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湘靈
Wu Shiang-Ling
論文名稱: 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事教學之實踐
The application of picture books to the language course of freshma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the practice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ng into story teaching
指導教授: 簡翠貞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圖畫故事書故事教學情緒教育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picture books, story-teaching, emotional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一位級任老師在教學現場的實踐性研究。

    研究者發現兒童情緒教育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於是嘗試將「故事」帶進一年級的國語科課室內,利用圖畫故事書當媒材,參考Solavey和Mayer(1990、1997)、Goleman(1995)的理論,以「了解自己和他人情緒」、「情緒的表達與抒發」、「處理他人的情緒」、「情緒的運用」作為本研究情緒教育概念之架構進行構思,將「說故事課程」(Narrative curriculum)融入現行的課程中,發展一套適合研究者任教班級的故事教學方案,藉此了解一年級兒童的情緒世界,促進其情緒的正向發展;也透過真實的語言情境,提升其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更希望透過此「融入式」的教學歷程與師生互動,不斷反省、修正教學,以突破現行課程體制下實施情緒教育的難點。

    這是一個行動研究的歷程,每個故事教學方案、行動策略的擬定,都是經過班級師生互動之情境分析、文獻探究及教學省思下所產出的。其目的在於使兒童的情緒能漸次被引導和改變;另一方面希望同時了解「故事教學」在研究者的國語科課室環境中實施的可能性與限制。本研究目的不在預測與推論,而以發展可行的方案為導向,重視故事教學的情境脈絡和過程的紀錄、詮釋與瞭解。其中,孩子平日的言行變化與思想回饋,更是主要線索,因為,孩子的情緒概念就在課室中漸次成型,且表現在人與人的互動中。

    研究一路走來,孩子們學會較理性的解決問題,願意嘗試同理他人的想法,以適當的方式的抒發、處理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無形中,班級內的人際關係更為圓融,班級氣氛亦更為溫馨。同時,教師也在實踐與反思的過程中,提升專業知能,調整、修正自己的觀點,讓自己朝教育的理想邁進了一大步。


    Abstract

    This is a practical research of a grade school adviser in the teaching scene.

    Because I discovered the child emotion education has its necessity and urgent, I attempted to use the picture books as the intermediary material to take " stories" into the language course of freshma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e research refers to the theories of Salovey & Mayer (1990), Goleman(1995),and Salovey & Mayer (1997). Its concept i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of emotion from one another. I merge the present course with the narrative curriculum and develop a suitable teaching plan for my students. By this plan, it lets me to understand their emotion and to conduct their emo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real language situation, it also promotes their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Further in the interaction of a teacher and students, it breaks through the difficulty of implementation in emotion education under present curriculum system.

    This is a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Every plan of story-teaching and action strategy comes from the situation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a teacher and her students, the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and the self-question after class. Its goal is not to forecast and deduce. It is to conduct and to change children's emotion gradually, and to understand the possibility and limitation of story teaching in real environment. Story teaching consideration, course recording, and interpretation are the main idea. Among them, the children’s changing and the thought feedback are the main clue of research. Because the children's emotional concept takes shape gradually in the classroom, and displays in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course of research, children have learn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more rationally, to will to understand other people’s idea,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 by the suitable way. In the classroom,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as more harmonious and the atmosphere was also warmer. At the same time, I also promoted my specialized knowledge and adjusted my own viewpoints to something, so that let me make great strides toward the education ideal.

    Key words: picture books, story teaching, emotional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目 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Ⅳ 表圖目次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兒童文學與語文教育 9 第二節 故事教學相關研究 19 第三節 兒童情緒教育與故事教學的相關性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源起 41 第二節 研究情境 48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50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策略 55 第五節 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60 第四章 我們的故事 67 第一節 前奏 67 第二節 了解自己與他人的情緒 74 第三節 情緒的表達與抒發 96 第四節 處理他人的情緒 114 第五節 情緒的運用 128 第五章 尾聲 14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4 第二節 回首往日 152 第三節 展望未來 154 第四節 省思、向前行 15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60 英文部分 163 附錄 附錄一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1學習單 165 附錄二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2學習單 166 附錄三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3學習單 168 附錄四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4學習單 169 附錄五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5學習單 170 附錄六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6學習單 171 附錄七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7學習單 173 附錄八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8學習單 174 附錄九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9學習單 175 附錄十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10學習單176 附錄十一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11學習單 177 附錄十二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12學習單 178 附錄十三 教師執行行動研究簡易檢核表 179 表圖目次 表次 表2-1 國內外學者關於故事教學的論點 20 表2-2 國內兒童情緒教育的相關研究(研究對象:國小學童)35 表2-3 國內外學者關於圖書治療(讀書治療)的論述 37 表3-1 研究者班級的學生對學校的看法 49 表3-2 研究者班級的學生對於班級的看法 50 表3-3 配合課文內容所選用之故事文本 56 表3-4 故事文本的主要情緒教育概念 58 表4-1 關於「故事是什麼」的討論 68 表4-2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1 75 表4-3 針對《子兒吐吐》故事本身的疑問 76 表4-4 「為什麼那時候胖臉兒一直哭一直哭?」的解讀 77 表4-5 關於「假想自己是胖臉兒」的討論 78 表4-6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2 79 表4-7 觀看蝴蝶簡報後的心情分享 80 表4-8 念讀《但願我是蝴蝶》故事後的討論 80 表4-9 有關「心情不好,是誰先發現?」的討論 81 表4-10 關於「當別人罵你是最醜的,你會怎麼辦?」的討論 81 表4-11 關於「怎麼安慰小蟋蟀?」的討論 82 表4-12 關於「怎樣的話能安慰到你」的討論 83 表4-13 冠瑜的優點大轟炸 84 表4-14 優點大轟炸 84 表4-15 關於「自己像什麼動物?」的討論 85 表4-16 關於「你羨幕別人什麼」?的討論 85 表4-17 「如果我是」小詩創作-1 89 表4-18 「如果我是」小詩創作-2 90 表4-19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3 92 表4-20 關於「為什麼害怕看牙醫?」的討論 93 表4-21 關於「第一次」的討論-1 94 表4-22 關於「第一次」的討論-2 95 表4-23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4 97 表4-24 聽完《我最討厭你了》故事後的想法 98 表4-25 和好朋友吵架時的心情之一 99 表4-26 和好朋友吵架時的心情之二 100 表4-27 猜想「吵架時對方的心情」 100 表4-28 關於「好朋友和好」的經驗分享 101 表4-29 關於「子惠和佑雰事件」的討論 102 表4-30 故事教學設計方案-5 104 表4-31 《生氣湯》故事後的提問 105 表4-32 關於「通常你會為了什麼而生氣?」的回答-1 106 表4-33 關於「通常你會為了什麼而生氣?」的回答-2 107 表4-34 關於「通常生氣時會做什麼?」的討論 108 表4-35 故事討論後對於「如何消氣」想法的改變 109 表4-36 故事教學設計方案-6 110 表4-37 聽故事前後想法的差異討論 111 表4-38 關於「喜歡的部份」-1 112 表4-39 關於「喜歡的部份」-2 112 表4-40 關於「喜歡」的意義 114 表4-41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8 115 表4-42 《用愛心說實話》故事後的討論 116 表4-43 關於「到底該說實話還是謊話?」的討論 117 表4-44 「如何面對真話?」的討論 117 表4-45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8 118 表4-46 從封面預測故事內容 119 表4-47 關於「是否可以把情緒發洩在他人身上?」的討論 120 表4-48 關於「是否有承認錯誤的勇氣?」的討論 121 表4-49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9 122 表4-50 關於「為什麼每個人都不認為自己有錯?」的討論 124 表4-51 對於第16頁的反思 125 表4-52 「承認錯誤」的字條 126 表4-53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10 129 表4-54 《媽媽的紅沙發》書中令人感動的片段 130 表4-55 「遭受突然變故」的經驗談 131 表4-56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11 133 表4-57 聽完《小黑魚》故事後的想法 134 表4-58關於《小黑魚》故事內容的討論-1 134 表4-59關於《小黑魚》故事內容的討論-2 135 表4-60 關於「恐懼」的經驗談 136 表4-61 對於《小黑魚》結局的想法 136 表4-62 故事教學方案設計-12 138 表4-63 關於「死亡」的討論 139 表4-64 關於「小男孩表現」的想法-1 139 表4-65 關於「小男孩表現」的想法-2 140 表4-66 關於「我想告訴你……」-1 140 表4-67 關於「我想告訴你……」-2 141 圖次 圖3-1 研究流程圖 44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1988)。課程論。台北:五南。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耘、葉忠根、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雅君(1998)。讀書治療團體對兒童同理心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台北:心理。
    王魁京(1995)。小學生的語言、心理與作文。刊於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台東師範學院。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台北:五南。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英長(1979)。怎樣跟小朋友講故事。國教之聲,13(2), p1-5.
    吳盈瑩(2000)。情緒教育融入國小國語科之教學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櫻菁(年不詳)。圖畫書、童話在幼兒及成人兒童諮商之應用。民國92年8月25日引自http://www.kyit.edu.tw/kyitpage/paper/922/91-159.PDF
    呂翠夏譯(1988)。兒童的社會發展-策略與活動。台北:桂冠
    李玉貴(年不詳)。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民國92年9月5日引自http://www.naer.edu.tw/issue/J1/v18n5/5.htm
    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濤石。
    李素卿譯(2002)。感性與理性:了解我們的情緒。台北:五南。
    李淑娥譯 (1998) 。面對自己。台北:心理。
    李淑珺譯(2001)。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台北:張老師。
    李連珠譯(1998)。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台北:信誼。
    沈添鉦(1991)。簡介「全語言」的語文教學。教師之友,32(4):27-32。

    沈添鉦(1999)。教育改革的下一步?:以全語理念建構國小語文課程與教學實例分析。刊於1999年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沈添鉦、黃秀文(1998)。全語教學在小學實施的難題與政策。國民教育學報(4),35-67。
    阮若缺等(2003)。第七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論文集-兒童文學的翻譯與文化傳遞。台北:富春。
    林文寶(2000)。台灣地區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台北:文建會。
    林良(1974)。文學跟故事。中國語文,33(4),23-29。
    林建福(1999)。情緒教育的哲學省思。歐美研究,29(4),p.119-151。
    林彥妤、郭百力加等譯(1991)。心理衛生。台北:桂冠。
    林進財(1997)。教師教學思考--理論、研究與應用。高雄:復文。
    林瑞堂譯(2000)。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台北:張老師文化。
    邱連煌(1986)。閱讀興趣從小培養。師友,226, 58-60。
    柯倩華(年不詳)。圖畫書與兒童心理。民國92年9月6日引自http://www.ptl.edu.tw/readgp/confrec/9003/17.htm
    洪文珍(年不詳)。兒童讀物的導讀模式。民國92年8月14日引自http://las.lib.ntttc.edu.tw/PDF/mes/1-4/090409_0812.PDF
    洪銀杏(2000)。「教師即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低年級教室之實施。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蘭(2001)。多元智慧。刊於「華人地區多元智慧(MI)課程發展與學習評量系統建構研討會」論文集(p.68-75)。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胡應銘(1999)。從實務觀點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教師天地,103,30∼35。
    范美珠(1987)。讀書治療對父母離異兒童個人適應及社會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高鳳(1991)。情感教育課程對國小兒童自我概念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美惠譯(1995)。EQ:Emotional Intelligence。台北:時報。
    張湘君(1998)。讓孩子與書牽手。師友,370,p. 4-8。
    教育部(1998)。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
    梁靜珊(1997)。情緒教育課程對國小資優生情緒適應行為之效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月貴(2002)。兒童文學之評鑑選擇與教學探究-以圖畫故事書閱讀教學為例。刊於第六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166)。台北:富春。
    許慧貞譯(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台北:天衛文化。
    郭宜男(1977)。兒童教育中故事教學之研究。實踐家政學報,8,101-125。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法。台北:五南。
    陳雪麗(2000) 。情感教育--儒佛情緒觀的現代應用。台北:五南。
    陳質采、呂俐安(2001)。玩遊戲,解情緒-兒童EQ學習手冊。台北:信誼。
    曾娉妍(1998)。情緒教育課程對提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月霞(1989)。情感教育與發展性輔導—「情育課程」對兒童「態度」與「學業成績」的影響。台北﹕五南。
    黃孟嬌譯(2000)。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敘事。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2000)。童書非童書。台北:宇宙光。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楊茂秀(1999)。讀書討論中的斷與連。毛毛蟲通訊,第105期,第一版。
    鄔時雯(2001)。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春美(2002)。嬰兒在嬰兒中心閱讀圖畫書的反應行為之探討。刊於第六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215)。台北:富春。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合著(1997)。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劉滌昭譯(2000)。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臺灣英文雜誌社。
    歐用生(1994)。做一個有反省能力的現代教師。研習資訊,第11卷,5期。
    歐陽教、陳滿銘、李琪明、王秀玲、林世華、陳齊瑞、黃奕珍、趙鏡中、鄭文惠、潘麗珠、盧雪梅、羅秋昭(2000)。我國中小學國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畫研究精簡版。台北:教育部。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台北:揚智。
    蔡宜蓉譯(2001)。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台北:天衛文化。
    蔡尚志(1994)。兒童故事創作原理。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瑞菁(年不詳)。童書輔導之探討。民國92年10月11日,取自http://ece.npttc.edu.tw/t_5br/5br_01.htm
    鍾從政(1986)。兒童發展的分階與兒童文學的選擇。家政教育,10,(2),20-27。
    簡楚瑛(1988)。幼兒說故事能力之發展過程及其在教學上之應用。台灣教育,448,19-21。
    嚴單桂(2000)。以故事教學促進幼兒自我概念發展之嘗試歷程。中 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顧瑜君譯(1998)。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Adams, Marilyn Jager. (1998). Phonemic Awareness in Young Children: a classroom curriculum. Baltimore, Md.: P. H. Brookes
    Bruner, J.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yman, Allan & Robert Burgess (1994). Analyzing Qualitative Data.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216 sidor).
    Egan, K. (1986). Teaching as Story Telli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rdendoff & Jeanne.B.(1963).Storytelling and Story Hour. Library Trends 12, 56.
    Harste, Jerome C., Virginia A. Woodward, and Carolyn L. Burke. (1984). Language Stories & Literacy Lessons. Portsmouth, New Hamphire: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Inc.
    Hendrick, J. (1988). The whold child (4th ed.). Columbus, Ohio: Merrill.
    Hynes,AM, &Hynes-Berry, M. (1986).Bibliotherapy : The interactive process. London: WestviewPress .
    Kuperus, C. G. (1992). Using Interaction with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positively affect the global and multicultur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of third-grade students. ERIC no. ED 355144.
    Levstik, L. S. (198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response & narrative in a sixth grade classroom. Theory & Research in Social Education, 14(1), 1-15.
    Livo, N. J., & Rietz, S. A. (1986). Storytelling: Process and practice. Littleton, Co:
    Libraries Unlimited.
    Mayer,J.D.& Salovery,P.(1993).The intelligenc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17, 433-442.
    Mayer,J.D.& Salovery,P.(1997).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P.Solavey & D. J. Sluyter(Eds.),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Peck, C. A. (1989). Assessment of soci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valuating environments. Seminars in Speech and Language, 10(1), 1-15.
    Pergjini. V. (1999). The visual arts as therapeutic process for young children. ERIC no.Ed.431523.
    Raines, S. & Canady, R.J.(1990). The Whole Language Kindergarten .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
    Ryan, C. D. (1995). Learning through literature: Cultures, intermediate. ERIC no. ED 392675.
    Salovery,P.&Mayer,J.D.(1990).Emotional intelligence.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9(3), 185-211.
    Salovery,P.&Mayer,J.D.(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regulation of feelings. Applied & Preventive Psychology,4,197-208.
    Teale, W. H., & Sulzby, E. (1986). Emergent literacy: Writing and reading. Norwood, NJ: Ablex.
    Wells, G. (1994). The complementary contributions of Halliday and Vygotsky:To a " Language-Based theory of learning."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6,41-90.
    Zeece, P.D.(2000).Books about feelings and feelings about books:Literature choices that support emotional developmen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8(2),111-11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