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家源 |
---|---|
論文名稱: |
全國運動會行銷活動之研究 A Study On Marketing Activities of The National Games |
指導教授: | 黃煜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綜合型運動賽會 、全國運動會 、賽會行銷活動 |
外文關鍵詞: | multi-sports event, The National Games, sport event marketing activ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歷屆全國運動會行銷活動的內涵,並比較其差異。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對歷屆全國運動會報告書中行銷相關內容作探究,依相關文獻發展出編譯表,其評分者間信度值達0.91,符合內容分析法的信度應在0.8以上之要求;另邀請學者專家做效度的檢驗,以作為修正編譯表之參考。
經整理報告書後,得到以下結論:全國運動會行銷活動共分為五種,分別是社會資源、品牌建構、媒體關係、授權商品與廣告活動。在社會資源方面,承辦單位成立專責單位招募社會資源、區分贊助資源類別與贊助商等級、規劃贊助權益等。在品牌建構方面,承辦單位以賽會識別系統為基礎,規劃標誌、標語、吉祥物、主題曲、代言人、賽會系列周邊活動、聖火傳遞活動等。在媒體關係方面,承辦單位成立專責單位管理媒體關係、設置媒體新聞中心、提供軟硬體設施、提供賽事資料等。在授權商品方面,承辦單位成立專責部門管理授權商品、規劃授權辦法等。在廣告活動方面,承辦單位透過報章雜誌、海報旗幟、戶外媒體、宣傳影片、廣播電台、網路廣告等方式宣傳賽事資訊。
最後根據結論提出建議:在實務上,承辦單位應規劃贊助商的權益,並針對核心的贊助商提供對等的回饋,建立長期伙伴關係;賽會識別系統要融入地方特色,凸顯賽會品牌,強化民眾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承辦單位應設置新聞中心,提供媒體記者軟硬體設施、賽事資料,並解決民生需求;承辦單位應積極開發運動賽會周邊商品,以創造附加價值。在未來研究上,可加入訪談法,獲得更進一步的訊息;可探討各種行銷活動的效益,做為調整的依據;可借鏡其他運動賽會的行銷活動,讓資料更為周全。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marketing activities of the National Games and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evolution of marketing activities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Content analysis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end report of National Games. Coding manual and sheet were developed through review of relevant literature. The inter-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coding sheet reached to 0.91 which m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value. Two experts were invited to examine the validity of the research tool.
After thoroughly reviewing the end report, several conclusions were made. First, marketing activities were found and categorized into five areas, including solicit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brand identity, media relationship, licensing and advertisement. Secondly, the fund-raising unit was built and undertook several managerial activities, including sponsors’ communication, differentiation of sponsorship level, creation of sponsorship opportunities. Thirdly, the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was responsible for creation of the event identity system, such as event logo, slogan, mascot, theme song, spokesperson, series of peripheral activities and torch relay. Fourthly, the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dedicated a department to manage media relationship, install media news center, provide soft-hardware facilities as well as event-related information. Fifthly, the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set up dedicated units to deal with licensed products and program authorized ways. In addition, the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launched an advertising campaign, including newspapers, magazines, posters, banners, outdoor media, promotional films, broadcasting stations and web advertisement.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sport event organizers as well as future study. First, the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should consider the sponsorship opportunity and provide correspondent feedback for the foremost sponsor to maintain long-term partnership. Second, the local organizing committee should put more emphasis upon event brand and reinforcement public recognition with integra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while developing the event identity system. Thirdly, Media center should be created to provide software service,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to meet needs for the media reporters. Also, to acquire in-depth data, method of interview was suggested. Effectiveness of various market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thoroughly examined as well.
中文部份
中華商報(2010)。廣州亞運會贊助金額創紀錄。2011年1月16日,中華商報網,取自http://kqjgfwssauuasswfgjqk.chinesebiznews.com/index.php/
component/content/12100.html?task=view
王新民(2007)。奧運會商業化及北京奧運會商業化研究。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2(2),55-58。
王曉東(2006)。全球性重大體育賽事電視轉播權開發狀況的解析與思考。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0(10),19-23。
田雨普(2006)。奧運營銷的回顧與展望。體育學刊,13(3),16-19。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11)。精彩客家、活力六堆,第46屆六堆運動會3月5日登場。2011年3月3日,中央社,取自http://www2.cna.com.tw/postwrite/
cvpread.aspx?ID=77438
李明朝(2011)。職籃選手代言,鼓勵青少年多運動。2011年8月7日,中廣新聞網,取自http://tw.nextmedia.com/rnews/article/SecID/107/art_id/47040/
IssueID/20110705/page/1
李坤州、王建台、黃楗翔(2009)。精省後歷屆全國運動會主題特色之初探。長榮運動休閒學刊,3,131-139。
李奇勝(2008)。奧運門票餘一成許,剩餘門票7月下旬現場銷售。2011年7月28日,取自http://www.xihuanet.com
李熔石(2008)。NBA票價越漲越高,球迷反而越坐越多。2011年8月7日,大紀元,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8/9/29/n2279686.htm
李清玲(2006)。NBA電視轉播權銷售的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0(5),29-32。
宋媛、顏靜蘭(2008)。從跨文化的視角談「福娃」設計理念。中國石油大學學報,24(2),83-86。
邱炳坤、李建興、王瓊霞(譯)(2010)。運動贊助-最佳實戰工作書。臺北市:五南。(David K. Stotlar, 2007)
林琮盛(2010)。廣州亞運經濟收益估約150億。2011年1月16日,朝鮮日報中文網,取自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10/07/24/
20100724000007.html
林楨喬(2005)。網路廣告與旗幟廣告效果之比較研究—以92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廣告為例。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3,143-162。
林房儹(2004)。我國運動休閒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委會。
林磐聳(1993)。企業識別系統。臺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周俊三、蔡佳君(2009)。台灣職業棒球比賽現場加油音樂現況探討。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學術研討會論文專刊(頁85-90)。臺北市:銘傳大學。
周靈山(2000)。國內體育團體運動網站之內容比較—以高中體總、大專體總、全國體總網站為例。運動管理季刊,1,97-106。
周靈山(2010)。2009世運在高雄形象廣告研究以「全民共舞—王建民篇」廣告為例。休閒運動健康評論,1(2),1-7。
范智明(2011)。運動賽會行銷業務運作。載於程紹同(主編),運動賽會管理:理論與實務(頁501-530)。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慧敏(2010)。2009年臺北聽障奧運網球比賽現場觀賞行為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1),107-137。
洪煌佳(2004)。運動賽會媒體與公共關係。載於程紹同(主編),運動賽會管理:理論與實務(頁143-183)。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順慶(2002)。從心行銷。臺北市:天下雜誌。
香港中通社(2010)。國際足聯世盃淨賺80億美元。2011年1月16日,香港文匯網,取自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6/30/SP1006300025.htm
施茂進、陳妍伶(2005)。舉辦奧運會是賺、是賠。大專體育,77,100-104。
徐豔玲(2007)。奧運會商業運作模式對北京奧運的啟示。現代商業,2007(29),272-272。
高登第(2000)。柯特勒談行銷。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陳鳳麗(2010)。中興國中棒球隊,郭董贊助5000萬。2011年6月6日,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6/
today-center13.htm
陳立農、黃曉春(2009)。第16屆廣州亞運會體育志願者隊伍建設的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9(6),25-29。
陳嬿如、陳伯儀(2008)。國際綜合運動賽會新聞中心之介紹與運用。運動傳播學刊,1,26-36。
陳金盈(2000)。我國綜合性運動會改革之探討。臺灣體育,105,3-7。
張亞輝(2008)。我國體育賽事電視轉播權的市場開發。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2(8),49-55。
張淑芳(2008)。可口可樂參與奧運行銷贊助之探討。2008兩岸體育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151-166)。桃園縣:國立臺灣體育大學。
張良漢(1999)。企業贊助體育運動初探。大專體育,42,142-148。
郭正德、徐揚(2005)。全國運動會運動行銷理念與策略應用之探討。大專體育,77,105-111。
許建民、鄭志富(2004)。奧運行銷收入與分配之解析。大專體育,75,125-133。
莊忠柱、陳天賜、姚為守(2004)。職業棒球主場觀眾人數的影響因素之探討—以中華職棒聯盟為例。體育學報,37,163-176。
曹有培(1999)。如何辦好各種運動競賽活動。國民體育法修正後建立後續制度座談會報告書(頁73-78)。臺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程紹同(1998)。運動贊助策略學-未來企業行銷新趨勢。臺北市:漢文出版社。
程紹同(2001a)。企業運動商戰剖析。臺北市:漢文出版社。
程紹同(2001b)。第五促銷元素。臺北市:滾石雜誌。
程紹同、方信淵、廖俊儒、呂宏進(2007)。運動管理學導論。臺北市:華泰出版社。
程紹同(2011)。運動賽會管理導論。載於程紹同(主編),運動賽會管理:理論與實務(頁3-56)。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程一軍(2009)。李寧品牌奧運營銷及其啟示。商場現代化,567,125-126。
黃邱倫(2011)。大洋金幣贊助中華奧會200萬。2011年6月30日,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sports/11051208/112011063000485.html
黃煜(2000)。非實體性運動產品特性與行銷應用之應用討論。國民體育季刊,29(3),52-60。
黃煜(2008)。運動行銷學。臺北市:華都出版社。
黃煜(2010)。運動打造城市活力。2011年7月17日,取自http://hysem.pixnet.net/
blog/post/33147607
黃煜(2011)。2010年全球贊助金額。2011年7月17日,取自http://hysem.pixnet.
net/blog/post/33605635
黃長發(2006)。廣告策略在運動賽會之應用。中州學報,24,233-242。
黃金柱(2002)。體育運動策略性行銷。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文祥(1994)。從1994年世界盃足球賽談美國的成功經驗。中華體育季刊,8(3),38-47。
曾漢壽(2010)。台灣企業如何打造自有品牌。經理人月刊,66,138-147。
彭小惠(2008)。94學年度UBA主場運動觀眾消費頻率、觀賞動機與滿意度之關係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6,99-116。
楊孝濚(1993)。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頁809-831)。臺北市:東華書局。
葉公鼎(2009)。大型運動賽會經營管理。臺北市:華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廖柏雁(2009)。臺灣全民運動會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
趙俊偉(2008)。40億觀眾通過電視看奧運,國際奧委會是最大贏家。2011年8月20日,取自http://2008.sohu.com/20070808/n251476855.shtml
趙會民(2007)。北京奧運會三大理念與旅遊。2011年2月1日,人民網,取自http://travel.people.com.cn/GB/41636/41637/113386/113392/6692068.html
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2003)。臺灣地區運動產業典範集錦。桃園縣:作者。
劉宏宇、張成功(2009)。歐洲職業足球聯賽電視轉播權開發研究。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9(2),20-24。
劉清早、劉葉子(2008)。對構建全國運動會兩層市場開發模式的研究。載於張林(主編),體育賽事研究(頁145-170)。上海市:上海體育學院體育賽事研究中心。
劉樹澤(1998)。廣告管理。臺北市:華泰出版社。
蔡光哲(2006)。職業運動球團門票銷售機制之研究—以中華職棒大聯盟所屬球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鄭志富、吳國銑、蕭嘉惠譯(2000)。運動行銷學。臺北市:華泰出版社。
歐用生(1995)。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臺北市:師苑圖書。
簡子祥(2011)。綜合性運動賽會之媒體關係管理。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顏加松(2007)。數位媒介匯流對2006年杜哈亞運觀賞行為影響之分析。彰化師大體育學報,7,27-33。
麗台運動報(2011)。國泰NBA舞蹈高峰會—特邀爵士啦啦隊來台熱舞秀。2011年8月7日,麗台運動報,取自http://tw.sports.yahoo.com/article/aurl/d/a/
110729/13/764r.html
黨炳康(2009)。解讀「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4(5),79-82。
鐘秉樞、邱招義、于靜(2006)。奧林匹克品牌營銷的組織管理及中、美、澳三國間的比較。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6(2),1-5。
蘇維杉(2007)。運動產業概論。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蘇玉秀(1998)。第二十八屆大專運動會的特色、檢討與建議。大專體育,36,25-27。
蘭震輝、莊林貴(1996)。基隆地區學生職業籃球運動消費行為調查研究。北體學報,5,111-138。
英文部份
Fisher, E. (2006). Bud selig leads MLB`s revenue rally. Sports Business Journal, 8(47), 23-27.
Howard, D. R., & Crompton, J. L. (2005). Financing sport. (2nd ed.).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OC. (2012). Olympic marketing fact file. Retrieved June 27, 2012, from http://www.olympic.org/Documents/IOC_Marketing/OLYMPIC-MARKETING-FACT-FILE-2012.pdf
Kolah, A. (2001). Maximising revenue from licensing and merchandising. UK: Sport Business Group Limited.
Kotler, P. (2003). Marketing management (11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Kotler, P.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Lovelock, C. H. (1983). Classifying services to gain strategic marketing insights. Journal of Marketing, 47(3), 9-20.
Mickle, T. (2011). TV broadcast money up 54 percent as Vancouver Games generates $1.6B in revenue. Sports Business Journal, 14(13), 5.
Miller, L. K., & Fielding, L. W. (1997). Ticket distribution agencies and professional sport franchises: The successful partnership. Sport Marketing Quarterly, 6(1), 47-55.
Mullin, B. J., Hardy, S. & Sutton, W. A. (2003). Sport market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ullin, B. J., Hardy, S. & Sutton, W. A. (2000). Sport marketing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ullin, B. J., Hardy, S. & Sutton, W. A. (1993). Sport marketing (1st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uret, D. (2007). Five ways to cash in on retail sales. Sports Business Journal, 9(39), 15-19.
Pitts, B. & Stotlar, D. K. (1996). Fundamentals of sport marketing.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yr, J. (1996). A primer on licensing (2nd ed.). Stamford, CT: Kent Press.
Walmsley, D. (2001). Maximising revenue from sports ticketing: The complete guide. UK: Sport Business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