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透過研究《春秋集註》一書,討論南宋儒者高閌的《春秋》學。近代學者在討論宋代《春秋》學史時,常將胡安國視為程頤《春秋》學的承繼,然而在當代,高閌也被視作程頤學問的傳承者。他著作的《春秋集註》以程頤《春秋傳》為基礎,大量使用程頤對《春秋》經文的註解,並解釋的過程中進一步闡發他自己對《春秋》的理解。可惜《春秋集註》在明代中葉的亡佚,使得後代學者無法探究高閌在宋代《春秋》學史中的影響,幸賴清代四庫館臣的重新釐定《春秋集註》,使得後代學者得以窺見高閌對《春秋》的理解。
本文主要處理五個個問題:其一,探討高閌與程頤《春秋》學的關聯,證明他們之間的聯繫,並研究高閌與程頤二人在解釋經文上的差異;其二,分析高閌解釋《春秋》的方式,從「以事解經的比事攷辭」到「以義解經的例」,都是高閌擅長使用的解經方法;其三,討論高閌解釋《春秋》的特點,發現高閌以「尊王」為核心概念,架構整部《春秋》的義理;其四,說明高閌《春秋集註》中存在的問題;其五,補充《春秋集註》的內容缺失,從各家注疏采輯九十條今本沒有的佚文。本文僅就上述五點,討論高閌《春秋集註》一書的脈絡,以期為宋代《春秋》學史彌補缺失的角落。
This thesis investigated the Collected Annotation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o discuss Gao Kang’s, a Confucianist in Southern So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Contemporary scholars, when discussing the histor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the Song dynasty, often consider Hu Ang-Guo as the successor of Cheng Yi in the stud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However, in the present days, Gao Kang has been regarded as another successor of Cheng Yi’s knowledge. Gao Kang’s Collected Annotation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s based on Cheng Yi’s the Chronic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expounding his interpretations while lavishly adopting Cheng Yi’s commentaries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However, the Collected Annotation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was lost in the middle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scholars of later generations were unabl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Gao Kang on the studi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the Song dynasty. It was fortunate that the Siku Guanchen collated and announced the official version of the Collected Annotation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which allows modern scholars to take a peek at Gao Kang’s understanding of the book.
This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was to tackle five problems: 1.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Gao Kang and Cheng Yi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prov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wo author, and reveal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interpretations. 2. Gao Kang’s interpretation was analyzed, and the preferred interpretations included “interpretation with historic events” and “interpretation with concepts.” 3. After discussing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Gao Kang’s interpretation, it was found that his core idea of “respecting the king” are what construct the arguments of the entir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4. This study attempted to expla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Gao Kang’s work. 5. Flawed content in the Collected Annotation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was corrected, including the supplement of 90 commentaries from various authors. To conclude, the context of Gao Kang’s Collected Annotation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five problems, and this thesis expects to supplement the missing part of the studie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Song dynasty.
古籍
經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魏]何晏注[宋]邢昺:《論語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35–142。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晉]范寧注[唐]楊仕勛疏:《春秋穀梁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據嘉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本影印。。
[唐]陸淳:《春秋集傳纂例》,《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據經苑本排印,冊108。
[宋]胡安國:《春秋胡氏傳》,《四部叢刊續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冊21。
[宋]孫復:《春秋尊王發微》,《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
[宋]孫覺:《春秋經解》,《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冊108。
[宋]高閌:《春秋集註》,《武英殿聚珍板書》清光緖二十五年廣雅書局刊本,經部第117–124冊。此書藏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圖書館。
[宋]高閌:《春秋集註》,《武英殿聚珍板書》清光緖二十五年廣雅書局刊本,經部,冊86–91。此書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宋]高閌:《息齋春秋集註》‧《四明叢書》第三集,民國二十四年張氏約園刊本。
[宋]高閌:《春秋集註》,《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冊3648–3252。
[宋]高閌:《春秋集註》,《百部叢刊集成‧聚珍版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據清乾隆敕刻武英殿聚珍本影印。
[宋]高閌:《高氏春秋集註》,《四庫全書珍本別輯》(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冊39–43。
[宋]高閌:《高氏春秋集註》,《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51。
[宋]高閌:《春秋集註》,《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冊3648–3252。
[宋]高閌:《春秋集註》,《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冊108。
[宋]高閌:《春秋集註》,《文津閣四庫全書》(上海:商務印書館,2005年),冊51。
[宋]張大亨:《春秋通訓》,《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冊108。
[宋]趙鵬飛:《春秋經筌》,《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冊20。
[宋]劉敞:《劉氏春秋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冊147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元]王元杰:《春秋讞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1年),冊162
[元]汪克寬:《春秋胡氏傳纂疏》,《中華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年),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至正八年建安劉叔簡日新堂刻本影印,冊1–32。
[元]吳澄:《春秋纂言》,《中華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圖書館,2006年),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刻本影印,冊1–10。
[元]程端學:《三傳辨疑》,《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61。
[元]程端學:《春秋本義》,《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1969年),冊25。
[元]鄭玉:《春秋闕疑》,《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63。
[明]朱大韶:《春秋傳禮征》,《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冊128。
[明]胡廣:《春秋大全》,《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66。
[明]姜寶:《春秋事義全考》,《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69。
[明]熊過:《春秋明志錄》,《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68。
[清]王掞、張廷玉:《欽定春秋傳說彙纂》,《四庫全書珍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冊59–70。
史
[漢]司馬遷撰,[日本]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二版)
[宋]何異:《中興東宮官僚題名》,《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繆氏刻藕香零拾本影印,冊748。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據史學叢書本排印,冊3861–3878。
[宋]張津:《四明圖經》,《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清咸豐四年(1854)刻宋元四明六志本影印,冊704。
[宋]胡矩修[宋]方萬里、羅濬纂:《寶慶四明志》,《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清咸豐甲寅年(1854)煙嶼樓徐氏刊宋元四明六志本影印,冊80–81。
[宋]留正等撰:《皇宋中興兩朝聖政》,《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據宛委別藏影印宋抄本影印,冊348。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冊5761。
[宋]陳騤:《南宋館閣錄》,《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據武林掌故叢編影印,冊42。
[宋]熊克:《中興小紀》,《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據史學叢書本排印,冊115。
[宋]熊克:《皇朝中興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2005年),卷六十三,頁4b。
[元]袁桷等編纂:《延祐四明志》,《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據經清咸豐甲寅年(1854)煙嶼樓徐氏刊宋元四明六志本影印,冊81。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據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十通本重新影印出版,卷一百八十三,頁1575。
[元]脫脫等纂:《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明]朱睦㮮:《授經圖義例》,《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675。
[明]李賢等編纂:《明一統志》,《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472。
[明]徐象梅:《兩浙名賢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冊542–544。
[明]孫傳能:《內閣藏書目錄》,《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冊2。
[明]焦竑:《國史經籍志》,《粵雅堂叢書》第5函,《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冊1–5。
[明]黃潤玉:《寧波府簡要志》,《叢書集成續編》(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據四明叢書影印,冊50。
[清]楊士奇:《文淵閣書目》,《讀畫齋叢書》第五函,《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冊1–6。
[清]丁立中:《八千卷樓書目》,《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冊921。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二版)。
[清]朱彝尊:《經義考》(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據中華書局1936年版《四部備要》縮印。
[清]紀昀等纂:《四庫全書總目》,《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5。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傅維麟:《明書》(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據傅斯年圖書館藏清畿輔叢書刊本影印,冊1–8。
[清]嵇曾筠:《浙江通志》,《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525。
[清]嵇璜等編纂:《欽定續通志》,《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392–401。
子
[秦]呂不韋等編,許維釋注釋,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王應麟:《玉海》(浙江:江蘇古籍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1987年),據清光緒九年浙江書局刊本影印。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四部叢刊》三編(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元刊本重印,冊33。
[宋]朱熹著[宋]梨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冊850。
[宋]林駧:《古今源流至論》別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元延祐四年圓沙書院刻本影印,冊1–20。
[宋]胡宏:《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施德操:《北窗炙輠錄》,《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039。
[宋]章如愚:《群書考索》後集(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956。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集
[宋]尹焞:《和靖集》,《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136。
[宋]王明清:《揮塵錄餘話》,《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冊9。
[宋]石介:《徂徠集》,《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090。
[宋]司馬光:《司馬溫公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宋]李綱:《梁谿集》,《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126。
[宋]胡寅:《斐然集》,《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137。
[宋]袁燮:《絜齋集》,《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據聚珍版叢書本排印,冊64。
[宋]陳思編[元]陳世隆補:《兩宋名賢小集》,《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363。
[宋]張擴:《東窗集》,《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129。
[宋]張嵲:《紫微集》,《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據湖北先正遺書排印,冊127。
[宋]葉適:《水心集》,《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164。
[宋]樓鑰:《攻媿集》,《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152。
[宋]歐陽脩:《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初編(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據上海涵芬樓景印舊鈔本重印,冊211–216。
[宋]魏了翁:《鶴山集》,《景印四庫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冊1173。
[宋]戴埴:《鼠璞》,《歷代筆記小說集成》(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據宜稼堂叢書本排印,冊65。
[明]邵經邦:《弘簡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冊304–308。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四部叢刊》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67年)。
[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刻增修本影印,冊1432
近人論述
專書
王世宗:《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文史叢刊》之八十二(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9年6月)。
汪敏惠:《宋代經學之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
沈玉成、劉寧著:《春秋左傳學史稿》(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宋鼎宗:《春秋宋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宋鼎宗:《春秋胡氏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李威熊:《中國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上冊。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公司,2007年)。
何忠禮:《南宋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馬宗霍:《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張素卿:《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
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黃寬重:《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程發軔:《春秋要領》(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三版)。
馮曉庭:《宋初經學發展論述》(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
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臺北:商務印書館,2006年)。
張峻榮:《南宋高宗偏安江左原因之探討》(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葛煥禮:《尊經重義──唐代中叶至北宋末年的新春秋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著:《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1971年)。
戴君仁:《春秋辨例》(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4年)。
戴維:《春秋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論文
吉原文昭撰,劉怡君譯:〈北宋《春秋》學的側面──以唐代《春秋》三子之辨禘義的繼承和批判為中心〉,《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頁587–615。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之主流〉(上),《大陸雜誌》5卷5期(1952年9月),頁113–116。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之主流〉,《注史齋叢稿》(臺北:商務印書館,1990年)。
宋鼎宗:〈宋儒《春秋》攘夷說〉,《成功大學學報》18科技人文篇(1983年3月),頁7–29。
宋鼎宗:〈宋儒《春秋》尊王說〉,《成功大學學報》19科技人文篇(1984年3月),頁1–36。
林素娟:〈古代婚禮「廟見成婦」說問題探究〉,《漢學研究》第21卷第1期(2003年6月),頁47–76。
周玉珠:〈《左傳》中的遊樂活動〉,《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6卷4期(2007年12月),頁119–136。
徐小燕:〈《四明叢書》之文獻價值〉,《國家圖書館館刊》九十四年第一期(2005年6月),頁135–161。
倪天蕙:〈論宋儒《春秋》尊王思想之形成〉,《今日中國》第146期(1983年7月),頁63–82。
章景明:〈禴祠烝嘗考辨〉,《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5期(1987年6月),頁9–28。
張穩蘋:〈啖、趙、陸三家《春秋》學之治經方法析論〉,《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年),頁251–280。
黃寬重:〈家族興衰與社會網絡:以宋代的四明高氏家族為例〉,《東吳歷史學報》第11期(2004年6月),頁215–242。
黃覺宏:〈石介《春秋說》佚文考論〉,《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卷4期(2010年8月),頁15–20。
劉德明:〈程伊川《春秋傳》初探〉,《人文學報》二十三期(2001年6月),頁41–68。
劉秀蘭:〈學貴自得──論宋《易》的復古與啟新〉,《經學研究期刊》第九期(2010年10月),頁197–222。
謝秀文:〈春秋「杞」、「紀」錯訛之商榷〉,《孔孟月刊》37期(1980年4月),頁73–90。
戴國祥:〈論高閌《春秋集註》的理學特色〉,《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7卷2期(2004年3月),頁72–76。
學位論文
姜義泰:《北宋《春秋》學的詮釋進路》,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倪天蕙:《宋儒春秋尊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張厚齊:《春秋義法模式考述》,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2012年。
劉德明:《孫覺《春秋經解》解經方法探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
劉禹賢:《宋儒高閌《春秋集註》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