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伊雯
Tsai, Yi-Wen
論文名稱: 埔里守城方言語音變異研究
On phonetic variations of Shoucheng dialect in Puli
指導教授: 劉秀雪
Liu, Hsiu-Hsueh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語音變異社會語言學進行中的變化語言接觸
外文關鍵詞: phonetic variation, sociolinguistics, changing in progress, language contact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研究埔里鎮守城方言語音的變異與變化。守城方言是一個語言接觸的結果,為底層的平埔語---噶哈巫語(Kahabu)學習台灣閩南語所形成的平埔系閩南方言。研究發現語言因素與社會因素均影響守城方言的語音變化,而各組音變的影響程度不同。
    本研究主要針對守城方言特色的四組語音:iang/iak韻、o/oo合流、小稱變調簡化及聲調混用現象進行分析。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以社會語言學的方式,分析語言內部與社會因素與音變的關係,分析方式採用社會語言學的定量研究,主要以統計方法分析語料。本研究共調查了六十位受訪者,分為老、中、青三個年齡層,各二十人,每個年齡層男生十人、女生十人。
    研究結果,o/oo合流保存得最好(75.58%),其次是小稱變調(38.89%),後是iang/iak韻(26.21%),變化程度最大的是聲調混用現象(8.83%)。語言內部對音變的影響,從語音環境作分析,與iang韻的出現及o元音中讀成oo的機率有關,與iak韻及oo元音中讀oo的機率則無關。社會因素方面,音變與年齡、教育程度、是否為婚姻移入者及社會網絡有關,與性別、出外居住時間無關。年齡為音變的主要因素,音變在年齡的分佈上呈現「交叉狀的消長圖」,也就是說,未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語音維持的比例越低,隨著年齡的下降語音變化的比例越高。當地社會網絡與音變的關係,網絡密集的人方音的比例明顯較高,非婚姻移入者比婚姻移入者高(iang/iak、小稱變調簡化)或沒有顯著的差異(o=oo、聲調混用);性別及出外居住時間對音變的影響則不顯著。綜觀,方音主要維持為老年層。
    整體來說,守城方言處於「進行中的變化」,變化階段屬於「快速增加階段」,變化方向為埔里腔。


    This thesis studies on the phonetic variation of Shoucheng dialect in Puli. Most people in Shoucheng belong to an Austronesian tribe, Kahabu. Their first language is Taiwan Minnan, and it is with some degree of Austronesian substratum effect. We found out that Shoucheng dialect is changed because of both phonetic and social factors; however, the factors that urge sound to change have different degree of impacts.
    This thesis analyzes four types of sound changes or variations in Shoucheng dialect, including iang/ing variation, o/oo neutralization, diminutive tone sandhi and non-high tone mixing. We use sociolinguistic theory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s of social factors and certain phonetic changes. Quantitative study and statistic analysis are adopted in the thesis. We collected data from sixty subjects that are evenly divided into three generations. Each generation has ten males and ten femal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1. o/oo neutralization remains the most (75.58%), because it conforms to the symmetry principle of vowel system and coincident with neutralized tendency of Puli dialect and general Taiwan Minnan. 2. In phonetic point, some sound changes are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phonetic environment, like iangand o. 3. In social factors, “age”, “education”, “living here by marriage or not” and “social network” have significant relations with certain sound changes. Phonetic preservation and change of different age forms an X-shaped figure, it means that Shoucheng sounds will decrease as people getting older, but Puli sounds will increase in younger generation.
    Overall, Shoucheng dialect is now “changing in progress” and “changing rapidly” towards Puli diale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對象 1 1.3 研究重點 5 1.4 研究方法 6 1.5 問卷製作 7 1.6 章節安排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語言接觸 14 2.2 社會語言學 16 2.3 小稱變調與元音[o]∕[oo]的相關研究 21 2.4 平埔族使用閩南語相關研究 24 2.5 前人對守城方言或噶哈巫語及巴則海語的研究 24 2.6 結論 26 第三章 守城方言語音系統 3.1 聲母 27 3.2 韻母 27 3.3 聲調 30 3.4 守城方言的小稱變調 37 3.5 守城方言與巴則海語的關係 37 3.6 埔里腔簡介 40 3.7 受訪者基本資料 41 3.8 典型受訪者介紹 44 3.9 結論 45 第四章 iang/iak變異 4.1 內部因素與iang/iak變異的關係 46 4.2 聽辨度與音變的關係 49 4.3 iang、iak形成的原因 51 4.4  iang/iak保留與社會因素的關係 55 4.5 結論 58 第五章 o/oo合流的變異 5.1 內部因素與o=oo不分的變異 59 5.2 聽辨度與o=oo變異 62 5.3 o=oo變異與社會因素的關係 68 5.4 結論 70 第六章 小稱變調的變異 6.1 內部因素與35 53調變異 71 6.2 守城方言小稱變調與其他方言的比較 75 6.3 聽辨度與35 53的變異 81 6.4 35 53調變異與社會因素的關係 83 6.5 結論 85 第七章 聲調混用的變異 7.1 各調類變異情形 87 7.2 典型受訪者聲調混用情形 89 7.3 所有受訪者的聲調混用情形 93 7.4 聲調混用變異與社會因素的關係 97 7.5 結論 99 第八章 綜合討論 8.1 守城方言語音維持之現況 100 8.2 社會因素與音變之綜合討論 103 8.4 結論 110 第九章 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與音變的關係 9.1 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 111 9.2 社會網絡與語音變異 123 9.3 結論 136 第十章 結論 結論 137 餘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139 參考書目 141 附錄 統計圖表(交叉表) 145 問卷調查表 154

    Holmes, J. (2001).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 (2 ed.).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Labov, W. (1994). Principles of linguistiv change. Volume 1: Internal Factors. UK: Oxford and Cambridge: Blackwell.
    Labov, W. (2001a). Principles of Language Change. Volume2: Social Factors. UK: Oxford and Cambridge: Blackwell.
    Labov, W. (2001b). 《拉波夫語言學自選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Milroy, L. (1987). Language and Social Networks-2nd ed. NY: Basil Blackwell Inc.

    吳中杰. (1998). 《台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壬癸. (1997). 《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壬癸. (1999). 《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李壬癸. (2000). 《台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第3版)。台北市:常民文化。
    李壬癸、土田滋. (2001). 《巴宰語詞典》。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彼得.特拉吉爾. (1992). 《社會語言學導論》 (周紹王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84)
    林英津. (2000). 《巴則海語》。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郁靜. (2002). 《麥寮方言的調查與研究---語音及詞彙初探》。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施玉惠. (1984). 〈從社會語言學觀點探討中文男女兩性語言的差異〉。《教學與研究》,6,207-208。
    洪惟仁. 〈變化中的台灣話〉 [網路版] 取自於:http://www.uijin.idv.tw,摘錄日期:2008年10月14日。
    洪惟仁. (1993). 〈台灣閩南語方言調查的一些發現〉[網路版]。取自於:http://www.uijin.idv.tw/,摘錄日期:2008年10月14日。
    洪惟仁. (1994a). 《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 (1994b). 〈台灣的語言戰爭及戰略分析〉,發表於《第一屆台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119-158頁。
    洪惟仁. (2002). 〈變化中的汐止音:一個社會方言學的個案研究〉,發表於《第二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76-198頁。
    洪惟仁. (2003a). 《音變的動機與方向:漳泉競爭與台灣普通腔的形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洪惟仁. (2003b). 〈閩南語的方言比較與通變系統〉,發表於《第八屆閩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網路版:http://www.uijin.idv.tw/,摘錄日期:2008年10月13日)
    洪惟仁. (2005). 閩南語概論講義教材-09仔變調。[網路版]。取自於:http://www.uijin.idv.tw/,摘錄日期:2008年10月14日。
    徐大明. (2006). 《語言變異與變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大明、陶紅印、謝天蔚. (1997). 《當代社會語言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祝畹瑾. (1992). 《社會語言學概論》。湖南省:湖南教育出版社。
    張屏生. (2000). 《臺灣閩南話部分次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差異》。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
    張屏生. (2007). 《台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冊一)[論述篇]》 (再版)。台南市: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
    張素蓉. (2006). 《台中縣海線地區泉州腔的漸層分布》。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族語教室. 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alcd.nccu.edu.tw/classroom/ebook-m.html
    曹逢甫. (1993). 《應用語言學的探索》。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曹逢甫、連金發. (1996). 〈新竹地區語言分佈與互動的調查期末報告〉。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委託研究計畫。
    梁志輝、鍾幼蘭. (2001). 《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中)》。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俊傑. (1997). 《埔里平埔族現況調查報告書》。南投縣:財團法人南投縣立文化基金會。
    陳原. (2004). 《社會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淑娟. (1995). 《關廟方言「出歸時」特點的閩南方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
    陳淑娟. (2004). 《桃園大牛欄台閩語、客語接觸之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台北: 國立臺灣大學。
    黃玉梅. (2001). 《臺灣閩南語語音層次競爭演變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黃宣範. (1995).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 ---台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台北縣: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楊縮鍛. (2007). 《臺中縣梧棲鎮方言語音變異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溫振華. (2000). 〈清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分析〉。《台灣文獻》,51(2),27-37。
    董同龢. (1960). 《四個閩南方言》。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影印本)
    詹惠珍. (1984). 《國音/z/在台灣的發展狀況---社會語言學研究》。台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
    廖瑞昌. (2003). 《台語入聲調之現況分析》。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赫德森, R. A. (1989). 《社會語言學》 (盧德平譯)。北京:華夏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0年)
    劉秀雪. (2004). 《語言演變與歷史地理因素-莆仙方言:閩東與閩南的匯集》。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
    鄭縈. (1998). 〈宜蘭方言的語音變化〉,發表於《第十六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集》,1-18。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所。
    鄧盛有. (2002). 〈臺灣頭份「四海話」研究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4,19-35。
    鄧盛有. (2003). 〈從新竹縣的「四海話」探究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 〉。《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5,1-25。
    賴貫一. (2004). 《噶哈巫語教材教室手冊 I-IV試讀本》,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中中會埔里區會 贊助出版。
    戴慶廈. (2004). 《社會語言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龔煌城、姚榮松. (1993). 〈台灣中北部閩南語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