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鄧竹景 |
---|---|
論文名稱: |
從TIMSS 2003資料分析不同成就國家國小四年級受測學校科學教師之特質—以九國為例 |
指導教授: | 張美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TIMSS 2003 、自然科學 、教師特質 、專業發展 、教學表現 |
外文關鍵詞: | TIMSS 2003, natural science,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performa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運用TIMSS 2003 資料,從「教師」角度探討新加披、台灣、日本、紐西蘭、比利時、義大利、伊朗、菲律賓與突尼西亞等九國之小四科學教師背景、專業發展、教學表現與學生科學學業成就之間的關係。 首先以描述性統計,探討九國教師特質之分布與差異,接著運用變異數分析探究教師背景因素如何影響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表現,並使用相關統計探討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表現間之關係,最後再以變異數分析討論教師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之影響。
研究主要發現有:(一) 不同成就國家間的教師特質有相似性,亦存在差異性。(二) 我國小四科學教師特質有優秀之處,亦有需努力之處:我國男女教師比例差異小,學歷高,師資訓練年資長,教師的主要來源不僅修習教育,且具科學專才;教師教學準備充分,積極參與進修,重視學生實驗與探究活動,真正落實科學教育。但是在教師互動與資訊融入自然科學課程方面則有待努力。(三)年長與資深教師在多項專業發展、教學表現與學生學業成就上有不錯表現。(四) 主修專長為科學之教師在專業發展、教學表現以及學生學業成就上多有積極之表現。(五) 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表現之間有密切的關係。(六) 無家庭作業之學生學業成就高於有家庭作業之成就,多數教師以低強調為主。
對未來研究建議如下:(一) 對高教師互動與高教學策略或其他等對學生學業成就非正面影響的因素做更深入探討。(二) 研究家庭作業之價值性。(三) 以在地為樣本,進行研究。(四)針對主題中的細項因素做更深入的探討。(五)擴展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表現之範圍。(六)持續探討TIMSS 課程、學校、教師與學生問卷。
This paper is used the data of TIMSS 2003 and the viewpoint as been a “teach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that existed among the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performance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scientific subjects for Grade 4 Science Teachers in Singapore, Taiwan, Japan, New Zealand, Belgium, Italy, Iran, Philippines and Tunisia. The main outcome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ing:
(1) There is not only existed the similarity but also the difference in the teacher characteristics among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achievements.
(2) Characteristics of Grade 4 Science Teachers in Taiwan have unique excellences, as well as have room for improvement: The difference ratio of female to male teachers is small in Taiwan; in addition, they have higher education background and have experienced longer teacher training periods. As for the main source of teachers, they are not only studied the education subjects but also possessed the professionalism of science; they are well-prepared for teaching,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advanced studies, emphasized on their students’ experiments and probing activities, and practically implemented the science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the interaction among teachers and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into the natural science curriculum.
(3) As for the aspect of variou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 teaching performance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senior and experienced teachers had better performance.
(4) Teachers who majored in science may have more positive performance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 teaching performance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5)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 and teaching performance.
(6) Most teachers have low-profile response to the issue in students who were not given homework but having bet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than the students with homework.
This paper has proposed the suggestions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es:
(1)To conduct deeper studies on the non-positive effective factors in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such as higher interaction among teachers, high teaching strategies or others.
(2)To study the valuability of homework.
(3)To conduct the research with using the local samples.
(4)To conduct deeper studies with aiming at the attributive factors in studying subject.
(5)To expand the scop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 and teaching performance.
(6)Continuously study the TIMSS Curriculum, 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中文部份
王秀惠(2003)。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信念、學校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江新合(1991)。數學及自然科學師資之培訓研究:能有效運七種學模式之物理科教師值錢培育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吳琪玉(2005)。 探討我國八年級學生在TIMSS 1999與TIMSS 2003數學與科學之表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錦雪(1995)。 CAI與傳統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學生學習自然科學成就和態度之影響。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樹聲(1999)。從自然科課程之改變談我國國小自然科師資培育的問題與建議。科教人,2期。
李咏吟(1985)。教學原理。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李咏吟、單文經(1995)。教學原理。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李郁然 (2001)。台北市國小學生家庭作業現況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彥斌(2001)。從科學活動過程技能中增進國小學童科學創造潛力。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皓政(2000)。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清基(1989)。教師與進修。台北市:師大書苑。
洪志明(2000)。「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成果報導。科學教育月刊,235,70-72。
洪幸如(200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以台北市與屏東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侯怡如(2002)。由考試文化的角度分析我國學生在TIMSS 1999 生命科學的答題表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
洪佳慧(2002)。由教科書內容與性別面向分析我國國二學生在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TIMSS-R)的學習表現-生命科學以及環境與資源議題部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信德(2001):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統整科學過程技能心智模式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瑞鎂(2001)。從「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探究台灣國二學生的數學基本能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鴻銓(2000)。國中教師教學效能評鑑之研究—以屏東縣自然科教師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徐嘉怡(2000)。 花蓮縣國民小學家庭作業施行狀況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奕安(2001)。基隆市國民中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態度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馮莉雅(1997):國中教師角色衝突、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一誠(2002)。由我國國中教科書內容分析國二學生在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TIMSS-R)之表現:物理、科學探究與科學本質以及地球科學部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文嘉(2003)。學校環境與教師個人背景對資訊融入教學之影響研究-以南投縣國中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美玉、羅珮華(2005)。國小四年級學生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未出版。師大科學教育中心。未出版,台北市。
張秋男、邱美虹、李田英、楊文金、譚克平、曹博盛、林碧珍、蔡文煥、張美玉、張俊彥、張子超、陳林涌、方泰山、洪志明、洪有情、張永達、張殷榮、羅珮華(2004)。「國際數學與科學成就趨勢調查2003—第三年報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教中心。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教育,72,2~9。
張殷榮(2001)。我國國中學生在國際測驗調查中科學學習成就影響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44,5-10。
張德銳、洪文向、段懿真、謝雅惠、張雲龍、丁一顧、簡賢昌、高紅瑛、吳紹歆、魏韶勤(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標準及其資源檔之研究。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彭仁晃(1999)。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進修現況及其成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森明 (2000)第三屆國際數理學科測驗及調查研究:結果與啟示。hppt:/www.tw.org/wave/sch15.txt
董宇堅(2002)。九年一貫課程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專門學科素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鍾聖校(1990):科學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鍾聖校(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劉佳容(2002)。我國國二學生在TIMSS-1999中之理化學習成就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邦珧(2005)。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教學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之調查研究—以新竹縣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銀姬(2002)。以實驗室教學培養學生科學過程技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偉哲(2004)。中部地區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專業態度與專門學科素養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真、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4)。129-168。
鄭宛玲(2002)。科學過程技能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席成效之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戴曉霞(1995)。IEA研究及其方法論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秀玫(2005)。我國小學四年級學生在「2003年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中科學低分題之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珮華(2000)。「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之抽樣設計。科學教育月刊,235,14-20。
羅珮華(2004)。從「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TIMSS 1999)」結果探討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生特質的關係:七個國家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饒世妙(2002)。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Eleanor Abrams, (1998)原著。王美芬譯(2002)。說科學與做科學:以教學促進理解的重要因素。出自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人本建構取向觀點。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M.Gail Jones & Glenda Carter,(1998)原著。熊召弟譯(2002)。小組與共享建構知識。出自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人本建構取向觀點。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Ron Good & Carl Berger(1998)原著。熊召弟譯(2002)。電腦是理解科學的有力工具。出自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人本建構取向觀點。心理出版社,台北市。
英文部分
Barth, J., Carstens, R., and Neuschmidt, O. (2004a). “Creating and Checking the TIMSS 2003 Database” in M.O.Martin, I.V.S. Mullis, and S.J. Chrostowski (eds.), TIMSS 2003 Technical Report,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Barth, J., Gonzalez, E.J., and Neuschmidt, O. (2004b). “TIMSS 2003 Survey Operations Procedures” in M.O. Martin, I.V.S. Mullis and S.J. Chrostowski (eds.), TIMSS 2003 Technical Report,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Clark,C.M.,& Peterson,P.L. (1986). “Teachers’thought processes. ”In M.C.Wittrock, (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3rd ed.,pp.255-296).New York:Macmillan.
Ina V.S.Mullis,Michael O.Martin,Teresa A.Smith,Robert A.Garden.Kelvin D.Gregory.Eugenio J. Gonzalez Steven J. Chrostowski Kathleen M. O’Connor(2003).“Timss Assessment Frameworks and Specifications 2003”。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Gonzalez, E.J. and Diaconu, D. (2004). “Quality Assurance in the TIMSS 2003 Data Collection” in M.O. Martin, I.V.S. Mullis, and S.J. Chrostowski (eds.), TIMSS 2003 Technical Report,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Michael O.Martin, Ina V.S.Mullis, Steven J.Chrostowski Eugenio J.Gonzalez, (2004).“TIMSS 2003 International Science Report”.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M.O. Martin, I.V.S. Mullis,& S.J. Chrostowski (eds.). TIMSS 2003 Technical Report,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Patrick Gonzales,Juan Carlos Guzmán,Lisette Partelow,Leslie Jocelyn,David Kastberg,Trevor Williams (2004).“Highlights From 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 2003 ”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Pierre Foy and Marc Joncas (2004). “TIMSS 2003 Sampling Design” in M.O.Martin, I.V.S. Mullis, and S.J. Chrostowski (eds.). TIMSS 2003 Technical Report,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Peak & Lois(1996)Pursuing Excellence: A Study of U.S. Eighth-Grade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Teaching, Learning, Curriculum, and Achievement in International Context.Initial Findings from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ED), Washington, DC. ERIC NO: ED400209
Steven J. Chrostowski(2004a), “Developing the TIMSS 2003 Background Questionnaires” in M.O.Martin, I.V.S. Mullis, and S.J. Chrostowski (eds.), TIMSS 2003 Technical Report,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Steven J. Chrostowski and Barbara Malak(2004b).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of the TIMSS 2003 Instruments” in M.O.Martin, I.V.S. Mullis, and S.J. Chrostowski (eds.), TIMSS 2003 Technical Report, Chestnut Hill, MA: Boston College.
Wigderson, H. I. (1964). Team teaching. Tulare County Deft. of Edcation,Visalia, Calif.
Stevenson, Harold W.; Nerison-Low, Roberta(2002).“To Sum It Up: Case Studies of Education in Germany,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s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ED/OERI), Washington, DC. ERIC NO: ED46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