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泰毓
TAIYU HSU
論文名稱: 影響國小志工家長參與行為與社會資本因素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
The study on fact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Volunteer’s Social Capital and Participation
指導教授: 張德永
TEYUNG CH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0
中文關鍵詞: 志工家長參與行為社會資本
外文關鍵詞: SCHOOL VOLUNTEER, PARTICIPATION, SOCIAL CAPITAL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竹市國小志工家長背景變項、參與行為與社會資本的情況與相關因素。研究實施採取文獻分析法及問卷調查法,收集有關文獻,並以問卷調查進行實徵研究。
    本研究使用自編問卷做為調查工具,以新竹市國小志工家長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及資料蒐集,回收有效樣本561份。問卷數據經統計分析,獲得以下幾點結論:
    一、國小志工家長的參與行為與社會資本趨於正向反應。
    二、國小志工家長個人變項對參與行為有差異者為: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別、每月參與次數及每次參與時數。
    三、國小志工家長個人變項對參與行為無差異者為:年齡、有無子女在服務學校就讀、家庭類型、服務學校規模、是否有其他志願服務經驗以及擔任志工時間。
    四、國小志工家長個人變項對社會資本有差異者為: 教育程度、職業別、服務學校規模、每月參與次數、每次參與時數、是否有其他志願服務經驗以及擔任志工時間。
    五、國小志工家長個人變項對社會資本無差異者為:性別、年齡、有無子女在服務學校就讀以及家庭類型。
    六、國小志工家長參與行為對社會資本有其重要性,兩者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最後再根據結論提出建議,供志願服務管理單位規劃志工服務時的參考。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Volunteer’s background,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capital.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background; participation and backgrou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participation.
    Of the 760 questionnaires sent to every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Volunteer in HSINCHU City , 561 were able to be used.
    Data from questionnaires was processed and verified using statistic methods. The following summarizes the analysis:
    1. Elementary School Volunteers are positive and high in index of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capital.
    2.Differences in sex, education levels, vocations, monthly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and hours have a discernible influence on Elementary School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3. Differences in ages, his own children in school, family structures, school sizes and volunteering history have a negligible influence on Elementary School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4.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levels, vocations, school sizes, monthly participation frequency and hours, and volunteering history have a discernible influence on Elementary School Volunteer’s Social Capital.
    5. Differences in sex, ages, children in school, family structure have negligible influence on Elementary School Volunteer’s Social Capital.
    6. Elementary School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is highly correlated to Social Capital.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thesis offer suggestions to Elementary School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relevant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

    目 錄 頁數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假設…………………………………… 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學校家長志願服務的基本概念與意涵…………… 13 第二節 學校家長志工制度的相關研究…………………… 28 第三節 社會資本的概念與意涵…………………………… 36 第四節 社會資本的相關研究………………………………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8 第一節 研究步驟…………………………………………… 68 第二節 研究架構…………………………………………… 6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7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4 第四章 調查結果分析……………………………………… 85 第一節 個人背景資料分析………………………………… 85 第二節 志工家長參與行為與社會資本的現況分析……… 88 第三節 志工背景變項與參與行為的關係………………… 90 第四節 志工背景變項與社會資本的關係………………… 103 第五節 志工家長參與行為與社會資本積差相關分析…… 117 第五章 討論………………………………………………… 12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29 第二節 研究結論…………………………………………… 133 第三節 建議………………………………………………… 137 參考書目………………………………………………………… 143 附錄……………………………………………………………… 158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九十一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現狀調查。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3,4月)。
    王完(2002)。國小志工角色期望與角色踐行調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思潔(2003)。社會資本、組織學習能力與創業績效之研究—以台灣中小企業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貴瑛(2001)。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個案研究---以學校義工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公文志(2002)。社會資本與均衡路徑未定性。國立暨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方鈺如(2001)。人際信任、社會資本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灣省民眾對擔任志願服務工作及捐款意向調查報告。台灣省政府社會處統計室編印。(1999,3月)。
    左珩(2002)。社會資本與臺灣知識經濟發展。自由中國之工業。第92:9期,頁33-71。
    朱慶忠(2003)。社會關係網絡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探討。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有鎰(2003)。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國立台東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瑞珠(1998)。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Education Journal。第27:1期,頁233-261。
    何嘉盈(2000)。社會脈動中的清流—志工團體的公共服務。教師天地,第104期。
    吳美惠、吳春勇、吳信賢(1995)。志工制度的理論與實施。心理出版社。
    社會福利、安全、社區、生活。中國國民黨中央研究會政策研究工作會編印。(1996,1月)。
    呂勻琦(2001)。大手牽小手、扶幼你和我—淺談兒童福利機構的志工運用。載於蔡漢賢(主編):關心兒童的志願服務—及人之幼的再開拓(頁20~33)。中國社會行政學會印。
    呂佩諭(2003)。創業導向、吸收能力與社會資本對研發聯盟廠商之學習與研發績效。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宗派(2003)。志願工作之概念與內涵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一O一期,頁387-398。
    李宗勳(2002)。社會資本與社區安全之初探。中國行政評論。第11:3期,頁1-44。
    李淑珺(譯)。史蒂夫˙麥克理、瑞克˙林區(2000)。志工實務手冊。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瑞金(2001)。關懷中輟生—社區志願服務工作。載於蔡漢賢(主編):關心兒童的志願服務—及人之幼的再開拓(頁139~153)。中國社會行政學會印。
    李聲吼、林品妍、何景圇、黃鈺雯、郭乃華、李函蒮、王君美(2001)。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人員參與動機、工作滿意度及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生活應用科技學刊。第三卷第三期,頁325-346。
    李慶泰(1999)。給他們機會,他們會做得很好--推行學校志工制度效能篇。教師之友。第40卷第5期,頁57-62。
    林南(2001)。社會資本:爭鳴的範式和實證的檢驗。香港社會學學報。第2期,頁1-38。
    林明地(2002)。學校與社區關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世清(2003)。高雄市國小導護志工工作滿意度與生活品質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利俐(2003)。家長參與學校志工組織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勝義(2001)。國內志願服務的教育訓練之評鑑。社區發展季刊。9期3,頁211-215。
    青年對志願服務之看法。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11月)。
    俞慧芸(2002)。台灣獨立發明人之社會資本與商品化模式、創新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
    孫本初(2000)。公共管理。台北:智勝文化圖書公司。
    孫慧蘭(譯)。吳復華(校)。Ronald S.Burt著。競爭的社會結構(組織網絡間權力運作理論)。http://www.infosoc.yzu.edu.tw/network/new/netnote/5-14Holes.html
    郭進隆(1994)。第五項修鍊—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郭麗玲、徐玉珠、黃心郁、楊麗菁(1998)。台北市社區婦女志工之家庭狀況、家人溝通、及社區關懷與回饋。社會教育學刊。第27期,頁41-87。
    張其鈺(2003)。社會資本與家庭結構對健康及醫療資源利用之影響 —台灣地區老人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芬(2002)。國小學童家長參與親職教育活動需求、動機與阻礙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蕙英(2002)。家庭主婦參與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以高雄市家庭教育志工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靖(1999)。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秋蓉(2001)。國小家長參與學校志務工作的動機和滿意度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美琳(2002)。運用志工從事學童認輔工作之調查---以台北縣市國小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建松(2003)。志願服務整合模式建立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靖、鄭燿男(2000)。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之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10卷3期,頁416-434。
    陳清溪(1994)。志工制度在校園。師友月刊。第330期,頁37-39。
    章文駿(2002)。社會資本觀點之組織知識序積與應用的研究---以參與工研院科技專案廠商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立凱(2002)。社區網路對於居民社會資本之差異。元智大學資訊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信誠(2003)。家庭教育資本與學生學習態度之研究—居住嘉義偏遠地區與一般地區國中生之比較。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明月(1999)。服務性學習與婦女教育。成人教育。52期,頁31-38。
    黃毅志(2002)。書評:林南(Nan Lin)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理論對於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之啟發。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2卷第2期,頁153-163。
    曾士雄(2000、2001)。學校志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淑敏(2002)。女性參與教育事務歷程之研究—以舊社國小社區造校運動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華源(1993)。志願工作者的組織承諾與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社區發展季刊。第78期,頁35~47。
    曾華源(2001)。對我國擴大參與志願服務途徑與設置志工中心的建議。社區發展季刊。第93期,頁59~75。
    塑造服務特色與文化。主講人:陳其南老師(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院長)。89年4月23日全國文化機構中區義工幹部訓練研習班 。地點:彰化縣文化局。http://www.cca.gov.tw/imfor/new/imfor_18/html/1-37.htm
    楊志忠(2003)。以社會資本論政府與非營利組織聯盟績效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純青(1990)。台北地區職業婦女生活型態與學習需求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所碩論文,未出版。
    熊瑞梅(2002)。評Nan Lin, Karen Cook, and Ronald S. Burt eds. (2001)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臺灣社會學刊。第27期,頁207-215。
    翟本瑞(2002)。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教育差異之研究:以農業縣山區小學為例。教育與社會研究。第四期,頁181-195。
    劉德勝(1997)。志工制度與終生學習。博物館學季刊。第11:4期,頁85-90。
    劉德勝(1999)。從志工觀點推動志願服務制度。社教資料雜誌。第220期,頁4-6。
    劉建彬(2003)。國民小學學校義工工作滿意度及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國立花蓮師院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慶堂(2002)。屏東縣國小校長的社會流動與職位取得之因果機制—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孰重。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輝偉昇(2003)。從社會資本角度看對知識部門及團隊學習效能之影響。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吉源(1995)。論台灣地區社會資本、社區意識與社區社會之重建。台灣經濟。第228期,頁1-12。
    蔡秀美(1997)。社區終身學習的理論及推展模式。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成人及推廣教育中心主編:社區終身學習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頁92-108。
    蔡漢賢(2001)。對聯合國推行二OO一年國際志工服務年建議的回應:民間志願服務白皮書初稿。社區發展季刊93期,頁76~105。
    蔡馥鵑 作。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http://www-ms.cc.ntu.edu.tw/~kimzheng/mgtfile/Coleman-1.htm
    鄭惠玲、江東亮(2002)。臺灣的社會資本與自評健康。臺灣公共衛生雜誌。第 21期,頁289-295。
    賴明伸(1999)。志工服務與自我成長。北投社雜誌。第13期,頁5-7。
    賴玫凰(2003)。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動機.督導關係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添發(2003)。校園說故事志工活動現況與推展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進修社會在職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碧瑤(2002)。社會資本、智慧資本和財務資本對於業務人員的業務效能之差異—以藥品行銷業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盧敏芳(2002)。社會資本、報酬制度與創新績效。私立東海大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亮(2001)。志工教育訓練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中廷(2003)。機構合併前後社會資本的動態變化。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信如(1984)。兩性的平等與人力的開發—談現代家庭主婦與自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第28期,頁83-89。
    蘇癸玲(1997)。鄉村學校志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顧殷如(2003)。社會資本、信任與合作管理機制關聯性之研究—以跨組織合作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般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書目
    Adler, P. S. & Kwon, Seok-woo (2002). Social capital: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In Eric L. Lesser.(Eds.) Knowledge and Social Capital: 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s(pp. 89-115). Butterworth- Heinemann Press.
    Adler, P. S. & Kwon, Seok-woo (2002).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 (1), 17–40.
    Alejandro Portes (1998). Social Capital :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in Modern Soci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ume 24.
    Bourdieu, P. (1986). Forms of Capital. In John G. Richardon(Eds.)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pp. 241-258).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ourdieu, P.(1977).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Culture. Beverly Hills, Califi Sage.
    Bourdieu, P.(1984).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Brent,B.O.(2000).Do school really need more volunteers. Educational Policy. 14(4). 494-510
    Bullen, P. & Onyx, J. (1998).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in five communities in NSW,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mapl.com.au/A2.htm.
    Burt, R.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urt, R. S. (1997). The Contingent Values of Social Capital.”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 339-365.
    Coleman, Jame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S95-121.
    Coleman, James.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MA: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va Cox (2000). Learning social literacy. View 2000, commentaries on adult learning, Adult learning Australia Inc.
    Fishbein, M, & Ajzen , I.(1980). Belief , Attitude , Intention and Behavior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 A: Addison-Wesley.
    Fukuyama, F. (1995).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Free Press.
    Gillies,P.(1998).The effectiveness of partnerships and alliances for health promotion.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13(2).
    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 (1994), H. R. 1804. 103rd Congress, 2nd Session. http://www.ed.gov/legislation/GOALS2000/TheAct
    Goldring, E.B.(1993). Principal, parents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uperio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9(1),93-117.
    Hashagen,S.(2002). Models of community engagement.Scottish Community Development Centre.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scdc.org.uk/resources_reports/models of engagement web version.docIlsley P.J.(1990). 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Jo Balatti & Ian Falk (2001). Socioeconomic Contributions of Adult Learning to Community: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The conference Wider Benefits of Learning: Understanding and monitoring the consequences of adult learning, European Society for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Adults(ERASA), 13-16 September 2001, Lisbon, Portgual.
    Leana, R. C.& Van Buren, J. H.( 1999).Organizational Social Capital and Employment Practi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4(3): 538-555.
    Mcclenaghan,P.(2000). Social Capital : exploring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 Vol.26, No.5.
    Melissa C., Alison W.,Antony M. & Carolone M.(2001).Assessing people’s perceptions of their neighbourhood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statistics.gov.uk/downloads/theme_social/Peoples_perceptions_social_capital.pdf
    Micheal W. Galbraith & Waynne B. James.(2002). Inplications of Social Role Research for Community Colleges .Community College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26:521-533.
    Morgan, Stephen L. & Aage B. Sorensen.( 1999).“Parental Networks, Social Closure, and Mathematics Learning: A Test of Coleman’s Social Capital Explanation of School Effec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4: 661-681.
    Nahapiet, J. & 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 Adva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3:242-266.
    Narayan,D. & Cassidy,M.(2001). A Dimensional Approach to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ocial capital inventory. Current Sociology: vol.49(2) 59-102.SAGE Publications.
    Onyx, J. and Bullen P. (2000). “Measuring Social Capital in the Five Communities . The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 36(1): 23-42.
    Putnam,R.(1993).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The American Prospect,13:1-8.
    Putnam,R.(1995).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udarsky,J.(1999). Colombia’s Social Capital : the National Measurement with BARCAS.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worldbank.org/poverty/scapital/library/engsudarsky.pdf
    Tasi, Wenpin &Ghoshal, S. (1998).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1 (4), 464–476.
    Tocqueville, Alexis de(1990) : Democracy in America, Volume 1,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Wellman, B. & Frank, K. (2001). “Network capital in a multi-level world: Getting support from personal communities” In N. Lin, R. Burt, K. Cook (Eds.),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 Chicago, MI: Aldine de Gruyter.
    Wellman, B. (2001). Does the internet increase, decrease or supplement social capital? Social networks,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identit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ce.
    Wendy Stone & Jody Hughes(2002).Social capital:Empirical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validity.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Family Studies Research Paper No.27,June 200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