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郁甄 |
---|---|
論文名稱: |
安身立命,修己治人―《格言聯璧》思想探析 |
指導教授: | 曾美雲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7 |
中文關鍵詞: | 格言聯璧 、格言 、蒙書 、三教 |
外文關鍵詞: | Ge Yan Lian Bi, aphorisms, books for beginners, three teaching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格言聯璧》為清代金蘭生所編,此書收錄古聖先賢智慧之語與作者自身感言。全書編為〈學問〉、〈存養〉、〈持躬〉(附攝身)、〈敦品〉、〈處事〉、〈接物〉、〈齊家〉、〈從政〉、〈惠吉〉、〈悖凶〉十篇,以排比對偶之形式呈現。內容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國家,皆有涉及。作者志在傳承聖賢經典,欲以先哲之格言,啟迪童蒙,使之自小知悉為人處世的道理,奠定道德教育的根基,樹立正確的人生志向,進而安身立命,修己治人。緣此,弘一大師乃云:童年「恆覽是書,三十以後,稍知修養,亦奉之為圭臬」,足見大師對此書之推重。然筆者鑑於社會紛亂,道德教育日漸式微,擬以此書尋求現代品德教育落實之良法。此外,展讀《格言聯璧》一書,不難窺見老莊自然無為思想與佛道二教勸善之說,藉由《格言聯璧》管窺中國思想文化之特質。故打破原有章節,重新分為七章,除首章「緒論」與末章「結論」之外,中分五章,分別為「第二章《格言聯璧》概說」,簡介此書作者、版本、形式與內容;第三章「克己復禮,正心修身」—《格言聯璧》的修養觀,從敦品力學的角度,探求品德修養之途徑;第四章「人倫和順,待人謙柔」―《格言聯璧》的人倫觀,探討人倫關係與立身處世的態度;第五章「以愛治民,以誠化民」―《格言聯璧》的政教觀,闡述從政者的德性和思想,及政府經世濟民的準則;第六章「禍福相倚,積德致福」―《格言聯璧》的力命觀與宗教觀,由儒道佛三教觀點,看待世俗的命運,提供安身之法;第七章「《格言聯璧》的思想特色與評價」,說明《格言聯璧》之思想特色與評價。研究發現,《格言聯璧》在文化上展現修己治人、儒道兼綜、多元思潮之特性;全書以儒家思想為主,道家次之,佛家又次。以悠然自在、品味生活、安身立命、自重自愛的方式為道德教育之內涵。
“Ge Yan Lian Bi”was compiled by Jin Lansheng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The purpose was to pass down classical philosophical knowledge, inspire minds, and stabilize social order. The content of the book comes from philosophical aphorisms, folk aphorisms, and personal creations, which are arranged in couplets. The author hopes to use this book to explor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Chinese thought, to seek means for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ethic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order is: to begin with research on ”Ge Yan Lian Bi”, then to analyze the thought on cultivation, human ethics, politics, and religion, ultimately summarizing the special features and evaluation of“Ge Yan Lian Bi”. The study discovered that in its thought, the greatest ratio was Confucianism, followed by Daoism, with Buddhist thought in last place. In addition, it also described the issue of politics, rarely discussed in usual books for beginners. While undertaking moral cultivation, Jin Lansheng’s true emotions in caring for people and his humanitarian spirit in emphasizing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make his ethical practice more closely aligned with human nature.
參考文獻
壹、傳統文獻
一、經部
[魏]王弼 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
[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宋本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宋本十三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
館,198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注疏》宋本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宋本十三經注疏,台北:藝
文印書館,1981 。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
二、史部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78 。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楊家駱主編:
《史記》,台北:鼎文書局 ,1981 。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藝文志》(臺北:鼎文書局,1986),
[西晉]張華著,南宋.周日用注,《博物志校證》,台北:明文書局, 1981。
[梁]沈約撰,楊家駱主編:《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唐]李白藥,楊家駱主編:《北齊書》,台北:藝印書館,1981。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
[明]王圻撰:《明萬曆續文獻通考》(臺北縣永和鎮 : 文海,1979)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3。
[清]陳弘謀輯:《從政遺規》(中華書局聚珍倣宋版排印)
三、子部
[周]李耳撰 、[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
[北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 : 中華書局,,1994。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臺北市 : 新文豐,民,1985。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95。
朱謙之撰:《老子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李滌生著:《荀子》,台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
陳奇猷校注;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韓非子》,北京:中華書局,1958。
盧元駿註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主編:《說苑》,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8。
楊伯峻撰:《列子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79。
[清]張玉書:《佩文韻府》,上海市 :上海書店 ,1983。
四、集部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宋]李昉,清.黃曉峰校刻:《太平廣記》,台北:新興書局,1973。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
薛安勤註譯:《春秋穀梁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4。
傅武光,賴炎元注譯:《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2003。
[宋]洪興祖撰;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
貳、近人論著
(一)專書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
方東美:《哲學三慧》(臺北:三民書局,1987)
毛銳禮、沈灌群主編:《中國教育通史》(山東:山東教育,1990),
王邦雄:《中國哲學史》,高柏園:〈中國哲學史—導論〉(臺北:里仁書局,2006)
王重民:《敦煌古籍敘錄》(中國:中華書局,1979)
王雲五:《禮記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
何哲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收錄於杜正勝主編《吾土與吾民―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
但昭偉:《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2)
吳偲千:《中國封建蒙學文化評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杜成憲、王倫信:《中國幼兒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汪泛舟:《敦煌古代兒童課本》(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正中書局,2001)
周與沈:《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北,萬卷樓,1987)
林朝成:郭朝順著:《佛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0)
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臺北:開明書店,1974)
金 纓:《格言聯璧》(民國蘇州報國寺弘化社善本)
俞啟定:《先秦兩漢儒家教育》(山東:齊魯書社出版發行,1987)
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198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新亞書院,196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唐君毅全集卷十二》,(台北:學生,1991)
徐 梓:《蒙學讀物的歷史透析》(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9)
袁行霈主編:《國學:多學科的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馬自毅:《新譯格言聯璧》(臺北:三民書局,2011)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材初探》(上海:上海教育,1962年10月)
張河、牧之:《中國古代蒙書集錦》(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0)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1993)
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出版,,2000)
陳哲夫:〈清代前期〉,《中國文明史》(臺北:地球出版社,1997)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
傅佩榮:《傅佩容細說老子》(香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第2冊(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40)
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黃慶萱:《修辭學》(臺北:三民,2005年)
黃麗貞:《實用修辭學》(臺北:國家出版社,2000年)
賈馥茗:《教育倫理學》(臺北:五南圖書,2004)
鄔昆如:《善與惡》(臺北: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文庫,1997)
劉堅,蔣紹愚主編:《六祖壇經》(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0)
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閻愛民:《中國古代家教》(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
薛克翹 :《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中國華僑,1994)
韓錫鐸主編:《中華蒙學集成》(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二)期刊論文
王三慶〈第一部中國西譯書『明心寶鑑』中載存的閩南語譯音研究〉,《華岡文科學報》18期(1991年11月)。
王水寶:〈家訓文化瑣談〉,《華夏文化》01期(2004年)。
王長金;〈傳統家訓的德育觀〉,《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6月)。
王瑞平:〈論『朱子家訓』的核心意義及實踐價值〉,《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8月)。
王學:〈中國古代家訓的價值取向初探〉,《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1月)。
田海龍〈《增廣賢文》教化理念淺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7月)
朱明勳:〈論曾國藩的家訓思想〉,《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2月)
江隆安、林英秀、林銘山:〈《幼學瓊林》初探〉,《語文教育通訊》(2000年1月)。
江澄格:〈捕風捉「影紙」--域外漢籍『明心寶鑑』譯本搜尋記〉,《歷史月刊》138期(1999年7月)。
何永清:〈「格言聯璧」的修辭手法探究〉,《中國語文》(1999年9)
何永清:「朱柏廬治家格言」的修辭析探〉,《中國語文》(2001年10)
呂銘崴:〈由朱子的讀書法論道德教育的可能性〉,《當代儒學研究》(2013年6)。
李正治:〈中國民間處世思想的探索與批判〉,《鵝湖》,(1986年9)。
李正治:〈孔子「以仁貫禮」型的禮樂思索〉,《鵝湖月刊》,(1996年7)。
李正治:〈老子「超禮歸道」型的禮樂思索〉,《鵝湖月刊》,(1996年12)。
李正治:〈科學、藝術與生命哲學〉,《鵝湖月刊》(1987/7):145期。
李正治:〈莊子「超禮遊道」型的禮樂思索〉,《鵝湖月刊》,(1991年7)。
周安邦:〈『明心寶鑑』非秋適編著說考述〉,《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期(2010年6月):。
周安邦:〈清州本『明心寶鑑』傳入朝鮮考述〉,《興大中文學報》(2010年6月)
周安邦:〈試析《明心寶鑑》一書的定位〉,《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6期(2008年6月)。
林安梧:〈「天地有道、人間有德」―李承貴《中國傳統道德轉型之研究》代序〉《鵝湖月刊》第三十卷第一期總號349。
林安梧:〈「心性之學」在教育上的運用-儒、道、佛義下的「生活世界」與其相關的「意義治療」〉《新世紀宗教研究》第1卷第4期(2003年6月)。
林國煌:〈中國格言:洪自誠「菜根譚」〉,《拾穗》(1991年3)
徐正綸:〈弘一大師與格言聯璧〉,《慧炬雜誌》2010年11月557期
徐信騰:〈剖析『增廣賢文』與解讀「客家諺語」的感言〉,《客家》(1999年11月)
崔豔傑:〈小兒語中的品行修養教育〉,《長治學院學報》(2010年)
崔豔傑:〈小兒語中的品行修養教育〉,《長治學院學報》27卷4期(2010年8月)。
陳延斌:〈中國傳統家訓的孝道教化及其現代意蘊〉,《孝感學院學報》(2011年1月)
陳德和:〈明明德在當代教育中的意義〉,《鵝湖月刊》第26卷第2期(2000年8月)。
陳慶浩:〈第一部翻譯成西方文字的中國書--『明心寶鑑』〉,《中外文學》(2000年9月)。
陳麗桂:〈天命與時命〉,《哲學語文化》第38卷第11期,(20111年1月)
傅佩容:〈解析孔子的修養理論:以『論語』「難」、「必」二字為探討焦點〉《文史哲學報》49期(19981年2月)
傅佩榮:〈自我教育是事業成功的可靠途徑〉,《孔學與人生》64期(2013年6月)
彭定光:〈論清代道德教育的兩種實施方式〉,《湖南師院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年3月)
彭定光:〈論清代道德教育的兩種實施方式〉,《湖南師院大學教育科學學報》9卷2期(2010年3月)。
曾美雲:〈中國傳統蒙學讀物中蘊涵的佛教思想〉(2008年11)。論文發表於臺灣大學文學院暨佛學研究中心&蒙古國立大學外語學院舉辦之「台蒙佛教思想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灣大學。
曾美雲:〈傳統蒙書中蘊涵的佛教文化〉《藝見學刊》第 7 期(2014年4月)。
黃淑玲 石淑芬 吳美珍:〈淺談「朱子治家格言」〉,《語文教育通訊》(2000年1月)
黃淑玲 石淑芬 吳美珍:〈淺談『朱子治家格言』〉,《語文教育通訊》(2000年1月)。
葉海煙:〈道家思想中的自由、超脫與解放—並論道家的情意教育觀〉《通識教育季刊》(1998年3月):第5卷第1期。
僧海霞:〈从敦煌本『百行章』看唐初的法制思想〉,《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卷1期 ( 2006年03月)
僧海霞:〈从敦煌本『百行章』看唐初的法制思想〉,《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卷1期 ( 2006年03月) 。
熊秉貞:〈幼蒙、幼慧與幼學〉《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008年10月):36期。
劉星麗:〈《朱子家訓》選讀〉,《語文世界(中學生之窗)》(2008年 12期)
劉星麗:〈『朱子家訓』選讀〉,《語文世界》12期(2008年)。
劉笑敢:〈莊子之苦樂觀及其啟示〉《漢學研究》第23卷第一期,(2005年6月)
劉莉美:〈「適應策略」在十六、十七世紀譯作中的應用及影響〉,《外國語文研究 翻譯專刊》(2006年6月)。
劉莉美:〈當西方遇見東方--從『明心寶鑑』兩本西班牙黃金時期譯本看宗教理解下的偏見與對話〉,《中外文學》(2005年3月)。
劉嘉:〈淺談《菜根譚》中的挫折心理教育〉《鹹寧學院學報》(2005年)。
蔡良昇:〈明清之際士大夫另一種道德選擇--以劉宗周「功過格」為考察〉,《暨南史學》(2013年7月)
蔡馨慧:(唐代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的儒家德育思想析探〉《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010年08)
蔡馨慧:〈唐代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的儒家德育思想析探〉《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3卷4期 (2010年8月)
鄭阿財:〈流行域外的明代通俗讀物『明心寶鑑』初探〉,《法商學報》(1991年6月)。
鄭振鐸:〈中國兒童讀物的分析〉,《文學》,第7卷第1號,(1936年7月)
賴柯助:〈論朱子與孟子對「良心」概念的了解〉,《當代儒學研究》(2012年6月)。
賴柯助:〈論朱子與孟子對「良心」概念的了解〉《當代儒學研究》(2012年6)。
瞿菊農:〈中國古代蒙養教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1961年)
羅秋昭:〈在傳統小學語文對今日小學語文教育的啟示〉,《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新竹師範學院,1999)
蘇雅婷:〈家訓文學對現今教育的啟示--「朱子治家格言」探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003年9月)
蘇雅婷:〈家訓文學對現今教育的啟示--『朱子治家格言』探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2003年9月)。
(三)學位論文
王寶彩:《明代道德教養類蒙書之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95)。
宋鎔碩:《王陽明之教育思想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1999)。
李本華:《『明心寶鑑』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李宜庭:《『幼學瓊林』教育意涵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2006)。
周安邦:《『明心寶鑑』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8)。
林靖惠:《『弟子規』之蒙學意義及其教學運用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2009)。
林聰明:《唐杜正倫及其百行章》(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林麗貞:《『弟子規』及其傳承與運用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2012)。
邱世明:《王陽明兒童教育思想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1995)。
邱盛煌:〈增廣賢文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2005)。
袁光儀《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劉蕺山『人譜』與『了凡四訓』、『菜根譚』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1996)
張心愷:《明清時代蒙學施教所啟導之文化典範與應世智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碩士,1998)
莊麗娟:《『弟子規』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2008)。
郭宗斌:《王陽明心學及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示》,(國立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碩士,1996)。
郭惠端:《呂坤的蒙書及其童蒙教育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0)。
陳俞志:《朱熹童蒙教育思想及其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2007)。
陳進德:(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2004)。
陳進德:《明清啟蒙教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2004)。
傅春子:《明清以來諺語格言之流衍與庶民倫理之陶鑄》(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舒愛珍:《明代童蒙教材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6)。
溫如梅:《近代蒙學的蛻變與傳播》,(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碩士論文,2005)。
劉雅苓:《清代蒙書『弟子規』之析論及對E世代大學生人格建構的七項修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2008)
蘇美珠:《厚積薄發騁神思—『龍文鞭影』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2003)。
龔鄧杰:《明儒王陽明童蒙教育思想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2010)
(四)參考網站
中國哲學電子書。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9176682
了悟子點校:《格言聯璧》。http://www.fanren8.com/simple/index.php?t33847.html
易先德:《李叔同說人》序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2162b0100xq35.html
教育部:品德教育資源網。http://ce.naer.edu.tw/policy.php
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9%B3%E6%B0%B4%E9%9F%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