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忠旺
論文名稱: 社區中老年人休閒運動社團社會網絡互動及社區參與之研究─以新竹市建功社區柔力球社團為例
The study of the community middle-aged and elderly recreational sports club network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of Chien-kung Community Softball Club of Hsinchu
指導教授: 張俊一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社會支持網絡社區參與QAP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
外文關鍵詞: social support network,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QAP, degree centrality, betweenness centralit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在於探討新竹市建功社區柔力球社團社會網絡互動及社區參與狀況,以及社團社會網絡對社區參與之影響。本研究採用《社會網絡問卷》(含深度訪談)為研究工具,採立意抽樣,研究對象為新竹市建功社區柔力球社團20名隊員。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社會網絡分析之程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網絡密度、QAP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並將訪談結果做成逐字稿,加以綜合分析。結果發現:一、社會支持網絡個人中心性較高者,多為擔任社團組織幹部者。二、柔力球社團情感性社會支持網絡、訊息性社會支持網絡、工具性社會支持網絡及評價性社會支持網絡,兩兩之間的相關(QAP)均達顯著。三、運動社團內負責人或資深成員對其他成員的社區參與有明顯的影響。經由本研究的結果,可作為政府推動社區參與等相關政策的參考,並可作為後續相關研究之基礎。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ommunity middle-aged and elderly recreational sports club network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of Chien-kung Community Softball Club in Hsinchu.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quality interviews for the inadequacy, as well as “social network questionnaire scale” . The study took purposive sampling. 20 members in the community softball club participated in i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degree centrality, betweenness centrality, network density, and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QAP) were employed to analyze data. The outcomes of the interviews were analytically integrated in the form of verbatim text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a.Those who reported with higher personal centrality in social support network were mainly club organizers.
    b.Pairwise correlation (QAP, 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 of the softball players among the social network were verified.
    c.The sports club oraganizers or the senior club members have apparent influence on other members’ in community affairs participation.
    Finally, the study conclude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results for the reference of the government’s promotion for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other related policies, and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 第五節 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柔力球之發展 6 第二節 社會網絡 8 第三節 社會支持 19 第四節 社區參與 22 第五節 文獻綜合討論 2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7 第二節 研究對象抽樣方法 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0 第四節 資料處理 3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34 第一節 基本資料分析 34 第二節 柔力球社員間社會支持網絡分析 35 第三節 社會支持網絡相關分析(QAP) 64 第四節 社團社會網絡成員對社區參與之影響65 第五章 結果與建議 68 第一節 結論 68 第二節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69

    一、中文文獻
    王靖潔(2007)。社區參與在永續觀光發展所扮演之角色。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夏潔與劉紅麗(2007)。基於社會網路理論的知識鏈分析。情報雜誌,2,18-21。
    王文靜(2009)。社區大學社會網絡建構之探討- 以高雄市第一社區大學農業與農村體驗學習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臺北市。
    中國大陸柔力球國家隊(2003)。柔力球訓練報告書。
    中華民國柔力球協會(2006)。太極柔力球。臺北:立峰。
    中華全民體育運動協會(2010)。閱讀台北,122,70-76。
    石珮琪(2005)。由社區聯繫力探討原住民社區對觀光發展之認知‐以可樂部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石明政(2010)。社會網絡關係對於社區發展影響之研究-以社頂部落發展生態旅遊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屏東市。
    江馨宜(2007)。新移民女性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研究-以參與基督教教會活動的大陸配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汪俐君(2003)。學前身心障礙子女母親親職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娟慧(2000)。青少年自尊、社會支持與社會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育純(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自尊、社會支持與其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
    李靜如(2007)。大學生的成人依附、社交能力、社會支持、寂寞與憂鬱的關係。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余維宗(2008)。護理人員社會網絡與工作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臺北市。
    巫惠貞、巫有鎰(2001)。國小教師社會網絡、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度關聯性之研究:以台東縣和台北市為例。教育研究集刊,46,147-180。
    呂寶靜(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43-90。
    沈桂枝(2001)。活動型老人之社區參與行為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吳坤良(1998)。老人的社會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吳姵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
    吳齊殷、莊庭瑞著(2004)。超連結網絡分析:一項分析網路社會結構的新方法,資訊社會研究(6),127-148。
    吳上宏(2011)。羽球參與者之社會網絡與休閒行為-以桃園縣基層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南(2005)。社會資本(林祐盛、葉心怡譯)。台北:宏智。(原著出版於2001)
    林麗玲(1988)。智障者母親社會支持與心理調適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市。
    林振春(1999)。終身教育與社區總體營造。教育資料集刊,24,183-216。
    林燕瑜(2008)。新竹市市郊居民維生方式與社會網絡的變遷-以茄苳里和南隘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宮如(2010)。組織氣候、社會交換和社會網絡對知識吸收能力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芳苓(2009)。資訊教師知識分享與其潛在社會網路。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銘捷(2009)。知識分享社會網路之探討:以醫師專業知識為例知識分享社會網路之探討:以醫師專業知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邱文彬(1998)。後形式思考的發展及其與人際關係之容忍性、同理心、自我揭露、自主性之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范碧玉(2010)。高齡者的社區參與、社會支持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玄焋大學,新竹市。
    施教裕(1997)。社區參與的理論與實務。社會福利,129,2-8。
    高迪理(1991)。社會支持體系概念之架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4,24-32。
    孫婉菁(2006)。社區參與環境改造及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其南(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策略。社教資料雜誌,241,5-7。
    陳凱琳(1999)。影響發展遲緩幼兒家庭社會支持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陳天馨(2010)。社區參與都市空間改善機制探討-以台南市田寮社區參與好望角計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威儒(2011)。由社區依附、社區參與及保育知覺取向探討居民可接受改變的限度―以墾丁國家公園後灣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陳怡穎(2011)。社會網絡與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羽球自發性運動社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許坋妃(1997)。高齡者社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
    高雄市老人活動場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
    許玲菱(2009)。社區老人社區參與、社會支持與憂鬱症狀之相關性探討。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瑞娟(2008)。老人活動參與、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其嫺(1993)。台北市示範社區婦女參與社區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張美雲(2000)。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賦權增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張慧儀(2004)。社會網絡理論之探討。南華大學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7。
    張俊一(2008)。探索老年人的運動休閒經驗-社會網絡取向的質性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張桂菁(2008)。高齡者休閒社會網絡之研究-以臺南縣西港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淑華(2010)。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的族群認同與社會網絡之比較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桃園縣。
    張火燦、劉淑寧(2002)。從社會網絡理論探討員工知識分享。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3),101-113。
    黃清高(1985)。都市居民社會網絡之研究。思與言,23(3),275-302。
    黃毅志(1998)。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心理幸福。臺灣社會學刊,21,171-210。
    傅仰止(2002)。個人網絡中他人聯繫強度的結構原理。台灣社會學,3,163-209。
    萬育維、王文娟(譯)( 2002)。身心障礙家庭:建構專業與家庭的信賴聯盟(原作者:Turnbull, A. P., & Turnbull, H. R.)。臺北市: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2000)。
    楊惠玲(2010)。以社會網絡觀點分析社區組織推動觀光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台北市。
    葉尚正(2006)。社會網絡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大園鄉賞鳥節與觀音鄉蓮花節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葉美智(2009)。社區林業之社會網絡分析—以南投縣國姓鄉猴洞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廖婉如(2007)。退休者對休閒農場認知、社會支持及參與休閒農場長住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詹秀員(2002)。社區權力結構與社區發展功能(初版)。台北市:洪葉文化。
    劉宗幸(1998)。社會支持、自我效能對兒童知覺雙親衝突影響兒童生活適應歷程之調節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劉軍(2004)。社會網絡分析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鄭宗慧、程少洋、莊瑞平(2006)。海峽兩岸新是民俗體育發展之研究-以太 極柔力球為例。海峽兩岸體育運動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29-136)。
    蔡勇美、郭文雄(1984)。都市社會學。臺北:巨流。
    蔡宏進(1996)。社區發展中對社區組織的運用。社區發展季刊,75,135-143。
    賴威岑(2005)。台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心理幸福特質之探討:與其他職業的比較。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1) 159-195。
    鍾秀華(1996)。桃園地區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研究: 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心理學系,桃園縣。
    謝素禎(2007)。社會網絡、社會資本、知識社會化對知識分享影響之研究-以銀行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羅家德(2005)。社會網絡分析講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二、英文文獻
    Antonucci, T. C., Lansford, J. E., Akiyama, H., Smith, J., Baltes, M. M., Takahashi,K., Furher, R., & Dartigues, J. F. (2002).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social relations, resource, deficits, and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during later life in four nation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 58(4), 767-783.
    Barrera, M. J. Sandler , I. N. Ramsey , T. B. (1981).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social support: Studies of college stud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9, 435- 447
    Emirbayer, M., & Goodwin, J. (1994). Network analysis, culture, and the problem of agenc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9, 1411-1454.
    House, J. S., Umberson, D., & Landis, K. R. (1988).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of social suppor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4, 293-318.
    Knoke, D., & Kuklinski, J. H. (1982). Network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aul, S. (1987).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development projects: The world bank Experience. World Bank Discussion Paper 6. Washington, D.C.
    Mitchell, J. C. (1969). Social networks and urban situations.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Sheng, Y. K. (1989).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low-income housing Project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25(1), 56-65.
    Umberson, D., Chen, M. D., House, J. S., Hopkins, K., & Slaten, E. (1996). The effec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o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re men and women really so differ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5), 837-857.
    Unche. (1983).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execution of low- income housing projects. Nairobi.
    Williams, D. (2006). On and off the net: scales for social capital in an online era.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1(2), 593-628.
    Walker, K. N., MacBride, A., & Vachon, M. L. S. (1977).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crisis bereavement.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11(1), 35-41.
    Savas, E. S. (2000).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New York:Chatham House.
    Kilduff, M. & Tsai, W. (2003). Social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Denhard, Robert B. (2002). Symposium on citizen,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ve capacity:An Introduction. Public Organization Review, 2, 3-4.
    Dundee, G. R. (2004). Being well - doing well a framework for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in Scotland. Scottish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Unit, 1-23.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