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佳妤 Chen, Jia-yu |
---|---|
論文名稱: |
玩具遊戲營對注意力缺失兒童的注意力與視動統整訓練之成效 The effects of Toys and Games Camp on attention and visual-motor ability of the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bstract |
指導教授: |
謝協君
Hsieh, H. C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6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1 |
中文關鍵詞: | 注意力缺失兒童 、玩具遊戲營隊活動 、視動統整能力 |
外文關鍵詞: | the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toys and games camp, visual-motor abil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玩具遊戲營對提升注意力缺失兒童之注意力及視動統整能力
之成效。研究目的有二:一、探討注意力缺失兒童在參與玩具遊戲營介入前後,與其注意力相關表現之成效。二、探討注意力缺失兒童在參與玩具遊戲營介入前後,與其視動統整相關能力表現之成效。本研究採用單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17名新竹縣市公私立幼托園所及早療機構疑似注意力缺失之4-6歲兒童,由家長報名並經過注意力缺陷/過動障礙測驗,符合篩選標準分測驗標準分數達8分以上者。以玩具遊戲營隊活動為自變項,共進行10天營隊活動的介入。教學前後以「K-CPT 2測驗」以及「拜瑞視覺動作統整發展測驗」評量其變化作為依變項,分析玩具遊戲營隊活動之成效。
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在注意力方面,注意力缺失兒童在接受玩具遊戲營隊介入後,在K-CPT 2測驗上皆有進步,以無母數相依樣本符號考驗五個向度有三個向度達顯著水準。
二、 在視動統整方面,注意力缺失兒童在接受玩具遊戲營隊介入後,在VMI三個分測驗上皆有進步且以無母數相依樣本符號考驗皆達顯著水準。
三、 從家長回饋單得知,在玩具遊戲營隊活動後,家長對孩子的訓練成效及營隊活動給予正向回應,代表家長肯定本營隊活動。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討論,並對實務教學與未來研究上提出建議。
This study aim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toys and games camp in enhancing the attention and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VMI) of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regarding attention and VMI levels among children with ADD before and after participating in a toys and games camp intervention. One-group pretest-posttest design approach was adopted.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17 children from early intervention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public and private preschools in Hsinchu County, who were suspected of having ADD, had being enrolled in the toys and games camp by their parents, have received the 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test, and achieved a standard score of 8 or more on the screening subtest.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was the toys and games camp, and a 10-day camp was administered. The changes in the participants’ performance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Conners Kiddie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 2nd Edition (K-CPT2) and the Berry-Buktenica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VMI). The changes in performance were employed as the dependent variable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oys and games camp activity.
The main research findings are described as follows.
1. Regarding attention, after receiving toys and games camp intervention, the participating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improved in the K-CPT2 test, with 3 out of the 5 dimensions achieving a level of significance.
2. Concerning VMI, after receiving toys and games camp intervention, the participants improved in 3 VMI subtests and achieved a level of significance.
3. According to parents’ feedback after toys and games camp activity, the parents responded positively toward the children’s training outcome and the camp activity. This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parents approved of the activity.
Finally, the researchers of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provided recommendations concerning teaching practice and future research.
一、中文部分
巴白山、吳宜恩(2014)。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之創新玩具設計。輔具之友,35,39-54。
王乙婷、何美慧 (2003)。自我教導策略增進 ADHD 兒童持續性注意力之效果。特殊教育學報,18,21-54。
王湉妮、徐永玟、黃璨珣(2009)。臺南市學校系統轉介職能治療個案之感覺動作與職能表現。臺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5(1),15-26。
石宇廷(2013)。音樂教學活動應用於注意力不足缺陷過動症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吉田章(2004)。日本營隊經營管理之現狀。運動與休閒營隊經營與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手冊,(頁101-107)。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
汪宜霈、王志中、蔡獻裕(2003)。感覺統合與知覺動作訓練對發展遲緩兒童療效之比較。職能治療學會雜誌,21,29-44 。
李源昇(2001)。視知覺動作訓練對運動拙劣學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臺北市。
李清松(2002)。青少年選擇夏令營的休閒價值觀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2,17-30。
李梅華、劉有德(2005)。從抓握動作的發展探討嬰幼兒應用視覺與控觸覺的能力。中華體育季刊,19(2),45-53。
李郡庭(2011)。基於多元智能學理之華裔兒童華語營隊教學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立博(2001)。教師運用中國童玩於早期療育之教學決定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邱瑜萱(2004)。注意力訓練融入閱讀理解教學對學習障礙伴隨注意力缺陷學生的閱讀理解學習成效及分心行為之影響—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先富(2005)。動作教育的重要性與內涵。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早療研習講義,新竹市。
邱琬婷(2006)。多向度注意力訓練融入識字教學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識字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毓雯(譯)(2001)。孩子遊戲王3–100個學齡前兒童遊戲(原著者:Cook Ministry Resources)。臺北市:基督中國主日。
林惠雅(2003)。兒童遊戲課程:動作技能與社會能力發展。臺北市:心理。
林士堯(2013)。電腦遊戲教學對國小ADHD學童專注力影響之研究。東亞論壇季刊,480,67-82。
林鋐宇、劉國政、張文典、洪福源 (2012)。特殊需求學生之注意力表現探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0(3), 179-195。
孟瑛如、簡吟文(2009)。注意力訓練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在課堂學習時注意力影響之探討。特殊教育與復建學報,20,25-52。
孟瑛如(2013)。顧好情緒障礙兒的4個秘訣。親子天下雜誌,45,118-120。
孟瑛如、簡吟文(2014)。孩子可以比你想得更專心:談注意力訓練。臺北市:心理。
孟瑛如、簡吟文(2014)。孩子可以比你想得更專心:我的注意力遊戲書。臺北市:心理。
孟瑛如、簡吟文(2014)。從DSM-5的改變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未來的鑑定與教 學輔導趨勢。輔導季刊,50(4),22-27。
吳東昇(2001)。感覺統合指導手冊。臺北市:宏欣文化。
哈洛威爾(Edward M. Hallowell)(2006)。淺談ADD注意力缺失症。取自http://www.mdnkids.com.tw/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450
洪儷瑜(1998)。ADHD學生的教育與輔導。臺北市:心理。
洪煌佳(2008)。育樂營的意涵探討。東師體育,14,8-14。
侯禎塘(2001):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的教育與輔導。國教天地,146,12-18。
高敬文、幸曼寧(譯)(1999)。幼兒團體遊戲:皮亞傑理論在幼兒園中的應用(原著者:Constance Kamii, Rheta DeVries)。新北市:光佑文化。
高麗芷(2006)。感覺統合.上篇,發現大腦。臺北市:信誼基金。
高麗芷(2006)。感覺統合.中篇,全腦開發。臺北市:信誼基金。
高麗芷(2006)。感覺統合.下篇,因材施教。臺北市:信誼基金。
高坤(2014)。注意力訓練遊戲手冊:50招提昇孩子的注意力。新北市:菁品文化。
陳君如(2003)。國小學生注意力訓練方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陳蒂勻(2004)。知覺動作訓練課程對ADHD兒童動作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宏吉(2009)。臺灣中小學體育育樂營實施考量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陳亭君、潘倩玉(2010)。運動或動作訓練對改善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徵狀之相關研究。中華體育季刊,24(3),64-72。
陳亭君、潘倩玉(2010)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之動作發展相關能力與改善策略。中華體育季刊,24(4),93-102。
陳佩欣(2010)。知覺動作訓練對ADHD男童平衡控制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新儀(2011)。注意力缺陷過動兒(ADHD)之行為運動處方。屏東教大體育,14, 88-99。
陳品華(2013)。ADHD兒童使用數位遊戲Wii訓練後之協調平衡能力探討。安泰醫護雜誌,19(2), 47-69。
陳美妙、張高賓(2014)。認知行為遊戲治療對ADHD兒童干擾行為之成效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16,1-27。
陳秋坪、王志中(2014)。視動知覺訓練技巧。取自http://blog.xuite.net/ therapydna314/twblog
許雅婷(2008)。臺北市不同社經背景國小家長對兒童夏令營規劃要素之重要性評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珮芸(2008)。紙盤遊戲團體方案對ADHD 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許玉芳(2013)。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兒童遊戲治療之個案研究。輔導與諮商,333,6-10。
郭婷婷、曾雯琦(2014)。運用柔道運動輔助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治療-案例分析。源遠護理 , 8(2),52 – 55。
黃小玲(2002)。注意力不足兒童多向度注意力訓練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黃子峻(2014)。兒童科普活動營隊師資專業能力內涵與分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延如(2007)。一個融合不同程度的兒童英語繪本夏令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張媛媛(2010)。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情緒相關調節與努力控制及社會技能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育菁(2014)。注意力訓練營隊對提升國小中年級注意力問題學生注意力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張旭鎧(2015)。增進孩子視動整合能力的五大遊戲。取自http://akai.org.tw/?p=3326
葉貞屏(2000)。情障兒童在兒童中心式遊戲治療中語言表達,非語言表達,遊
戲活動及玩具選擇類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73-92。
楊坤堂(2000)。注意力不足過動異常:診斷與處遇。臺北市:五南。
楊可玉(2009)。結合蒙特梭利及全語言教育概念之華裔幼兒華語夏令營課程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淑君(2014)。運動遊戲介入對學齡前ADHD兒童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詹元碩、何金山、吳湘涵(2011)。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兒童的心理生理機轉與運動訓練效益。大專體育,114,69-75。
廖惠聲(2005)。身心障礙學生之視覺-動作發展訓練。早療研習講義,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廖文華(2010)。結合繪畫元素與注意力訓練的課程方案對ADHD學童影響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廖笙光、劉姸廷、蔡翰霆(2011)。三大感覺統合/本體覺、觸覺、前庭覺。嬰
兒與母親雜誌,415。
團康輔導社(1996)。團體競賽遊戲。臺南市:文國書局。
臺灣精神醫學會(譯)(2014)。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原作者: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臺北市:合記。
歐滄和(1993)。如何為遊戲治療選擇玩具和材料。測驗與輔導, 118 ,2414-2416。
鄭胤序、李姿瑩(2010)。武術訓練對國小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 上課不專注行為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1),91-132。
鄧卉婷(2015)。融入操作式教具之數學活動對國小注意力缺失學童視動訓練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智勇(2006)。關於發展青少年夏令營活動的思考。圖書館建設,2,110-111。
謝協君、何東墀(2008)。玩具檢核表在學齡前發展障礙兒之運用成效。特殊教育學報,27,157-176。
謝協君(2010)。親子玩具活動對腦性麻痺幼兒動作發展的影響。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5 (2),81-101。
鍾玉珊(2012)。兒童參與雲林縣救國團夏令營滿意度及再購意願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環球科技大學,雲林縣。
鍾玉玲(2013)。桌上遊戲對國小ADHD學生注意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明華(2002)。遊戲治療在國民小學的實施與考量。輔導季刊,38,1-6。
羅文喬、馬惠芬(譯)(2005)。嬰幼兒遊戲玩具的應用:0~8歲發展適齡(原作者:Martha B.Bronson)。臺北市:華騰文化。
二、英文部份
Ayres, A. J. (1972).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orders. Los Angeles: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
Barkley, R. A. (1990).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handbook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Barkley, R. A. (1997). ADHD and the nature of self-control. New York: Guildford.
Beery, K. E. (1997). The Beery-Buktenica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with supplemental developmental tests of visual perception and motor coordination: Administration, scoring and teaching manual (4th ed., revised). New Jersey: Modern Curriculum Press.
Banaschewski, T., Besmens, F.,Zieger, H., & Rothenberger, A.(2001). Evaluation of sensorimotor training in children with ADHD. Perceptual & Motor Skills. 92(1),137-49.
Lieber, J., & Beckman, P. J. (1991). The role of toys in individual and dyadic play among children with handicap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2, 189-203.
Mao, H. (1995). Performance of chinese children in Taiwan on Beery's developmental test of visual-motor integration. Journal of the Occupational Therapy Associ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3, 13-24.
Malone, M. D., & Langone, J. (1998). Variability in the play of preschoolers with cognitive delays across different toy se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45, 127-142.
Cowart, M. J.W. & Ollendick, T. H.(2011). Attention training in socially anxious children: A multiple baseline design analysis.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5, 972-977.
C. Keith Conners(2015). CONNERS K-CPT 2 Assessment Report. MHS.
C. Keith Conners(2015). CONNERS K-CPT 2 MANUAL. MHS.
O’Gorman Hughes, C. A., & Carter, M. (2002).Toys and materials as setting events for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2, 429-444.
Wehmeier, S.(Ed.) (1993). Oxford wordpower dictionary. Oxford,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