M. (2000).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 Boston, Mas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Halpin, A. W., & Croft, D. B. (1962). Th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of school. Washington D. C. : U. S. Office of Climate of School.
    Hanley, S. S. (1999). A culture built on sharing. Information Week, 731, 16-18.
    Hansen, M. T., Nohria, N. & Tierney, T. (1999). What''s 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 ? 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April,106-116.
    Harris, D. B. (1996). Creating a knowledge centr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Online], 15 September. Available: http://www.htcs.com/ ckc.htm.
    Hendriks, P. (1999). “Why share knowledge? 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6 (2), 91-100.
    Hoy, W. K., & Clover, S. I. R. (1986). Elementary school climate: A revision of the OCDQ.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2, 93-110.
    Koulopoulos, T. M. & Frappaolo, C. (1999/2001). Smart Things to Know about Knowledge management. Dover, NH : Capstone US.
    Lahti, R. K. & Beyerlein, M. M. (2000). Knowledge transfer and management consulting: a look at the firm. Business Horizon, 43(1), 65-74.
    Liebowitz, J.(2000). Building Organizational Intelligence: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rimer. London, UK: CRC Press.
    Litwin, G. H., & Stringer, Jr. R. A. (1968). Moti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Combridge: Division of Research,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Mayo, E. (1993). The human problem of 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Nissen, M. E., Kamel, M. N. & Sengupta. (2000). Intergated analysis and design of knowledge systems and processes.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13(1), January-March, 24-43.
    Nonaka & Takeuchi.,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Dell, C. (1996). A Current Re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Best Practice.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Best Practice. Business Intelligence. London. December.
    Owens, R. G. (1970).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school. Englewood Cliffs, New York: Prentice-Hall.
    Owens, R. G. (199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Polan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 London : Routledge & Kegan Paul.
    Quinn, J. B. (1996). Managing professional intellect: Making the most of the best. Havard Business Review Mar-Apr.
    Rutter, M., Mauqhan, B., Mortimore, P., Ouston, J., & Smith, A. (1979). Fifteen thousand hours: Secondary vironment of your school: NASSP case model. NASSP Bulletin, 73(36).
    Senge, P. (1998). Saring knowledge. Executive Excellence, 15(6), 11-12.
    Siliver,P.F.(1983). Edi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w York:Harper & Row. p181.
    Spek, R. & Spijkervet, A. (1997). knowledge management: Dealing Intelligency with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ts Integrative Element. New York: CPC Press.
    Snowden, D. (2000). A Framework for creating a sustainable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gram In S. Rock. Knowledge management: A real Business guide. London, UK: Caspian.
    Stern, G. G. & Steinhof, C. R. (1963).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ectual climate in college environment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 5-41.
    Wiggins, T. W. (1972). A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 of school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22, 441-463.
    Wijnhoven, F. (1998). Knowledge logistic in business contexts: Analyzing and diagnosing knowledge sharing concepts. 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 5(1), 143-157.
    Zack, M. H. (1999). Managing codified knowledg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1(2), 45-5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