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美玲 Chang, Mei-Ling |
---|---|
論文名稱: |
新竹南寮蟹仔埔語音演變 Sound Change in Hue-a-poo Nanliau Hsinchu |
指導教授: |
劉秀雪
Liu, Hsiu-Hsueh |
口試委員: |
韋煙灶
Wei, Yen-Tsao 鄭縈 Cheng, Y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Taiwan Languag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新竹閩南語 、泉州腔 、語音演變 、語言變異 、語言優勢 |
外文關鍵詞: | Hsinchu Minnan language, Quanzhou accent, sound change, language variation, linguistic domina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主題是研究新竹南寮蟹仔埔地區語音演變,以地理語言學及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理論,透過田園調查的方式,針對單一地區做個別的語料收集,調查範圍是南寮蟹仔埔、草厝及十塊寮地區五十三位發音人,是一種方言點多人次的密集調查。在一個小方言區,融入了社會因素影響語言的各種變項(性別、年齡、職業),藉由不同年齡層、性別的語音調查,來觀察蟹仔埔地區的語音演變。
泉州腔和漳州腔最大的區別在於央元音的有無,蟹仔埔地區的閩南語是傳統泉州腔,保有泉州腔的兩個央元音ɨ、 ə,但多年來因社會環境及人口結構改變,造成語音的變化,透過本研究來記錄蟹仔埔地區的語音。本文以<科檜>類、<雞稽>類、<杯稽>類、<青更>類、陽平變調以及上聲變調等六個泉腔代表性的音韻去分析、比較,從台灣優勢系統沒有的音位和優勢系統有的音位來探討蟹仔埔地區不同世代語音演變速率。
研究的結果顯示,蟹仔埔地區的語音呈現較保守的現象,老年層變化速率較緩慢,仍保有泉州腔央元音ɨ、 ə,但在中年層和青年層則央元音幾乎消失了。在優勢系統有的音位<雞杯>類、<青更>類和陽平變調,中、老年層使用泉州腔變體的比率高於青年層,但隨著年齡的降低,漳州腔的比率逐漸增加。中、老年層保有較多的泉州腔,但是青年層則是漳州腔的比率逐漸提高,慢慢地向優勢腔靠攏。
關鍵詞:新竹閩南語 泉州腔 語音演變 語言變異 語言優勢
參考書目
李仲民 (2009):<戰後台灣閩南語地理語言學的回顧與展望>,《台灣語文研究第四期》4:107-134,2009。
吳守禮(1995):《閩台方言研究集》,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周長楫(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台北:台笠出版社。
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1985):《台灣河佬聲調研究》,台北:自立晚報。
洪惟仁(1995):<漳泉方言在台灣的融合>,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語文教育通訊》。
洪惟仁(1996):《《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
洪惟仁(1997b):<新竹市的閩南方言>,《新竹市志》新竹市政府。
洪惟仁(1997a):《高雄縣閩南方言》,高雄:高雄縣政府。
洪惟仁(2003):《音變的動機語方向:漳泉競爭語台灣普通腔的形成》,(國立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
祝畹瑾(2013):《新編社會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
韋煙灶(2015):《新竹市世居家族之祖籍空間分布特色》,(2015台閩文化研究)42:35-46,2015。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張振興(1997):《台灣閩南方言記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張屏生(2000):《台灣閩南語部分次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差異》,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張屏生(2007):《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漢詞彙》,台南: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張素蓉(2006):《台中縣海線地區泉州腔的漸層分布》,(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極燉(1998):《台灣話通論》,台北:前衛出版發行。
許極燉(2000):《台灣話通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陳章太、李如龍(1991)《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陳淑娟(2004):《桃園大牛欗方言的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叢刊。
陳淑娟(2009):﹤台灣閩南語元音系統及陰陽入聲調的變異與變化>,《台灣語文研究》3:157-178,2009。
陳淑娟(2015):《台灣同安腔閩南語音系最保守的方言—新竹方言的調查分析》,日本東京:日本中國語學會p152-156。
曹志耘(2006):<地理語言學及其在中國的發展>《中國方言學報第一期》,(北京商務印書館) 1:171-184。
曹逢甫(2013):<台灣閩南語共同腔的浮現>,(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14.2:457-484。
楊秀芳(2000):《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董忠司(1996):《台灣閩南語語音教材初稿》,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忠司(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閩南語概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忠司(1996):《台灣閩南語概要」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台灣語文學會出版。
董同龢(1959):<四個閩南方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
董同龢(1967):《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鄒嘉彥、游汝傑(2007):《社會語言學教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潘科元(1997):《大台北地區閩南語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布》,(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鍾榮富(2006):《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鍾榮富(2002):《台語的語音基礎》,台北:文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劉秀雪(2012):《金門人在北台灣的語音轉換》,(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p153-171。
羅常培(1930):《廈門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盧廣誠(2003):《台灣閩南語概要》,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