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葆玲
Chen, Pao-LIn.
論文名稱: 幼教教師進行故事律動之行動研究-以泰雅文化課程為例
Kindergarten teacher action research using narrative and eurythmics: an Atayal culture-based curriculum
指導教授: 劉淑英
Liu, Shu-Ying
口試委員: 謝鴻鳴
Shieh, Hong-Ming
張覺文
Chang, Juie-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學前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Master Program in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6
中文關鍵詞: 幼教教師泰雅文化課程說演故事音樂律動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pre-school teacher, Atayal culture-based curriculum, storytelling, music and movement,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泰雅文化融入故事律動之統整課程,探究課程實施之教學策略以及循環歷程,與實施後的幼兒學習表現,透過反思來提升教師專業成長。
      本文採行動研究法,研究場域為所任教班級,對象為五至六歲幼兒,以及兩位搭班老師為本研究諍友,教學實施為期三個月,結合教學實務與教師反思的循環歷程,亦參考泰雅文化和說演故事之相關文獻,提供本研究理論基礎,為幼兒音樂律動課程設計之依據。
      本研究選用的繪本為《泰雅勇士大步向前》、《泰雅生活足跡》、《彩虹橋的審判》,依循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領域目標,進行故事律動融入泰雅文化課程的三階段「泰雅小勇士,lokah!」、「生活足跡-探索泰雅之音」、「彩虹橋傳說-泰雅樂舞之美」,活動融入傳統樂器、舞蹈、服飾特色等藝術素材,進行統整之運用以下策略,藉由泰雅族相關繪本、道具的運用、同儕的鷹架,豐富幼兒敘說經驗,以及運用泰雅族兒歌哼唱、打擊傳統樂器、搭配舞蹈動作,使幼兒獲得節奏的經驗,開展幼兒肢體組合與創造的能力,最後是透過諍友協同,滾動式修正教學,幫助和發展幼兒欣賞泰雅音樂和體驗舞蹈之美。
      綜合以上,比較、反省並分析訪談紀錄、諍友對話、課堂觀察筆記、省思札記、幼兒作品、教學影片、教學照片等文件資料,歸納以下結論:
      一、故事萌發幼兒對於角色形象的認識。
      二、泰雅傳統樂器與服裝增添故事律動的特色。
      三、幼兒繪畫回饋統整視、聽、動感知。
      四、文化課程與教學提升幼兒自我覺察。
      五、教師專業成長與文化密不可分。

    關鍵字:幼教教師、泰雅文化課程、說演故事、音樂律動、行動研究


    In this research, I explore an integrated pre-school curriculum using Atayal culture, stories and music. I consider the process of cours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I adopt an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he three-month study being conducted on the children in my own class, aged five to six. Two teacher colleagues acted as critical friend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esearch is provided by the cyclical process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 reflection, relevant Atayal literature and storytelling. The outcome of the research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the design of a music and movement course for young children.
    For the research, I selected three picture books: "Atayal Warriors Stride Forward", "Atayal Life Footprint" and "Rainbow Bridge Trial", and designed the course "Taya Warriors, Lokah!" Following the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guidelines, I developed a cultural curriculum in three phases: "Atayal Little Warrior, Lokah!", "Life Footprint - Exploring the music of the Atayal", "The Legend of the Rainbow Bridge - The Beauty of Atayal Music and Dance". The activities integrated these with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dance and costume other artistic materials.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were used: the children's narrative experience was enriched by using the Atayal-related art, picture books and props with peer scaffolding; Atayal nursery rhymes, singing and traditional percussion instruments with dance movements, which allowed the young children to develop their sense of rhythm and creativity, including combining different elements; and collaboration with critical friends and continual revision of the teaching was undertaken to assist and develop the young children's apprecia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beauty of Atayal music and dance.
    Data from the various sources was compared, considered and analyzed. A range of data sources including interview records, dialogue with critical friends, teaching observation notes, my reflective diary, the young children's works, teaching videos and photos etc. were used.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reflection and compariso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1. Story can initiate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character.
    2. The use of traditional Atayal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costumes add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ory and thus the depth of expression.
    3. Children's drawings reflect their understanding of story; and give feedback on their visual, aural and kinesthetic perception.
    4. Cultural curricula and teaching enhances children's self-awareness.
    5. Teachers'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Keywords: pre-school teacher, Atayal culture-based curriculum, storytelling, music and movement, action research.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5  第三節 名詞釋義06 第二章 文獻探討09  第一節 文化課程與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之相關性09  第二節 幼兒說演故事教學之內涵17  第三節 幼兒音樂律動活動設計與實施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歷程33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對象36  第三節 音樂律動課程設計39  第四節 資料蒐集、分析及檢證40  第五節 研究限制42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43  第一節 泰雅故事律動的萌芽期43  第二節 泰雅故事律動之行動策略分析與歷程反思75  第三節 故事律動之教師省思8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研究建議89  第一節 研究結論89  第二節 研究建議91 參考文獻93

    中文
    教育部(2017)。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手冊。
      取自https://www.ece.moe.edu.tw/?p=6169
    教育部(2019)。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文化課程參考實例。臺北市:教育部。
      取自https://reurl.cc/Yl5vex
    教育部(2020)。教學品質評估表。取自https://reurl.cc/3DyVzX
    劉慈惠 (2007)。幼兒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陳仁富譯(Heinig, R. B. 著)(2001)。即興表演家喻戶曉的故事:戲劇與語文教學融合。臺北市:心理。
    黃又青(2005)。裴利的說演故事在幼兒英語教學上的運用。兒童文學學刊,13,241-258。
    張渝役(2002)。幼兒音樂教材教法。臺北市:信誼。
    蘇珊(2014)。音樂可以這樣玩。臺北市:信誼。
    劉淑英(譯)(2009)。Davies.M.著(2003)。幼兒動作與舞蹈教育(Movement and Dance in Early Childhod)。臺北市:心理。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淑琴、謝明昆、李淑惠、施淑娟、張斯寧、張翠娥、劉淑英、王怡云(2108)。幼兒園教保活動統整課程規劃與實施。臺北市:華都。
    幸曼玲、楊金寶、丘嘉慧、柯華葳、蔡敏玲、金瑞芝、郭李宗文、簡淑真、林玫君(2017)。新課綱想說的事: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理念與發展。臺北市:心理。
    陳勝榮(2007)。織藝精湛的紋面民族:泰雅族。臺北市:臺灣原住民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瓦歷斯.諾幹、余光弘(2002)。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臺北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田哲益(2001)。泰雅族、太魯閣族(再現臺灣,60)。臺北市:暢談文化。
    劉克浩(2010)。從口簧琴伴隨的肢體動作看口簧琴在泰雅族gaga中的文化意涵。臺灣音樂研究,11,29-46。
    巫鐘琳(2008)。幼稚園教師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之個案研究。幼兒教保研究,2,119-130。
    曾素秋(2011)。多元文化教育課程對師資生多元文化素養影響之研究。教師培育與專業發展期刊,7(1)。
    王顗婷、陳淑芳,2013。幼兒園教師實施在地化課程之課程決定與專業成長。幼兒保育學刊。10,27-50。
    林佩蓉(2013)。幼兒園語文教學的迷思。國教新知,60(4),02-19。
    林意紅、劉幸玫、林佩蓉(2013)。幼兒閱讀深度理解與批判性思考之實驗課程。國教新知,60(4),20-32。
    潘世尊(2014)。教育行動研究的困境與挑戰。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0,119-147。
    盧家珍、林紋如(2016)。用音樂存下孩子未來。臺北市:傑優。
    謝鴻鳴(2003)。達克羅士音樂節奏教學法。臺北市:鴻鳴-達克羅士藝術顧問。
    林玫君(2015)。幼兒園美感教育。臺北市:心理。
    陳韻文、張鐙尹譯(2008)。開始玩戲劇 4-11 歲:兒童戲劇課程教師手冊。臺北市:心理。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理論與發展。臺北市:心理。
    林廷華(2018)。幼保系學生專業服務學習之成效-以幼兒園說故事活動為例。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6(2),59-89。
    林玫君(2017)。兒童戲劇教育: 肢體與聲音口語的創意表現。
    林玫君(2018)。兒童戲劇教育: 童謠及故事的創意表現。
    莊雯心(2009)。幼稚園教師發展幼兒多元智能量表與實施課程地圖之歷程探究。幼兒教育,294,19-34。
    鄭博真(2005)。幼兒教師運用多元智能進行圖畫書教學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3,57-80。
    陳仁富、張曉華(2002)。戲劇教學研究。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冊〉,485-511。
    陳仁富(2007)。教育戲劇課程設計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61,76-88。
    鄭麗文(2003),幼兒文學。臺北市,啟英文化。
    黃麗卿(2009)。創意的音樂律動遊戲(二版)。臺北市:心理。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市:復文。
    林朱彥(2009)。幼兒聽覺與音樂能力發展知多少。國教之友,60(1),37-44。
    許尤美(2002)。百老匯音樂劇對國中生音樂欣賞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庭君(2010)。多元智能理論用於幼兒音樂教學之應用初探。大同技術學院學報,17,267-284。
    傅碧杏(2019)。幼教教師美感課程行動研究 —以幼兒圖譜呈現之音樂律動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
    謝依廷(2016)。一位音樂律動教師教學之後設認知研究。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
    王美文(2015)。音樂律動提昇幼兒創造力之成效研究。臺灣首府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宋祁茹(2014)。幼兒親子音樂律動之歷程探究-我與小青蛙的共舞經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幼兒園教師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
    楊慧芊(2014)。音樂律動活動對特殊需求幼兒同儕互動之成效。國立臺北市市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劉文珮(2013)。創造性音樂律動對幼兒創造力表現之影響。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
    鄭于甄(2013)。以美育奧福音樂律動教材促進幼兒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市市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章佩玉(2008)。幼兒教師運用音樂律動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未出版。
    黃麗卿(2006)。以主題探索建構幼兒音樂律動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
    林乃馨、鄭博真、蔡瓊賢(譯)(2007)。幼兒創造性課程與教學(Creative Activities for Young Children)。臺北市:華騰文化。
    陳淑琴、謝明昆、薛婷芳、林佳慧、謝瑩慧、魏美惠(2007)。幼兒課程與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華都。
    林素卿(201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臺北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秀美(2005)。苗栗縣泰雅族.賽夏族原住民部落歌謠。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林志成、張學善(2006)。教育行動研究的覺知行思與經驗分享。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張玲玲(2013)。老鼠娶新娘。臺北市:格林文化。
    劉嘉路(2018)。泰雅勇士大步向前。臺北市:麋鹿出版社。
    里慕伊‧阿紀、孫大川 (2013)。泰雅族:彩虹橋的審判。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桃園市復興區國中小學生(2018)。泰雅生活足跡。臺北市:玉山社。
    浦忠成(2016)。臺灣原住民族神話傳說凸顯的功能與特色。原住民族文獻,28。
    張韻平(2013)。新竹縣泰雅族歌謠之研究以五峰鄉白蘭部落為中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未出版。
    英文
    Bronfenbrenner, U.(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in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