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建漢
Chien-Han Liu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內涵與策略之調查研究-以新竹市為例
The Study on the Importance, Contents and Strategies of Brand Management for Elementary Schools in Hsinchu City
指導教授: 張國保
Kuo-Pao Ch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9
中文關鍵詞: 國民小學品牌經營品牌行銷品牌經營策略
外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Brand Management, Brand Marketing, Brand Management Strateg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國民小學品牌經營之道,以文獻分析組織品牌經營與行銷理論,結合教育與學校行政經營管理的理論,將二者轉化結合,完成研究架構設計,發展「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內涵與策略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用Likert四點量表,以新竹市政府管轄之三十所公私立小學中一切與校務運作相關之人員為研究對象,進行實證調查,計發出605份問卷,有效回收424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約70.08%。接著,以SPSS for Windows 13.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並以此初步研究結果,擬訂訪談大綱,訪談了六位研究對象後,再進行討論分析。實證研究結果發現:
    一、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認知平均得分3.22,達到「大致同意」的水準。
    二、國民小學品牌經營內涵認知構面平均得分為3.39,包括「優質學校環境規劃與服務」以及「專業學校行政運作」兩大向度平均得分各為3.31、3.46,皆達到「大致同意」的水準。
    三、國民小學品牌經營策略認知構面平均得分為3.22,包括「學校品牌經營環境分析策略」、「學校品牌經營策略規劃」、「學校品牌識別與形象塑造策略」、「學校品牌經營溝通策略」、「學校品牌行銷組合策略」五大向度,平均得分各為3.13、3.24、3.14、3.31、3.29,皆達到「大致同意」的水準。
    四、不同性別的研究對象在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內涵與策略認知情形上無顯著差異。
    五、不同年齡、學歷、身分、教育人員年資、學校規模的研究對象在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內涵與策略認知情形上具顯著差異。
    本研究最後綜合文獻探討、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本研究建議:
    壹、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藉由績優學校的評定選擇,提供必要的回饋與激勵。
    二、制度化學校品牌經營方案,提供實質獎勵與分享交流機制。
    三、寬編經費,提供充分資源與協助支持。
    貳、對國民小學的建議
    本研究對國民小學品牌經營提出下列策略:學校品牌經營策略規劃、學校品牌識別與形象塑造策略、學校品牌承諾策略、學校品牌文化塑造策略、學校品牌經營與行銷計畫的施行策略、長期深耕學校品牌經營。
    參、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可將研究對象擴及至其他區域、全國性或各級學校。
    二、可嘗試以不同性質的研究方法,研究其他學校相關的品牌經營問題。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a new approach for elementary schools in brand management, using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s a method of research,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analyzing theories of brand management, brand marketing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 questionnaire used Likert Scale ranging from 1 to 4 and drew from random samples. 424 out of 605 questionnaires were effectively returned at a rate of 70.08%. Also, after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6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The main quantitative results analyzed by SPSS13.0 were the following:
    1.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dimension named “brand managing importance cognition” was 3.22, revealing the result, “mildly agree” .
    2.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dimension named “brand managing contents” was 3.39, revealing the result, “mildly agree”.
    3.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dimension named “brand managing strategies” was 3.22, revealing the result, “mildly agree” .
    4.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sided in the “brand managing importance cognition, contents and strategies” by their sex.
    5.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sided in the “brand managing importance cognition, contents and strategies” by their ages, education, identities, working years of educational staff and school sizes.
    Finally,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review, quantitative and interview results, the study proposed conclusions and further recommendations in specific and feasible way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待答問題………………………………………………… 9 第三節名詞釋義…………………………………………………11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17 第一節 品牌經營的定義與內涵…………………………………17 第二節 策略性品牌經營管理之概念分析………………………33 第三節 國民小學品牌經營內涵與策略之概念分析……………55 第四節 學校品牌經營之相關研究………………………………6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1 第四節 研究實施步驟與流程………………………………… 95 第五節 資料分析處理………………………………………… 97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9 第一節 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內涵與策略認知情形分析…9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研究對象對國民小學品牌經營、內涵與策略認知情形的差異分析… 105 第三節 訪談結果分析…………………………………………135 第四節 綜合討論………………………………………………14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7 第一節 結論……………………………………………………147 第二節 建議……………………………………………………151 參考文獻 ………………………………………………………………157 附錄一 學者專家審查問卷……………………………………………165 附錄二 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內涵與策略之預試問卷………171 附錄三 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內涵與策略之正式問卷………177 附錄四 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內涵與策略之訪談題綱………183 附錄五 國民小學品牌經營重要性、內涵與策略之訪談逐字稿……185

    參考文獻
    尤秀貞(2004)。台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對學校行銷策略認同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璞瑄、子鳳(譯)(2001)。Travis, D.(2000)著。體驗品牌:如何建立顧客忠誠度優勢(Emotional Branding)。台北:經濟新朝社。
    江語珊(2004)。公私立小學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四所學校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行政院(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吳一斌(1999)。品牌卡位贏家。台北:維德文化。
    吳克振(譯)(2001)。Keller ,K.L.(1998)著。品牌管理(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台北:華泰文化。
    吳清山(2002)。學校行政研究的重要課題與未來取向。教育研究月刊,100,頁23~31。
    吳淑華(譯)(1999)。Hitt, M.A. et.al(1997)著。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Competitiveness and Globalization)。台中:滄海。
    李茂興、沈孟宜(譯)(2002)。Xavier, M.J. (1999)著。策略性行銷(Strategic marketing: a guide for developing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台北:弘智。
    李敦義(2000)。市場化理論分析及對台灣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8(6),頁 62-88。
    沈姍姍(1997)。自家長教育選擇權看教育機會均等。發表於現代教育論壇「教育選擇權與教育機會均等」研討會。1997.12.17。載於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1,頁8-10。台北: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沈雲聰、湯宗勳(譯)(1998)。Aaker, D. A.(1995)著。品牌行銷法則(Buildind Strong Brands)。台北:商周。
    辛巴(譯)(民2001)。Gobé, M.(2002)著。高感性品牌行銷:頂級品牌行銷大師的經典力作(Emotional Branding:the new paradigm for connecting brands to people)。台北:藍鯨。
    林宜萱(譯)(2002)。Parry, M.E.(2002)著。策略行銷管理(Strategic Marketing Management)。台北:麥格羅西爾。
    林建志(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學校教育人員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嘉君(2004)。技專校院品牌管理成效評估指標建構。國立暨南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林慶川(2001)。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與家長對教育行銷實施現況之知覺與態度。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錫霞(2005.5.2)。少子化效應,國小大減班,小一新生超搶手。聯合報(桃竹苗焦點)。C1版。
    林瓊惠(2004)。台東縣國民小學家長對學校行銷策略與學校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洪順慶(2002)。品牌,行銷核心。收於高登第(譯)。
    Aaker, D.A., & Joachimsthaler, E.(2000)著。品牌領導(Brand Leadership)(頁1~3)。台北:天下文化。
    孫蓉華(2005.5.17)。未來小一生1年減371班。聯合報。C7教育。
    宮文卿(2005)。國民小學行銷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瑞甄(2005)。資訊種子學校之社區行銷策略。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秦夢群(1998a)。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1998b)。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袁世珮、黃家慧(譯)(2001)。Knapp, D. E.(2001)著。
    品牌思維: 打造優勢品牌的五大策略(The Brand Mindset)。台北:麥格羅西爾。
    高登第(譯)(2002)。Aaker, D. A., & Joachimsthaler, E.(2000)著。品牌領導(Brand Leadership)。台北:天下文化。
    張國輝(2005)。小型學校面臨整併的反應與因應策略之個案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瑛真(2004)。學校行銷策略在國民小學之應用─一所台中市國民小學之個案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德銳(1997)。誰選擇?誰損失?--學校選擇權對教育機會均等的影響。載於中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的教育機會均等(頁109-141)。台北:揚智。
    教育部統計處(2005)。國民教育階段學生人數預測報告(94~109年度)。台北:教育部統計處。
    許詩旺(2002)。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郭喜謀(2005)。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策略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玉君(2003)。高級中學品牌管理現況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信智(2005)。行銷理論應用於學校經營之探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麥素蓮(譯)(2001)。黃營杉(審閱)。Etzel et.al(2001)著。行銷學(Marketing)。台北:麥格羅西爾。
    彭建彰、呂旺坤(2005)。品牌行銷與管理。台北:華泰文化。
    彭曉瑩(2002)。師範校院教育行銷現況、困境及發展策略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曾慧敏等著(1991)。蔡保田(總校定)。學校行政。高雄:復文。
    湯明哲(2001)。策略管理新思維。世界經理文摘,183,頁90-95。
    湯明哲(2003)。策略精論:基礎篇。台北:天下文化。
    黃金地(2005)。雲林縣國民小學學校行銷策略認知與現況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義良(2004)。國民中小學學校行銷指標與行銷運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曉芬(2003)。學校行銷策略之研究--以三所私立國小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葉連祺(2003)。中小學品牌管理意涵和模式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14,頁96-110。
    廖宜怡(譯)(1999)。Duncan, T., & Moriarty, S.(1999)著。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行銷創造終極價值(Driving Brand Value)。台北:麥格羅希爾。
    蓋浙生(2002)。學校經營與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劉麗真(譯)(1998)。Ries, A., & Ries, L.(1998)著。品牌22誡:行銷大師談品牌建立法則(The 22 Immutable Laws of Branding)。台北:臉譜文化。
    蔡佩娟(2000)(譯)。Randall, G.(1997)著。塑造品牌的威力(A Practical Guide To Branding)。台北:小知堂。
    蔡培村、孫國華(1996)。學校經營的基本概念。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頁1~22)。高雄:麗文。
    鄭淵全(1996)。形象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頁25~55)。高雄:麗文。
    鄭勵君(1998)。學校形象之行銷管理策略淺析。高市文教,63,頁55-59。
    戴國平、莊友欣(2002)。Temporal, P.(2001)著。殺手級品牌戰略(Hi-Tec Hi-Touch Branding:creating brand power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台北:經濟新朝社。
    謝文全(1997)。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水乾(2002)。台南縣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學校行銷策略認知及其運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藍美貞、高仁君(2004)。Marc Gobe(2002)著。公民品牌:感性行銷(Citizen Brand)。台北:天下雜誌。
    魏啟林(1993)。策略行銷。台北:時報文化。
    羅德水(2005.8.10)。教育論壇:少子化的挑戰與因應。台灣立報。第8-9版。
    Aaker, D. A. (1991). Managing brand equity: Capitalizing on the value of a brand name. NY: 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1996). Building strong brands. NY: The Free Press.
    Aaker, D. A., & Joachimsthaler, E. (2000). Brand Leadership. NY: The Free Press.
    Chernatony, L., & McWilliam, G.(1989). The Varying Nature of Brands as Assets: Theory and Practice Compare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8(4), 339-349.
    Davenport, T. H., Long, D. W., & Beers, M. C. (1998).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9(2), 43–57.
    Doyle, P.(1990). Building Successful Brands:The strategic Options.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7(2)5-20.
    Duncan, T. R., & Moriarty, S. E. (1997). Driving brand value using integrated marketing to manage profitable stakeholder relationships. NY: McGraw-Hill.
    Friedman, M.(1962).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ducation, in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Hauser, M. (1998).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nnovativeness of firms—An integrative 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16(1), 239–255.
    Kaarst-Brown, M. L., & Robey, D. (1999). More on myth, magic and metaphor: Cultural insights into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eople, 12(2), 192–217.
    Kapferer, J. N. (1992).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New approaches to creating and evaluating brand equity. NY: The Free Press.
    Kapferer, J. N. (1997).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New approaches to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brand equity(2nd ed.). Milford:Kogan Page.
    Keller, K. L. (2003).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2nd ed.). NJ: Prentice Hall.
    Kotler, P., & Amstrong, G.(1997).Principles of marketing (7th ed.). NJ:Prentice-Hall.
    Kotler, P., & Fox, K. F. A. (1994). Strategic marketing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NJ: Prentice-Hall.
    Kotler, P., & Levy, S. J. (1969). 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33,10-15.
    Porter, M.(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NY:The Free Press.
    Reich, B. H., & Benbasat, I. (2000).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alignment between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bjectives. MIS Quarterly, 24(1), 81–113.
    Robbins, S. P. (1994). Management(4th Ed.).NJ:Prentice Hall .
    Schein, E. H. (1985).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A dynamic view. CA: Jossey-Bass.
    Schmitt, B., & Simonson, A.(1997).Marketing Aesthetics: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Brands, Identity, and Image.NY:The Free Press.
    Storck, J., & Hill, P. A. (2000). Knowledge diffusion through “strategic communitie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1(2), 63–74.
    VanAuken, B. (2002). The brand management checklist: Proven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creating winning brand. London: Kogan Pag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