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政其
論文名稱: 同儕關係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審美喜好風格類型影響之探討
The impacts of peer influence in pupil’s aesthetic judgment
指導教授: 王鼎銘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7
中文關鍵詞: 同儕影響審美喜好審美教育
外文關鍵詞: aesthetic preferences, peer influenc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小審美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於提升學童對美感的知覺,進而培養藝術作品欣賞能力,涵養學童的藝術與人文素養,培養學童未來對藝文活動兼具感性與理性的參與度與喜好度。由於審美教育與藝術專業教育有所區別,因此有必要針對兒童審美喜好風格類型以及影響相關因素進行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藝術與人文教育中對藝術作品的審美喜好風格類型情形;以及學童受同儕評量結果影響之審美喜好風格類型情形。在研究設計中,以兒童同儕關係為自變項,兒童審美喜好風格類型為依變項,透過數位化同儕評量系統、審美喜好風格類型問卷、與同儕關係問卷的資料蒐集,瞭解同學的審美喜好區間平均數落點,利用德懷術與審美喜好風格類型問卷的重測,研究不同性別、學業成績與同儕關係之學童審美喜好的影響,以作為在未來教師進行審美教育設計課程的參考。

    研究從同儕關係、性別、學業成績與審美喜好變動之關係中發現,同儕關係的影響最大,未來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可做為教學活動的教案設計之依據或進行審美教學策略的調整。教師可以針對於不同審美喜愛與某些特定風格的學童,安排異質分組合作學習學習機會。利用同儕間的潛移默化影響,改變學童對於自我審美風格的了解與認識,改善學童對於不同風格的接受度與喜好度,進而達到學童具備多面審美素養的教學目標。


    The purpos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t elementary school level is not to train professionals in the field of art but rather to enhance the pupils’ beauty awareness and appreciation capability, and to enable students cultivate a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in arts activities, and to enrich the cultural artistic literacy in arts and humanities area.

    The aim of this study intends to design the digital peer-assessment system environment which to use as a tools to explore the status of pupils’ aesthetic preferences of the art styl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upil’s aesthetic preferences of style and the peer influence factors. The research design included traditional survey questionnaires and digital-based peer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to collect the data from students. The Delphi techniqu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the peer influence factors in pupils’ aesthetic preferences of the art style judgm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peer influenc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in pupils’ aesthetic preferences of the art style judgmen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teachers a guideline for design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the teaching strateg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aesthetic education.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一、 研究範圍3 二、 研究限制3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一、 同儕關係4 二、 國小高年級學童4 三、 審美喜好風格類型4 四、 藝術作品4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5 一、 課程內涵綱要結構5 二、 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7 第二節 審美喜好與風格類型11 一、 國小學童審美認知11 二、 審美喜好16 三、 風格類型16 第三節 同儕關係19 一、 同儕關係與影響19 二、 同儕評量與從眾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23 第二節 研究對象24 第三節 研究工具24 一、 數位化同儕評量系統24 二、 同儕關係問卷25 三、 審美喜好風格類型問卷25 第四節 研究流程26 一、 準備發展階段28 二、 實驗階段28 三、 分析階段28 第五節 資料處理29 第四章 研究結果30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藝術與人文教育中對藝術作品的審美喜好風格類型情形30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對藝術作品受同儕評量結果影響之風格類型審美喜好情形32 第三節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同儕關係、性別、學業成績與審美喜好變動情形之關係41 一、同儕關係與審美喜好變動情形之關係41 二、性別與審美喜好變動情形之關係43 三、學業成績與審美喜好變動情形之關係4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47 第一節 研究結論47 一、國小高年級學童在藝術與人文教育中對藝術作品的審美喜好風格類型情形47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對藝術作品受同儕評量結果影響之風格類型審美喜好情形48 三、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同儕關係、性別、學業成績與審美喜好變動情形之關係48 第二節 研究建議49 參考文獻50 附錄一 同儕關係問卷52 附錄二 審美喜好風格類型問卷54 附錄三 第一次審美喜好風格類型問卷原始資料68 附錄四 第二次審美喜好風格類型問卷原始資料70 附錄五 第三次審美喜好風格類型問卷原始資料72 表目次 表2-1 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中的分段能力指標第三學習階段7 表2-2 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審美領域內容9 表2-3 教育部92年藝術與人文領域基本能力與能力指標9 表2-4 美術鑑賞能力發展13 表2-5 兒童藝術表現階段發展論15 表2-6 美感品質、批評程序與美術理論17 表3-1 專家背景資料表25 表4-1 審美喜好統計表31 表4-2 媒材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統計表32 表4-3 線條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統計表34 表4-4 構圖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統計表37 表4-5 色彩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統計表39 表4-6 同儕關係與審美喜好變動表42 表4-7 同儕關係與審美喜好變動量分析43 表4-8 同儕關係與審美喜好變動量分析43 表4-9 性別與審美喜好變動表44 表4-10 性別與審美喜好變動量分析45 表4-11 性別與審美喜好變動量分析45 表4-12 學業成績與審美喜好變動表45 表4-13 學業成績與審美喜好變動量分析46 表4-14 學業成績與審美喜好變動量分析46 圖目次 圖2-1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內涵綱要結構圖6 圖3-1 研究架構圖23 圖3-2 研究流程圖27 圖4-1 審美喜好程度分佈圖30 圖4-2 媒材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3 圖4-3 媒材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3 圖4-4 媒材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3 圖4-5 媒材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4 圖4-6 媒材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4 圖4-7 線條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5 圖4-8 線條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5 圖4-9 線條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6 圖4-10 線條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6 圖4-11 線條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6 圖4-12 構圖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7 圖4-13 構圖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8 圖4-14 構圖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8 圖4-15 構圖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8 圖4-16 構圖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39 圖4-17 色彩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40 圖4-18 色彩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40 圖4-19 色彩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40 圖4-20 色彩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41 圖4-21 色彩類型藝術作品之審美喜好變動量比較41

    中文部分: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德育(1980)。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台北:三友圖書。
    呂燕卿(1994)。國小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新竹:妏晟。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概念。美育,106期,29-38。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台北:桂冠。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戚廷貴主編(1989)。美學:審美理論。吉林:東北師範大學。
    郭禎祥(1990)。談藝術鑑賞教學與評量的某些理論與實務。師大學報,35期,311-324。
    郭禎祥(2000)。當代藝術教育新方向。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郭禎祥(2001)。藝術教育多媒體教學研究與設計。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台北:教育部。
    陳文輝(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統整概念與研修發展歷程。教育研究資訊,7(4)期,47-78。
    陳明男(1990)。兒童發展。台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朝平、黃壬來(1997)。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陳瓊花(1997)。藝術概論。台北:三民。
    陳瓊花(2002)。大學通識教育之藝術鑑賞課程設計。視覺藝術,5期,27-70。
    黃美賢(2001)。成人如何自我導向學習繪畫鑑賞。美育,119期,81-90。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漢寶德主編(1999)。審美教育與生活文化。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楊國樞、張春興(1990)。兒童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楊淑惠、林冠成、王鼎銘(2003)。數位化同儕互評機制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158-172。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趙惠玲(1989)。美術史與美術批評統合教學法對國中生鑑賞能力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滕守堯(1987)。審美心理描述。台北:漢京文化。
    羅美蘭(1993)。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roudy, H. S. (1981). Building 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N. J. :Prentice-Hall, Inc
    Clayton, J. R. (1974).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velopmental trends in aesthetics: A study of qualitati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you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owenfeld,V. (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3rd ed) New York: Macmillan.
    Machotka, P. (1966). Aesthetic criteria in childhood: justifications of preference. Child Development, 37, 877-885.
    Miller, C. E., & Anderson, P. D. (1979). Group decision rules and therejection of deviate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42, 354-363.
    Mittler, G. A. (1982). Teaching art appreciation in high school. School Arts, 82(3), 36-41.
    Parsons, M. J. (1987). How We Understand Art.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achter, S. (1951). Deviation, rej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190-207.
    Schaffer, H. R. (1996). Social Development. Oxford: Blackwell.
    Rapoport, A. (1977). Human Aspect of Urban Form. Textbook, Great Britai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