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沛碗
Huang, Pei-Wan
論文名稱: 物候器事 黃沛碗陶瓷器創作論述
Phenology, Humanities and Cultures. Solar Terms in Wares-Pei Wan Huang Ceramic Creation
指導教授: 施富錡
Shih, Fu-Chi
口試委員: 梁家豪
Liang, Jia-Haur
蕭銘芚
Shiau, Ming-T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on, Arts and Design Department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物候器事器物記事節氣美學民藝陶瓷器
外文關鍵詞: Phenology, Humanities and Cultures. Solar Terms in Wares, Utensil Narratives, Solar Term Aesthetics, Folk Art, Ceramic Utensil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論述受節氣美學及民藝思想的啟發,開啟了由節氣食的生活美學延伸至節氣日常生活器皿的想像,藉由生活陶藝創作結合節氣文化的物候與行事,以器敘事,藉此將屬於台灣的節氣美學擴及至常民生活之中。
    透過文獻分析法與創作實踐進行創作論述,先以二十四節氣為主軸,梳理出台灣的氣候、物產及民俗之間的連結,統整出更具在地精神的節氣意象。再以哲學與設計的角度分析器物的意義,及其中蘊含的敘事性,並透過民藝的用之藝、用之美,擷取其理念與形式,創作出符合節氣之中的民生日常或節令儀式的實用器具。
    藉由文獻探討之脈絡,應用至創作實踐之中,並以節氣的三大主題:常系列、祭系列、候系列為創作主軸,將不同的節氣文化對應至各自的使用情境之中,以確立該器物的表現形式與內容,並進行器物創作,最後輔以展場使用情境布置與創作過程影音輪播,使觀展人能有沉浸式的使用情境體驗,深入感受物候器事的意涵:物候人文,皆以器記事,並藉由使用器的行為,回歸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狀態。N/A


    This creative discourse explores the fusion of Solar Terms aesthetics and Folk Art philosophy, extending seasonal eating aesthetics to everyday utensils inspired by solar terms.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pottery and cultural practices related to solar terms, it weaves narratives into utensils, enriching Taiwan's solar term aesthetics in the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Employing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creative practice, it delves into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connecting Taiwan's climate, produce, and customs, infusing solar term imagery with local essence. From a philosophical and design standpoint, it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utensils and their narratives, crafting practical items aligned with solar term-driven daily life and ceremonies.
    By applying literature insights to creative practice and categorizing solar terms into the "Constant Series," "Festival Series," and "Phenology Series," it establishes creative focal points, linking different solar term cultures to their respective contexts of use. This approach shape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each utensil, enhancing exhibition spaces with contextual arrangements and audiovisual presentations. Visitors can immerse themselves in an experiential context, gaining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Phenology, Humanities, and Cultures. Solar Terms in Wares: where natural and cultural cycles are recorded through utensils, promoting a harmonious coexistence with nature through their use.N/A

    摘要 2 Abstract 3 致謝詞 4 目錄 6 圖目錄 8 表目錄 11 第一章 緒論 12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13 第二節 創作架構與流程 18 第三節 創作內容與方法 19 第四節 創作範圍與限制 21 第五節 名詞釋義 22 第二章 學理基礎 24 第一節 台灣節氣文化 24 第二節 器物之敘事性 30 第三節 民藝思想 32 第四節 相關碩博士創作論述 37 第五節 相關藝術家與產品 39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形式技法 46 第一節 創作理念 46 第二節 創作形式 48 第三節 創作技法 49 第四章 作品解說 52 第一節 常系列 52 第二節 祭系列 57 第三節 候系列 67 第五章 結論 72 第一節 成果與價值 72 第二節 檢討與展望 74 參考文獻 76 附錄1 78 附錄2 79 附錄3 82 附錄4 83 附錄5 86 附錄6 88 附錄7 93

    中文書目
    內政部編《二十四節氣與農漁民生活》,臺北市,內政部,1990 年,
    宋兆麟《圖說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臺北市,世界,2010 年
    柳宗悅,戴偉傑、張華英、陳令嫻譯《工藝之道》,台北市,大鴻藝術,2013
    祥見知生,王淑儀譯《想要一起生活的器物》台北市,大鴻藝術,2015
    陳正之,《台灣歲時記》,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7
    飯干祐美子、一田憲文,林瑾瓊譯《今日也在某處的餐桌上》,台北市,大鴻藝術,2014
    節氣建築工作小組,《節氣、意境、整全性─五度空間的建築》,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
    碩博士論文
    丁有彧《青銅意象的器物記事─丁有彧陶藝創作論述》,2020
    吳冠儀《心24節氣.食藝趣-二十四節氣概念形塑餐飲文創利基之研究》,2020
    翁程軒《繫與山澗─探索生命依附土地關係之陶藝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藝術創意產業學系,2019
    楊岳霖《物我尋蹤─楊岳霖陶瓷與玻璃複合創作論述》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2021。
    蔡孟儒,《節氣,時治與醫療─唐代食療風氣的傳承與發展》,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2007,
    期刊內容
    官政能《產品設計:再詮釋與再設計的實作觀察》實踐設計學報第12期,2018
    林承緯《柳宗悅與台灣民藝》,文資學報,(2),2006
    林承緯《藝術、風土、地方-柳宗悅初期民藝思想的形成與實踐》,藝術評論第17期,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2007
    林榮泰《思古幽情.現代風華-想像與觸感的對話》藝術欣賞第9期,2013
    陳元義、陳鄔福、黃瑞誠、黃慎智《中華節氣在管理應用-以臺灣為例》台灣民俗藝術彙刊,(7),2011
    陳衍良,《運用「傳統器物的操作使用認知」之產品創新設計模式建構》,台北: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研究所,2004
    鄧耀宗,《台灣稻作之回顧與展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2003(14卷3期)
    網路資料
    半畝塘環境整合股份有限公司https://www.banmu.com/banmu/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https://www.cwb.gov.tw/V8/C/
    啤酒頭二十四節氣系列啤酒http://headbrewers.com.tw/beer-list/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