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宋莉婷
SUNG,LI-TING
論文名稱: 《反三國志演義》研究
A study of“Anti-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指導教授: 丁威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5
中文關鍵詞: 周大荒反三國演義反三國志演義
外文關鍵詞: JHOU DA-HUANG, Anti-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三國時代是一個英雄時代,百年征戰造就了許多英雄豪傑,創造了無數精采絕倫的歷史,也一直都是人們所喜愛討論的時期之一。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著《三國志演義》後,為之翻案及寫續書的書籍層出不窮,清末明初周大荒所著《反三國志演義》即是其一。

    周大荒生於清末民初,正處於舊時代與新時代的交界,擔任過軍閥幕僚及編輯的他文筆極佳,自幼便有著反骨的性格,想法獨特。他所著《反三國志演義》和羅本《三國志演義》同樣皆為擁劉抑曹,以蜀漢為主角。唯一不同的部分在於《三國志演義》跟隨歷史事實,在最後取得天下的是曹魏而非蜀漢,《反三國志演義》則改寫結局,使蜀漢成為最後贏家,一統天下,以完成廣大讀者的心願。

    本論文擬以周大荒《反三國志演義》為研究文本,分析其文中的敘事結構編排、人物形象刻劃與描寫的手法,比較故事內文和《三國志演義》之間的差異性,並推測故事編排的用意,以及其時代背景如何影響周大荒思想脈絡?推論作者寫續書所欲寄託的意志。最後在結論部分歸納分析,盼能藉由此書對作者欲表達的內涵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及研究。


    Abstract

    Three Kingdoms is a heroic era, the period has produced many heroes, created numerous brilliant history. It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favorite discussion period. After the novelist LUO GUAN-JHONG(羅貫中) 's "Three Kingdoms" released, many writers continued to write book one after another, the late Qing Dynasty Zhou’s book "Anti-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 is the one.

    JHOU DA-HUANG(周大荒) was bor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at the junction of the old era and new era. He served as editor of the Warlord and his writing is excellent. He has a anti-bone character and unique ideas from his childhood. His book "Anti-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nd LOU’s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re all owned by the same suppression Shu Han(蜀漢) as the protagonist.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part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followed historical fact, made the world in the last is rather Cao Wei(曹魏), "Anti-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s rewritten ending, so Shu Han become the final winner, to dominate the world, to complete the readers wish.

    This paper intends to " Anti-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 as a research text, to analyze the text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arrangement, characters carved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ay, the difference in the comparison of story text and "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s well as its influence the background thread of thought. How to influence authors writing is seeking sustenance will. Finally, in the concluding part of the analysis are summarized in the hope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ook by the author to be expressed 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本界定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4 第四節 文獻探討與回顧 6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三國故事的流變與發展 11 第一節 正史的基礎:陳壽《三國志》 12 第二節 《三國志平話》及《三國演義》 15 第三節 戲曲文學發展 21 第四節 三國續書探究 25 第三章 《反三國演義》背景與思想探究 29 第一節 清末民初國內外局勢與背景 29 第二節 周大荒思想析論 35 第三節 《反三國演義》思想分析 43 第四章 《反三國演義》敘事結構探究 49 第一節 戰爭情節刻劃與描寫 49 第二節 《反三國演義》地理環境探究 55 第三節 《反三國演義》與《三國演義》的不同之處 60 第五章 《反三國演義》人物探究 68 第一節 人物刻劃與描寫-武將 68 一、 趙雲 68 二、 馬超 69 三、 呂蒙 70 四、 魏延 71 五、 徐盛 72 六、 張遼 72 第二節 人物刻劃與描寫-謀士 73 一、 龐統 73 二、 諸葛亮 74 三、 徐庶 75 四、 周瑜 76 五、 司馬懿 77 第三節 人物刻劃與描寫-君主 78 一、 劉禪 78 二、 曹操 79 三、 孫權 80 第四節 人物刻劃與描寫-虛擬人物 81 一、 馬雲騄 81 二、 金栗柱 84 第六章 結論 86 參考書目 92

    參考書目
    一、 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列)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元)不著撰人:《三國志平話》,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91年
    二、 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衛民:《古今戲曲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方鵬程:《三國兩晉人物小傳年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0年
    白逸琦:《群雄分立的三國六朝》,台北:好讀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朱一玄、劉毓忱:《三國演義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泉:《閒話三國配角》,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李厚基、林驊:《三國演義簡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李淼:《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上、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呂思勉:《三國史話》,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2009年
    余振邦:《三國人物叢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邱振聲:《三國演義縱橫談》,台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周大荒:《反三國演義》,台北:捷幼出版社,2007年
    周兆新:《三國演義考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周兆新:《三國演義叢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吳桃源:《畫說三國人物》,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
    吳沃堯、周桂笙共編:《月月小說》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沈伯俊:《三國漫談:人物、情節、名段》,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
    沈伯俊:《三國漫話:知識、軼聞、勝蹟》,台北,遠流出版社,2003年
    沈伯俊:《羅貫中與三國演義》,台北,遠流出版社,2007年
    河洛圖書出版社編審群:《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台北:河洛圖書出版
    社,1980年
    柏楊:《柏楊版資治通鑑》,台北:遠流出版社,1985年
    姚季農:《劉關張趙》,台北:古籍史料出版社,1965年
    高小康:《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夏元瑜:《三國之旅》,台北:出版街雜誌社,1980年
    徐子方:《明雜劇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徐扶明:《元代雜劇藝術》,台北:學海出版社,1997年
    孫弘偉:《三國英雄大PK》,香港:中華書局,2007年
    陳平原:《20世紀中國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
    版社,1989年
    陳其欣選編:《名家解讀《三國演義》》,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精選》,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秦漢唐:《三國志-圖像版》,台北:廣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許盤清:《三國風雲地圖說》,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年
    張俊:《清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張錦瑤:《關、王、馬三家雜劇特色及其在戲曲史上的意義》,台北:秀威資訊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童超:《三國風雲:群英雲集的智勇較量》,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10年
    麼書儀:《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樓含松:《從『講史』到『演義』—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歷史敘事》,北京:商務
    印書館,2008年
    劉彥君:《圖說中國戲曲史》,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劉勰撰,李曰剛著:《文心雕龍斠詮》,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1982年
    鄭鐵生:《三國演義敘事藝術》,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醉月山人:《歷史三國因》台北,竹林書局,1995年
    盧曉衡主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關羽、關公和關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盧曉衡主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關羽、關公和關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賴芳伶:《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譚正璧:《中國小說發達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譚良嘯、張大可《三國人物評傳》,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關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上篇、中篇,台北:龍視界出版社,2014年
    羅盤:《關三國》,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
    羅貫中原著、吳小林校注:《毛改本.地圖版 三國演義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1994年
    羅貫中著、毛宗崗批、金聖歎鑑定:《三國演義的政治與謀略觀》,台北:老古文
    化事業公司編輯,1985年
    顧學頡:《元明雜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龔弘:《古人今談第二集三國人物》,台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

    三、 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James I. Crump著‧梁欣蓉、王淑華譯:〈平話及三國演義的早期歷史〉,《中外文
    學》,第七期,1977年
    方祖燊:〈羅貫中與三國志演義〉,《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九卷第六期,1976

    李明裕:〈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之比較研究〉,《大同月刊》,第十期,1970年
    李福清:〈三國演義與民間敘事詩〉,《東海學報》,第三十四卷,1993
    李忠昌:〈名著續書探因〉,《中國典籍與文化》期刊,第一期,1994年
    李曉東:〈為《三國演義》結局翻案的小說〉《文史雜誌》期刊,第五期,2007

    林禎祥:〈評析三國志平話內容上之若干問題〉,《有鳳初鳴年刊》,第四期,2009

    杜若:〈第一才子書〉,《臺肥月刊》,24:1期,1983年
    段春旭:〈天馬行空——玄幻小說中的“三國”題材作品——兼論《三國演義》
    的續書〉,《長春理工大學學報》期刊,第六期,2009年
    張瑞芬:〈宋元平話及話本中所反映之民間文學特質〉,《興大中文學報》,1991

    黃大受:〈三國志及裴注之研究〉,《再生》,2:10期,1972年
    黃強:〈明清小說多續書原因新探〉《明清小說研究》期刊,2007年02期
    陳瑞秀:〈《三國演義》成書時代及其創作主題之關係試論〉,《國文天地》,24:7=283
    期,2008年

    四、 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竣平:《三國人物形象的新塑造:從文字文本到電玩文本的討論》,國立暨南國
    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王國宸:《《三國演義》中英雄人物的死亡書寫》,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
    士論文,2010年
    李光祥:〈馬超、黃忠形象之演變--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玄奘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李秀玲:《三國志忠義人物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4

    林寶慶:《《三國演義》君臣主從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
    進修碩士論文,2010年
    洪詠秋:《《三國演義》與《水滸傳》英雄觀之探析》,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
    究所,2008年
    曾淑玉:《《三國志》英雄人物形象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士
    論文,2004年
    黃士孟:《三國志通俗演義著述意識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

    黃俊凱:《三國演義之人物表現》,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玉文:《《三國演義》謀略型人物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在職專
    班碩士論文,2011年。
    劉文菁:〈《三國演義》五虎將人物形象研究〉,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畢業論文,
    2009年
    劉淑華:《三國志平話與毛評本三國演義之情節比較》,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
    謝東翰:《三國故事人物形象比較研究-從中國到日本 從古典到科幻》,逢甲大
    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1年
    蔣聖安:《《三國演義》的敘事認知與文本建構》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03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