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燕美 |
---|---|
論文名稱: |
客語肩肘手指動作詞的語音詞義探討 |
指導教授: |
范文芳
羅肇錦 彭欽清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5 |
中文關鍵詞: | 客語 、上肢 、動作 、動詞 、分類 、語音 、詞義 |
外文關鍵詞: | Hakka, upper limbs, movement, motion term, classification, pronunciation, mean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人的四肢是身體各部位中最活躍的,而上肢又比下肢靈活,許多動作均由此發出、完成。如此多的動作,所形成的動詞也多,它們是如何在人們的口中被說著,說些什麼聲音,代表什麼意義,這些都是本研究的研究源起。本研究藉著動詞資料蒐集,分門別類之後,試著從分類的過程當中,歸納其中語音及詞義的特別規則,作為研究客語動詞的一些參考,也提供客家語言研究的多元性。
本論文共分成五章: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制,第二節說明客語記音方式,包含聲母、韻母、聲調的記音說明。
第二章「文獻探討」,主要介紹各有關文獻,第一節與人體手部動作有關肢文獻探討,第二節與語音相關之文獻探討,第三節與動詞詞義相關之文獻探討。
第三章「人體上肢發出動作之分類」,第一節說明人體上肢各部位的定義及名稱,第二節為上肢動作之分類原則,第三節為各部位之動作分類。
第四章「研究發現及相關探討」,第一節為動詞語音與動作之間的關係探討,發現之結論有二,一為語音以促音收尾的動作,大多屬於施力時間短且受力面積小之動作,二為語音以開尾韻收尾的動作,大多屬於施力時間較長之持續動作。第二節為動作字詞的詞義分析探討,其中以詞義成分分析做出分類,也以義素分析理論,對動詞做出分析。
第五章「結論」,主要將本研究所獲得的發現,做一整理。
最後附錄部分,附錄一將呈現本研究所蒐集的所有動作字詞,每個字詞除以表格說明外,另以流程圖片輔助說明,供作參考。附錄二摘錄耆老訪談後整理所得之資料,供作參考。
The four limbs are the most dynamic parts of the human body. During the four limbs, the upper limbs are nimbler than the lower limbs. Many movements are issued and accomplished by the upper limbs. There are many motion terms formed through the movements. How are these motion terms spoken by people or what are the meanings stand for? What are the pronunciation? These subjects are the causes of this study. The motion terms about the upper limbs are
assembled and classified in this research.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there are some regulations generalized about the pronunciation and the meaning. The regulations could be used as the reference materials to the research of Hakka movement vocabulary. It also provides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research of Hakka language.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thesis.
Chapter 1 is the preface. It introduces the motivation, research methods, phrase explanation, research range and limitations and the system of Hakka phonetic transcription.
Chapter 2 is the literatures review. It includes the literatures about the limbs of human body,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motion terms and the meanings of the motion terms.
Chapter 3 i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movements that issued by the upper limbs of human body. It includes the definitions of the body parts and the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Chapter 4 is the generalized regulations and the related discussion. The regulations are for the pronunciation. The motion terms with transient suffix
pronunciation usually express the swift movements. The motion terms with permanent and expansive suffix pronunciation usually express the stretch movements. The discussion is for the meaning. It provides the elements
analysis system to classify the motion terms.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It presents the sum up of the analyses of this study.
The last part is the bibliography and the appendix. Appendix one is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movements of upper limbs. Appendix two is the note taken down from the visit of the experienced old people about the special
movement of the human’s upper limbs.
一、專書
山根勇藏(1995):《臺灣民族性百談》台北市:南天書局
王力(1947):《中國現代語法》上海:商務印書館
王協(1977):《中國語法理論》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石安石(1998):《語義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江謙著(1973):《說音》台北市:文海出版社
朱德熙(1980):《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艾瑟林著,章淼生譯(1977):《手部外科圖譜》台南市:大孚書局
伍謙光(2001):《語義學導論》中國大陸:湖南教育出版社
宋金印 (1972):《聲韻學通論》台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何大安 (1991):《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台北市:大安出版社
何石松、劉醇鑫編著(2002):《現代客語詞彚彙編》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出版
何耿鏞 (1993):《客家方言語法研究》中國大陸:廈門大學出版社
竺家寧(1987):《古音之旅》台北市:萬卷樓出版
竺家寧(1999):《漢語詞彙學》台北市:五南書局
周荐(1994):《詞語的意義和結構》中國大陸:天津古籍出版社
杰弗里•利奇(1999):《語義學》中國大陸: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伯恩•霍加思(2000):《手部結構》香港:萬里書店出版
姜亮夫(1974):《中國聲韻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雨青(1991):《客家人尋根》台北市:武陵出版社
林慶勳、竺家寧合著(1990):《古音學入門》台北市:學生書局
胡裕樹、范曉合著(1995):《動詞研究》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
范文芳(1998):《頭前溪□故事》新竹縣:新竹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范文芳(1998):《台北市客家台語教材》台北市:台北市政府出版
涂春景(1998):《苗栗卓蘭客家方言詞彚對照》台北市:客家雜誌總經銷
國家文化基金會獎助出版
徐正光(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台北市:正中書局
符淮青 (1985):《現代漢語詞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符淮青 (1996):《詞義的分析和描寫》北京:語文出版社
符淮青 (1996):《漢語詞匯學史》中國大陸:安徽教育出版社
高名凱、石安石主編(1995):《語言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曹逢甫、蔡美慧編(1995):《臺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張斌(1989):《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湯廷池 (1992):《漢語詞法句法四集》台北市:學生書局
陳慧劍 (1993):《入聲字箋論》 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
郭聿楷、何英玉 (2002):《語義學概論》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黃秋芳(1993):《台灣客家生活紀事》台北市:臺原書局
黃宣範 (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黃宣範 (2003):《語言學新引》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項夢冰(1997):《連城客家話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雅得禮•尼爾著、許瑛瑜譯(1992):《感官》台北市:上誼文化出版社
楊玉成(2003):《奧斯丁---語言現象學與哲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楊時逢(1955):《臺灣桃園客家方言》台北市南港
詹伯慧著、董忠司校訂 (1991):《現代漢語方言》台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熊琬(1998):《文章結構學:文章運思結構之藝術》台北市:五南書局
潘允中 (1989):《漢語詞匯史概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羅杰瑞著、張惠英譯 (1995):《漢語概說》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市:南天書局出版
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台北市:學生書局
羅肇錦(1990):《講客話》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羅肇錦(1996):《臺灣的客家話》台北市:台原出版社
橋本萬太郎 (1972):《客家語基礎語彙集》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言語文化研究所出版
謝康基(1991):《語意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謝雲飛(1983):《中國聲韻學大綱》台北市:蘭臺書局
謝樹新(1976):《客家語彚》苗栗市:中原苗友雜誌社
龔萬灶 (2003):《客話實用手冊》苗栗縣:翰文印刷出版
Victoria Fromkin、Robert Rodman、Nina Hyams合著 (2003):《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二、字辭典
中原週刊社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編輯(1992):《客話辭典》苗栗市:臺灣客家中原週刊社
中原週刊社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編著(1994):《客語破音字典》苗栗市:臺灣客家中原週刊社
沈富進(2003):《彚音寶鑑》臺北市:文藝學社出版社
徐兆泉(2001):《臺灣客家話辭典》臺北市:南天書局出版
彭德修(1996):《客家話發音字典》臺北市:南天出版社
張嘉文(1988):《辭海》臺北永和:智揚出版社
楊政男、徐清明、龔萬灶、宋聰正共同編撰(1998):《客語字音辭典》臺北市:臺灣書店出版
劉兆祐(2000):《新超群國語辭典》台南市:南一書局
三、期刊
古國順(2002):〈客語聲調教學問題探討〉《客語教學的困境與突破》論文彙編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印
林千禾(2000):〈手握測力器量測下肢肌力之效度與信度研究〉《物理治療》25期
林德隆(1995):〈人類雙手動作的探討〉《中華體育季刊》第四期第八卷
范文芳(1996):〈竹東腔海陸客語之語音現象〉《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三期
范文芳(2001):〈為台灣語設計一套羅馬字母之拼音符號系統〉《臺灣語言教學與研究期刊》第三期 新竹師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編印
許勝雄、謝光進、楊文鐸(1996):〈手部動作分類研究〉《工業工程學刊》雙月刊第十三期
楊憲州(2001):〈象山古道與風爐闕伐木古道〉《苗栗文獻》第十六期:苗栗縣文化局 財團法人苗栗縣文化基金會
賴惠玲(2002):〈The Lexicalization Patterns of Verbs of Hitting in Hakka〉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四、論文
徐貴榮撰(2002):〈臺灣客語表“手動作行為”的詞義分析〉《客家方言研究》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吳莉雯撰(2001):〈台灣四縣客語量詞系統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星撰(1990):〈手控制機械臂的運動控制〉國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惠雯撰(1997):〈你知道為什麼我們說<抽>空、<投>考、<插>班嗎?---漢語提手旁動詞之語義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珮嘉撰(1995):〈漢語動詞單位詞與動詞搭配關係之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婷撰(1999):〈臺灣閩南語手部動詞語意概念結構與詞彚化類型〉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苕冠撰(2001):〈現代漢語徒手動作動詞<打>字的語義、語法探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文仲撰(1995):〈手功能評估〉國立成功大學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