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文淑
論文名稱: 應用大六教學法提升國小學生 專題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陳美如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6
中文關鍵詞: 大六教學法資訊素養資訊問題解決能力專題寫作能力
外文關鍵詞: Big Six skill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ability, project-based writing competenc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運用大六教學法作為輔助學習的鷹架,發展一個融入六年級社會領域專題式學習之教學行動方案。於課程實施的歷程中,輔以各項資料:如教學活動設計學習單、自評表、省思札記、訪談記錄等,進行細部分析,除了據以探討教學活動方案應增修之處及用以瞭解學生資訊素養、資訊問題解決能力、專題寫作能力與學生對於大六教學模式融入社會專題式學習之態度、感受之外,亦能於問題解決的歷程中,促進教師專業上的增權賦能。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1)應用大六教學法於社會專題式學習中有助於提升六年級學生資訊
    素養、資訊問題解決、專題寫作等多元的能力。
    (2)學生不同的學習特性與其成長的幅度具因果關係
    (3)大六教學法的運用經由學生持續性的實作能更靈活,臻於成熟。
    (4)除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之外,學生個人主動學習的方式亦能有
    不錯的成效。
    (5)師生對於此教學行動方案多持正向的認同。


    The research aims at developing an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which is studied by the reference of Big Six skills in advancing elementary students’writing ability and is expected to adequately fit into the project-based learning approach in social studies for six graders at school.
    Data are analyzed collectively from activity-worksheet, self-assessment, students’referective diaries and interview records in class, ect. The study claims to exam teachers’teaching procedures, check pupils’attitudes and cognition toward Bix Six skills theiry in social studies, and suitably promotes teachers’competences.Conclusions are:

    I. Bix Six learning skills positively enhenc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ir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their project-based writing competence.

    II. The heterogeneity between students influences their learning outcome afterwards.

    III. The effect of Bix Six skills in learning could be best effectuated by students’continual practice in class.

    IV.Beside team-work in class, students can also benefit tremendously from their active self-learning.

    V.Both teachers and pupils hold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this pedagogical research.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待答問題..........................................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大六教學法之初探 ..................................9 第二節 專題式學習之學理與運用 ............................1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35 第二節 研究場域.........................................37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41 第四節 教學設計.........................................45 第五節 資料蒐集、分析與檢核..............................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6 第一節 「應用大六教學法於社會專題寫作」教學方案實施歷程與發...66 第二節 「大六教學法應用於社會專題式學習」對提升學生資訊素養及資訊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結果分析..114 第三節 「大六教學法應用於社會專題式學習」對提升學生專題寫作能力的影響結果分析....139 第四節 「大六教學法應用於社會專題式學習」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感受的影響結果分析...1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92 第一節 結論..........................................192 第二節 建議..........................................194 參考文獻 ..............................................197

    i.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王靖璇(2000)。專題導向科學學習之教學研究:以國中學生學習「彩虹」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23-31。
    向天屏(2006)。國小五年級兒童自我調整寫作歷程的教與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23。
    李端華、徐新逸(2004)。資訊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探究。論文發表於第八屆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GCCCE),香港。
    林生傳(2005)。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身心障礙研究,3,No.2。
    林菁(1999)。從資源本位學習談學校教學資源中心之設立。研習資訊,16(10),36-48。
    林菁(2001)。資訊素養融入國小國語科全語教學之研究。資訊素養與終身學習社會國際研討會-資訊素養與各級教育教學之融合,台中。
    林菁(2002)。資訊素養融入國小課程之探討—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E世代創意教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3-249。嘉義:嘉義大學。
    林菁、洪美齡(2004)。資訊素養融入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以選賢與能主題為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1),26-40。
    林菁、顏才富、陳宜欣(2005)。資訊素養融入國小社會領域—數位典藏的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1),69-86。
    林菁(2008)。數位學習與資訊素養教育。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41,2-7。
    林達森(1999)。論析統整性課程及對九年一貫課程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4),97-116。
    岳立容(2004)。資訊素養教學研究--以大六教學法融入高中三民主義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
    邱景玲(2007)。鷹架式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寫作成效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美美(1996)。課程改革和資訊素養教育。社教雙月刊,74,32-39。
    吳美美(2001)。資訊素養與e世代教學。國家圖書館遠距學園。
    吳清山、林天祐(2001)。課程領導─教育名詞。教育資料與研究,38,50。
    吳宗霖(2008)。運用專題導向學習策略與無所不在學習環境於國小六年級生態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青宜(2004)。運用專題導向學習提昇國小五年級學生資訊素養之研究。東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鳳文(2002)。以專題導向的教學來提昇國小學童基本能力的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協豐、曾俊銘、林宜欣(2005)。以Big 6問題解決模式融入國小社會領域之概述。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10月16日。國民教育社群。取自: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edushare/SIG00006/C1/1211191894.pdf
    徐新逸(2001)。如何利用網路幫助孩子成為研究高手?網路專題導向學習與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07,25-34。
    徐瑞杰、邊國維、竺佩倫、張韻玫、連雅萍、王季璁、鄭靜瑜、熊娟娟(2008,6月)。資訊融入教學應用於國小閱讀指導課程之數位學習研究—以民俗藝術布袋戲為例。論文發表於2008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研討會,台北。
    唐洪正、許毅維、周百信(2008)。從資訊素養模組探討主題式教學設計。2008年數位科技與創新管理研討會。
    高千喻(2010)。應用心智繪圖在Big6仿寫策略於國小三年級作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技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 (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臺北:教育部。
    張郁雯(2008)。國小學童資訊素養檔案評量之信度研究。教育心理學報測驗與評量專刊,39,43-60。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麗娟(2001)。Big Six 教學法之應用與實作經驗分享-以「歡樂的世界」主題為例。中師圖書館館訊,36,5-7。
    張美玲(2000)。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
    張新仁(2004)。臺灣地區寫作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於單文經(主編),課程與教學新論,245-308。臺北:心理。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盡梅(2005)。資訊素養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探究「水污染」主題-以Big6模式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娉妍、蘇桂美、陳麗娟、黃志龍(2004)。資訊素養融入國小五年級自然科教學之研究。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0(1),41-54。
    黃政傑(2004)。質性教育評鑑之探討。國立教育資料館教育資料集刊,29, 95-118。
    黃永和(1999)。網路輔助寫作環境之探討。國教學報,第11期,283 -306。
    黃郭鐘(2004)。應用大六教學法於專題式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程良雄(2001)。淺談公共圖書館讀者的資訊素養。書苑,48,1-11。
    游婉琳(2002)。資訊素養教學之研究以Big6 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科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慧英(2001)。課程、教學、評量三位一體的專題學習。台南師院學報,34,155-194。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臺北: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佳玲(1998)。如何指導小學生撰寫專題報告。國教世紀,182,28-31。
    蔡秉恆(2009)。運用資訊問題解決策略培養科技創造力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承憲(2006)。以寫作鷹架促進國小六年級學生專題理解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
    鄧運林(1997)。如何指導孩子撰寫專題報告。台北:聯經出版社。
    趙李婉儀(2002)。優質學校計劃:專題研習-學會學習的實踐,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大學與學校夥伴協作中心優質學校計劃。檢索日期:2011.12.10,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qsp/new/good_project.php
    賴苑玲(2001)如何將Big Six 技能融入國小課程。書苑,48,25-38。
    賴佳穗(2005)。Big技能應用在國小社會領域專題式學習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明珠(2008)專題式BIG6學習策略輔助國小學生自我導向學習能力效益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歐陽誾 (2003) 。 網路學習環境之形成性評鑑研究 。載於教育部與台南師範學院測驗發展中心主辦之網路專題學習與多元動態評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劉明松(2003)。結構性過程取向寫作教學對國小作文低成就學生寫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淑娟(民87)。我國公共圖書館技術服務員資訊素養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魏怡君(2005)。以Big6資訊素養教學融入國小社會領域之個案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碩士論文。
    ii.外文部分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1989).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Final report. Chicago, IL: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Berninger,V.W.,Abbott,R.D.,Whitaker,D.,Sylvester,L.,&Nolen,S.(1995). Integrating low- and high-level skill in instructional protocols for writing disabilities.Learning and Disability Quarterly,293-309.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1990).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Norwood, N. J.: Ablex publishing Corp.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1995). The six hab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students. Using the Big Six to link parents, students, and homework. School Library Journal, 8,22-25.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1999). Teaching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skills :The big6 in elementary schools. Worthington, OH: Linworth Publishing.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2000). The big6 collection. Worthington, OH:Linworth.
    Jones, B.F., Rasmussen,C. M., & Moffitt, M. C.(1997). Real-life problem solving : 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Katz, L. G., & Chard, S. C. (1985). Engaging children’s minds: The project approach.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ave, J. (1988). Cognition in practice: Mind, mathematics, and culture in everyday lif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ttle, T. J. (2001).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ll subject areas. Retrieved from http://www.big6.com
    McClure, C. R. (1994). Network literacy: A role of libra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Libraries, 13(2), 115-125.
    Marx, R. W., Blumenfeld, P. C., Krajcik, J. S., Blunk, M., Crawford, B., Kelly, B., & Meyer, K.M. (1994). Enacting project-based science: experiences of four middle grade teacher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5), 517-538.
    Marx, R. W., Blumenfeld, P. C., Krajcik, J. S., & Soloway, E., (1997). Enacting Project-based science: Challenges for practice and policy.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7(4), 341-358.
    Moursund, D. (1999). Project-based learning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Books and Courseware Department.
    Moursund, D. G. (2003). Project-basedlearning in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Eugene, OR: ISTE.
    Nystrand, M. & Himley, M. (1984). Written text as social intera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23,198.
    Spandel,V.(2008).Creating young writer:Using the six traits to enrich writing process in primary classroom .Boston:Pearson Allyn and Bacon.
    Serim, F. C. (2003).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learning: No school left behind. Fayetteville,NY: Big6 Associates.
    Reid,J,M(2000).The Process of composition.White plains,NY:Longma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