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婉余
論文名稱: 從聖物到玩物-「去神聖化」與「再神聖化」歷程: 以「好神公仔」為例
指導教授: 宋文里
李丁讚
口試委員: 呂玫鍰
王鏡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2
中文關鍵詞: 好神公仔聖顯神顯禁忌象徵符號轉渡物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這篇論文裡,企圖建立一個「人─物─神」的神聖性光譜。
    面對一個變遷的世界,移動的土地,交錯的文化,似乎「變」才是永恆。我們該如何去看待宗教信仰呢?它被現代化浪潮衝散了嗎?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初一、十五吃素,店家初二、十六燒香祭拜神明,外出遠行要到廟裡擲茭求平安符,聯考到了要拜文昌帝君,中元節要擺出許多祭品來普渡好兄弟。處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特別是已經進入經濟發達社會之林的台灣,我們這個生活世界真的可以用「除魅」了的觀點來看待嗎?
    這篇論文始終是個「小題大作」的論文。從收藏切入,收藏由一組連續而來的項所組成,但系列中的最終一項便是收藏者本人。在社會學的層面上,我們會發現一個相對應的結構,那便是模範和系列組成的系統。在模範和系列之中,我們會見到系列或者收藏是物品擁有的組成性要素,而擁有便是人和物間之的相互整合。
    文化體驗發生在個人和環境之間的潛在空間,對每個人來說,這個空間的使用,由個人最初階段所發生的生活體驗決定。透過父母生養,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神聖感受的根源。透過遵守禁忌、祈求護身符我們獲得保佑。我們繼續成長,時間也繼續前進,前進到所謂現代化的過程裡。在現代化的過程裡,這些神聖並沒有消失,只是轉渡了。
    從「好神公仔」出發,透過這個小小的物,微觀的觀察,希望去發現人們對於神聖的感受;去發現,神聖的變與不變,去瞭解,人們如何去面對和看待這個從聖物到玩物的劇烈流變。我們不再初一、十五拜拜,但或許我們會去買個御守。要離家遠行,不會再到附近媽祖廟燒金,但我們看見神明公仔仍然會覺得些許心安。我們對於這些神聖象徵物,還是有點心有餘悸。


    摘要 .........................................i 謝詞:那個廟埕奔跑的孩子 .......................ii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問題意識與研究問題 .................1 第二節、研究目的及重要性 .........................4 第三節、分析架構與章節安排 .........................7 第四節、研究方法-從文獻、訪談到論述分析 .........8 一、文獻分析 .................................8 二、深度訪談/參與觀察法 .........................9 三、論述分析 ................................11 四、論述分析所牽涉的現象學與符號學問題 ........13 第二章、公仔出現的文化脈絡:宗教的世俗化、商品化與聖顯的象徵/符號 ................................................15 第一節、從公仔說起 ................................15 一、公仔/玩具/在地風格 ........................16 二、次文化 ................................18 三、御宅族(Otaku) ........................21 第二節、宗教世俗化、宗教商品化 ................24 一、台灣民間信仰的氛圍 ........................25 二、神聖/世俗的基本劃分與聖顯辯證 ................26 三、社會變遷與宗教變遷:世俗化對宗教的影響 ........28 四、宗教商品化歷程 ................................30 (一)、宗教商品的邏輯 ........................30 (二)、體驗經濟?美學經濟?感性消費?...............34 (三)、故事行銷 ................................40 第三節、在生活中,什麼是符號和象徵? ................41 一、「某物」:符號與象徵 ........................41 二、象徵的中界性 ................................43 第三章、神聖象徵及其轉渡(一):神聖性、賣神、買神.... 48 第一節、神聖性與伴隨成長的神聖心理學 ................48 第二節、賣神:不只是可愛 ........................55 第三節、買神 ................................58 一、買護身符:軟陶觀音VS.一般御守 ................58 二、買T恤:保佑、圖騰 ........................59 第四節、買公仔:公仔/聖物/好神公仔 ................63 一、收藏 ........................................63 二、療癒、保佑、轉渡 ........................66 三、困惑、矛盾、禁忌 ........................68 四、膜拜、外靈聚集、貼紅紙:解決之道亦是承認神聖 70 第四章、神聖象徵及其轉渡(二):藏神、玩神 ........73 第一節、藏神 ................................73 第二節、玩神:陳焦糖的遊戲歷程 ................75 第三節、物質文化的流變-神蹟、奇蹟和我們所收藏的自己 78 一、物・符號/象徵・消費 ........................79 二、動態關係 ................................80 第五章、結論:從聖物到玩物的意義回顧 ................81 第一節、再論聖顯辯證法 ........................81 第二節、脫口而出的神聖:你在害怕什麼?恐懼、敬畏與禁忌 83 後記:小東西看世界 ..............................85 參考文獻 ........................................86

    *英文書目

    Berger , Peter L .(2004),蕭羨一譯,《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的要素》
    (The Sacred Canopy:Alements of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Religion)。台北:商周出版社。

    Belk. R.W. (1995). Collecting in a Consumer Society. London: Routledge.

    Brooker, P. 著,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台北:巨流。

    Wilson, Bryan,(1976), Contemporary Transformation of Relig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nnicott ,D.W. (2009),朱恩伶譯。《遊戲與現實》(Playing and Reality)。台北:心靈工坊文化。

    Jung Carl G.主編(1999),《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Man and His Symbols)。台北:立緒。

    Debold, E., Wilson, M., &Malave, I.(1994), Mother Daughter Revolution. Bantam Dell Pub Group.

    Dyer, T.(1999),高寒梅譯。《母親的聲音:讓 100 個媽媽講給媽媽聽》(Mother Voices: Real Women Write about Growing into Mothermood)。台北:邦城文化。。

    Danziger, Pamela N. (2007),馬志工譯。《M型社會新奢華行銷學:征服消費者的11堂必修課》( Let Them Eat Cake:Marketing Luxury to the Masses - as well as the Classes)。台北:臉譜。

    Durkheim, Emile(1992),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Sapir, Edward, (1994), The Psychology of Culture: a Course of Lectures. Berlin; New York: M. de Gruyter.

    Eliade,Mircea(2001),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 the Nature of Religion)。台北,桂冠圖書。

    Eliade,Mircea(2008),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Flick, U. (2002).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Featherstone,Mike(2009),趙偉妏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2nd ed)。台北:韋伯。

    Hebdige, D. (2005),蔡宜剛譯。《次文化:風格的意義》(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台北:巨流。

    Hughes ,George(2005),萬紫譯。《心靈也需要排毒》。台北:甜水文化。

    Hine, Thomas(2003),夏嘉玲,陳光達譯。《Shopping 演化史》(I Want That!- How We all Became Shoppers)。台北:雅言文化。

    Hills ,Matt,朱華瑄譯,(2005)。《迷文化》(Fan Cultures)。台北:韋伯。

    Maffesoli, Michel/ Macey, David,(2006)。Ordinary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pretative Sociology,John Wiley & Sons Inc。

    Otto,Rudolf,(1995),成窮、周邦實譯。《論神聖》(The Idea of the Holy)。四川:人民出版社。

    Pine, II B. J. & Gilmore, J. H. 著,夏業良、魯煒譯(2003)。《體驗經濟時代》(The Experience Economy : Work is Theatre & Every Business a Stage)。台北:經濟新潮社。

    Rubenstein, C.,繆妙坊譯(1999)。《犧牲不是美德》(The Sacrificial Mother)。台北:遠流。

    Searle, J. R. (1969).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utzenhofer, L.(2007),闕旭玲譯。《以母愛為名-正視母子關係,開啟自我探索的第一步》(In Aller Liebe)。台北:天下。。

    Shiner, Larry(1967),"The Concept of Secularization in Empirical Research",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6: 207-220。

    Silvio, Teri(2008),“Pop Culture Icons: Religious Inflections of the Character Toy in Taiwan.”, Mechademia #3. Frenchy Lunning, ed.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Weber ,Max(2007),康樂、簡惠美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s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台北:遠流。

    Wilson, S. (2002). Seeking and Resisting Compliance: Why People Say What They Do When Trying to Influence others (pp. 183-240). Thousand Oaks, CA: Sage.

    White, C.(2004),杜蕾蕾譯。《別嬌壞你的孩子》(The Seven Common Sins of Parenting an Only Child:A Guide for Parents, Kids, and Families)。台北:悅智文化。

    *中文書目

    丁仁傑(2005),〈論去地域化社會情境中的民間信仰變遷:以會靈山現象背後私人宮壇所扮演的角色為焦點〉,《臺灣宗教論述專集之六:神壇與臺灣宗教》。臺北:內政部。

    王方(2006),《100%成功的小孩靠媽媽的用心》。台北:漢宇國際。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王凱儷(1996),《就是少一隻—從次文化概念分析設計師玩具:論次文化設計》。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春淑(2007),《國小學童父母情感表達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屋昭弘、杉木達夫、牧由英二共編(2004)。《新中日字典》。台北:大新書局。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9,3–52。

    李昭慧(2002),《生命之河—一個中件女性安全感與母職的破解》。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大樂、姚偉雄(2005),《玩具大不同:原創玩具與創意工業的社會學觀察》。香港:簡亦樂。

    呂蓓蓓(2007),《女性影像的深沈對話:無言的母親?女性的一生?》。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121-153。

    林昭溶(1997),《國中生親子衝突歷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昭溶(2005),<技職體系青少年中期的親子關係:內涵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5,213-248。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75-96。

    林顯宗(1985),《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町田貞子(2006),夏淑怡譯。《媽媽的幸福密碼》。台北:新手父母。

    星野克美(1990),黃恆正譯。《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

    陳昭如(1990),《活在拜物星球》。台北:紅色文化。

    李亦園(1998),《宗教與神話論文集》。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宋文里(2001),<物的意義:關於碟仙的符號學心理學初探>,《應用心理研究》,第九期,189-214。

    季桂保(2002),《布希亞》。台北:生智。

    徐臨嘉(1993),《悲怨的詮釋現象學研究─以一個離婚的中國婦女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柏嘉(1998),《公仔符碼應用在當代藝術創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曾光華、陳貞吟(2002),〈體驗行銷的特性與應用〉,《第一屆服務業行銷暨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32頁,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

    施百俊(2009),《美學經濟密碼》。台北:商周。

    黃昭璘(2001),《地方文化的神聖象徵秩序與場域之塑造 : 以「笨港」為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野村總合研究所、御宅族市場預測小組(2007),江裕真譯,《瞄準御宅族》。台北:商周。

    許怡真(1997),《宗教市場中的新興宗教——以山達基教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金龍(2004),《美學、權力與消費─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例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家麟(2008),《人神對話:台灣宗教儀式與社會變遷》。台北:蘭臺。

    張炳惠(2008a),《孩子的成功 99%靠媽媽的努力》。高雄:核心文化。

    張炳惠(2008b),《孩子的成功來自媽媽 1%的改變》。高雄:核心文化。

    張嘉真(1997),《中國人親子間情感性行為的溯源與變遷:從嬰幼兒依附行為到成年》。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張耀文(2000),《體驗經濟下的次文化產品之研究--以設計師玩具為例》,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陳碧月(2007),〈90 年代:顛覆「母親神話」的大陸女性小說〉。《實踐博雅學報》,7,1-21。

    陳蓁蓁(2007),《母親的教養想法與親情展現—以高中教育程度者為例》。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

    黃淑滿(2008),《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還子不知道?母愛的內涵與其影響因素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

    黃淑滿、周麗端和李盈貞(2009a),<童年母愛感受因素之探究>。《幼兒與家庭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5–77)。嘉義: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

    黃淑滿、周麗端和李盈貞(2009b,11月),<天下無不是的母親?母親內隱母愛之探究>。《家庭生活教育方案跨文化經驗分享與對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

    黃麗婷(2003),《產品情感與自我認同對衝動性購買之影響》。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維公(2007),《風格競爭力》。台北:天下。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與現在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 345。

    劉惠琴(2000), <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 405。

    趙星光(2004),<宗教消費商品化:論當代宗教與社會互動關係的質變>,《宗教哲學》,第三十期,頁1-19,台北:宗教哲學研究社。

    楊國樞(1992),<中國人的社會取向:社會互動的觀點>,《中國人心理與行為:理念與方法篇》(頁87-131)。台北:桂冠。

    趙梅如(2004),<親子間印象深刻之獎勵與懲罰的情感意涵>。《應用心理學研究》,21,219-248。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吳昭怡等(2006),《手感經濟:感覺的時尚》。台北:天下。

    盧麗淑(2007),《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

    蘇峰山(2004),〈論述分析導論〉,《教育社會學通訊》,第五十四期,頁18-31,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所。

    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政治社會分析》。台北:桂冠。

    瞿海源、游謙(1997),<台灣基督教的新宗教現象研究>。《「新興宗教現象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董芳苑(2007),《宗教學概論》。台北:五南。

    熊敏君(2005),《消費、認同與生活風格:解析健身俱樂部中的消費實踐與意涵》。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品牌結盟案例全家+橙果=好神》,動腦雜誌,2007-09-09。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白話翻譯》,報佛恩網,(http://www.bfnn.org/book/books/0023.htm)(2011/05/28)。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