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星鵬 Chang, Hsing-Peng |
---|---|
論文名稱: |
張星鵬畢業音樂會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探討 An Analysis and Performance Interpretation of Chang, Hsing-Peng Master Degree Recital |
指導教授: |
吳怡宗
Wu, I-Tsung 蔡秉璋 Tsai, Ping-Chang |
口試委員: |
王般若
Wang, Pra-jna 鄭哲男 Zheng, Zhe-n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音樂學系所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8 |
中文關鍵詞: | 巴赫《第二號小提琴無伴奏組曲》 、葛利格《C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45》 、布魯赫《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26》 |
外文關鍵詞: | Bach's "Second Violin Sonata,", Grieg's "Violin Sonata No.3 in C Minor, Op. 45", Bruch's "Violin Concerto No.1 in G Minor, Op. 26" |
相關次數: | 點閱:4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以巴赫《第二號小提琴無伴奏組曲》、葛利格《C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45》和布魯赫《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26》為素材,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探討這三首曲目在音樂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並深入討論其在音樂藝術中的獨特價值。
以下研究共分為五個章節,首先本論文於第一章針對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方法以及論文架構進行詳細的論述,確立此份論文之研究方向。接著在第二章對巴赫《第二號小提琴無伴奏組曲》進行了詳細的音樂分析。從作者生平、樂曲背景、音樂形式、節奏、和聲、演奏詮釋等多個方面分析這首樂曲的特點和創新之處。之後於第三章對葛利格《C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45》進行全面的探討。在第四章對布魯赫《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26》,從音樂形式到演奏詮釋等多個面向分析這首曲目的特色,最後在第五章總結前面數個章節之內容重點。
筆者挑選的這三首曲目不僅具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和音樂價值,更是音樂史上的經典之作,對後世音樂創作和演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啟示。本論文之研究成果期許能夠為愛樂人士提供更好理解和欣賞這些經典曲目的方式,同時為音樂教育和音樂研究的發展做出微薄的貢獻。
This thesis examines and analyzes Bach's "Solo Violin Suite No. 2," Grieg's "Violin Sonata No. 3 in C Minor, Op. 45" and Bruch's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G Minor, Op. 26" with the aim of exploring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artistic value of these three pieces of music.
The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with the first chapter discussing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scope, methodology, and thesis structure to establish the direction of the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provid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Bach's "Solo Violin Suite No. 2," examining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innovations in terms of the author's background, music background, musical form, rhythm, harmony, and interpretation. The third chapter comprehensively explores Grieg's "Violin Sonata No. 3 in C Minor, Op. 45" In the fourth chapter, Bruch's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G Minor, Op. 26" is analyzed in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musical form and performance interpretation. Finally, the fif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key content of the previous chapters.
These three pieces of music not only have high artistic and musical value but are also classics in music history, with a profound impact and inspiration on subsequent music cre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is thesis aim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se classic works for music lovers while making a modes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 and research.
一、中文專書
大束省三/奧中襄二/菅野浩和/角倉一朗 著,音樂之友社 編,林勝儀 譯。〈《北歐的巨匠:葛利格/尼爾森/西貝流士》〉。臺北:美樂出版社,2002。
二、學位論文
歐力仁。〈《巴哈清唱劇作品BWV80之神學意涵研究》〉。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22。
鄭婷之。〈《巴赫第三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BWV1009之風格研究與演奏詮釋》〉。東海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2022。
顏君儒。〈《巴哈G小調大提琴與大鍵琴奏鳴曲,作品1029演奏詮釋與分析》〉。臺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書面報告,2022。
羅夫。〈《巴赫第二號布蘭登堡協奏曲作品詮釋與分析》〉。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詮釋報告,2022。
陳湘予。〈《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夏康舞曲之作品研究與詮釋探討》〉。天主教輔仁大學音樂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羅于玲。〈《巴赫小提琴無伴奏之夏康舞曲作品研究及詮釋探討》〉。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2。
沈子茵。〈《葛利格C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四十五樂曲分析與詮釋》〉。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4。
鄭淳云。〈《葛利格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op.45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臺北藝術大學管弦與擊樂研究所書面詮釋報告,2012。
張譽耀。〈《葛利格C小調第三號小提琴奏鳴曲作品45之音樂分析》〉。臺北藝術大學管弦與擊樂研究所書面報告,2006。
謝欣儒。〈《馬克思.布魯赫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作品26之分析與詮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20。
張育嘉。〈《布魯赫G小調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之演奏技巧探討》〉。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9。
張偉明。〈《外在形式的創新與音樂內容的思考-布魯赫的三首小提琴協奏曲》〉。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2014。
崔延平。〈《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詮釋報告,2009年)〉。
葉品琳。〈《從十九世紀小提琴協奏曲的發展-探討布魯赫作品第二十六號之演奏技巧》〉。中山大學音樂學系研究所解說音樂會報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