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婷婷
Chang, Ting Ting
論文名稱: 「換」另一種生活:勞逸結合的打工換宿圖像
Switching Lives: Work and Leisure in Work Exchange
指導教授: 許瀞文
Hsu, Ching Wen
口試委員: 方怡潔
Fang, I Chieh
呂欣怡
Lu, Hsin Y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打工換宿青年交換關係體驗蘭嶼
外文關鍵詞: work exchange, youth, exchange relationship, experience, Lanyu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打工換宿是一種透過勞動力或專長交換店家食物與住宿的旅行方式,同時結合工作與旅遊體驗。雖然其在法律上與社會認定上有脫鉤的現象,無法忽視的是,打工換宿在近十年迅速又密集地嵌入在台灣社會中:不僅在青年學子間成為又新、又熱門的旅行方式;也有越來越多產業加入打工換宿的行列,藉由旅遊的吸引力招募來自各方的人才與勞動力,形成新的交換方式與關係。然而,近幾年卻有越來越多相關的爭議浮現在網路社群與媒體上,指出打工換宿是假以體驗之名行剝削之實的方式,何以當初雙方你情我願所促成的交換關係後來會變質;又,變質之後他們會如何重新理解這場交換?
    本研究透過打工換宿呈現出交換關係的變動性,以及參與交換的雙方會如何各自基於自身身分對於價值理解之下做出回應。並進一步透過參與打工換宿的青年如何認知自身勞動力價值與自我探尋價值之間的關係,以思考此認知可能如何反映部分台灣青年的社會處境、展現出台灣社會中不同世代與身分在價值認知上的差異。
    研究發現,打工換宿有其特定的價值得以吸引店家與小幫手藉此達成互惠的交換,不過,雙方基於自身的立場所理解的「打工換宿」價值內涵並不一致;又加上此交換關係大多藉由網路媒介的方式確立,店家或是小幫手可以透過媒合方式的模糊性為自身尋找更大的價值等因素,造成交換前的平衡關係到現場後卻可能產生落差的現象。其中,由於在現場雙方的身分與空間歸屬呈現權力關係落差,較有利於店家擴展自己的權力,以至於青年小幫手面對變動的交換關係時,一方面,在因應的過程中展現其身分上的限制;另一方面,卻也因為其身分的需求而能夠重新看待這場失衡的交換關係,重回互惠;並在離開換宿地後運用他們熟悉的網路媒介來回應店家對待他們的方式以達成新的關係。


    Work exchange has quicky become widespread in Taiwan over the past decade. It combines work and travel experiences in which helpers work a few hours per day in exchange of free accommodation and meals from hosts. Both helpers and hosts seem to reach their needs through this arrangement. However, some participants pointed out that work exchange has been misused and become exploitativ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could be exploitative when both sides willingly enter the arrangemen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work exchange by observing what seems valuable to participants and how they respond to flexible value. Results show that even if helpers and hosts agree with the benefit of work exchange, they value different things. Internet platfor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tching helpers and hosts and some participants post vague messages on the Internet to gain more profit, causing the exchange experience to be inconsistent with what has been advertised. When situation like this happens, hosts have more power to control exchange benefits than helpers because of their older age and ownership of the space where exchanges take place. Nevertheless, helpers might regard extra work as a learning experience due to their younger age and lack of local knowledge. The study not only shows the asymmetrical power relation in work exchange but also reflects how actors’ social positions influence the way they make value judgement.

    序言 1 第一章、緒論 2 第一節、研究緣起 2 第二節、問題意識 4 第三節、理論背景 6 一、人類學中的交換 6 二、體驗旅遊 9 (一)觀光與旅遊 9 (二)體驗價值 11 (三)體驗式旅遊:從工作假期到打工換宿 13 (四)台灣的旅遊發展與打工換宿體驗 15 三、「勞逸結合」的經濟背景 18 第三節、章節安排 25 第二章、走入田野場域 26 第一節、尋找旅伴:研究設計與方法 26 第二節、打工換宿的類型與交換特性 28 一、店家的類型與參與動機 30 (一)觀光地區的服務業 30 (二)農業 33 (三)其他類 34 二、打工換宿的交換特性 35 (一)彈性人力 36 (二)節省金錢負擔 36 (三)行銷推廣的可能 37 第三節、主要田野地──蘭嶼 39 一、田野地背景 40 二、進入田野地 43 第四節、小島上生活的面貌、家家戶戶打工換宿 44 第五節、小結 48 第三章:當我們離開校園與職場 50 第一節、為何出走 50 一、參與者大多為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53 二、世代之間理解工作價值的差異 53 三、尋求深度體驗、不同於一般觀光客的旅行 55 第二節、如何進入 57 一、媒合場域與平台 57 二、店家選人:誰適合出走? 60 (一)選人技巧 60 (二)篩選理想的小幫手 61 (三)選人的困境 68 第三節、小結 71 第四章、困境:前後不一的情境 74 第一節、出發點不一致的困境 74 一、雙方對打工換宿的定位 75 二、美好的應徵資訊 78 三、含糊的體驗 82 四、真實的體驗與被善用的說辭:沒有工時觀念的蘭嶼? 83 五、預防困境 86 第二節、他的地方、寄居的我:換宿現場的權力關係與身分困境 87 一、店家擁有的空間與權力 87 二、小幫手:模糊身分造成責任義務的變化 90 第三節、當風景變成日常:時間帶走體驗價值、轉換身分的困境 92 第四節、小結 95 第五章、調整:困境的因應策略 97 第一節、法律的模糊地帶 97 第二節、忍一時海闊天空 101 一、資訊不對等 103 二、新環境的身分 105 三、被取代性與預算的衡量 106 四、將對價的籌碼寄予想像中的未來 107 五、小社會:封閉的離島 108 第三節、日常生活的反抗:以吃制價 112 第四節、變動的溝通籌碼 113 第五節、人情:互相的藝術 116 一、象徵禮物的零用金 116 二、做個好老闆:老闆其實很好,是我有問題? 117 三、店家收留的前提:不容破壞的人情網 118 第六節、資訊就是力量:建立互助社群 119 第七節、小結 124 第六章、結論:出走與回歸 126 第一節、關於旅程的後續 126 一、以人脈連結的返鄉旅行 126 二、回歸校園與職場 127 三、再次回到換宿地的身分 128 (一)成為遊客 128 (二)再次成為小幫手 130 第二節、「換」一種生活:對等「交換」與失衡之因 131 一、食宿與勞動力的價值是經過計算的 133 二、媒合方式的困境 134 三、體驗價值的變動性與模糊性 134 四、主客關係的困境 135 第三節、研究貢獻:打工換宿圖像的突破與建立 137 第四節、未竟之處 138 一、不同族群之間的換宿邏輯差異 138 二、性別角度的分析 138 第五節、未來展望 139 參考書目 141 附錄 150

    Appadurai, Arjun
    1991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 In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h. 2. (1998).

    Burawoy, Michael
    2005[1979] 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Manufacturing Consent],林宗弘等譯。台北市:群學。

    Cohen, Erik
    2002[1973] Nomad from Affluence: Notes on phenomenon of drifter tou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14(12): 89-103.

    Cole, Jennifer and Deborah Durham
    2007 Introduction: Age, Regeneration, and the Intimate Politics of Globalization. In Generations and Globalization: Youth, Age, and Family in the New World Economy. Jennifer Cole and Deborah Durham, eds. Pp.1-28.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Davar Celes
    2010 Experiential Tourism and the Cyprus Hotel Experience. 網路資源,http://cyhma.com/wp-content/uploads/2015/08/Experiential-Tourism.pdf,2010年11月04日。

    Delanty, Gerard
    2003 Virtual Community: Belonging as Communication. In Community, G. Delanty, Chapter 9, Pp. 167-185. London: Routledge.

    Durham, Deborah
    2007 Empowering Youth: Making Youth Citizens in Botswana. In Generations and Globalization: Youth, Age, and Family in the New World Economy. Jennifer Cole and Deborah Durham, eds. Pp.102-131.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FlyingV
    2012 台灣冷門景點熱血復甦計畫─歐北來。網路資源,https://www.flyingv.cc/project/21。

    Graburn, Nelson
    1989[1977] Tourism: The Sacred Journey. In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Valene Smith, eds. Pp.21-36.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Harrell, Stevan
    1994 Playing in the Valley: A Metonym of Modernization in Taiwan. In Cultural Changes in Postwar Taiwan. Stevan Harrell and Chun-Chieh Huang, eds. Pp.161-183. Boulder: Westview Press.

    Harvey, David
    1989 From Managerialism to Entrepreneurialism: Th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Governance in Late Capitalism. Geografiska Annaler B. 71:3-17.

    HelpX
    網路資源,http://www.helpx.net/。

    Hsu, Ching-wen
    2009 Authentic Tofu, Cosmopolitan Taiwan. In Taiwa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7(1): 3-34。

    Inglis, Fred
    2002[2000] 假期:愉悅的歷史[The delicious history of the holiday],鄭宇君譯。台北:韋伯文化。

    Jeffrey, Craig
    2010 Timepass: Youth, Class, and the Politics of Waiting in Indi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ahn, Miriam.
    2011 Tahiti beyond the postcard: power, place, and everyday lif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KiTaiwan
    打工換宿遊台灣。網站資源,http://www.kitaiwan.com。

    Lash, Scott & John Urry
    2010[1994] 符號與空間的經濟分析[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趙偉妏譯。台北市:國立編譯館。357-382 頁。

    Lett, James
    1989[1977] Touristic Studies i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In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Valene Smith, eds. Pp.265-279.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Lewis, Elizabeth
    2012 Youth。網站資源,http://www.culanth.org/curated_collections/7-youth。

    Lonsway, Brian
    2009 Making Leisure Work: Architecture and the Experience Economy. Taylor& Francis Group.

    MacCannell, Dean
    2001 Remarks on the 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s. In Hosts and Guests Revisited: Tourism Issues of the 21st Century. Valene Smith and Maryann Brent, eds. Pp.380-390. New York; Sydney; Tokyo: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Malinowski, Bronislaw
    1994[1926] 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Crime and custom in savage society],夏建中譯。台北市:桂冠。

    Marcel, Mauss
    1989[1925] 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成與功能[The Gift: The Form and Reason for Exchange in Archaic Societies],汪珍宜、何翠萍譯。台北市:遠流。

    Pine, Joseph and James Gilmore
    1998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In the July–August 1998 issue of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3[1999] 體驗經濟時代(十週年修訂版):人們正在追尋更多意義,更多感受。[The Experience economy: work is theatre& everyday business a stage],夏業良、魯煒、江麗美譯。台北市:經濟新 潮社。

    Sahlins, Marshall
    2009[1972] 石器時代經濟學[Stane Age Economics],張經緯, 鄭少雄, 張帆譯。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Scott, James C.
    2011[1985] 弱者的武器[Weapons of the weak],鄭廣懷、張敏、何江穗譯。南京:譯林出版。

    Smith, Valene
    1989[1977] Introduction. In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Valene Smith, eds. Pp.1-17.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1 Stine Age to Star Trek. In Hosts and Guests Revisited: Tourism Issues of the 21st Century. Valene Smith and Maryann Brent, eds. Pp.15-27. New York; Sydney; Tokyo: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Smith, Valene and Maryann Brent
    2001 Introduction. In Hosts and Guests Revisited: Tourism Issues of the 21st Century. Valene Smith and Maryann Brent, eds. Pp.1-11. New York; Sydney; Tokyo: 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

    Standing, Guy
    2009 labor recommodification in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In Work after Globalization. Pp.57-97.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Urry, John
    2007[1990] 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葉浩譯。台北市:書林。

    Wang, Ning
    2000 Tourism and Modernity: A Sociological Analysis. Oxford: Elsevier.

    Workaway
    網路資源,http://www.workaway.info/

    WWOOF Taiwan
    網路資源,http://www.wwooftaiwan.com/tw/wwoof-taiwan-home.htm

    《大學報》新聞加值-國際望遠鏡
    2014 換宿新手不可不知的事。網路資源,
    http://internationalnewsnccu.wordpress.com/

    王羿艷
    2015 休閒與勞動的對話:台灣合法民宿打工換宿者之經驗分析。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16 什麼是生態工作假期。網路資源,http://teia.tw/zh-hant/working-holiday/about。

    古明君
    2013 海濱如何成為大眾度假勝地:觀光與社會。巷子口社會學。網路資源,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08/05/gumingjun/,2013年08月05日。

    交通部觀光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2011 打工換宿‧彩繪澎湖 點綴您歲月的精彩與意義。網路資源,http://new.penghu-nsa.gov.tw/NewsDetailC001100.aspx?Cond=840dcee5-41f6-485c-9b78-1b150d89e9c4,2011年10月23日。

    辛炳隆
    2010 全球化對台灣勞動市場之衝擊。本文發表於監察院「第4屆人權保障工作研討會」,2010年9月10日。

    李易駿、古允文
    2007 機會開放或結構限制?台灣青年從學校到職場轉銜過程中Yo-Yo現象。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七期,2007年9月。

    李怡璇
    2013 公共投資對製造業、生產者服務業發展之關聯性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昭安
    2013 青年勞動力閒置,國家隱含的負債。聯合報。網路資源,http://vision.udn.com/storypage.jsp?f_ART_ID=841,2013年5月27日。

    李家恩
    2011 在台灣打工度假──用換工換宿發現另一個角度的台灣。新北市:繁星。

    李淑宏
    2000 因為旅行,所以存在──旅行世紀的台灣新世代。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建翰
    2012 Kagagan──蘭嶼「交換食宿」現象的文化脈絡。國立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佳瑋
    2013 打工換宿者行為模式之研究。高雄餐旅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青年旅遊網
    2015 網路資源,https://youthtravel.tw/service.php。

    苗坤齡
    2013 台灣地區勞動市場失業與缺工問題之研究。行政院主計處研究報告。

    胡依北
    2014 寒假無聊嗎?到馬祖打工換宿。蘋果日報。網路資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1118/508469/,2014年11月18日。

    高永謀
    2012 作壁畫‧寫報導‧教臉書都行。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網路資源,http://wecare.cla.gov.tw/lcs_web/contentList_Experience_p01.aspx?ProgId%20=109030&SNO=2108,2012年3月8日。

    翁映婷
    2014 打工換宿的當代體驗與未來。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馨云
    2013 為工作而活,為活而工作:有機農場以工換食宿的體驗。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宜棋
    2014 志工或旅遊?─WWOOF台灣南部會員農場經營者的經驗。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系觀光與餐旅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彥豪
    2009 無償打工度假夯 200人搶2人缺 錄取率1%。蘋果日報。網路資源,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20090608/31689602/,2009年06月08日。

    陳韋綸
    2008 勞動市場販賣機化‧青年血汗俗俗賣─一個打工族的自白。青年勞動九五聯盟。網路資源,http://www.pots.tw/node/1559,2008年12月31日。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2014 103年度青年暑期社區工讀計畫。網路資源,http://www.yda.gov.tw/Content/Messagess/contents.aspx?SiteID=563426067575657313&MmmID=563620314744237635。

    許紹軒
    2010 外國人打工換宿,6年才來318人。網路資源,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420499,2010年8月19日。

    郭芷瑄
    2014 出走到墾丁,大學生以工換宿。大紀元報導。網路資源,http://www.epochtimes.com/b5/14/7/1/n4190643.htm,2014年7月1日。

    張人傑
    2006 台灣社會生活史:休閒遊憩、日常生活與現代性。台北縣:稻鄉出版社。

    張巧臆
    2011 打工度假旅遊者之自我成長與能力提升。南華大學旅遊管理學系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孝義、謝中凡、郭良傑
    2013 赴台打工換宿 港女生淪黑工。網路資源,http://sgsasn.wordpress.com/2013/07/26/%E8%B5%B4%E5%8F%B0%E6%89%93%E5%B7%A5%E6%8F%9B%E5%AE%BF-%E6%B8%AF%E5%A5%B3%E7%94%9F%E6%B7%AA%E9%BB%91%E5%B7%A5/,2013年7月26日。

    張思
    2005 近代華北村落共同體的變遷:農耕結合習慣的歷史人類學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家榮
    2011 被出租的年輕人:高學歷青年派遣勞工的勞動。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慈
    2014 當打工變成體驗西方:台灣青年赴澳洲打工度假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勞動部
    2014 15-29歲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

    費孝通
    2001 江村經濟:中國農民的生活。北京:商務印書館。

    黃郁茜
    2005 「交換」與「個人主義」:蘭嶼野銀聚落的例子。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黃淑君
    2004 台灣勞動市場的行,職業移轉趨勢及其所呈現的勞動力重構現象:知識經濟發展前後的比較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黃麗如
    2012 現在正夯──打工換宿省錢賺體驗。中國時報,2012年6月2日。

    經建會人力處
    2003 OECD國家部份時間工作及臨時工作之就業狀況。新聞稿,92年10月29日。

    經濟部
    2012 運用非典型勞工提升產業競爭力之研究。

    閰雲翔
    2000 禮物的流動:一個中國村莊中的互惠原則與社會網絡。李放春、劉瑜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微笑台灣319鄉
    2015 網路資源,http://www.319.com.tw/custompage/show/44。

    劉怡伶
    2003 台灣旅遊活動的階層區分現象。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廖怡斐
    2006 國際觀光旅館非典型勞動力之個人特徵、組織公平與工作態度之關聯性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友月
    2007 遷移、挫折與現代性: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受苦的社會根源。台灣社會學第13期,頁1-69。

    蔡桂妙
    2008 觀光業者對參與打工換宿度假方案之態度─以墾丁地區為例。商業現代化學刊,4(4),頁103-119。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2014 出走到墾丁──漂鳥的人生微旅行。網路資源,http://www.ktnp.gov.tw/cht/news01.aspx?newsID=2106,2014年4月22日。

    謝亞均
    2012 設計系學生以專業換宿進行空間加值與體驗學習的可行性探討。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國雄
    1990 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期,11-54頁。
    1997 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市:中研院社研所籌備處。
    2010[2003] 茶鄉社會誌:工資、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二版)。台北市:中研院社會所。

    簡佑庭
    2014 打工換宿遊馬祖!同學~你準備好了嗎?網路資源,http://www.nownews.com/n/2014/11/18/1511678,2014年11月18日。

    藍白拖
    2015 給回來的旅行者。台北:天下。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