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佩伶 Tsai, Pei- Ling. |
---|---|
論文名稱: |
裴在美小說中的臺北書寫與電影感 The Writing of Taipei City and Cinematic in Pei Zai Mei's Novels |
指導教授: |
丁威仁
Ting, Wei-Ren 趙家民 Chao, Chia-Ming |
口試委員: |
陳靜宜
Chen, Jingyi 曾志誠 Zeng, Zhi-Ch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華文文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inophone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4 |
中文關鍵詞: | 裴在美 、旅美華人女作家 、臺北書寫 、另類離散 、電影感 |
外文關鍵詞: | Pei Zai Mei, the writings of Taipei City, Chinese female writer in America, alternative diaspora, cinematic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裴在美小說中的臺北書寫與電影感」為題,目的在於探討在臺灣都市文學的脈絡
中,裴在美臺北城市書寫的意義,藉此瞭解裴在美小說臺北書寫所展現的觀察與思考;此外,本
文透過分析裴在美的小說,探討其文字敘事所呈現的電影感。本文研究範圍包含《河流過》(2005)、《臺北的美麗和憂傷》(2005)、《宅男》(2009)、以及晚近出版的長篇小說《尋宅》(2019)、《被沒收的地球儀》(2023)等小說;研究方法以文本分析與文獻分析為主,並藉由敘事學、空間理
論、電影學理論以詮釋裴在美小說。
本文研究結果認為:(一)裴在美透過描繪臺北中產階級的都會生活,展示城市現代人所面
臨的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此為裴在美在當代都市文學中的定位。(二)裴在美小說的臺北書寫,
不斷思索「家」的意義,城市中產階級把理想的「家」轉化現實的「宅」,回鄉或回家反而成為
異鄉人,成為「另類離散」,此為裴在美臺北書寫的獨特性。(三)裴在美文字敘事所散發的「電
影感」來自於模仿鏡頭影像獨有的表現力,包含光線、特寫、畫面、剪接、蒙太奇等視覺性的「技
術」,以電影印象改變小說的觀看方式,開拓文本的可詮釋空間。
This article aims to study the writings on Taipei city and cinematic sensation in Pei Zai Mei's novel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Pei’s writings on Taipei city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s urban literature,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observations and thoughts displayed in Pei’s novels. In addition,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inematic sensation of Pei's novels. The scope of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Pei’s novels. The research method is mainly text analysis and document analysis, and uses narratology, spatial theory, and film theory to interpret Pei's novel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believe that: (1) By describing the urban life of the middle class in Taipei city, Pei shows the various bizarre phenomena faced by urban modern people. This is Pei's position in contemporary urban literature. (2)Pei’s writings on Taipei city constantly explore the meaning of ‘home’. The urban middle class transforms the ‘ideal’ home (家) into the ‘real’ home (宅).
When returning home or hometown, they became strangers and ‘alternative
diaspora.’ (3) The cinematic sensation in the narrative of Pei's novels comes from imitating the unique expressive power of lens images, including visual techniques such as light, close-ups, screen images, editing, and montage. By cinematic impressions, Pei changes the way of viewing the novel and opens up the interpretable space of the text.
一、 主要研究文本
裴在美(1992)。《異鄉女子》。臺北:健行文化。
裴在美(1994)。《無可原諒的告白》。臺北:聯合文學。
裴在美(1996)。《小河紀事》。臺北:皇冠。
裴在美(1998)。《殘酷得像詩》。臺北:皇冠。
裴在美(2005)。《臺北的美麗和憂傷》。臺北:商周出版。
裴在美(2005)。《河流過》。臺北:商周。
裴在美(2006)。《遮蔽的時間》。臺北:聯合文學。
裴在美(2009)。《宅男》。臺北:聯合文學。
裴在美(2012)。《再見,森林之屋》。臺北:聯合文學。
裴在美(2019)。《尋宅》。臺北:聯合文學。
裴在美(2023)。《被沒收的地球儀》。臺北:印刻文學。
二、專書
Jill Nelmes(2006)。《電影學入門》。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John Smail(2006)。《中產階級文化的起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Richard Peet(2005)。《現代地理思想》。臺北:群學。
Vsevolod Pudovkin(2006)。《電影技巧與電影表演》。臺北:書林。
大衛‧鮑德威爾、克莉絲汀‧湯普遜著(2008)。《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第十版)》。臺北:麥格
羅希爾。
中央圖書出版社編輯部法語組編定(2005)。《新法漢詞典》。臺北:中央圖書。
王德威(2007)。《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
加斯東‧巴謝拉(2003)。《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
申丹、王麗亞(2010)。《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立立(2015)。《閱讀華文離散敘事》。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立立(2018)。《臺灣及海外華文文學散論》。臺北:萬卷樓。
克蕾兒‧馬可斯(2000)。《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文化。
李有成(2013)。《離散》。台北:允晨。
周蕾(2001)。《原初的激情──視覺、性慾、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視覺性、現代性以及原初的
激情》。臺北:遠流。
孟樊、林燿德編(1990)。《世紀末偏航:八○年代臺灣文學論》。臺北:時報。
於梨華(1980)。《白駒集》。臺北:大林出版社。
林君安(2018)。《臺北步登公寓:臺北最普遍的住宅類型從何而來》。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林燿德(1991)。《重組的星空》。臺北:業強。
范銘如(2008)。《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
郝譽翔(2011)。《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臺北:九歌。
馬森(2015)。《世界華文新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的兩度西潮(下編)》。臺北:印刻。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2000)。《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萬卷樓。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臺灣中產階級所得變動趨勢之研究》。臺北:國發會。
章英華、蔡勇美編(1997)。《臺灣的都市社會》。臺北:巨流。
凱文‧林奇著(2001)。《城市形態》。北京:華夏出版社。
無編者資訊(1988)。《第三屆臺灣香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論文選》。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坊。
辜振豐(2003)。《布爾喬亞:欲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臺北:果實出版。
黃凡、林燿德編(1989)。《新世代小說大系》。臺北:希代。
奧維‧洛夫葛籣(Orvar Löfgren)、喬納森‧弗雷克曼(Jonas Frykman)著(2011)。《美好生活:中
產階級的生活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葉慶炳(1979)。《秋草夕陽》。臺北:皇冠出版社。
蒂費納‧薩莫瓦約(2003)。《互文性硏究》。天津:天津人民。
齊邦媛(1990)。《千年之淚》。臺北:爾雅出版社。
劉錫慶(1994)。《寫作學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樊洛平(2006)。《當代臺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臺灣商務。
蔡雅薰(2001)。《從留學生到移民:臺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臺北:萬卷樓。
鄭明娳(2007)。《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
鄭明娳編(1995)。《當代臺灣都市文學論》。臺北:時報。
蕭新煌主編(1990)。《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臺北:巨流。
鮑威爾(Bordwell, David)(1999)。《電影敘事:劇情片中的敘述活動》。臺北:遠流。
龍迪勇(2015)。《空間敘事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羅秀美(2013)。《文明.廢墟.後現代:臺灣都市文學簡史》。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嚴泉、陸紅梅(2009)。《臺灣的中產階級》。北京:九州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王志弘(1996)。〈臺北新公園的情慾地理學:空間再現與男同性戀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22期,1996年6月,頁195-218。
江寶釵(2001)。〈時間、空間與主體性的建構──閱讀《孽子》的一個向度〉。《中外文學》第30
卷第2期,2001年7月,頁82-105。
徐禎苓(2019)。〈中產階級,在後後現代的臺北〉。《聯合文學》第418期,2019年8月,頁66-
70。
張靄霞(2006)。〈試論當代小說的影像化敘事──從敘事學看《越活越明白》〉。《語言文學研究》
第21卷第3期,2006年6月頁107-109。
梁慕靈(2012)。〈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中央大學人文學報》
第50期,2012年4月,頁73-130。
梅家玲(2001)。〈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臺北想像──從《臺北人》到《孽子》〉。《中外文學》
第30卷第2期,2001年7月,頁59-81。
莊宜文(1998)。〈文學新秀的舞台──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央月刊文訊別冊》第7卷,1998
年01月,頁42-44。
裴在美(2008)。〈現代文學少女〉,《明報月刊》43卷6期,2008年6月,頁59。
趙淑俠(1984)。〈從留學生文藝談海外知識分子〉。《文訊月刊》13 期,1984年8 月,頁147-155。
趙綺娜(2001)。〈美國政府在臺灣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活動(1951~1970)〉。《歐美研究》第31卷第
1期,2001年,頁79-127。
藍佩嘉(2014)。〈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臺灣社會學》第27
期,2014年6月,頁97-140。
四、學位論文
方婉禎(2002)。《從城鄉到都市──八Ο年代臺灣小說與都市論述》。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吳孟琳(2008)。《流放者的認同研究——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
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李建民(2000)。《八○年代臺灣小說中的都市意象──以臺北為例》。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
用語文研究所。
邱佩文(2011)。《臺灣當代小說中的臺北圖象》。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胡龍隆(2002)。《臺灣八Ο年代都市小說的生活情境與批判語調》。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陳姿瑾(2009)。《女╱城:論90年代以後臺北城市文化變遷與「新世代」女性小說家》。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千芳(1996)。《臺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女性處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劉依柔(2019)。《臺灣七年級小說家的臺北書寫》。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
究所碩士論文。
劉詩彥(2004)。《臺灣近代身體史觀的轉變初探(1949-2003)──以浴室的誕生與轉折談公私領域的分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薰(2000)。《臺灣旅美作家之留學生小說及移民小說研究(1960-1999)》。高雄: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蔣亞妮(2014)。《蔣曉雲及章緣作品中的海外書寫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
士論文。
鄧詩靜(2018)。《裴在美小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謝欣芩(2009)。《異鄉人的紐約:華文小說的離散華人書寫與地方再現》。新竹:國立清華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網站資料
九歌出版社(無年份)。〈裴在美〉。《九歌出版社》,
https://www.chiuko.com.tw/writer/%e8%a3%b4%e5%9c%a8%e7%be%8e/。瀏覽日期:2023年7月9日。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 2005 )。〈記得當時〉。《臺灣電影網》,
https://taiwancinema.bamid.gov.tw/Film/Filmcontent/?ContentUrl=20907。瀏覽日期:2023年7月9日。
許文貞(2019)。〈裴在美《尋宅》,構築家的想像〉。《中國時報》,2019 年7 月26 日,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726000889-260115?chdtv。瀏覽日期:2023年12月9日。
楊隸亞(2019)。〈再現臺北,臺北再現──裴在美談《尋宅》〉。《自由時報電子報》,2019年8月
19日,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311527。瀏覽日期:2021年12月7日。
裴在美( 無年份)。〈裴在美個人臉書專頁〉。《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clairepei2888/about_details?locale=zh_TW。瀏覽日期:2023年7月
9日。
陳栢青(2018)。〈懸疑+衝突+形式,他的小說抓住了故事的核心──讀雙雪濤《飛行家》〉。《博客來OKAPI》,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1046。瀏覽日期:2024年5月24日。
翟翱(2012)。〈所有密林間的晨曦──專訪裴在美〉。《聯合文學電子報》第204期,2012年10
月18日,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M0002/225434/web/。瀏覽日期:2024年7月9日。
裴在美(2005 )。〈內心的波濤〉。《自由時報電子報》,2005 年11 月19 日,
https://art.ltn.com.tw/article/paper/42346。瀏覽日期:2024年5月17日。
六、報紙
王幼華(1996)。〈穢質人生的真實顯影(裴在美《小河紀事》)〉。《中國時報》,1996 年5 月16日,3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