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慧娟 Liu,Hui-Chuan |
---|---|
論文名稱: |
巧克力工廠的救贖:羅爾德‧達爾的幻想世界 The Redemption of the Chocolate Factory:Roald Dahl's Fantasy World |
指導教授: |
孫德宜
Sun,De-Y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羅爾德‧達爾 、幻想文學 、《巧克力工廠的祕密》 、兒童文學 |
外文關鍵詞: | Roald Dahl, fantasy,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children's literatur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1916~1990) 是英國20世紀非常受歡迎的兒童文學作家,他在兒童文學創作上,享有盛名,被視為現代幻想文學經典的主要作家之一。
本研究希望透過作家及其作品進行分析及觀察,還原作家及其創作間的聯繫,了解其創作心理、作品與其人生之間的關聯。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透過探討羅爾德‧達爾的生平,從心理治療的角度分析其生活經驗對創作過程的影響,以瞭解文學創作具有自我療癒創傷的功用。
(二)藉由深究羅爾德‧達爾生平及其作品,探討作家與其作品之間的關係,了解作家筆下作品與現實人生間的關係及寫作特色。
(三)運用心理分析理論來剖析羅爾德‧達爾的作品《巧克力工廠的祕密》為主,分析達爾的寫作動機、主題與象徵。
根據此研究,我們可以知道羅爾德‧達爾將生活經驗當作創作的養料,其人生經歷深深影響他的創作過程,從他的作品我們可以了解他利用書寫宣洩及療癒心中的創傷 。另一方面,他善用童話中受兒童喜愛的母題:頑童、賞善罰惡、懷舊、尋求父母親的愛。他的童年生活體驗是他創作的寶藏,也提供他最佳的寫作材料。
關鍵詞:羅爾德‧達爾、幻想文學、《巧克力工廠的祕密》、兒童文學
Roald Dahl (1916~1990), a very popular British author who had overwhelming success with his works for children,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the classic writer of modern fantasy.
The study is an attempt to examine how his life experience might have affected his creating process as well as to explore what and why he constantly likes to express in his works.
1. The study uses the views of psychotherapy to explain how his life experiences influence his creating process and consequently come up with the healing power to himself and his readers.
2. Since his life experiences have nourished his works, it is obvious that it has affected his writing in terms of plot, character, motifs, and preference of genre.
3. The psychological approach is employed here to discuss Roald Dahl’s works,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and others, in order to analyze his motivation, themes and symbols.
Based on this study, we come to an understanding that Roald Dahl takes his life experience as the writing materials which has become a healing power to relieve his psychological traumas. Moreover, he repetitively writes the children’ favorite motifs including naughty kids, good vs. evil, nostalgia, and also the quest for parental love. His childhood memory is the treasure of his creative writing process and also provides his creative materials.
Keywords: Roald Dahl, fantasy,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children's literature
壹、中文部分
ㄧ、作者作品
任以奇譯 (1995)。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 原著。女巫。臺北市:
志文。
任溶溶譯 (2004)。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 原著。巧克力工廠的秘
密。臺北市:志文。
何風儀譯 (1992)。羅德‧達爾 (Roald Dahl) 原著。瑪迪達。 臺北市:
漢藝色研。
冷杉譯 (1995)。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 原著。小喬治的神奇魔藥。
臺北市:志文。
冷杉譯 (2002)。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 原著。怪桃歷險記。臺北
市:志文。
冷杉譯 (2004)。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 原著。咱們是世界最佳搭
檔。臺北市:志文。
冷杉譯 (2004)。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 原著。玻璃大升降機歷險
記。臺北市:志文。
陳惠華譯 (1997)。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 原著。壞心的夫妻消失
了。 臺北市:志文。
趙映雪譯 (1998)。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 原著。男孩:我的童年往
事。臺北市:幼獅。
趙映雪譯 (2003)。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 原著。單飛:人在天涯。
臺北市:幼獅。
齊霞飛譯 (1998)。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 原著。吹夢巨人。臺北
市:志文。
鍾玉澄譯 (1995)。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 原著。狐狸爸爸萬歲。臺
北市:志文。
顏明新譯 (2004)。羅爾德‧達爾 (Roald Dahl) 原著。 神奇魔指。臺北
市:幼獅。
二、中文專書與期刊論文及網路資源
王溢嘉 (2001)。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市:野鵝。
朱傳譽 (1989)。童話的演進。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
149-158。臺北市:幼獅。
朱學恆 (2002)。每個人都有一本奇幻文學的啟蒙書。奇幻魔法總動員。臺北
市:城邦。
吳持哲編 (1997)。諾思洛普‧弗萊 (Northrop Frye) 原著。諾思落普‧弗萊文論選集。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
吳佩珊 (2007)。羅德‧達爾幻想作品裡的人物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文彬譯 (1987)。E. M. 福斯特 (E. M. Foster) 原著。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Novel。臺北市:志文。
李書紅譯 (2003)。J. 貝爾曼-諾埃爾 (Jean Bellemin-Noël) 原著。文學文本的精神分析─弗洛依德影響下的文學批評解析導論。天津市:天津人民。
李慕如 (1993)。兒童文學綜論。高雄市:復文。
車文博主編 (1998)。佛洛伊德文集卷四。長春市:長春。
明天出版社 (2005)。達爾工作室。2005年10月30日,取自網址: http://www.hongniba.com.cn/about.htm
林文寶 (1993)。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市:富春。
林文寶 (1998)。可圈可點的胡說八道,入情入理的荒誕無稽—釋童話。載於許建崑(主編),認識童話,12-25。臺北市:天衛。
林良 (1989)。童話的特質。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集,123-148。臺北市:幼獅。
林良 (1990)。談童話。東師語文學刊,第三期,204-205。臺東市:臺東師範學院。
林良 (1998)。一個純真的世界—談童話。載於許建崑(主編),認識童話。臺北市:天衛。
胡光曲編 (2008)。查理與巧克力工廠。2008年10月24日,取自http://big5.huaxia.com/thjq/jsgoucheng/2010/08/2028504.html.
施宏達等譯 (2004)。朱狄斯‧何門 (Judith Herman, M. D.) 原著。從創傷到復原。臺北市:遠流。
洪迅濤 (1989)。童話學。臺北市:富春。
洪志明 (1999)。兒童文學評論集。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韋葦 (1995)。世界童話史。 臺北市:天衛 。
馬森 (1997)。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臺北市:聯合文學。
許育光等譯 (2007)。卡洛琳‧嘉蘭 (Caroline Garland) 原著。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向。臺北市:五南。
許建崑 (1998)。認識童話。臺北市:天衛。
郭鍠莉 (1990)。羅德.達爾童書中的顛覆與教訓意涵。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信昭譯 (2003)。凱勒曼 (P. F. Kellermann)與赫金斯 (M. K. Hudgins) 原著。心理劇與創傷—傷痛的行動演出。臺北市:心理。
陳姿羽 (2002)。論哈利波特•神秘魔法石魔幻世界中的現實生活。第六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富春。
傅林統 (2004) 。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臺北市:富春。
傅林統譯 (1998)。保羅‧亞哲爾 (Paul Hazard) 原著。書‧兒童‧成人。臺北市:富春。
傅林統譯 (1999)。李利安‧H‧史密斯 (Lillian H. Smith) 原著。歡欣歲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兒童文學。臺北市:富春。
彭懿 (1998)。世界幻想兒童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
廖運範譯 (1993)。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原著。佛洛伊德傳。臺北市:志文。
廖世德譯 (2001)。麥可‧懷特 (Michael White) 與大衛‧艾普斯頓 (David Epston) 原著。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臺北市:心靈工坊。
劉介民 (1990)。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市:時報文化。
蔣風主編 (1998)。兒童文學原理。合肥市:安徽教育。
蔡尚志 (1991)。兒童故事原理。臺北市:五南。
蔡尚志 (1996)。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臺北市:五南。
蔡維民 (2011)。論藝術治療對於療癒創傷之可行性。2011年3月24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eml2JwmbHhN3J4tO_QkbdznkGLqTjAMp/article?mid=5047.
鄭秋水譯 (1989)。艾伯特‧莫達爾 (Albert Mordell) 原著。心理分析與文學。臺北市:遠流。
繆建芳 (2005)。論羅爾德.達爾的幻想文學創作。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尹宸譯 (2005)。安德魯‧唐金 (Andrew Donkin) 原著。達爾和他的巧克力冒險工廠。臺北市:知書房。
謝瑤玲譯 (2003)。約翰‧洛威‧湯森 (John Rowe Townsend) 原著。英語兒童文學史綱。臺北市:天衛。
黃素菲 (2005)。對話與回應生命書寫與心理健康─我不看我時「我」在嗎?。應用心理研究,26,1-11。
黃心雅 (2002)。廣島的創傷:災難、記憶與文學的見證。中外文學,30 (9),91-92。
嚴吳嬋霞 (1989)。羅爾德‧達爾─兒童的選擇。2007年12月14日,取自:http://www.hongniba.com.cn/dahl/review/review01.htm.
貳、英文部分
BBC (2003). The BBC’s Big Read: The Nation’s Best-loved Novel. Retrieved May 20, 2006, from http://www.bbc.co.uk/arts/bigread/top100.shtml.
Dahl, R. (2000). The Wonderful Story of Henry Sugar and Six More. NY: Puffin Book.
Dahl, R. (2008). Roald Dahl: Young Tales of Unexpected. The Telegraph. Retrieved August 30, 2008, from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books/3559378/Roald-Dahl-young -tales-of -the-unexpected.html.
Fritzsche, P. (2001). Specters of History: On Nostalgia, Exile, and Modernity. American History Review, 106, 1591.
Howard, K. (2007). Roald Dahl Fans. Retrieved March 18, 2007, from http://www.roalddahlfans.com/articles/deal.php.
NEA (2001). Teachers’ Top 100 Books and Kids’ Top 100 Books. Retrieved May 20, 2006, from http://www.nea.org/readacross/resources/kidsbooks.html.
Neal, P. (1997). “Dealing with Olivia's Death,” People. Retrieved March 31, 2007, from http://www.roalddahlfans.com/articles/deal.php.
Royer, E. S. (1998). Roald Dahl and Sociology 101. The ALAN Review. Retrieved May 22, 2007, from http://scholar.lib.vt.edu/ejournals/ALAN/fall98/royer.html.
Russell, D. L. (2001). Literature for Children: A Short Introduction. Boston: Addison Wesley Longman.
Starobinski, J. (1966). The Idea of Nostalgia, Diogenes, 54, 100.
The Official Roald Dahl Website (2006). Retrieved August 18, 2006, from http://www.roalddahl.com.
Treglown, J. (1994). Roald Dahl: A Biography. Orlando: Harcourt Brace &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