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逸凡 Chiu, Yi-Fan |
---|---|
論文名稱: |
蒙元前期(1233-1307)的京兆府學──儒戶考試、吏制考試與統治階層建構文治形象 The Local Government School and State in Early Mongol-Yuan China: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Ching Chao Prefectural School |
指導教授: |
李弘祺
李卓穎 |
口試委員: |
洪金富
劉祥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4 |
中文關鍵詞: | 大蒙古國 、元代 、地方官學 、儒戶 、歲貢儒吏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鑒於傳統漢化決定論不能充分解釋蒙元時代華北地方官學的發展與蒙元政權的關聯,本文以1233年至1307年之間的京兆府學為中心,考察華北官學的重建、發展歷程,試圖從中探索蒙元政權的作用、位置,說明統治中樞或各種地方統治者參與地方官學,與自身接受漢法、了解儒學的程度不必然互為因果,亦指出蒙元政權仰賴官學執行儒戶考試、吏員考試與建立文治形象等要務,因而關切地方官學,故而成為華北官學走向興盛的主要動因。
細部地說,從蒙元入主中原直到忽必烈統治中葉,舉行儒戶考試構成蒙元整頓華北官學的重要因素。結合吏制與地方官學,則是忽必烈統治中後期到成宗時代逐步進行的改革。儒戶考試一向附屬於全面而大規模的戶口清理,是蒙元進行戰爭動員、遂行征服計畫的準備工作。吏員考試則關乎政府基層人員的組成、素質。換句話說,華北官學發展呼應了蒙元政權從積極對外轉而內向守成的趨勢。另一方面,建立文治形象是蒙元政權不斷進行的工作,京兆府學之例突顯至元中葉以後心懷爭奪寶位野心的安西王建立文治形象的努力。因內部政爭而產生建立文治形象的需求成為影響京兆府學的發展的一大要素,亦符合上述趨勢。
本文也針對其他學者關注或曾觸及的課題,包含政府和社會參與地方官學的比重,《元史‧許衡傳》的史源,以及三教提舉與行省儒學提舉官的沿革做出補充、修正。總之,本文交互參照華北官學的發展過程與蒙元統治華北的歷程,提出新的取徑、新的觀點,也在與蒙元前期的華北官學史有關的細節部份做出新的考證、新的貢獻。
關鍵詞:大蒙古國、元代、地方官學、儒戶、歲貢儒吏
1.傳統文獻
不著撰人,方齡貴(1918-2011)校注,《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不著撰人,王頲點校,《廟學典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元好問(1190-1257),姚奠中主編,李正民增訂,《元好問全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王士點、商企翁編,高榮盛點校,《秘書監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王梓材(1792-1815)、馮雲濠(1807-1855),《稿本宋元學案補遺》,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王惲(1227-1304),《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台北:新文豐,1985,《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據元代至治刊本明代修補本影印。
王禕(1321-1372),《王忠文公集》,嘉靖元年[1522]刻本。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史夢蘭(1813-1898)纂,[光緒]《撫寧縣志》,台北:成文,1969,《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據光緒三年(1877)刊本影印。
同恕(1254-1331),李夢生校勘,《榘庵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西安市長安博物館編,《長安新出墓誌》,北京:文物,2011。
安熙(1270-1311),《默庵集》,畿輔叢書本。
朱昱、林洪博纂修,[嘉靖]《重修三原志》,台南:莊嚴文化,1996,《四庫存目叢書》據嘉靖十四年(1535)刻本影印影印。
何景明(1483-1521)纂修,吳敏霞等校注,《雍大記》,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宋濂(1310-1381)、王禕(1321-1372)等纂修,翁獨健(1906-1986)等點校、整理,《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李光映,《金石文考略》,四庫全書本。
李志常(1193-1256),党寶海譯註,《長春眞人西遊記》,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李侃、胡謐纂修,[成化]《山西通志》,台南:莊嚴,1996,《四庫存目叢書》據明成化十一年(1475)抄本影印。
李俊民(1276-1260),魏崇武、花興校點,《李俊民集》,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2005。
李庭(1194-1277),《寓庵集》,台北:新文豐,1985,《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據藕香零拾本影印。
李道謙(1219-1296)輯,《甘水仙源錄》,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中華道藏》。
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中華道藏》。
沈淮纂修,[同治]《臨邑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據同治十三年(1874)續補刻本影印。
武樹善(1864-1949)輯,《陝西金石志》,台北:新文豐,1978。
姚燧(1239-1314),查洪德編輯、點校,《姚燧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柯劭忞(1850-1933),姚景安、陳高華、郭征、謝方整理,《新元史》,海口:海南國際出版中心,1996。
耶律楚材(1190-1244),謝方點校,《湛然居士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胡聘之輯,《山右石刻叢稿》,台北:新文豐,1982,《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據光緖己亥(1899)至辛丑(1901)年刊本影印。
紀昀(1724-180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徐乾學(1631-1694),《傳是樓書目》,道光八年(1828)味經書屋鈔本。
唐臣、雷禮纂修,[嘉靖]《真定府志》,台南:莊嚴文化,1996,《四庫存目叢書》據上海圖書館藏嘉靖刻本影印,卷15,頁41a-42b。
馬祖常(1279-1338),李叔毅、傅瑛點校,《石田先生文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馬暾纂輯,長治市舊志整理委員會編,[嘉靖]《潞州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高峽主編,《西安碑林全集》,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袁通、方履籛,[道光]《河內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中國方志叢書》據道光五年(1825)刊本影印。
張毓碧、范承勛、謝儼等纂修,[康熙]《雲南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中國方志叢書》據康熙三十五年(1696)刊本影印。
張維編,《隴右金石錄》,台北:新文豐,1977,《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據據民國三十二年(1943)甘肅省文獻徵集委員會校印本影印。
畢沅(1730-1797)、傅應奎纂修,[乾隆]《韓城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中國方志叢書》據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本影印。
脫脫(1314-1355)等纂修,傅樂煥、張政烺點校,《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許有壬(1286-1364),《至正集》,台北:新文豐,1985,《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據宣統三年(1911)石印本影印。
許衡(1209-1281),淮建利、陳朝雲點校,《許衡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陳垣(1880-1971)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陳高華、張帆、劉曉、党寶海點校,《元典章》,北京:中華書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陳鎬(?-1511),《闕里志》,台南:莊嚴文化,1996,《四庫存目叢書》據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崇禎年間刻雍正年間增修本影印。
馮從吾(1557-1627),陳俊民、徐興海點校,《關學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程鉅夫(1249-1318),張文澍校點,《程鉅夫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黃宗羲(1610-1695)原著,全祖望(1705-1755)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瑞方(1867-1911),《陶齋藏石記》,台北:新文豐,1978,《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據宣統元年(1909)石印本影印。
虞集(1272-1348),王頲點校,《虞集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解縉(1369-1415)等編纂,《永樂大典》,北京:中華書局,1986。
熊夢祥,北京圖書館善本組編,《析津志輯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蒲道源(1260-1336),《順齋先生閑居叢稿》,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中華再造善本》據上海圖書館藏至正十年(1350)刻本影印。
蔣易輯,《皇元風雅》,元建陽張氏梅溪書院刻本。
蔡美彪,《元代白話碑集錄》,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趙力光主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誌銘匯編》,北京:線裝書局,2007。
趙孟頫(1254-1322),任道斌輯集、點校,《趙孟頫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
劉因(1249-1293),《靜修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劉紹攽纂修,[乾隆]《三原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中國地方志集成‧陝西府縣志輯》據乾隆四十八年(1783)刻本影印。
劉敏中(1243-1318),鄧瑞全、謝輝校點,《劉敏中集》,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
歐陽玄(1283-1357),魏崇武、劉建立校點,《歐陽玄集》,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蕭𣂏(1241-1318),《勤齋集》(四庫全書本)
閻鳳梧主編,《全遼金文》,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駱天驤,黃永年點校,《類編長安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戴綱孫纂修,[道光]《昆明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中國方志叢書》據道光二十一年(1841)修,光緖二十七年(1901)刊本影印。
謝應芳(1296-1392),《辨惑編》,四庫全書本。
魏初(1226-1286),《青崖集》,四庫全書本。
羅振玉(1866-1940)輯,《金石萃編未刻稿》,台北:新文豐,1977。
蘇天爵(1294-1352)輯,姚景安點校,《元朝名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96。
蘇天爵,陳高華、孟繁清點校,《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
蘇天爵輯,《元文類》,四部叢刊本。
蘇進、張士佩纂修,[萬曆]《韓城縣志》,萬曆三十五年(1607)刊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釋念常(1282-1341)輯,《佛祖歷代通載》,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據至正七年(1347)影印。
2.近人論著
牛貴琥
2011 《金代文學編年》,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王宗維
1993 《元代安西王及其與伊斯蘭教的關係》,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王明蓀
1992 《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北:學生書局。
王雲、方齡貴
1990 〈大理五華樓新出元碑選錄〉上,《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頁3-26。
1990 〈大理五華樓新出元碑選錄〉下,《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頁201-226。
王頲
1981 〈「斂財」之臣與元世祖〉,《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5,頁60-69。
申萬里
2007 《元代教育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安部健夫(1903-1959)
1959 〈元代知識人と科舉〉,《史林》42卷6號,頁113-152。該文為作者遺作。後由索介然譯,題〈元代的知識份子與科舉〉,收錄在: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第5冊,頁636-679。
成一農
2006 〈宋、遼、金、元時期廟學制度的形成與普及〉,收錄在:張希清等編,《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64-182。
何朝暉
2006 《明代縣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池內功
2006 〈異民族支配與國家祭祀──談元朝郡縣祭祀〉,收錄在郝時遠等編,《蒙元史暨民族史論集:紀念翁獨健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149-167。
吳志堅
2007 〈元至元八年戶口條劃校勘及釋例〉,《中國史研究》2007年第2期,頁107-114。
杜文
2005 〈元耀洲知州馮時泰墓誌銘考釋〉,《碑林集刊》11,頁65-69。
李天鳴
1988 《宋元戰史》,台北:食貨出版社。
李治安
2004 《忽必烈傳》,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元代分封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011 《元代行省制度》,北京:中華書局。
周清澍
1994 〈忽必烈潛藩新政的成效和歷史意義〉,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編《內陸亞洲歷史文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97-124。後收入所著《元蒙史札》(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頁484-485。
1999 〈元恒州耶律家族史事彙證與契丹人的南遷〉上,《文史》1999年第4期,頁191-201。
2000 〈元恒州耶律家族史事彙證與契丹人的南遷〉下,《文史》2000年第1期,頁175-186。後收入所著《元蒙史札》,頁429-465。
2005 〈忽必烈早年的活動和手跡〉,《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1期,頁111-115。
松田孝一
1979 〈元朝期の分封制--安西王の事例を中心として--〉,《史学雑誌》88編8號,頁37-74。
牧野修二
1979 〈元代の儒学教育--教育課程を中心にして〉,《東洋史研究》37卷4號,頁536-558。該文後由趙剛節譯,題〈元代的儒學教育——以教育課程為中心〉,《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頁70-78、69。
1979 〈元代廟学書院の規模について〉,《愛媛大学法文学部論集‧文学科編》第12輯,頁29-55。該文後由趙剛節譯,題〈論元代廟學書院的規模〉,《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4期,頁74-79。
1980 〈元代生員の学校生活〉,《愛媛大学法文学部論集‧文学科編》第13輯,頁1-23。
邱軼皓
2011 〈元憲宗朝前後四兀魯思之分封及其動向──大蒙古國政治背景下的山西地區〉,《史語所集刊》第82本第1分,頁79-127。
邱樹森、王頲
1983 〈元代戶口問題當議〉,《元史論叢》第2輯,頁111-124。
姚大力
1982 〈元朝科舉制度的行廢及其社會背景〉,《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6輯,頁26-59。後收入所著《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頁。
1993 〈從「大斷事官」制到中書省〉,《歷史研究》1993年第1期,頁60-15。後收入所著《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頁195-218。
段志凌、楊戩
2012 〈西安碑林藏耶律世昌墓志考〉,《碑林集刊》17,頁84-89。
洪金富
1987 〈從「投下」分封制度看元朝政權的性質〉,《史語所集刊》第58本第4分,頁843-907。
胡小鵬
1998 〈元代闊端系諸王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頁30-31。後收入所著《西北民族文獻與歷史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頁93-106。
胡務
2005 《元代廟學:無法割捨的儒學教育鏈》,成都:巴蜀書社。
高橋文治
1997 〈モンゴル時代全真教文書の研究(三):「大蒙古国累朝崇道恩命之碑」〉,《追手門学院大学文学部紀要》33號,頁154-132。後收入:高橋文治,《モンゴル時代道教文書の硏究》(東京都:汲古書院,2011),頁165-206。
2004 〈山西省潞城縣李庄文廟金元三碑〉,《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紀要》44號,頁33-67
宮紀子
2006 《モンゴル時代の出版文化》,名古屋市:名古屋大學出版會。
馬得志
1960 〈西安元代安西王府勘查記〉,《考古》1960年第5期,頁20-24
章巽
1960 〈西安元代「安西王府」的創建年代〉,《考古》1960年第7期,頁56-57。
張帆
1997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許凡
1987 《元代吏制研究》,北京:勞動人事出版社。
陳正夫
1995 《許衡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陳世松
1985 《蒙古定蜀史稿》,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
陳時龍
2010 〈明代書院志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6集,頁433-501。
陳昭揚
2007 〈征服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漢族士人的政治、社會、文化論析〉,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高華
1990 〈《元史》纂修考〉,《歷史研究》1990年第4期,頁63-78。後收入所著《元史研究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頁437-457。
1992 〈元代政書《經世大典》中的人物傳記〉,《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1期,頁165-168。後收入《元史研究新論》,頁458-462。
1993 〈元代的地方官學〉,《元史論叢》第5輯,頁160-189。後收入《元史研究新論》,頁376-420。
陳高華、史衛民
2007 《中國經濟通史‧元代經濟卷(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得芝、王頲
1982 〈忽必烈與蒙哥的一場鬥爭──試論阿蘭答兒鈎考的前因後果〉,《元史論叢》第1輯,頁47-56。後收入於陳得芝的《蒙元史研究叢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頁360-373。
喜蕾
2001 〈安西王阿難達對高麗政治勢力的利用〉,《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頁27-36。
森田憲司
1992 〈『廟学典礼』成立考〉,《奈良史学》10,頁64-76。
黃俊達
2011 〈元代醫事制度研究〉,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時鑑
1990 〈《通鑑續編》蒙古史料考索〉,《文史》33。後收入所著《黃時鑑文集》(上海:中西書局,2011)第1冊,頁133-156。
飯山知保
2011 《金元時代の華北社会と科挙制度―もう一つの「士人層」―》,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
溫海清
2011 〈金元之際「十道」變遷考論──兼論元代腹裡地區的形成〉,《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3期,頁134-137。
路遠
1995 〈金元時期的碑林〉,《碑林集刊》3,頁1-21
趙琦
2000 〈大蒙古國時期十路征收課稅所考〉,《蒙古史研究》第6輯,頁30-42。
2003 〈蒙元初期的行省丞相胡天祿及其結交的文士〉,《元史及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6輯,頁33-38
2004 《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試論元朝對嶺北行省的統治政策〉,《法國漢學》第12輯,頁352-369。
趙琦、周清樹
2001 〈大蒙古國時期地方儒學機構和學官的建立〉,《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4期,頁125-134。
蔡美彪
1989 〈脫列哥那后史事考辨〉,《蒙古史研究》第3輯,頁12-29。
鄭素春
1987 《全眞教與大蒙古國帝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劉曉
2001 《耶律楚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蕭啟慶
1962 〈忽必烈「潛邸舊侶」考〉,《大陸雜誌》25卷1、2、3期,頁16-22、25-28、22-27。後收入所著《內北國而外中國》,頁113-143。
1978 〈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東方文化》第16卷1期,頁151-178。後收入所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頁371-414。
1986 〈大蒙古國的國子學:兼論蒙漢菁英涵化的濫觴與儒道勢力的消長〉,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頁61-86。後收入所著《內北國而外中國:蒙元史研究》,頁89-112。
賴瑞和
2008 《唐代中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社。
魏崇武
2008 〈「儒戶」與蒙元初期的文學功用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9期,頁146-151
2009 〈略論蒙古前四汗時期的儒佛關系〉,《蘭州學刊》2009年第10期,頁6-9。
譚其驤(1911-1992)
1935 〈元陜西四川行省沿革考〉,《禹貢半月刊》第3卷6期,頁1-5。後收入所著《長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頁141-145。
櫻井智美
2002 〈儒学提挙司の起源と変遷-兼論宋金の学校管理-〉,《阪南論集‧人文・自然科学編》37卷4號,頁41-52。
2005 〈クビライの華北支配の一形象──懐孟地区の祭祀と教育──〉,《駿台史學》124號,頁27-47。
Allsen, Thomas T.
1987 Mongol imperialism: the policies of the Grand Qan Möngke in China, Russia, and the Islamic lands, 1251-125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The rise of the Mongolian empire and Mongolian rule in north China,” in Herbert Franke and Denis Twitchett,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6: 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 907–1368, pp. 321-413. 該書後由史衛民等譯,題《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Biran, Michal
2005 The Empire of the Qara Khitai in Eurasian history : between China and the Islamic World,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uell, Paul D.
1993 “Saiyid Ajall(1211-1279),” in Igor de Rachewiltz ed., 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Eminent Personalities of Early Mongol-Yüan Period (1200-1300)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93), pp. 466-479.
Chan, Hok-Lam
1993 “Hsu Heng (1209-1281),” in 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pp. 421-422.
1993 “Wang Wen-Tung (?-1262),” in 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pp. 520-538.
Chen, Wenyi
2007 “Networks, Communities, and Identities: On the Discursive Practices of Yuan Literati,” PhD. Harvard University.
De Rachewitz, Igor
1962 “Yeh-lü Ch'u-ts'ai (1189-1243): Buddhist Idealist and Confucian Statesman,” in Arthur F. Wright and Denis Twitchett, eds., Confucian Personalities, pp. 189-216. 該書後由中央研究院中美人文社會科學合作委員會譯,題《中國歷史人物論集》(台北:正中書局,1973)。
E. Herman, John
2007 Amid the Clouds and Mist: China's Colonization of Guizhou, 1200-1700, Cambridge, Mass.: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Franke, Herbert
1978 From Tribal Chieftain to Universal Emperor and God: the Legitimation of Yuan Dynasty, München: Verlag der Baer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Hsiao, Ch'i-ch'ing
1978 The military establish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Cambridge, Mass.: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93 “Lien Hsi-Hsien(1231-1280),” in 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pp. 480-499.
Jan, Yun Hua,
1993 “Hai-Yun (1203-1257),” in 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pp. 224-242.
Kim, Hodong
2005 “A Reappraisal of Guyug Khan,” in Reuven Amitai and Michal Biran ed., Mongols, Turks, and others: Eurasian Nomads and the Sedentary World (Leiden; Boston: Brill), pp. 309-338.
Liu, Hsiang-kwang
1996 “Education and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stitutions in Hui-chou, 960-1800,” PhD Columbia University.
Ong, Chang Woei
2008 Men of letters within the passe: Guanzhong literati in Chinese history, 907-1911,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tchnevsky, Paul
1993 “Sigi Qutuqu(ca. 1180- ca. 1260),” in In the Service of the Khan, pp. 75-94.
Rossabi, Morris
1987 Khubilai Khan: his life and times,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loane, Jesse D.
2010 “Contending States and Religious Orders in North China and in East Asian Context, 906-1260,” PhD., Princeto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