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古娪茜
論文名稱: 寬恕團體方案對國小學童寬恕態度、利社會行為與快樂感輔導效果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Forgiveness Education on Forgiveness ,Prosocial Behavior and Happiness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 林維芬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9
中文關鍵詞: 寬恕態度利社會行為快樂感
外文關鍵詞: forgiveness, prosocial behavior, happines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寬恕團體方案對國小學童寬恕態度、利社會行為與快樂感輔導效果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寬恕團體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兒童在寬恕態度、利社會行為與快樂感之輔導效果。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新竹市某國小五年級二班學生為受試對象,其中一班為實驗組(30人),另一班級為控制組(31人)。實驗組接受為期十二週,每週二節課,每節四十分鐘,合計二十四節的寬恕教育方案課程。控制組於實驗組接受實驗處理期間同時接受綜合課程。本研究於實驗前、實驗結束後一週內及四週後對所有受試者以「恩萊寬恕量表」、「學童利社會行為量表」及「國小學生快樂感量表」進行施測,所得資料以多變量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另外又根據「學生意見調查表」及「寬恕日記」輔助研究者分析實驗方案對實驗組影響的參考。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寬恕團體方案的介入,對國小五年級兒童在「寬恕態度」、「利社會行為」上具有顯 著立即性及持續性輔導效果。
    二、寬恕團體方案的介入,對國小五年級兒童在「快樂感」上沒有立即性及持續性輔導效果。
    三、在「學生意見調查表」及「寬恕日記」的分析中,發現寬恕團體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具有輔導效果。
    本研究結論顯示寬恕團體方案能提升國小五年級兒童的寬恕態度及利社會行為,結果可提供教育和輔導相關工作者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寬恕態度、利社會行為、快樂感


    The Research of Forgiveness Education on Forgiveness,Prosocial Behavior and
    Happi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orgiveness group interven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Grade-5 students on their forgiveness , prosocial behavior and happiness . The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on this study. Two classes, sixty-one children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one elementary school in Hsinchu City to participate in this study. One class was assigned 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other one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participated in 24-session(twice a week,80-minute session every week) received forgiveness education interven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mprehensive curriculum. The result was based on the prepost and follow-up testing of Enright Forgiveness Inventory (EFI), the Children’s Prosocial Behavior Scale and the Children’s Happiness Scale. The data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MANCO-VA. In addition, the comments and feedback from the students were to analyze and present influen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The effects of the forgiveness group intervention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5th students’ forgivenes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guidance were immediate, continuous, and obvious.
    2. The effects of the forgiveness group intervention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5th students’ happiness were not immediate, continuous, and obvious.
    3.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e students’ Feedback Form and students’ Forgiveness Diary, the forgiveness group intervention had the obvious effect for 5th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forgiveness group intervention can enhance students' forgiveness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refore the study is provided for the implica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in education.

    Keywords:forgiveness , prosocial behavior , happines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寬恕理論與相關研究------------------------------------6 第二節 利社會行為的理論與相關研究----------------------------27 第三節 快樂感理論與相關研究----------------------------------40 第四節 寬恕和利社會行為與快樂感之相關研究--------------------48 第五節 寬恕團體介入方案--------------------------------------52 第三章 研究方法------------------------------------------------57 第一節 研究設計----------------------------------------------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61 第三節 研究工具----------------------------------------------61 第四節 團體方案與課程設計------------------------------------64 第五節 實施程序----------------------------------------------69 第六節 資料處理----------------------------------------------71 第四章 研究結果------------------------------------------------72 第一節 寬恕團體方案對國小學童寬恕態度之輔導效果--------------72 第二節 寬恕團體方案對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之輔導效果------------76 第三節 寬恕團體方案對國小學童快樂感之輔導效果----------------80 第四節 學生課後回饋之分析------------------------------------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2 第一節 結論--------------------------------------------------102 第二節 建議--------------------------------------------------104 參考文獻-------------------------------------------------------108 一、中文部分------------------------------------------------108 二、英文部分------------------------------------------------114 附錄--------------------------------------------------------- --124 附錄一 恩萊寬恕量表-----------------------------------------117 附錄二 利社會行為量表及快樂感量表---------------------------122 附錄三 寬恕團體方案-----------------------------------------126 表次 表2-1 寬恕的定義---------------------------------------------------------------------------------------10 表2-2 寬恕治療歷程的時期與單元目標------------------------------------19 表2-3 國內及大陸近年寬恕相關研究表------------------------------------21 表2-4 國內研究者對利社會行為的看法與定義------------------------------28 表2-5 Eisenberg 的利社會道德推理層次----------------------------------33 表2-6 國內學者所研究之利社會行為類型----------------------------------38 表2-7 快樂感的定義----------------------------------------------------41 表2-8 六種美德與二十四項長處------------------------------------------43 表2-9 寬恕團體介入方案------------------------------------------------------------------------------52 表3-1 本研究之實驗設計------------------------------------------------59 表3-2 研究對象概況表--------------------------------------------------61 表3-3 寬恕團體介入方案簡案--------------------------------------------66 表4-1 學童在「恩萊寬恕量表」各分量表之前測、後測與追蹤後測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72 表4-2 「恩萊寬恕量表」後測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及多變量共變數分析摘要表-73 表4-3 「恩萊寬恕量表」追蹤測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及多變量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4 表4-4 學童在「學童利社會行為量表」各分量表之前測、後測與追蹤後測之平均數與 標準差-----------------------------------------------------------76 表4-5 「學童利社會行為量表」後測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及多變量共變數分析摘要 表---------------------------------------------------------------77 表4-6 「學童利社會行為量表」追蹤測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及多變量共變數分析摘 要表----------------------------------------------------------------------------------------78 表4-7 學童在「國小學生快樂感量表」各分量表之前測、後測與追蹤後測之平均數與 標準差-----------------------------------------------------------80 表4-8 「國小學生快樂感量表」後測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摘要表-------------81 表4-9 「國小學生快樂感量表」追蹤測調整後平均數、標準誤摘要表-----------81 表4-10 課程與教材統計結果----------------------------------------------83 表4-11 對團體的感受統計結果------------------------------------------------------------------------84 表4-12 個人的成長與學習統計結果----------------------------------------85 表4-13 活動的收穫、回饋及建議摘要--------------------------------------------------------------86 表4-14 寬恕日記整理摘要------------------------------------------------89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圖---------------------------------- ----------------------58 圖3-2 實驗前處理階段----------------------------------------------------69 圖3-3 實驗處理階段------------------------------------------------------70 圖3-4 實驗處理後階段----------------------------------------------------70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王彩鳳(2005)。利社會行為融入國小三年級綜合活動領域教學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王金靛,王吉春(2005)。寬恕類型及其影響因素。中國心理衛生雜誌, 19(10)。
    王佳玲(2006)。高中職生命教育:「敢愛敢不恨」寬恕課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
    王慧琦(2011)。配偶外遇之寬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田瑞貞(2009)。女性經歷外遇傷害寬恕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司曉霞(2012)。中學生道德情緒的特點及其與寬恕的關係研究。河南大學,中國。
    江惠玉(2011)。利社會輔導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牟秀風(2009)。小學教師寬恕及其與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遼寧師範大學,中國。
    余姿妙(2009)。 阿德勒學派團體諮商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利社會行為之輔導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吳明隆、涂金堂(2005) 。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宗(2002)。班級讀書治療對促進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吳玉梅(2006)。幼兒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吳庶深、蕭可音、王佳玲(2008)。敢愛敢不恨:青少年寬恕教育課程與教學。台北:道聲。
    吳庶深、林志聖、李玉珍(2010)。選擇快樂人生:台灣青少年幸福感之實徵研究。台灣:得勝者教育協會
    吳佩珊(2009)。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實施樂觀、寬恕情緒教育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李湘暉(2007)。 大學生寬恕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南京師範大學,中國。
    李大榮(2011)。初中生人格、寬恕與生活滿意度的關係研究。河北師範大學,中國。

    李盛芬(2009)。青少年寬恕之相關因素及自尊調節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李國銘(2010)。寬恕團體方案對國小關係性攻擊/受害兒童關係性攻擊/受害行為、寬恕態度、希望感與生活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李佳恩(2011)。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面臨衝突情境時之寬恕態度與因應策略之調查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基隆。
    呂秋娟(2008)。身心障礙學童主要照顧者的寬恕信念及相關影響因素探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
    邱雅惠(2007)。國小教師寬恕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邱如鈺(2008)。國小資優學生利社會行為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林維芬(1991)。年級與學習策略對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及利社會道德推理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林翠湄(譯)(1995)。社會與人格發展。(原作者:D. R. Shaffer)。台北: 心理。(原著出版年:1994)
    林碧花(2007)。寬恕教育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的寬恕態度寬恕動機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林美杏(2007)。高中資優生快樂感受、利社會行為動機與利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林維芬、張文哲、朱森楠(譯)(2008)。寬恕治療-解除憤怒與重燃希望之理論與應用。(原作者:Enright R .D. & Fitzgibbons R. P. )。台北: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2006)
    林秋環(2008)。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快樂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林維芬、徐秋碧(2009)。正向情緒輔導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生活適應與幸福感之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131–178。
    林杰輝(2009)。國小教師品格教學領導與學童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林芸醇(2010)。國小學童知覺教師管教方式、班級氣氛與利社會行為表現關係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林文魁(2011)。高中寬恕教育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葉問」系列相關武俠電影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
    林佳蓁(2011)。基隆市國中學生面對衝突情境的因應策略與寬恕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
    尚杰(2004)。朋友與敵人:兩種不同的寬恕傳統。「江蘇行政學院報」,1,28-34。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原作者:Seligman, M. E. P.)。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2002)
    凃艷秋(2007)。寬恕信念的評量與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地區幼兒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
    范碧珠(2011)。「敢愛敢不恨」:國中寬恕課程介入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
    施美如(2010)。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服務領導與學生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馬潔,鄭全全(2010)。由三個寬恕模型看寬恕研究新進展。心理科學進展,5,734–740
    殷惠美(2011)。國小學童社交技巧與快樂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高予遠(2004)。論儒家的忠恕與基督教的寬恕。宗教學研究,2,108-112
    袁小帆(2010)。大學生人格、主觀幸福感與寬恕的關係研究。曲阜師範大學,中國。
    徐久雅(2008)。國小教師教學快樂感與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許錦屏、黃嘉明、何建儀(2003)。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寬恕:心理學層面的反思。神思,57,59-74。
    許瑋倫(2003)。青少年同理傷害者之寬恕介入效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
    許淑貞(2010) 。國中生寬恕情況與父母管教方式、同理心相關研究-以桃園縣八年級
    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
    許素紅(2011) 。國小級任教師道德領導與學生利社會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許文惠(2011)。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利社會行為概念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連婉吟(2012)。大學生面臨衝突情境時之寬恕態度與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定綺(譯) (1993)。快樂,從心開始(原作者:M. Csikszentmihaly)。台北:天下文化。(原著出版年:1990)
    張如一(2008)。「寬己恕人」教育介入方案對兒童寬恕態度、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張淑儀(2009)。寬恕與幸福感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張海霞(2009)。大學生寬恕傾向與自尊、主觀幸福感的關係。華中師範大學,中國。
    陳艾妮(2004)。立志要快樂。台北:創智文化。
    陳惠文(2005)。國中生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子女的快樂學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淑敏(譯)(2006)。社會人格發展(第五版)(原著者:David R. Shaffer)。臺北市: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
    陳姳蓁(2006)。東西方文化國小學生的快樂及創造力自我效能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陳美芝(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陳意玫(2007)。繪本取向利社會行為班級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利社會道德推理與助人
    意願、助人行為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陳若芝(2010)。國中生自尊情緒智能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陳淑娟(2011) 。國小學童快樂經驗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陳樹菊,劉永毅(2011)。陳樹菊-不凡的慷慨。台北:寶瓶文化。
    陳慧姿(2012) 。高中教師靈性健康、寬恕與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編製及其預測模式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郭俊賢(1994)。大學生快樂經驗極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郭原再(2010)。正向心理學對幼兒品德教育的啓示。幼兒保育論壇,5,145-163
    郭瑞瑩 (2011) 。基隆市國中教師面對衝突情境之因應策略與寬恕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
    彭蘭(2009)。「有愛有愛」團體介入方案對兒童寬怒態度社會自尊與社交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彭蕙仙(譯)(2011)。人生不設限。(原作者:Nick Vujicic)。台北:方智。(原著出版年:2010)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
    黃惠君(2006)。國中教師人口變項、玩興、教學動機、快樂感受與創意教學之關係(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
    黃世琤(譯)(2008)。寬恕-選擇幸福的人生(原作者:Enright, R. D.)。台北:道聲。(原著出版年:2001)
    黃品傑(2008)。國小學生快樂活動、快樂感受、快樂條件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黃苔惠(2009)。「化敵為友」團體介入性方案對國中生寬恕態度自我認同與人際攻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黃華金(2009)。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寬恕心理的現狀及關係研究。社會心理科學, 2,
    216-220
    黃惠玲(2011)。寬恕與婚姻品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
    馮麗君(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葉青雅(2004)。國小教師人格特質、人際關係和寬恕態度三者相互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楊國樞、吳靜吉、鄭石岩、曾昭旭(1990)。快樂如何追求。台北市:遠流。
    楊俐容(2010):EQ 家庭:教出好情緒,父母必修的四堂課。台北:天下雜誌。
    楊昕蕙(2011)。基隆市國小教師面對衝突情境的因應策略與寬恕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
    鄭麗鳳(2003)。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潘麗妃(2010)。父母人際管教方式對國小學童寬恕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蔡欣芹(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正面管教策略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蔡惠如(2008)。兒童原諒與同理心關係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
    劉玗昤(2011)。寬恕團體介入性方案對國中體育班學生寬恕態度、自我認同與情緒調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劉玫君(2011)。「樂觀解釋取向」寬恕團體介入方案對國小學童寬恕態度、寬恕認知類型與樂觀解釋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劉 曦(2012)。車禍遺族之寬恕態度、複雜性悲傷與至今復原程度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台北。
    盧穎(2011)。青少年寬恕狀況及其對幸福感的影響研究。南昌大學,中國。
    賴育翎(2011)。國小學生知覺教師管理型態與快樂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蕭可音(2005)。高中生對於傷害者寬恕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醫護學院,台北。
    蕭雅云(2007)。 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謝翠祝(2007)。遭受人際傷害之國小學童其寬恕態度、生活適應與憂鬱傾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
    顏映馨(1998)。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羅春明、黃希庭 (2004)。寬恕的心理學研究。心理科學發展,12(6),908-915。
    羅凱云(2010)。卸下心中的石頭:自我省察修養觀與寬恕心理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

    二、英文部份
    Al-Mabuk, R. H., Enright, R. D., & Cardis, P. A. (1995). Forgiving education with parentally love-deprived lat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4, 427-444.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New York: Routedge.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82).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191-215.
    Bar-Tal, D. (1976). Prosocial Behavior: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Bar-Tal, D., Raviv, A., & Goldberg, M.(1982). Helping behavior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A observatio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 53 ,396-402
    Baskin, T. W., & Enright, R. D. (2004). Intervention studies on forgivenes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82(1), 79.
    Batson, C. D. (1991). Current status of the empathy altruism hypothesis. In M. S.Clark (Ed.),
    Prosocial behavior: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Newbury Park,CA: Sae.
    Campbell, D. T. (1975). On the conflict between biological and social evolution and
    moral tradi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0, 1103-1126.
    Coyle, C. T., & Enright, R. D. (1997). Forgiveness intervention with post-abortion me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5, 1042 -1046.
    DeNeve, K. M.,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traits andsubjective well -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197-229.
    Enright, R.D., Santos, M. J. D., & A1-Mabuk, R. (1989). The adolescent as forgiver. Journal of Adolescence, 12, 95-110
    Enright, R. D., & The Human Development Study Group. (1991).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forgiveness. Handbook of Mor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Vol. 1), edited by W. Kurtines and J. Gewirtz. Hillsdale, NJ: Erlbaum.
    Enright, R. D., & Fitzgibbons, R. P. (2000). Helping clients forgive:An empirical
    guide for resolving anger and restoring hope.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Freedman, S. R., & Enright, R. D. (1996). Forgiveness as an intervention goal with incest
    survivor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4(5), 983-992.
    Gambaro, M. E. (2002). School-based forgiveness edu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trait
    angerin early adolesc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Hargrave, T. D. (1994). Families and forgiveness: A theoretical and therapeutic framework.
    Family Journal, 2(4), 339-348.
    Hepp-Dax, S.(1996). Forgiveness as a psychotherapeutic goal with fifith-grade inner-city
    children. Psycholog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Fordham University.
    Hoffman, M.L. (1981). Is altruism part of human na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0, 121-137。
    Kim, E. S. (2005). effects of forgiveness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insecure
    a attachment to their mother: A Self-Administered Educational Aapproac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t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Kohlberg, L. (1969). Stage and sequence: The cognitive-development approach to
    socialization.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ted by D. Goslin.
    Chicago: Rand McNally.
    Lin, W. N. (1998). Forgiveness as an intervention for late adolescents with insecure
    attachment in Taiwa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Lin W. F.,Mack, D.,Enright, R. D, Krahn,D. ,Mach, D.,&Baskin, T.W.(2004).Effect
    of forgiveness therapy on anger,mood,and vulnerability to substance use among
    inpatient substance-dependent client.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2 ,1114-1121.
    McCullough, M. E., & Worthington, E. L., Jr. (1994). Models of interpersonal forgivenes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counseling: Review and critique. Counseling and Values, 39(1), 2-14.
    McCullough, M. E., & Worthington, E. L. (1995). Promoting forgiveness: A comparison of two brief psychoeducational group enterventions with a waiting-list control. Counseling & Values, 40(1), 55-68.

    McCullough, M. E., Rachal, K. C., & Worthington, E. L. (1997). Interpersonal forgiv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3,321-336.
    McCullough, M. E. (2000). Forgiveness as human strength: Theory, measurement, and links
    to well-be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 43-55.
    McCullough, M. E., Pargament, K. I., & Thoresen, C. E. (2000). The psychology of forgiveness: history, conceptual issues, and view. Forgivenes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1-14.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McCullough, M. E. & Witvliet, C. V. O. (2005). The psychology of forgiveness.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446-458.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urphy, J. G. (1988). Forgiveness and resentment. In J. G. Murphy & J. Hampton (Eds.), Forgiveness and Mercy, 14-3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rth, J. (1987). Wrongdoing and forgiveness. 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62, 499-508.
    Orlick, T. D.(1981). Positive socialization via cooperative gam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7, 426-429.
    Park, J. (2003). Valid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forgiveness intervention program for
    adolescentfemale aggressive victims in Korea.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Peterson, Christopher & Seligman, M.E.P. (2004).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Washington, D.C.: APA Press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st, S. G. (2005). Altruism, happiness, and health: It’s good to be g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2, 66-77
    Rye, M. S., Pargament, K. I., Pan, W., Yingling, D. W., Shogren, K. A., & Ito, M. (2005). Can group interventions facilitate forgiveness of an ex-spous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3(5), 880-892.
    Veenhovern, R.(1991).Is happiness relative?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4, 1-34.
    Wade, N. G., & Worthington, E. L., Jr. (2003). Overcoming interpersonal offenses: Is forgiveness the only way to deal with unforgivenes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1(3), 343-35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