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詹建成
論文名稱: 劉克襄自然書寫中的人生哲理─以《十五顆小行星》為探究中心
Liu Ke-Xian’s perspective on life in his natural writing—The study of The Fifteen Asteroids
指導教授: 黃雅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6
中文關鍵詞: 劉克襄自然書寫人生哲學生命意義現代散文
外文關鍵詞: Liu Ke-Xian, natural writing, life philosophy, life meaning, modern pros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自然書寫」在許多先行者的努力下,已蔚然成為散文家族中的重要類型。劉克襄則是促進此發展的重要推手。在「超越自我」的心態下,劉克襄努力在題材與形式上追求創新與突破,也因此而造就了其自然書寫豐富的思想內涵與多樣的表達方式。再者,劉克襄以善於思索的理性,使其作品在感性的關懷之外還散發出一分哲思的體悟。
    大半生投身在自然生態關懷的劉克襄,在年過半百之後,開始把目光返回對自我生命的觀照,對生命際遇的梳理,《十五顆小行星》便是劉克襄透過與他人緣會的十五個故事紀錄有所感而發,是他的生命史詩,不論是他人給予的生命啟發,或是對自我生存思索的發用,劉克襄展現的是一個文人對自我、對群體乃至於對宇宙萬物應有的思辨體認。
    為能清楚的掌握劉克襄從生命緣會中對存在意義的思索,本文在第二章中先透過「知人論世」的方式,耙梳了劉克襄的創作歷程,約可分為追尋自我價值定向、關懷生態人文、感悟人我交會的三個階段。
    在第三章中,分析這十五則故事中的人物,歸納出劉克襄與他者的生命撞擊與啟示,見證了自然與人類之間的牽引共生、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互動,進而使萬物各得其所,各循其性,從而順任自然,以達「天人合一」之境。
    在第四章中,運用「接受理論」,探究劉克襄的心靈回歸,見證作家如何從形而下的生命實踐讓心靈超越,在不斷積累的人生中展現使命感,並以「對話」與「留白」的方式尊重每一個人都具有無限可能的生命體悟。
    最後歸結《十五顆小行星》一書在劉克襄創作歷程中的定位,即是自我創作關注視角之突破、在自然書寫中呈現了多面向的人生意義、拓展了自然書寫的新視野。不論是對劉克襄或對台灣自然書寫的發展史,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Following the pioneers, Liu Ke-Xian plays a big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writing” though it has already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tyles in the genre prose. To surpass himself, Liu Ke-Xian endeavors to make a breakthrough in subjects and forms, which is the cause behind the richness in thoughts and various expressions of his natural writing. In his works, besides, there is not only sentimental care but also a clear insight into life, which both come from his rational thinking.
    Liu Ke-Xian, who dedicated most of his life to the wildlife, begins to focus his mind more on understanding his own life and his life events. The Fifteen Asteroids is actually a collection of the fifteen stories about his encounters with other people. It can even be viewed as the epic of his life. From the inspiration for life taken from others or the medication on his own existence, what Liu Ke-Xian shows is the understanding a writer has towards himself, the group he belongs to, and different kinds of lives in the universe.
    Using the method “knowing people and considering the society,” in the second chapter, I divide his writing life into three phases: the search for his own values, the care of the ecology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recall of his encounters with others. As a result, it is possible to gain more knowledge on how Liu Ke-Xian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with his life events.
    In the third chapter, I outline Liu Ke-Xian’s encounters with other people and talk about the inspirations he took from them by analyzing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fifteen stories. The analysis also shows how nature and humans rely on each other and the harmonious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individuals. These all make every life find its own place, follow it own property and observe the nature, which leads to the state “ the spiritual unity of universe and humans.
    In the fourth chapter, I discuss Liu Ke-Xian’s return to his inner mind by the means of “Reception Theory.” His mind has become transcendental because of his doings in the secular life. He shows a hug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his growing life. With “conversing” and “leaving something unspoken”, he tells readers that the sky’s the limit for each individual.
    In conclusion, I point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fteen Asteroids in Liu Ke-Xian’s writing life. The book displays his breakthrough in his writing perspective, the multiple explanations of life meaning in his natural writing and the brand new development of natural writing. It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oth Liu Ke-Xian himself and the history of natural writing in Taiwan.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9 第二節 文獻探討 19 一、學位論文 19 二、期刊論文 22 三、專訪 24 第三節 研究範疇 26 一、研究範疇 26 二、「人生哲理」的義界 2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28 一、研究方法 28 二、研究步驟與章節安排 33 第二章 劉克襄的創作歷程 36 第一節 價值定向的萌芽 39 一、以詩言志 39 二、跨越自然 49 第二節 生態人文的交會 55 一、穿越時空 55 二、心繫大地 61 第三節 人生感悟的強化 69 一、創作理念的貫串與反思 69 二、人生價值的探尋 74 小 結 75 一、「變」/「不變」是進步的原動力 75 二、踏入自然書寫的偶然/必然 75 第三章 從《十五顆小行星》看作者的物我撞擊 .77 第一節 自然與人類的互動 77 一、自然威力之不可預測 78 二、「知天」以「順天」 86 第二節 個體與他人的和諧 95 一、仁心的發用 96 二、人我真誠相待 103 第三節 物我的共生互榮 111 一、以知識為基礎 112 二、歸終於人類福祉 117 小 結 123 一、確立人類位置,學習謙卑面對大自然 123 二、意識到仁心互惠、共生共榮對人類的重要 123 三、立足生態系中,運用知識,謀取人類福祉 123 第四章 從《十五顆小行星》看作者的心靈歸向 125 第一節 生活體證的實現 126 一、「實踐式」的感悟 126 二、「死亡」的生命超越 133 第二節 人生歷程之積累 140 一、生命史的軌跡 141 二、使命感的推進 149 第三節 開放的態度 158 一、從「對話」中激盪出的生命意義 159 二、「留白式」的可能 169 小 結 177 一、尋求自我心靈的超越 177 二、用心於世俗的使命感 178 三、肯定生命意義的多元性 178 第五章 結論 179 第一節 創作歷程中攀登思想高地的新方向 179 一、希冀更能引發讀者的迴響 180 二、提供自己與讀者心靈的淨化 181 第二節 從自然書寫中呈顯人生意義的多面向 182 一、生命意義在個人實踐中體現 182 二、生命意義具有無限的可能 184 第三節 拓展自然書寫的新視野 185 一、促使自然書寫引發「對人」的省思 185 二、開展「紀傳體」於「自然書寫」之中 186

    壹、書籍
    一、劉克襄的作品
    劉克襄《天空最後的英雄(旅次札記)》,臺北:時報文化,1982年6月
    劉克襄《松鼠班比曹》,臺北:蘭亭書店,1983年6月
    劉克襄《旅鳥的驛站》,臺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1984年3月
    劉克襄《漂鳥的故鄉》,臺北:前衛出版,1984年10月
    劉克襄《隨鳥走天涯》,臺北:洪範書局,1985年1月
    劉克襄《在測天島》,臺北:前衛出版,1985 年4月
    劉克襄《消失中的亞熱帶》,臺中:晨星出版,1986 年9月初版,1992年2月二版
    劉克襄《荒野之心》,臺北:前衛出版,1986年10月
    劉克襄《小鼯鼠的看法》,臺北:合志文化出版,1988年4月;臺中:晨星出版,2004年10月
    劉克襄《探險家在臺灣》,臺北:自立報系出版,1988年9月
    劉克襄《台灣鳥類研究開拓史(1840~1912)》,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8月
    劉克襄《橫越福爾摩沙》,臺北:自立報系出版,1989 年10 月
    劉克襄《風鳥皮諾查》,臺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2007年3月修訂版
    劉克襄《太魯閣之旅》,臺中: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1年10月
    劉克襄《後山探險》,臺北:自立報系出版,1992年5月
    劉克襄《自然旅情》,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12月
    劉克襄《深入陌生地——外國旅行者所見的台灣》,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年3月
    劉克襄《座頭鯨赫連麼麼》,臺北:遠流出版,1993年9月初版。1999年4月二版
    劉克襄《山黃麻家書》,臺中:晨星出版社,1994年11月;2012年6月增修版
    劉克襄《臺灣舊路踏查記》,臺北:玉山社出版,1995年5月
    劉克襄《小綠山之歌:臺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鳥類篇)》,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8月
    劉克襄《小綠山之精靈:臺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植物‧貝類篇)》,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8月
    劉克襄《小綠山之舞:臺北盆地四季的自然觀察(昆蟲‧兩棲篇)》,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8月
    劉克襄《鯨魚不快樂時》,臺北:玉山社,1996年8月
    劉克襄《豆鼠私生活》,臺北:玉山社,1996年8月
    劉克襄《不需要名字的水鳥》,臺北:玉山社,1996年8月
    劉克襄《偷窺自然》,臺北:迪茂國際出版公司,1996年10月
    劉克襄《扁豆森林》,臺北:時報文化,1997年1月
    劉克襄《小島飛行》,臺北:時報文化,1997年3月
    劉克襄《草原鬼雨》,臺北:時報文化,1997年4月
    劉克襄《望遠鏡裡的精靈》,臺北:玉山社,1997年7月
    劉克襄《快樂綠背包》,臺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7月
    劉克襄《福爾摩沙大旅行》,臺北:玉山社,1999年10月
    劉克襄《劉克襄自然生態綠皮書》,臺北:博揚出版社,1999年11月
    劉克襄《綠色童年:親子戶外旅行》,臺北:玉山社,2000年4月
    劉克襄《北臺灣自然旅遊指南》,臺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8月
    劉克襄《草嶺古道》,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0年12月
    劉克襄《最美麗的時候》,臺北: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3月
    劉克襄《安靜的遊蕩》,臺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8月
    劉克襄《迷路一天,在小鎮:劉克襄的漫遊地圖》,臺北:皇冠出版社,2002年9月
    劉克襄《少年綠皮書:我們的島嶼旅行》,臺北:玉山社,2003年7月
    劉克襄《劉克襄精選集》,臺北:九歌出版,2003年10月
    劉克襄《大山下,遠離臺三線:劉克襄的山際旅行》,臺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2月
    劉克襄《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1、2》,臺北:玉山社,2005年2月
    劉克襄《小石頭大流浪》,臺北:玉山社,2005年10月
    劉克襄《失落的蔬果》,臺北:二魚文化,2006年8月
    劉克襄《野狗之丘》,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3月
    劉克襄《永遠的信天翁》,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6月
    劉克襄《巡山》,臺北:愛詩社,2008年8月
    李昂、劉克襄、林文義《上好一村:18個充滿Sun與Hope的小鎮故事》,臺北:天下雜誌,2008年12月
    劉克襄《11元的鐵道旅行》,臺北:遠流出版社,2009年04月
    劉克襄《十五顆小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臺北:遠流出版社,2010年6月
    劉克襄《回到美好的夜晚》,花蓮:花蓮縣文化局,2010年11月
    劉克襄《小蜥蜴的回憶》,臺北:未來書城,2011年3月
    劉克襄《豆鼠回家》,臺北:遠流出版社,2011年12月
    劉克襄《大便蟲》,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年4月
    劉克襄《老樹之歌》,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年4月
    劉克襄《革命青年:解嚴前的野狼之旅》,臺北:玉山社,2012年5月
    劉克襄《山黃麻家書》(增修版),臺中:晨星出版社,2012年6月
    劉克襄《男人的菜市場》,臺北:遠流出版社,2012年9月
    二、相關文學論著、選本
    (一)古典文著
    王雲五主編《論語集解義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7月
    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7月
    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8月
    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
    曾棗莊、馬德富校點《欒城集》(全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
    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梁惠王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任繼愈主編《中華傳世文選‧唐文粹(宋代姚鉉(967~1020)編)》,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王弼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繫辭下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古清美注譯《近思錄今注今譯;大學問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2000年9月
    王國維《人間詞話》,《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
    孫詒讓撰;張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9年4月。

    (二)今人論著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3年6月
    徐復觀《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9月
    程代熙、張惠民譯《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
    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老子哲學系統的形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5月
    韓韓《在我們的土地上》,臺北:自立晚報社,1985年2月
    黎建球《人生哲學》,臺北:三民書局,1987年1月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巴赫金著;白春仁、顧亞鈴譯《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複調小說理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88年7月
    喬治‧薩頓(George Sarton)著;陳恆六、劉兵、仲維光譯《科學史和新人文主義》(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he New Humanis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9月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1年4月
    傅沛榮《圓成生命的理想》,財團法人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1991年12月
    張新仁《寫作教學研究》,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2年2月
    陳鼓應編《存在主義》,臺北:臺灣商務,1992年11月增訂二版
    楊南郡、徐如林《與子偕行》,臺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4月
    朱光潛《談文學‧文學與人生》,臺北:書泉出版社,1994年4月
    托爾金(J. R. R. Tolkien)《魔戒》,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2月
    蕭蕭《現代詩學》,臺北:東大圖書,1998年8月二版
    史蒂芬‧R‧凱勒(Stephen R. Kellert)著;薛絢譯《生命的價值》,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1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5月
    陳履生編著《傅抱石畫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孫正聿《哲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
    劉放桐等編《新編現代西方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
    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徵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翔平《尋找生命的意義—弗蘭克的意義治療學說》,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1月
    陳奎憙《教育社會學導論》,臺北:師大書苑,2001年10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二版
    郭湛《主體性哲學:人的存在及其意義》,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顧祖釗《文學原理新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2月
    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注《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臺灣探險》,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2002年9月二版
    金劍《美學與文學新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10月。
    潘德榮《文字.詮釋.傳統-中國詮釋傳統的現代轉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10月
    村上春樹著;賴明珠譯《挪威的森林》(上),臺北:時報出版社,2003年
    胡錦媛《臺灣當代旅行文選》,臺北:二魚出版社,2004年
    林火旺《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4年2月二版
    黃雅莉《現代散文鑑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9月
    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遊記文學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12月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朱壽桐《文學與人生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胡山林《文學與人生》,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余秋雨《人生風景》,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7年4月,頁260
    陳冠學《田園之秋》,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5月三版
    李貴豐《人生哲學》,臺北: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10月
    李天道《中國古代人生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10月二版
    張讓《旅人的眼睛》,臺北:聯合文學,2010年2月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原著;吳新發中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2010年9月增定二版
    黨聖元、劉瑞弘選編《生態批評與生態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1月
    張讓《一天零一天》,臺北:聯合文學,2011年2月
    吳明益《臺灣自然書寫的探索BOOK1》,新北市:夏日出版,2012年1月
    吳明益《臺灣自然書寫的探索BOOK2》,新北市:夏日出版,2012年1月
    黃雅莉《千古文人寂寞心─古典散文選析》,臺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2月

    (三)學位論文
    吳明益《當代臺灣自然寫作研究》,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林玄淞《臺灣當代「自然╱旅行」書寫研究─兼論劉克襄「自然╱旅行」的書寫與成就》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郭紋菁《劉克襄及其自然寫作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何孟樺《在自然的背後—探討劉克襄書寫及政治關懷之關係》,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建宏《劉克襄新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曹菁芳《劉克襄鳥類書寫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潘智薇《劉克襄自然散文在國文教學上之運用》,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林宜君《劉克襄「動物小說」之主題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詠絮《與鯨豚對話─劉克襄與廖鴻基的鯨豚書寫探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吳靜怡《劉克襄及其兒童文學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7年
    林玉芬《從不同高度關懷臺灣─論劉克襄的山林徒步》,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劉又萍《劉克襄與夏曼•藍波安生態文學之環境倫理觀比較》,臺南:國立臺南大學生態旅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江典育《臺灣生態書寫研究:以劉克襄、許悔之、張芳慈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許明慈《劉克襄動物小說研究》,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林英傑《劉克襄「豆鼠三部曲」中的族群寓言》,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張葦菱《土地、自然、現實—蘇紹連、劉克襄、王宗仁的散文詩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黃瑋瑲《慢.漫.蔓-劉克襄漫遊系列作品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王羽家《臺灣當代男性旅行文學研究—以舒國治、劉克襄、吳祥輝為主》,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田運良《劉克襄自然書寫裡的旅行印/意象》,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怡辰《劉克襄動物小說中的自然與文學—以《風鳥皮諾查》、《座頭鯨赫連麼麼》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吳蕙怡《劉克襄動物小說《豆鼠三部曲》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盈惠《戰後臺灣鐵道旅行書寫研究─以洪致文、劉克襄為主》,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李翠萍《一位自然作家的敘說研究:以劉克襄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雅蓉《論淩拂、劉克襄、劉伯樂的自然生態繪本》,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貳、期刊論文
    丘荷〈我不知道,我想表達的是什麼!訪反叛青年詩人劉克襄〉,《臺灣年代》革新一期,1985年5月
    宋冬陽(陳芳明)〈臺灣詩的一個疑點—試論劉克襄的詩〉,《臺灣文藝》第95期,1985年
    林燿德〈貘的蹄筌:劉克襄詩作芻論〉,《文藝月刊》,第204期,1986年6月
    王家祥〈我所知道的自然寫作與臺灣土地(上)〉,《自立晚報》,1992年8月28日,19版
    王家祥〈我所知道的自然寫作與臺灣土地(下)〉,《自立晚報》本土版,1992年8月30日,19版
    滕淑芬〈優遊鳥世界─劉克襄專訪〉,《光華》,第17卷第8期,1992年8月
    陳健一〈發現一個新文學傳統─自然寫作〉,《誠品閱讀》17期,1994年8月
    劉克襄〈我的自然寫作經驗〉,臺北:《聯合報》,1994年4月15日
    劉克襄〈臺灣的自然寫作初論〉,《聯合報》,1996年1月4日,34版
    崔玉珍〈化作鳥人鑲嵌於山林─專訪劉克襄〉,《源》第6期,1996年11月
    許碧純〈為自然立傳的人〉,《講義》第117期,1996年12月
    李瑞騰專訪;楊光記錄整理〈逐漸建立一個自然寫作的傳統─李瑞騰專訪劉克襄〉,《文訊》第96期,1996年12月
    夏春祥〈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五十四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發行,1997年1月
    蔣勳〈生命的提高與擴大〉,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評審感言,《中國時報》,1997年6月1日,人間副刊版
    沈冬青〈觀察、解說與創造:閱讀劉克襄〉,《幼獅文藝》第522期,1997年6月
    孟樊〈隱而不露的批評家與隱遁者─評劉克襄的詩〉,《臺北評論》,5期,1988年5月
    郭慧華〈劉克襄文學中的終極關懷〉,《臺灣人文》,1998年7月
    方賓秀〈劉克襄動物小說之主題意識及寫作特色析論〉,《臺南師院學生學刊》第20期,1999年02月
    簡義明、陳佳妏採訪整理〈尋找風鳥的身世-專訪劉克襄〉,《自由時報》,2000年7月29日,第39版
    徐宗潔〈生命的迷思─論劉克襄《座頭鯨赫連麼麼》之思想內涵〉,《臺灣人文》第5號,2000年12月
    許建崑〈尋找X 點,或者孤獨向前─評論劉克襄自然寫作的認知與建構〉,《臺灣自然生態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劉克襄口述;王昕記錄〈愛好自然探險的「鳥人」作家劉克襄的成長〉,臺北:《國語日報》,2002年12月
    鄒欣寧〈攤開冒險家的觀察地圖─專訪劉克襄先生〉,《文訊》第221期,2004年3月
    劉梓潔〈課本作家.現身說法國中篇劉克襄:都市裡的荒野遊俠〉,《聯合文學》,2006年1月
    李梁淑〈從「全球化」看劉克襄的本土旅行寫作〉,《明道文藝》第366期,2006年9月
    劉克襄〈一個自然作家在臺灣〉。陳明柔主編,《臺灣的自然書寫─2005 年「自然書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晨星出版社,2006年11月
    曾美雲〈自然與文學之間─試論劉克襄散文中的變與不變〉,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第十四期,2007年12月
    黃宗慧〈劉克襄《野狗之丘》的動保意義初探:以德希達之動物觀為參照起點〉,《中外文學》,2008年3月
    孫紹振〈文本分析的七個層次〉,北京:《語文建設》,2008年第3期、《語文建設》,2008年第4期
    黃資婷〈專訪劉克襄:信天翁飛過小說峻嶺〉,《幼獅文藝》,2009年2月
    黃宗潔〈劉克襄動物小說中的自然觀〉,《東華漢學》,2009年12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