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吉洋
論文名稱: 敘事與行動:台灣客家認同的形成
指導教授: 張維安
蕭阿勤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台灣客家族群認同客家運動認同敘事台灣民族主義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探討1990年代以來客家論述場域出現兩
    種對立的認同敘事類型為問題核心,開始以客家
    菁英社團—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的路線轉折、
    認同論爭為軸,探討本土化進程中的客家論述如
    何回應新興的台灣民族主義,而形成所謂的「台
    灣客家認同」並開展新的認同敘事,其主要的歷
    史過程涉及解嚴後的民族主義式政治動員過程中
    ,促使族群認同的論爭鑲嵌於台灣國族認同脈絡
    之中。筆者並論證當代客家族群文化復興與身份
    認同建構的熱潮,其歷史軌跡乃延續近20年前
    的台灣客家認同的提出。


    目錄:章節頁次 第一章 導 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問題意識…1 一、研究緣起…1 二、問題意識:「數典忘祖」還是「落地生根」?…1 第二節 文獻回顧…2 一、客家認同研究回顧..2 二、敘事認同理論…9 第三節 研究架構、方法與資料來源…15 一、 研究架構…15 二、 研究方法…16 三、 資料蒐集…17 第四節 研究說明…19 一、研究範疇…19 二、章節分配…20 第二章 客家認同敘事的轉向與比較…22 第一節 現代客家論述的起源…23 一、羅香林與中原客家論述…23 二、學科典範轉移過程與客家論述轉變…24 三、族群與民系之別;兩種民族框架下的客家…25 四、民間學說客家中原論與官方中華民族主義的接軌26 第二節 80年代後客家論述的繼承與轉折…28 一、客家源流說修正…31 二、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34 三、台灣客家認同敘事的提出…35 第三節 兩種客家論述的敘事分析與認同差異…37 一、兩種客家論述的比較…37 二、新認同敘事的形成…39 三、台灣客家認同敘事挑戰源流說與中國認同…41 第四節 客家認同敘事與民族主義的關連—敘事之制度性…43 一、台灣客家論述的國族認同指向…43 二、夏潮的台灣客家—階級的、革命的、(中華)民族立場的紅色客家人…45 第五節 小結:客家認同敘事的衝突源於兩種國族想像…48 第三章 台灣客家認同承擔團體與其路線的形成…50 第一節 客家運動(1988-1991)的演變…51 一、1986-91客家運動分派略述…51 二、90年以前客家運動內部的認同、黨派殊異…53 第二節 1990年後客家運動的轉變…55 一、客協成立初期…55 二、91年以後客協轉向—政治參與與激進化…57 第三節 承擔團體的共識與衝突…60 一、客家本位與台灣本位的競合…60 二、鍾肇政與客協立場的轉折…65 第四節 台灣民族主義運動對客協的影響…68 一、民族主義情緒促使客協行動與論述激進化…68 二、獨派成員在客協內部的挫折…72 三、選舉競爭與民進黨轉型對客協運作的影響…73 第五節 小結:認同承擔團體的形成…77 第四章 本土化與客家本土化—文化民族主義與承認政治…79 第一節 國族認同敘事的主旋律:本土化與國族敘事的重構…81 一、本土化的政治文化意涵…81 二、國族敘事的重構與史觀重建…83 第二節 認同敘事的變奏—想像共同體的困局…86 一、國族想像中客家的不在場…86 二、國族認同與族群認同的矛盾--以閩客關係為基礎的解釋…88 三、「文化地位就是政治地位」--(閩客)族群關係與認同衝突的根源…89 第三節 民族「高文化」(High Culture)之爭--文學、語言與閩客關係…91 一、民族文學(認同)的分裂—再探客家本位與台灣本位的差異…92 二、客家文學論中模糊的國族認同…93 第四節 認同衝突的公共領域與承認政治…97 一、承認的政治…98 二、衝突的公共領域與進步敘事…99 第五節 小結:國族與族群的新視野…103 第五章 台灣客家認同的論述實踐…105 第一節 政治槓桿觀點—從政治機會到文化機會…106 第二節 新的官方民族主義與多元族群架構…108 一、客家論述的競爭: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差異…108 二、新的官方論述:國族與(客家)族群關係…110 第三節 歷史書寫與身份認同建構…115 一、誰在說客家?研究者與行動者的雙重身份…116 二、歷史書寫客家觀點的台灣史…117 第四節 被發明的傳統—建構「台灣客家」如何可能…119 一、社區總體營造與認同建構…119 二、桐花祭:建構客家文化與論述實踐…120 三、儀式的作用--重新連結成員與群體…122 第五節 小結:兼論一個偏差的集體記憶建構論解釋…123 第六章 結論…126 第一節 「落地生根」--認同敘事變遷的身世之謎…126 一、認同論述的昨是今非…126 二、安身立命:認同敘事的力量…128 三、客家之在地化與國家…129 第二節 對族群、認同研究的省思…130 一、敘事認同路徑的族群認同研究…131 二、敘事認同研究的啟發…131 第三節 結語…133 一、研究限制…133 二、結語…134 附錄:參考文獻…136 圖表目錄 表一、訪談對象列表…18 表二、「中原客家」認同敘事與「台灣客家」認同敘事對照表…36 表三、客家運動與政治事件對照表…69 表四、陳總統首任任期內論述國家與客家族群關係一覽表…111

    附錄: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中央黨部(民主進步黨),1993,《政策白皮書》,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
    史 明,1980,《台灣人四百年史》,蓬萊島文化公司。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台灣政治學刊》1:129-207。
    王甫昌,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二期。
    王甫昌,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台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台灣史研究》第八卷第二期,頁145-208。
    王甫昌,2002 〈台灣族群關係研究〉。收錄於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
    王 東,1998,《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王明珂,1996,《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
    王明珂,1994,〈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中研院近史所。
    王美雲編,1991,《行出新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1,《新的客家人》,台北:台原。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3,《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台原。
    司徒隱作 1995,《新黨風雲》。台北:書卷樓文化出版公司。
    江運貴,1996〔1993〕,徐漢斌譯,《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朱婉寧,2005,《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若林正丈,1989,《轉型期的台灣--脫內戰化的政治》,台北:故鄉出版公司。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
    李 喬,1989,《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 喬,1993,〈寬廣的語言大道—對台灣語文的思考〉。收錄於黃子堯編《客家台灣文學論》頁:180-86,台北:愛華出版社。
    李 喬,1991a〔1988〕,《台灣人的醜陋面:台灣人的自我檢討》。台北:前衛出版社。
    李 喬,1991b,〈客家人在台灣社會的發展〉。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新的客家人》,頁:33-40,台北:台原出版社。
    李 喬、薛雲峰,2005,〈「乙未抗日」史觀的重建:義民史觀─從吳湯興殉難談起〉。論文發表於「乙未戰爭與客家」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行政院客委會主辦,2005年12月28日。
    李丁讚,2004 〈導論:市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在台灣的發展〉。收錄於李丁讚等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頁1-59,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汪祖德,1994,〈客家研究的理性思考〉,收錄於謝劍等編《國際客家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林美容,1996,《台灣文化與歷史的重構》,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彥亨,2003,《台灣客家意象之形塑—台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
    林修澈,1994,〈台灣是一個多民族的獨立國家〉,收錄於施正鋒編《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濁水,1991,《統治神話的終結》。台北:前衛出版社。
    客家雜誌,1992,〈社論:”台語”正解〉,《客家雜誌》(29):1。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出版社。
    雨 青,1988,《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出版社。
    徐正光編著,1991,《徘徊於現實和族群之間》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
    徐正賢,1995,〈當代台灣鶴佬文學、客家文學、原住民文學的社會學意義〉,收錄於《世新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三期。
    官鴻志,1988,〈客家:台灣生活中的隱形人〉,《人間雜誌》(27):12-23,1988/1/5出版。
    官鴻志,1989,〈橫眉與冷眼—戰後資產階級反體制運動中的客家人〉,《人間雜誌》(39):106-113,1989/1/1出版。
    范振乾,2002a,《存在才有希望》。台北:前衛出版社。
    范振乾,2002b,〈台灣客家社會運動初探-從客家發聲運動面向說起〉,徐正光編《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第四章,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印。
    范振乾,2005,〈乙未戰爭與台灣認同----從中小學歷史教科書對乙未戰爭的記載說起〉。論文發表於「乙未戰爭與客家」研討會,台灣師範大學:行政院客委會主辦,2005年12月28日。
    徐士賢,1995,〈當代台灣鶴佬文學、客家文學、原住民文學的社會學意義〉,收錄於《世新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報》第三期。
    申雨慧、邱榮舉,2004,〈台灣客家運動之緣起與發展—以《客家風雲》雜誌為探討中心〉。收錄於《台灣客家運動與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彙編》,台北市客家文化會館: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2004年12月18日至19日。
    吳乃德,1994,〈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收錄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業強。
    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與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台灣社會學》第四期。
    吳介民,2004,〈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社會想像—文化界公共領域之集體認同的行塑與衝突〉。收錄於李丁讚等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頁:299-355,台北:桂冠出版社。
    施正鋒,1994,〈序言--台灣民族主義的意義〉,頁5-7,收錄於施正鋒編(「台灣教授協會」企畫),《台灣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0,〈客家人由中國遷徙台灣〉,收錄於《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4,〈台灣客家族群與政治〉,台灣歷史學會主辦「台灣客家社會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台灣國際會館,2004/6/5-6。
    施敏輝(陳芳明),1988,《台灣意識論戰選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林詩偉,2005,《集體認同的建構—當代台灣客家論述的內容與脈絡分析1987-2006》,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
    高怡萍,2002,〈迴轉於他鄉與故鄉之境:多重發聲的客家原鄉論述〉,收錄於《第二屆「客家研究」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族群建構與論述論文集》,頁:143-16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高怡萍,2005,《徘徊於聚族與離散之間》,清華大學人類所博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
    莊英章,2004,〈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歷史月刊》201期。
    郭紀舟,1999,《70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曾金玉,2000,《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陳 板,1993 〈在台灣史中發現客家史〉。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台原出版社。
    陳 板,2000,〈族群與地域:台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第四屆國際客家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頁:305-338,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陳石山,1994,〈客家社團的凝聚與衝突〉,收錄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321-332,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客家雜誌社承辦,1994.3/12-3/13。
    陳昭如,1991,〈重建台灣族群關係:台灣客家運動之理念與意義〉,收錄於徐正光編《徘徊於現實和族群之間》,台北:正中書局。
    陳運棟,1988(1978),《客家人》。台北:東門出版社。
    陳運棟,1989,《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
    陳運棟,1994,〈從歷史與族群觀點看義民信仰〉,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193-203,台北:文建會。
    陳運棟 2000,〈台灣客家研究的考察〉,第四屆國際客家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頁:45-80,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台北:台原。
    陳芳明,1992,《探索台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報社文化出版部。
    陳鼓應編,1999,《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陳佳宏,2006,《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市,玉山社。
    劉還月,1994,〈從歷史與族群觀點看義民信仰〉,「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204-216,台北:文建會。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黃恆秋(黃子堯)1993,《客家台灣文學論》。台北:愛華出版社。
    黃子堯,2004,〈台灣客家學術研究運動及其面向〉。收錄於《台灣客家運動與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彙編》,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2004年12月18日至19日。
    黃子堯,1991,〈特別製作:族群文學站起來—客家文學的省思與前瞻〉。《客家雜誌》(21):42-53。
    楊長鎮,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份意識之甦醒〉,收錄於《徘徊於現實和族群之間》論文集,台北:正中書局。
    楊長鎮,1993a,〈客家運動〉演講整理,收於吳密察、張炎憲編《建立台灣的國民國家》頁:85-91,台灣研究基金會企畫,台北:前衛出版社。
    楊長鎮,1993b,〈羅香林的客家描述〉。收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台灣客家人新論》,台北:台原出版社。
    楊長鎮,1994,〈在民族國家的邊緣—台灣反對運動中的「客家問題」意識〉,《1994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
    楊長鎮,1997,〈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收錄於施政鋒編《族群政策與政治》,台北:前衛。
    楊聰榮 1992,《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
    楊國鑫,1993,《台灣客家》。台北:唐山出版社。
    張立本,2002,〈異客:論台灣客家族群建構過程中的吸納與排斥〉,第二屆「客家研究」研究生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119-142,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張茂桂、吳乃德等著,1994,《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業強。
    張茂桂,1994,〈語言、族群意識與政治傾向—「閩南人」與「客家人」的比較〉收於《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報告》頁:111-133。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張茂桂、吳忻怡 2001,〈關於民族主義論述中的認同與情緒〉,收錄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頁147-80,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張茂桂,1997a,〈台灣歷史上的族群關係-談「身份認同政治」的幾個問題〉收錄於游盈隆編《民主鞏固或崩潰:台灣二十一世紀的挑戰》,頁:91-116,台北:月旦出版社。
    張茂桂,1997b,〈台灣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收錄於施政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出版社。
    張茂桂,1999,〈族群關係〉,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出版社。
    張茂桂,2002,〈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述在台灣的形成與難題〉,收於薛天棟編,《台灣的未來》,頁223-273。 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國立成功大學社會科學院叢書(1))
    張維安、謝世忠,2004,《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台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台灣客家族群史專題研究〈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
    張維安、王雯君,2005,〈客家文化與產業創意:2004年客家桐花祭之分析〉,收錄於中央大學社會文化學報第十八期。
    彭清欽,2002,〈台灣客家社團之發展〉,收錄於徐正光編《台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編印。
    彭明敏 1994,《彭明敏看台灣》,彭明敏文教基金會編,台北:遠流出版社。
    彭瑞金,1991b,〈客家文學的黃昏〉,收錄於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新的客家人》頁191-3,台北:台原出版社。
    彭瑞金,1991a,〈從族群特性看台灣文學的發展〉,收錄於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頁130-149,台北:正中書局
    藍博洲,2003,《紅色客家人》。台北:晨星出版社。
    羅香林 1975,《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古亭出版社。
    羅香林 1987,《客家源流考》。世界客屬總會秘書處。
    羅肇錦,1992,〈找不到定位的符號—台灣話〉,收錄於龔鵬程編《1991文化評論》,台北:三民書局。
    羅烈師,2005 ,《當前台灣客家族群理論的商榷》,發表於「學術定位、社會脈絡與經驗探索:全國客家學術研討會」,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舉辦,台灣中壢,5月26-27日。
    蔣炳釗,2000,〈客家文化是佘、漢兩族文化互動的產物〉。論文發表於「第四屆國際客家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8年11月4日至七日。
    謝文華,2002,《客家母語運動的語藝歷程1987-2001》,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
    謝重光,1999(1995),《客家源流新探》,台北:武陵出版社。
    鍾肇政 1993,〈邁向客家新境界—客協三週年獻禮〉,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新的客家人》頁:7-9。台北:台原出版社。
    鍾肇政 1991,〈邁向光明未來〉,收錄於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新的客家人》頁:16-22。台北:台原出版社。
    鍾肇政,1999b,〈客家運動再接再厲〉,收錄於《鍾肇政全集(17):隨筆集(一)》。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鍾肇政,1999a,〈客家運動十年〉,收錄於《鍾肇政全集(17):隨筆集(一)》。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鍾肇政,2002,《鍾肇政全集(25):書簡集(三)--情深書簡—李喬》,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鍾肇政,2004,〈伍、鍾肇政給友人書簡〉,《鍾肇政全集(34):書簡集(八)》,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蕭阿勤,1998,〈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第35卷第1期。
    蕭阿勤,1999,〈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三期,頁1-51。
    蕭阿勤,2003,〈認同、敘事、與行動:台灣1970年代黨外的歷史建構〉,收錄於《台灣社會學》第五期。
    蕭阿勤,2005,〈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0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台灣社會學第九期。
    蕭阿勤,2005,〈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收錄於《文化研究》創刊號,頁:97-129。
    蕭阿勤,2007,〈威權統治下的國族認同:隱蔽與公開、連續與斷裂〉,《思想》第四期,頁141-75。
    蕭新煌 黃世明,2001,〈戰後台灣客家族群政治力的發展變遷〉,《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頁:219-413,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蕭新煌,2003,〈客家研究的本土化與全球化〉,《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六期,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譯文部分

    Anderson, Benedict. 1983(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譯,台北:時報。
    Connerton, Paul 1972(2000) . 《社會如何記憶》,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Crossley, Michele 2000(2004)《敘事心理與研究》,朱儀鈴等譯,嘉義:濤石。
    Edwards, John 1994,蘇宜青譯,《語言與社會統一性》,台北:桂冠出版
    Giddens, Anthony. 1991(2002),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方文譯,台北:左岸文化。
    Halbwachs, Maurice 1952(1992) . 《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Hobsbawm, Eric edit ,1983(2002)《被發明的傳統》,陳思仁等譯,台北:貓頭鷹。
    Issac, R. Harold, 1975(2004),《族群》,鄧伯宸譯,台北:立緒。
    Mead, George Herbert,1995,胡榮、王小章譯,《心靈、自我與社會》,台北:桂冠出版社。
    Taylor, Charles,1997,董之林、陳燕谷譯,〈承認的政治〉,收錄於陳清橋編《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香港:牛津出版社。

    英文部分

    Andrews, Molly (2002) “Generational Consciousness, Dialogue,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in Generational Consciousness, Narrative, and Politics, edited by June Edmunds and Bryan S. Turner.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p.75-87.
    Carr, David (1986) Narrative and the Real World: An Argument for Continuity. History and Theory 25(2): 117-131.
    Eyerman, Ron (2002)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frican American Identity: Outline of a Generational Approach” , in Generational Consciousness, Narrative, and Politics, edited by June Edmunds and Bryan S. Turner.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p. 51-74.
    Hall, Stuart (1990)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 Difference, edited by Jonathan Rutherford. London: Arnold. Pp.222-37.
    Holstein, James A. and Jaber F. Gubrium (2000) The Self We Live by: Narrative Identity in a Postmodern Worl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Howard J.(1996) “The Hakka Ethic Movement in Taiwan,1986-1991”, in Guest People: Hakka Identity in China and Abroad, edited by Nicole Constable.
    Plummer, Ken (1995) Telling Sexual Stories: Power, Chang and Social Worlds. New York: Routledge.
    Ringmar, Erik (1996) Identity, Interest and Action: A Cultural Explanation of Sweden’s Intervention in the Thirty Years 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omers, Margaret R. and Gibson, Gloria D. (1994) “Reclaiming the Epistemological ‘Other’: Narrative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Social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edited by Craig Calhoun. Oxford, UK: Blackwell.
    Taylor, Charles(1998) “Nationalism and modernity”, in The state of the nation: Ernest Gellner and the theory of nationalism, editer by John A. Hal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網路資料

    台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2006,「2006世界客屬第21屆懇親大會首日歡迎活動
    」活動摘要。網址:http://www.tpa.com.tw/program.php?program=92,上網日期:2006.10.23。
    行政院客委會2004,〈2004桐花祭宗旨〉。資料來源: http://www.ihakka.net/paulownia04/hakka.html,上網日期,2007.7.2。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6,〈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啟動 2006 客家桐花祭
    舉開「文化紮根會議」與「商品推廣行銷座談會」新聞稿〉。網址:http://www.hakka.gov.tw/lp.asp?CtNode=310&CtUnit=85&BaseDSD=7&mp=307&nowPage=5&pagesize=15,上網日期:2007.5.3
    吳乃德,1996,〈國家認同和政治支持:民進黨的理解和誤解〉。資料來源:http://www.wufi.org.tw/forum/dpp.htm,上網日期:2007/3/20。
    吳伯雄,2006,〈世界客屬總會總會長吳伯雄致歡迎詞〉。世界客屬第21屆懇親大會,台北市立體育館:世界客屬總會,2006年10月28日。資料來源:http://www.graceph.com/phpBB2/viewtopic.php?t=374,上網日期:2006/5/23。
    張茂桂,2003,〈台灣是多元主義國家!〉,《三角公園》電子報第三期。http://www.ncu.edu.tw/~eng/csa/journal/journal_park86.htm
    葉菊蘭,2003,〈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3全球客家文化會議」主委致詞〉http://www.ihakka.net/hakka2003/Big5/big5-a.htm,上網日期:2007.5.3
    總統論述 2001a,〈陳總統參加在總統府前廣場所舉辦的「族群和諧、客家心願」聯歡活動並致詞90.11.11〉。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lp.asp?CtNode=353&CtUnit=11&BaseDSD=7&mp=346&nowPage=2&pagesize=15,上網日期:2007.4.20。
    總統論述 2001b,〈陳總統參加二○○一年全球客家文化節90.9.8〉。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lp.asp?CtNode=353&CtUnit=11&BaseDSD=7&mp=346&nowPage=2&pagesize=15,上網日期:2007.4.20。
    總統論述 2002,〈陳總統參加新竹縣新埔義民廟2002年客家文化節91.8.28〉。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lp.asp?CtNode=353&CtUnit=11&BaseDSD=7&mp=346&nowPage=2&pagesize=15,上網日期:2007.4.20。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