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麗芬 CHEN LI FEN |
---|---|
論文名稱: |
應用創作性戲劇教學於鄉土藝術課程之教學實驗研究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reative Drama Teaching on Local Art Education |
指導教授: | 張全成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4 |
中文關鍵詞: |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 、鄉土藝術教育 、創作性戲劇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Nine-years Consistent Curriculum, local art education, Creative drama teach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運用創作性戲劇教學方法,探討應用創作性戲劇教學於鄉土藝術課程之對高年級學生鄉土藝術知識與鄉土認同的影響,及兒童對課程實施的滿意度及困難。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設計,採取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國小五年級學生兩個班級共67人,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五週之應用創作性戲劇教學於鄉土藝術課程。
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再進行教學單元之設計規劃,並編制「鄉土藝術知識題卷」、「鄉土認同量表」及「應用創作性戲劇教學於鄉土藝術課程學生意見調查表」,探討實驗教學對兒童鄉土藝術知識與鄉土認同及兒童對課程實施的滿意度及困難。綜合歸納分析得到以下研究結果:
一、實驗組學生因創作性戲劇教學的運用,在鄉土藝術知識表現上,優於對照組。
二、在鄉土藝術課程中,運用創作性戲劇教學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身體與心理均有表達的機會,有助於學生情感的啟發,在鄉土認同表現上,實驗組前後測成績有顯著差異。
三、兒童對應用創作性戲劇教學於鄉土藝術課程感到喜歡,雖認為具有挑戰性,但更能肯定自我,有自信能達到學習目標。
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之鄉土藝術知識與鄉土認同比對照組學生表現有顯著提升,創作性戲劇教學的應用,透過戲劇性的實作去開拓、發展、表達學習內容,對學生鄉土藝術知識與鄉土認同有正面影響。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n high grader student’s local art knowledge and local recognition by using creative-dramatic teaching at elementary school. The study also discusses students’ satisfaction about the courses and its difficulty. The study is designed by semi exponential research. The subjects included 67 5th grader students from 2 classes, w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group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lable group .The research process is carried out with a 5-week teacart schedule.
The study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documentation, thus designing the teaching intent, and editing the” Question about Local Art, “Table of Coal Recognition”
and “Research of Students’ Opinion on Practical – Creative –Dramatically Teaching
of Local Art” to discover the influence on children’s local art knowledge and Local recognition and their satisfaction with the courses and its difficulty. The major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indicated:
1.By conducting the creative dramatic strategy, the students in the exponential group performs better than thore in the controllable group in local art knowledge.
2.In the courses of local art.Joyful atmosphere was carved out by conducting the creative dramatic teaching students were offered the opportunity to express themselves in both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ns students emotional inspiration was promoted their performance in the post-test shows substantial progress.
3.Students are fond of practical creative-dramatic teaching of local art .They considered it challenging but they are confident to reach the target of the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the over all performance of experimental group reveals obvious improvement and progress. Through dramatic work pieces to explore , to develop,and to express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s and the practice of creative dramatic teaching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local art knowledge and local recognition .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信(2002)。國小教師實施表演藝術戲劇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永賢(2006)。多媒體運用於國中創作性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教育資訊學系碩士班論文。
王有福(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兒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敏菁(2003)。國小鄉土美勞課程與教學的行動研究-以台南縣麻豆鎮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維真(2007)。國小中年級鄉土藝術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材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論文。
呂松林(2003)。國民中學鄉土藝術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雲林縣水林國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燕卿(1998)。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月刊106期。
呂燕卿(1998)。簡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之理念與特色。北縣教育。
李品頤(2000)。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以視覺藝術為主之教學實驗。國立台南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坤隆(2005)。鄉土藝術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之研究 - 以布袋戲教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
林明皇(2006)。創作性戲劇教學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與自尊影響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玫君(1985)。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玫君(2001)。創作性戲劇融入教學之理念與實務。輯於洪碧霞(主編),九年一貫課程新思維。
林玫君(2002)。戲劇教學之課程統整意涵與應用。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教育館主辦之「九十一年度終身藝術學習列車(一)研討會系列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林玫君譯Barbara T. Salisbury著(2001)。創作性兒童戲劇入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基在(2001)。創作性戲劇對國小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群英(1994)。藝術概論。台北:全華。
林麗滿(2006)。國小高年級鄉土藝術鑑賞統整課程發展之研究-以嘉義縣T國小為個案。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曼麗(2003)。藝術教育於二十一世紀教育中應有的角色。國家政策季刊。
邱慧娟(2005)。鄉土視覺藝術教育之研究-以桃園市檜稽地區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姚一葦(1992)。戲劇理論:台北:書林。
姚世澤(1995)。台灣鄉土藝術文化價值及其落實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中等教育。
洪嘉蕙(2005)。鄉土藝術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之課程設計-以「雞籠中元祭」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
胡寶林(1994)。戲劇與行為表現力。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徐麗紗(1998)。鄉土音樂及其教學策略綜述。杜裕明編。鄉土藝術教育論談。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張全成(1998)。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發展趨勢研究。新竹:妏晟。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論文。
張曉華(1999)。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台北市: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張曉華(2000)。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表演藝術的戲劇教育發展。翰林文教雜誌。
張曉華(2003b)。創作性戲劇教學原理與實作。台北市: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
教育部(2003)。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artHuman-source.php,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2005.9.26)
許筱苹(2005)。古蹟之教育資源應用於國民小學課程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彩伶(2005)。鑑賞導向創作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生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論文。
郭香妹(2006)國小教師發展 Creative Drama課程歷程之研究—以台南縣Drama教師工作坊為例。
陳奕愷(1998)。民間美術工藝與鄉土藝術教學的新視界。杜裕明編。鄉土藝術教育論談。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清炘(2005)。頭洲國小鄉土藝術審美教學之資源調查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論文。
陳篤正(2002)。國民中小學戲劇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黃壬來(1996)。美勞科教學策略:創作性戲劇、音樂與意象引導、創意寫生及複試。載於黃政傑(主編),美勞科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秀英(2003)。「創作性戲劇教學」應用於「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以國北師附小四年級藝術與人文之行動研究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佩芬(2006)。國小五年級以合作學習概念為基礎之鄉土藝術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修慧(2005)。鄉土藝術運用於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研究─以寺廟彩繪為例。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佳惠(2000)。創作性兒童戲劇研究。國立台東師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國新(2003)。傳統與創新—由鄉土藝術出發探討繪畫創作的表現。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正信(1998)。從秀朗歌仔戲團談如何推廣傳統戲曲。杜裕明編。鄉土藝術教育論談。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趙自強、徐琬瑩(2002)。戲法學校—基礎篇。台北市:幼獅文化。
趙自強、徐琬瑩(2002)。戲法學校—初級篇。台北市:幼獅文化。
趙自強、徐琬瑩(2002)。戲法學校—中級篇。台北市:幼獅文化。
趙自強、徐琬瑩(2002)。戲法學校—高級篇。台北市:幼獅文化。
趙欣玫(2002)。葫蘆藝術在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應用研究
劉得劭(1998)。造型遊戲之理論與實踐:一個國小美勞的臨床教學研究。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蔡佳蓉(2001)。現階段國中鄉土藝術活動課程「鄉土表演藝術」實施之調查研究。
黎淑慧(2004)。創作性戲劇應用於國民小學國語文課程進行角色扮演教學活動-以中山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olt. Carol.(1986).Drama 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Resource Guide Playwrights on Tour Program.Canda:The playwrights Union of Canada.
Bresler, L.(1995).The subservient, co-equal, affective, and social integration styles and their implication for the art.
Courtney. Richard. (1989).Play Drama and thought. 4th ed. Toronto:Simon & Pierre Publishing Compnay Limited.
Dewey, J. (1934).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Van Rees
Dillon. W.R. & Goldsteim, M(1984).Multivariate Analysi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Kase-Polisini, Judith. (1998).The Creative Drama Book:Three Approaches. New Orleans:Anchorage Press.
Katrina Van Tassel, Millie Greimann(1973/1988). Creative dramatization.
King, Nancy.(1975).Giving Form to Feeling. New York:Drama Book Specialists.
McCaslin, Nellie. (1984).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4 th ed. New York: Longman Inc.
Polly Erion, John C. Lewis(1993).Drama in the classroom:Creative activities for teachers, parents & friends. Lost Coast.
Phillips, Sarah.(1999).Drama with childre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omers, John.(1994).Drama in the curriculum. London:Cassell.
Stewig, J.W.(1984).Teacher perceptions of creative drama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Children Theatre Review.
Siks, Geralidine Brain & Dunnington, Hazel Brain edited ( 1961). Children’s Theather and Creative Dramatics.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Spolin, Viola. (1989). Theatre Games for the Classroom, A Teacher’s Handbook, Evanston, Illio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Ustundag, T. (1999). The effects of creative drama in the teaching of
citizenship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Research in drama Education.
Wagner, B. J. (1976). Dorothy Heathcote: Drama as a Learning Medium.Washing-ton DC: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Wagner, B. J. (1988). Research currents:does classroom drama affect the arts of language ? Language arts.
Way,Brian. (1967).Development Through Drama.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Ltd.
Wills, Barbara Salisbury. (1987). Theatre Arts in the Elementary Grades. New York:Longman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