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連貴
論文名稱: 嵌入式診斷試題在多媒體適性化數位學習成效之研究
The Effect of Embedded Diagnostic Test In Student-Oriented Digital E-Learning By Using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Web System
指導教授: 張美玉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數位學習智慧型個人化多媒體學習內容管理系統物件導向學習活動模型嵌入式診斷試題
外文關鍵詞: E-Learning, IMCMS, Object Oriented Learning Activity Model, Embedded Diagnostic Test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建構取向的教學,在數位學習平台上的實施成效,藉由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系曾憲雄教授研究室團隊提供之「智慧型個人化多媒體學習內容管理系統」(Intelligent Multimedi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IMCMS)數位學習平台,透過物件導向學習活動模型(Object Oriented Learning Activity Model)來組織課程。研究方法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進行實驗教學,實驗組教學方法稱為「嵌入診斷試題數位學習模式」,控制組的教學方法稱為「無嵌入診斷試題數位學習模式」。研究對象為台北縣三峽鎮幸運國小五、六年級學生,依據「水循環學習成就測驗」暨學習歷程資料庫(Learning Portfolio Database, LPD)記錄之學習歷程資料,加以整理與討論。
    研究結果如下:
    1.在IMCMS系統中,採用物件導向學習活動模型(OOLA模型),建置嵌入診斷試題數位學習暨無嵌入診斷試題數位學習兩種模式之數位式水循環課程,皆能顯著達成教學效果。但兩組學生之學習成效無顯著差異存在。
    2.對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水循環概念之學習成效影響方面,「嵌入診斷試題數位學習模式」下,男生組與女生組之學習表現相同;而在「無嵌入診斷試題數位學習模式」下,女生組的學習成就顯著高於男生組。
    3.對不同年段之國小高年級學童水循環概念之學習成效影響方面,在水循環概念學習的表現上,五年級學生和六年級學生一樣好。
    4.學生教學元件使用量與學習成效之相關性考驗方面,實驗組之Pearson相關係數達到顯著負相關,而控制組則無顯著相關存在。
    5.由研究結果發現,綜合學習效率之觀點暨有效排除性別變項對學習成效的影響等兩點優勢,在IMCMS系統中,採用適性化理念設計之嵌入診斷試題數位學習OOLA模型,是較為理想的數位教學設計。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ee how well the embedded diagnostic test teaching method can achieve on the digital learning. Using “Intelligent Multimedia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provided by Professor Tseng, Shian-Shyong’s research team at the Inform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of National Chiao-Tong University, this research organized courses based on “Object Oriented Learning Activity Model.” There are two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research. One is “embedded diagnostic test e-learning model” and the other is “nil diagnostic test e-learning model.”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Lucky Elementary School in Sanxia, Taipei County.
    According to “Water Recycling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and “Learning Portfolio Database, LPD,” we have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In IMCMS system, based on OOLA, the two different teaching models which are “embedded diagnostic test e-learning model” and “nil diagnostic test e-learning model” both have profound achievement on teaching the idea of water recycling. And there are no trident differences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between two groups.
    2.As for different genres, under “embedded diagnostic test e-learning model,” boys and girls have the same learning achievement, while under the “nil diagnostic test e-learning model,” the girls do better than the boys.
    3.As for different grades, the fifth graders do as well as the sixth graders on the idea of water recycling.
    4.AS for the related coefficient on the effect of quantities of student teaching material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re is an opposite relation in Person’s Related Coefficient among the students under “embedded diagnostic test e-learning model” however; there is no special relation in the group of “nil diagnostic test e-learning model.”
    5.Combining the viewpoints on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ex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genre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IMCMS, using embedded diagnostic test OOLA model to design courses is a better digital teaching method.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03 第三節 研究問題……………………………03 第四節 名詞釋義……………………………04 第五節 研究基本假定………………………06 第六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07 第二章 文獻探討………………………………09 第一節 兒童科學概念與學習………………09 第二節 兒童水循環概念與迷思概念之探討23 第三節 數位學習(e-learning)…………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研究理念與架構……………………45 第二節 研究樣本……………………………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51 第四節 資料處理……………………………6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69 第一節 「適性化數位學習模式」和「傳統數位學習模式」對 國小高年級學童水循環概念之學習成效的影響………………69 第二節 「適性化數位學習模式」和「傳統數位學習模式」對 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水循環概念之學習成效影響……75 第三節 「適性化數位學習模式」和「傳統數位學習模式」對 不同年段之國小高年級學童水循環概念之學習成效影響……82 第四節 「適性化數位學習模式」和「傳統數位學習模式」下 學生學習元件使用量與學習成效之相關性……………………9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6 第一節 結論…………………………………106 第二節 建議…………………………………108 參考文獻………………………………………… 114 ㄧ、中文部份………………………………… 114 二、英文部分………………………………… 119 附 錄………………………………………… 120 附錄一 水循環暨水的三態變化科學與科技素養之能力要項內容與分布 120 附錄二 開放式水循環迷思概念前測試題………………… 121 附錄三 水循環迷思概念診斷性評量試題………………… 123 附錄四 水循環科學概念階層圖暨編碼對照表…………… 129 附錄五 蒸發概念教學影片拍攝腳本範例………………… 132 附錄六 教學影片列表……………………………………… 134 附錄七 教學動畫清單列表暨教學動畫範例……………… 135 附錄八 學習元件資源庫(LOR)上傳之教學元件列表…… 136 附錄九 測驗題庫(Item Bank, IB) 上傳之診斷試題列表 137 附錄十 傳統數位學習模式課程路徑檔案(XML文件) … 148 附錄十一 「水循環科學概念學習成就測驗」正式卷…… 168 附錄十二 學習歷程資料庫 ( LPD) 紀錄範例…………… 172

    中文文獻:
    王文科(1994) 課程與教學論。台北:五南出版社。
    王美芬、熊召弟(1996) 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全世(2000)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秋華(2001):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保進(2002) 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坤德(2004) 數位學習教材機制的設計與管理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江新合(1992) 中學生浮力相關概念發展及其相關迷思概念的分析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139-177。
    余民寧(1997) 有意義的學習- 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巫靜宜(2000) 比較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 2000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進寶(2001) E-Learning的發展趨勢。2001年學習技術研討會講稿,2003.10.15取自http://www.edu.tw/moecc/index.htm
    李曉雯(2001) 國小四年級學生「月相」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賢哲、張蘭友(2001) 國小學童「電池」概念之探究。科學教育學刊,9(3),
    頁253-280。
    邱美虹(1998) 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中華民國第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p620-627。
    邱藍慧(2002)國小自然科植物教材園資料庫融入教學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生傳(1998) 建構主義的教學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1(3),p1-14。
    林振霖、楊瑞典 ( 1994) 中學生分子概念與認知能力的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中華民國第十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頁309-347。
    林寶山(1995) 教學原理。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寶源(2003) 國小中年級學童天氣迷思概念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顯輝(1993) 國小兒童水循環概念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1-01110-S153-02。
    林顯輝(1995) 國小兒童蒸發與凝結概念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83-0111-S153-002-N)。
    吳穎沺(2003) 建構主義式的科學學習活動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認知結構之影響。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耿筱曾( 2000) 國小學童概念學習之研究。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自
    然與科技課程發展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陳啟明(1991) 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啟明、陳瓊森(1992) 發展紙筆測驗以探究高一學生對直流電路的迷思概念。科學教育(彰化師大),3,21-72。
    陳莉譯(2000) 水力學。台北:普林帝斯霍爾、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清河(2002) 從建構是教學觀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族群與群落』概念之學習。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淑筠(2002) 國內學生自然科學迷思概念研究之後設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得利、陳年興(2002) 網路化歷程檔案系統之設計與實作。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雅芬(2004):台中縣國小學童實驗態度與科學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與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文吉(2004) 新世紀教學-你需要電腦動畫。康軒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報第三期,2004年3月5日取自http://www.teacher945.com.tw/epaper/contents/na/003/s1.htm
    郭重吉(1988):從認知觀點探討自然科學的學習。教育學院學報,13,351-371。
    張川木(1995)促進概念改變教學法(I)。科學教育月刊,185,21-27。
    張川木(1999) 孩童之「光與色彩概念」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6-2511-S110-003)。
    張美玉(1997):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和歷程檔案評量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中之研究(Ⅰ)。第一屆數理教學及師資培育學術研討會彙編,367-393。
    張美玉(1998):建構取向的科學教室內師生互動實例。科學教育學刊,6(2),149-168。
    張春興、林清山(1989) 教育心裡學(第22版)。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89) 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 現代心裡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4) 教育心裡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敬宜(1997) 國小高年級學童蒸發、凝結與沸騰概念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5(3),321-346。
    張敬宜(1998) 教師對國小四年級學童蒸發、凝結與沸騰概念了解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1,453-472。
    張家倩(1998)應用全球資訊網發展成人字自學式教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凱綸(2002) 國小學童對「水的三態變化」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瓊友(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多元智能與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錦鶴(2003)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3a) 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2003編修版。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b)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黃秀山(2004)以數位星象儀多媒體演示系統進行星象教學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人竑(2002)數位學習管理系統之功能與標準。資訊與教育雙月刊,第89 期,p21-32。
    黃鳳琴(2002) 建構主義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看星星」單元學習成效及概念分析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素秋(2003)國小四年級學生對雲、霧、露、霜、雪等天氣現象概念認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嘉明(2004) 國小學童「水的蒸發、凝結、沸騰」迷思概念及心智模式之探討 -以新屋鄉為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楊家興(1993):超媒體: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12期,28-39頁。
    楊世麒(2002)以概念構圖作為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水循環概念的概念改變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雯玲(1998) 建構主義取向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地球運動』單元學習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廖經宏(2002) 建構取向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童光學相關概念之影響。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文葵(2002):比較不同科系的大學學生在網路教學情境下之學習成效---以實踐大學為例。實踐大學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俊庚(2002) 迷思概念與概念改變教學策略之文獻分析-以概念構圖和後設分析模式探討其意涵與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謦儀(2003) 國內企業e-Learning實施現況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國科會(2003)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電子刊物第九期(2003年9月10日)。2004年10月12日,取自:http://elnp.ncu.edu.tw/newsletter/enews/20030910.php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3)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計畫成果。2004年12月15日,取自:http://elnpweb.ncu.edu.tw/index.htm
    蔡佳璋(2001) 三至八年級學生熱膨脹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惠萍(2002) 建構教學策略應用於遺傳概念改變教學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蔡昌均、曾憲雄、林智揚(2002) 中文化e-Learning 共享教材元件標準之規範。資訊與教育雙月刊,第89 期,民國九十一年六月,p10-20。
    樊雪春(1998) 學生科學迷思概念的法則分析與建構教學取向教學法之實驗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湧涇(1998)概念學習研究對科學教學與師資培育的啟示。國民中學學生概念學習研討會論文集,p18-32。國立臺灣大學,台北。
    鍾聖校(1990) 科學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綜男(1999):互動式多媒體輔助教材在電腦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陳淑美(1991) 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蘇俊銘、曾憲雄、林喚宇、呂真郁(2005)。物件導向式學習活動系統之研製。TWELF2005。
    西文文獻:
    Demastes, S. S., Good, R. G.,& Peebles, P. (1996). Patterns of Conceptual Change in Evolu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33(4),407-431
    Driver, R., & Oldham, V. (1986). 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13, 105-122.
    Gold, M.(2003)Developing Enterprise E-Learning at Kodak.T+D, v57 n6 p48-50,52-54, Jun ,2003 .EJ669208.
    Mintzes, J. J., Wandersee, J. H., & Novak, J. D. (1998). 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A human constructivist view. San Diego,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Posner, G.J., Strike, K. A., Hewson, P. W., & Gertzog, W. A. (1982). Accommodation of a scientific conception: Toward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66, 211-227.
    Showalter, V. M. (1974). A model for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of American Press, 91-100.
    Vosniadou, S., & Brewer, W. F. (1992).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conceptual change.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1, 347-35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