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易庭緯
YI TING WEI
論文名稱: 國小數學教科書內容分析~以「整數四則教材」為例
Content Analysis of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 Four Arithmetic Operations
指導教授: 林碧珍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9
中文關鍵詞: 整數四則國小數學教科書語意結構教材脈絡
外文關鍵詞: Four Arithmetic Fundamental Operations,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 Semantic Structure, Teaching Material Context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進行國小數學教科書內容分析以「整數四則教材」為例,主要是探討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部編版四個版本教科書中整數四則各概念的脈絡,以及布題情況的分析。
    以九年一貫正式綱要國小數學教科書為研究對象,包括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部編版四個版本的課本與習作。研究方式主要採用「內容分析法」,研究單位是以各子概念的布題第一題來進行分析和比較,分為布題類型,包含情境題與裸題的語意結構、數字大小、運算符號做分析;而教材脈絡從整數四則概念:先乘除後加減、由左至右、括號先算、併式、逐次減項、分配律、結合律,來進行各版本之間的脈絡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在布題情況發現(1)各版本布題情況不一。(2)各版本在四則運算符號類別題數分布平均。(3)康軒版和翰林版使用的情境題較多元,而裸題使用最多的是部編版。(4)各版本都有發現到同一題題目中,有國字「一」和阿拉伯數字「1」一同出現。
    教材脈絡方面發現(1)在整數四則的三項運算規則當中,並未有從先乘除後加減的概念先引入。(2)各版本的關鍵問話都各具特色。(3)各本版的概念引入方式康軒版都是從結果來比較,而南一和翰林包含了結果比較和宣告的方式,部編版是以宣告的方式居多。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eaching material for four arithmetic fundamental operations. The study was to find out context of concepts and problem posing analysis from the four versions of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
    O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the 9-year Integrated Curriculum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xtbooks and workbooks, including Kang-Hsuan, Nan-Yi, Han-Lin and national-edition. The method of research is “content analysis”, the research unit is the first question of problem posing from each sub-concepts. Problem posing was analyzed by semantic structure of contextual problems and bare problems, number magnitude and four arithmetic fundamental operations symbol. Teaching material context was analyzed by “four arithmetic fundamental operations” from every version, including “Division and multiplication must be completed befor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calculate from left to right”, “do everything in parentheses first”, “ combine formula”, ” subtract elements”, “distributive law” and “associative law.”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Parts of problem posing:
    (1) Most of the four versions varied four arithmetic fundamental operations from simple questions.
    (2) Numbers of addition, subtraction,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questions were average in every version.
    (3) Contextual problems of Kang-Hsuan and Han-Lin versions were more multiple; National-edition shows bare problems the most.
    (4) The Chinese word “一” and Arabic numeral “1” were shown in one question at the same time.
    Parts of teaching material context
    (1) Three of four arithmetic fundamental operations did not broach the concept of “Division and multiplication must be completed befor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first.
    (2) Critical questioning of each version was peculiar and characteristic.
    (3) Concept broaching ways: Kang-Hsuan version was result-comparing; National-edition version declares result directly; Nan-Yi and Han-Lin versions include these two way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問題------------------------------------4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四節 研究範圍-----------------------------------------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教科書的解讀與功能--------------------------------7 第二節 整數四則的相關研究--------------------------------16 第三節 整數四則的文字題類型探討---------------------------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42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架構------------------------------------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統計教科書情境題與裸題------------------------------55 第二節 教科書之教材脈絡分析-------------------------------64 第五章 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97 第二節 建議---------------------------------------------99 參考文獻--------------------------------------------------101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2007)。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評鑑報告。台北:作者。
    方建良 (2003)。「合」樂融融的數學課-以四年級「四則運算」之補救教學為例。國教世紀,208,85-100。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 五南。
    古明峰 (1999)。加減法文字題語意結構、問題難度及解題關係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學報,12,1-25。
    古欣怡 (2010)。一位四年級教師進行整數四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朱建正(2009年8月24日)。為什麼要先乘除後加減。科學小芽子網站答詢,線上檢索日期:2009年10月06日。網址:http://www.bud.org.tw/answer/9912/991274.htm。
    江鈞正 (2004)。線上多媒體教學系統對國小整數四則運算應用問題解題能力與興趣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未出版,彰化。
    余佳倫 (2008)。國小數學教科書小數教材表徵轉譯活動之內容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未出版,台中。
    吳心怡(2003)。國小教師教科用書使用情形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月瑛(2004)。國小教師對數學教科書內容之知覺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以二年級數與計算部分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明清 (1992)。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穎 (2002) 。國小數學教科書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屏東。
    吳金聰、劉曼麗 (2007)。引用後設認知觀點於整數四則混合文字題之教學:馬蓋先的撇步。載於劉曼麗(主編),數學學習領域典範教學示例彙編(一)。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吳進寶 (2004)。國小五年級擬題教學之研究~以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雅琪 (2003)。電腦融入解題策略教學對國小數學學習困難學生解題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呂玉琴(譯) (1988)。加、減法文字題的分類、解題策略及影響因素。國民教育,8(28),17-29。
    李金葉 (2007)。國小數學領域教科書角概念教材之內容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未出版,台中。
    李盈萩 (2007)。國小一年級數學教科書分析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台北。
    李淑芬(1990)。比較分析法。載於蔡保田(主編)等著,教育研究法,239-250。高雄:復文。
    沈明勳、左太政、劉嘉茹(2009)。教師教學表徵對學生概念學習之研究──以整數四則為例。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主辦之「2009 第一屆科技與數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5-314),台中。
    周珮儀 (2002)。國小教師解讀教科書的方式。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5, 115-138。
    周珮儀 (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課程與教學季刊,8(4), 91-116。
    呂玉琴(1988):如何讓國小學生發表其數學解題策略。研習資訊,15(2), 56-60。。
    林欣慧 (2007)。我國與美國小學數學教科書內涵之比較研究-以「整數」教材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屏東。
    林秋榮 (2001)。電腦化動態評量對國小三年級學習障礙學生整數四則問題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美如 (2006)。中國、香港、台灣國小數學教科書幾何教材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屏東。
    林能傑 (1995)。南區新數學學生在二步驟文字題上的解題表現。國立屏東師範
    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淑玲(1991)。觀察法。載於蔡保田等著,教育研究法,108-125。高雄:復文。
    林新發 (1991) 。調查研究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等主編:教育研究法,255-289。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碧珍 (1991):國小兒童對於乘除法應用問題之認知結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報,5,221-288。
    林碧珍(2007)。數學教學案例-低年級。台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蔡寶桂、楊媖媖(主編)(2009)。整數乘法替代性教材教法之理論與實務。台 北:師大書苑。
    林碧珍、蔡文煥(2008)。數學教學案例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應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5-2521-S-134-001-MY3)。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林碧珍、蔡文煥(2005)。TIMSS 2003 台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數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285(12) ,2-38。
    林碧珍、蔡文煥 (2011,印刷中) 。數學教學案例-整數四則篇。台北:師大書苑。
    南一書局 (2008)。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第七、九冊。台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怡真 (2007)。台灣、美國和新加坡國小一年級數學教材內容之分析比較。國立嘉義大學,未出版,嘉義。
    孫菁璣 (2007)。九年一貫課程數學學習領域一到三年級教科書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台北。
    孫德蘭 (2006)。國小教師解讀數學教科書~以分數乘法教材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未出版,新竹。
    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第七、九冊。台北:康軒書局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張雅茹 (2007)。國小數學教科書全數教材取材生活化程度與類型之內容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未出版,台中。
    教育部 (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國雄 (2006)。國小四年級學童整數四則運算問題的解題策略與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屏東。
    陳淑琳 (2001)。國小二年級學童乘法文字提解題歷程之研究-以屏東市一所國小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就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部編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第七、九冊。台北:康軒書局教科書股份有限公司。
    部編版教科書 (2008)。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第七、九冊。台北:康軒書局。
    陳穆鶯 (2004)。九年一貫數學領域第二階段教科書量與實測教材之比較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未出版,新竹。
    麥昌仁 (2003) 。國小數學教科書評鑑研究-以九年一貫第二學習階段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未出版,高雄。
    甯自強 (1993)。單位量的轉換 (一)~正整數乘除法運思的啟蒙。教師之友,34(1),27-34。
    甯自強 (1995)。兩步驟問題。教師之友,36(3),35-42。
    黃三吉 (1997)。從教科書開放談培養教師專業能力的具體作法。教師天地,88,頁27-31。
    黃政傑 (198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黃政傑 (1995)。教科書的誤用與正用。載於黃政傑(主編),多元社會課程取向(167-179頁)。台北:師大書苑。
    楊瑞智 (2000)。國民小學數學新課程中年級除法教材的設計。載於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中年級)(119-136頁)。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葉金蓉 (2008)。國小五年級學生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之自我效能感與自我效能。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台北。
    廖曼伶 (2007)。國小二年級數學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台北。
    歐用生 (1991)。內容分析法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29-246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 (1991)。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高雄:復文。
    蔣治邦 (1993)。中年級學童解決加減文自題能力之探討:多餘資訊與兩步驟問題。科學教育學刊,1,189-212。
    蔣治邦、陳竹村、謝堅、林淑君和陳俊瑜(2000)。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數概念與加減運算。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蔣治邦、謝堅、陳竹村、吳淑娟和林昭珍(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乘除運算。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蔣治邦、謝堅、陳竹村、吳淑娟和林昭珍(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數量關係。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蔡麗蓉 (2003)。國小數學科審定本教科書分數教材之內容分析。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8)。國民小學數學課本、習作第七、八、九冊。台南:翰林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蕭弘卿 (2009)。國小數學教科書分數乘法教材問題類型與表徵之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未出版,台中。
    蕭毓秀 (2000)。國小學生時間文字題解題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未出版,台北。
    謝如山 (2000)。括號學習的理論模式。藝術學報,66,149-164。
    謝如山 (2003)。建構理念教學在括號概念相關法則的應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學報,16(2),37-70。
    謝佳伶 (2009) 。國小中年級學童在二步驟比較類家簡文字題解題表現。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未出版,屏東
    謝堅、蔣治邦和吳淑娟(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數量關係。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藍順德 (2003)。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31,3-11。
    藍順德 (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4),2-25。
    羅瑞珍 (1990)。國中數學教科書內容分析與內在評鑑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未出版,彰化。
    蘇琵雅 (2008)。國小數學領域教科書整數加減表徵轉譯活動之內容分析~以一至三年級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未出版,台中。
    西文部份
    Briars,D.J. & Larkin,J.H.(1984) . An integrated model of skill in solving elementary word problems.Cognition Instruction,1,245-296.
    Carpenter , T.P., Hiebert, J.,& Moser, J.M.(1983) . The effect of instruction on children`s solutions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ord problem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14, 56-72.
    Carpenter , T.P.,& Moser, J.M. (1982) . The development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problem-solving skills. In T .P .Carpenter, J.M.Moser , & T.A. Romberg(Eds.),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arpenter , T.P.,& Moser, J.M. (1983) . The acquisition of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concepts. In R.Lesh & M. Landau(Eds.),Acquisition of mathematics concepts and processe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Eisner, E. W.(1990, Fall).Creativ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upervision,6(1),62-73.
    Ghaleb, M.S.(1992). Performance and solution strategies of Arabic-speaking second-graders in simpl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word problems and relations of performance to their degree of bilingualism .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Gray, R. F. (1965). An experiment in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ory multiplication. The Arithmetic Teacher, 12, 199-203.
    Greer,B.(1992).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as models of situations.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276-295). New York: Macmillan.
    Kintsch, W. & Greenu,J.G.(1985)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word arithmetic problems. Psychological Review, 92(1), 109-129.
    Li, F.N.(1992) .The effect of superfluous information on children’s solution of story arithmetic problem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11, 509-520.
    Loftus,E.F. & Suppes,P.(1972) .Structural variables that determine problem- solving difficulty in 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63, 531-542.
    Mukkigan, J. T. & Mitchelmore, M . C. (1997). Young children `s intuitive models of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8(3).
    Mulligan, J. T. , & Mitchelmore, M. C. (1997). Young children’s intuitive models of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8(3),309-330.
    Nesher, P. (1988) . Multiplicative school word problems :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In J. Hiebert & M. Behr (Eds.), Number concepts and operationsin the middle grades (pp. 19-40).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esher,P.,s. & Hershko,s.(1994) .The rote of schemes in two-step word problems:analysis and research findings. Education studies in Mathematics,26,1-23.
    Quintero,A.H. (1984).Children`s difficulties with two-step word problem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Service No.ED 242 535).
    Quintero, A. H. (1984). Children’s difficulties with two-step word problems.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68th)(pp. 23-27). New Orleans, LA.
    Riley, M. S. (1981). Conceptual and procedural knowledge in development.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Schmidt,S. & Weiser, W. (1995). Semantic structures of one-step word problems involving multiplication or division. Eduacta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8, 55-72.
    Shalin,ValerieL.,& Bee,Nancy V.(1985) .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wo-step word problems.(ERIC Document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59 949).
    Squire,J.R.(1988).On the language and authority of textbooks.In S.de Castell,A.Luke,& C.Luke,(Eds.),Language Authority and Criticism:Reading on the School Textbook.London:Falme.
    Vergnaud, G. (1988). Multiplicative structures. In M. Behr, &J. Hiebert (Eds.), Number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in the middle grades (P.P 141 - 161). Reston, VA : NCTM; NJ : Lawrence Erlbaum.
    Weaver, J. F. (1973). Pupil performance on examples involving selected
    variations of the distributive idea. The Arithmetic Teacher, 20(8),
    697-70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