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子程
Lin, Tzu-Cheng
論文名稱: 臺靜農《龍坡雜文》與《龍坡書法》的審美意識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ai Jingnong's "Longpo Essays" and "Longpo Calligraphy"
指導教授: 王鈺婷
Wang, Yu-Ting
口試委員: 陳萬益
Chen, Wan-Yi
莊千慧
Chuang, Chien-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作者/讀者互為主體感覺結構文化品味審美意識
外文關鍵詞: author/reader, Intersubjectivity, structures of feeling, cultural taste, aesthetic awarenes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臺靜農《龍坡雜文》及《龍坡書法》藉此分析臺靜農審美意識的建立。本文提供認識臺靜農的方法,提出應藉由讀者的多向度抽繹及細讀,以此呈現其多元面向。
    首先以文本形式的觀察為出發點,論及臺靜農本身兼具「作家」與「書家」的身分,相關研究從作者/讀者交流所造成「互為主體」的審美意識,在「感覺結構」、「文化品味」的研究方法指引下,探討臺靜農雜文及書法。
    第二章,說明在進入臺靜農研究時,所需建立的三個先備面向,從文學生命的意義、書法的終極關懷及身心最後的安頓,架構研究臺靜農文學、藝術背景。
    第三、四章,以臺靜農《龍坡雜文》、《龍坡書法》為例,試論臺靜農的雜文風格及時代意義、書法的形成與自我實現,並歸納呈現作者/讀者的審美意識。最後,總結此一研究的價值。


    This paper analyzes Tai Jingnong's "Longpo Essays" and "Longpo Calligraphy", positioning and taste orient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ai Jingnong'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explain, and then, provide a way to understand Tai Jingnong, which should be through the reader's multi-dimensional sampling and perusal, so as to present its multiple aspects.
    First of all, taking the observation of textual form as the starting point, while discussing the identity of Tai Jingnong himself as both a "writer" and a "calligrapher", the relevant research explores Tai Jingnong's essays and calligraph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structures of feeling" and "cultural taste" from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Intersubjectivity " caused by author/reader exchanges.
    The second chapter explains the three prerequisites that need to be established when entering the study of Tai Jingnong, from the meaning of literary life, the ultimate care of calligraphy and the final settlement of the body and mind, to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background of Tai Jingnong's research.
    In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taking Tai Jingnong's "Longpo Essays" and "Longpo Calligraphy" as examples, we try to discuss Tai Jingnong's essay styl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the formation of calligraphy and self-realization, and summarize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author/reader. Finally, summarize the value of this stud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先行研究 5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8 第四節 章節架構 14 第二章 臺靜農的時代與生命 15 第一節 文學生命的意義 15 第二節 書法的終極關懷 23 第三節 身心最後的安頓 29 第三章 抽繹《龍坡雜文》 39 第一節 折射與延伸 40 第二節 文藝雜感 45 第三節 時代意義 64 第四章 細讀《龍坡書法》 79 第一節 形式的構建 81 第二節 境界的實踐 88 第三節 意義的紛呈 105 第五章 結論 115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15 第二節 餘韻─臺靜農故居及其文化意義 117 參考文獻 119 圖例出處 128

    一、專書
    丁曉平編選《陳獨秀印象》(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
    方東美《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2005年)
    孔另境《我的記憶─孔另境散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王德威《現代抒情傳統四論》(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丘彥明《人情之美》(臺北市:允晨文化,2015年)
    包立民《張大千藝術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古遠清《幾度飄零:大陸赴台文人沉浮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余光中總編輯,張曉風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1970-1989 散文卷(壹)》(臺北市:九歌,1989年)
    李敖《我最難忘的人》(台北市:李敖出版,2008年)
    李彤編著《歷代經典書論釋讀》(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李雪松編《龔定盦自寫詩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李霽野《李霽野選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汪中《翰逸神飛:汪中教授書藝紀念展》(臺北市:國父紀念館,2020年)
    余光中《余光中集:文藝評論 第七卷》(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沈尹默《學書有法》(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沈長慶《沈尹默家族往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7年)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9年)
    ───《澤瀉集》(長沙:岳麓書社,2019年)
    林文月《文字的魅力─從六朝開始散步》(台北市:有鹿文化,2016年)
    ───《寫我的書》(台北:聯合文學,20046年)
    ───《讀中文系的人》(台北:洪範,1980年)
    ───《臺靜農先生紀念文集》(台北:洪範書局,1991年)
    林銓居《臺靜農書畫》(臺北市: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1997年)
    邱振中《書法:一份關於書法的知識、觀念和深入途徑的備忘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1年)
    姚春樹《中國近現代雜文史》(台北市:萬卷樓,2018年)
    洪素麗編《1984臺灣散文選》(台北市:前衛,1985年)
    胡小石《胡小石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寶林《陳獨秀全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
    秦賢次《臺灣文化菁英年表集》(臺北縣:板橋市:台北縣文化局,2002年)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疏證》(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翁方綱《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尉天驄《回首我們的時代》(新北市:INK印刻文學,2011年)
    張曉風等選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1970-1989 散文卷(壹)》(台北市:九歌,1989年)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臺靜農書畫紀念集》(臺北市:史博館,2001年)
    許樂心編《學人墨亦叢書‧第一輯 臺靜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8年)
    許禮平《舊日風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
    ───《臺靜農/法書集(一)》(香港:翰墨軒出版公司,2001年)
    ───《臺靜農/法書集(二)》(香港:翰墨軒出版公司,2001年)
    ───《臺靜農/逸興》(香港:翰墨軒出版公司,2001年)
    郭晉銓《沉鬱頓挫‧臺靜農書藝境界》(台北市:新銳文創,2012年5月)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華文散文百年選,臺灣卷‧壹》(台北市:九歌,2018年)
    ───主編《華文散文百年選,臺灣卷‧壹》(台北:九歌出版,2018年)
    陳子善編《回憶臺靜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編《臺靜農藝術隨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市:聯經,2011年)
    陳建忠《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新北市: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2018年)
    陳師曾《中國繪畫史‧文人畫之價值》(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7年)
    陳萬益選編《國民文選‧散文卷II》(台北市:玉山社,2004年)
    陳獨秀《陳獨秀自述》(臺南市:王家出版社,1968年)
    黃喬生編《魯迅致臺靜農信札》(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21年)
    黃錦樹、高嘉謙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台北市:麥田出版,2015年)
    楊牧《失去的樂土》(台北:洪範,2002年)
    ──《隱喻與實現》(臺北市:洪範,2001年)
    楊渡《暗夜裡的傳燈人》(臺北:天下文化,2015年)
    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1996年)
    葉嘉瑩口述 張候萍撰寫《紅蕖留夢 葉嘉瑩談詩憶往》(臺北市:大塊文化,2014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市:雄獅,1999年)
    臺靜農《亡明講史》(台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20年)
    ───《地之子》(鄭州:海燕出版社,2015年)
    ───《我與老舍與酒:臺靜農文集》(臺北市:聯經,1992年)
    ───《建塔者》(台北:遠景,1990年)
    ───《臺靜農往來書信》(鄭州:海燕出版社,2015年)
    ───《臺靜農詩集》(香港:翰墨軒出版公司,2001年)
    ───《臺靜農遺稿輯存》(鄭州:海燕出版社,2015年)
    ───《靜農書藝集》(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靜農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龍坡雜文》(台北市:洪範,1988年)
    ───《關於魯迅及其著作》(鄭州:海燕出版社,2015年)
    臺靜農先生遺稿及珍藏書札編輯小組《臺靜農先生珍藏書札(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
    裴溥言《溥言雜憶》(臺北市:三民,2004年)
    蔣勳《萬寂殘紅一笑中:臺靜農與他的時代》(台北市:有鹿文化,2021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鄭明娳‧林燿德主編《有情四卷─友情》(台北市:正中,1989年)
    鄭明娳‧何寄澎《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 散文批評》(台北市:正中,1993年)
    鄭明娳‧林燿德《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 文學現象》(台北市:正中,1993年)
    魯迅 許廣平《兩地書─魯迅與景宋的通信》(香港:南國出版社,1966年)
    魯迅《南腔北調集》(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
    ───《魯迅文選》(台北市:大旗出版社,2020年)
    ───《魯迅書信集‧上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
    ───《魯迅雜文全集》 (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8年1月)
    ───;陳漱渝,王錫榮,肖振鳴編《書信全編‧中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
    盧廷清《沉鬱‧勁拔‧臺靜農》(臺北:雄獅圖書,2001年)
    ───《臺靜農的書法藝術》(臺北市:蕙風堂,1998年)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所,2010年)
    蕭蕭《七十九年散文選》(臺北市:九歌,1991年)
    鍾怡雯《天下散文選:1970-2010台灣》(台北:天下文化,2010年)
    羅聯添《臺靜農先生學術藝文編年考釋 上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
    龔昭勳《死亡行軍:從神童到火燒島叛亂犯:蘇友鵬醫師的一生》(臺北市:前衛,2018年)
    龔鵬程《龔鵬程說中國文人書法》(海口:海南出版社,2020年)
    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臺北市:時報文化,2016年)
    皮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石武耕,李沅洳,陳羚芝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域的生成與結構》(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2016年)
    皮埃爾‧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著;高振華,李思宇譯《實踐理論大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著,盧德平譯《符號學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
    彼得‧基維(Peter Kivy)主編;彭鋒等譯《美學指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阿諾德‧豪譯爾(Arnold Hauser)著;居延安譯編《藝術社會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年)
    宮布利希(E.H.Gombrich)著;雨云譯《藝術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林志明譯《說故事的人》(台北:臺灣攝影工作室,1998年)
    康德(Immanuel Kant)著;鄧曉芒譯,楊祖陶校訂《判斷力批判》(新北市:聯經,2020年二版)
    黑格爾(G. W. F. Hegel)著;朱孟實譯《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雷翁‧羅森斯坦(Leon Rosenstein)著;葉品岑譯《古物新史:從上古遺跡到現代拍賣場,縱橫千年的美學意識流變與珍品收藏旅程,一名哲學教授的古物考察記》(台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9年)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著;王爾勃,周莉譯〈感覺結構〉,《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https://www.gushiciku.cn/dc_tw/106253630
    廚川白村著;魯迅譯《苦悶的象徵》(臺北市:五南,2016年)
    蘇珊‧郎格(Susanne K. Langer)著;劉大基譯《情感與形式》(台北市:商鼎,1991年)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鈺婷〈多元敘述、意識型態與異質台灣─以五○年代女性散文集《漁港書簡》、《我在台北及其他》、《風情畫》、《冷泉心影》為觀察對象〉,《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4期,2007年4月
    王德威〈國家不幸書家幸-臺靜農的書法與文學〉《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期
    吳銘能〈臺靜農先生珍藏陳獨秀手札的文獻價值〉,《古今論衡》第8期,2002年
    李京珮〈臺靜農與魯迅的文學因緣及其意義〉,《明道通識論叢》第3期,2007年
    林文月〈人生不樂復何如─我與文學的因緣〉,《幼獅文藝》,第464期,1992年8月
    ───〈臺先生和他的書房〉,《聯合文學》,第11期,1985年9月
    林崇熙〈文化再生產:一個無形文化資產哲學芻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文資學報》,2008年
    柯慶明〈臺靜農先生詩作中的兩岸經驗〉,《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9期,2011年2月
    夏明釗〈臺靜農與陳獨秀〉載於《歷史月刊》2002年,第173期
    張誦聖〈台灣文壇:「世界文學體系」的一個案例研究〉,《台灣文學學報》第31期,2017年12月
    許經田〈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中外文學》第21卷‧第2期,1992年。
    許霖〈欲振翅的海燕:臺靜農來臺前的思想取徑與主體鍛造〉,《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29期,2021年3月
    陳建忠〈冷戰與戒嚴體制下的美學品味:論吳魯芹散文及其典律化問題〉,《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16期,2014年8月
    陳國球〈「抒情」的傳統─一個文學觀念的流轉〉,《淡江中文學報》第25期,2011年12月
    黃秋芳〈龍坡丈室小歇腳─臺靜農先生紅塵隨緣〉,臺北市:文訊月刊32期,1987年10月號
    黃錦樹〈文之餘?論現代文學系統中之現代散文,其歷史類型與週邊文類之互動,及相應的詩語言問題〉《中外文學》第32卷,第7期,2003年12月。
    葛康素〈談陳仲甫先生的書法〉,唐寶林主編《陳獨秀研究動態》第7期,1996年
    廖肇亨〈從「爛熟傷雅」到「格調生新」─臺靜農看晚明文化〉,《故宮文物》月刊,第279期,2006年6月
    劉佳蓉〈論1950、1960年代文學生產與戰後散文的典律模塑:以《文星雜誌》與梁實秋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017年
    蔡振興〈典律/權力/知識〉,《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第二期,1992年
    蔡盛琦〈1950年代圖書查禁之研究〉,《國史館館刊》第26期,2010年12月
    羅鵬〈傳統與離散:從魯迅到黃錦樹〉,《傳播研究與實踐》第9卷,第2期,2019年7月
    (二)學位論文
    林麗娟《龍應台《野火集》研究─以台灣戒嚴時期雜文書寫做為參照》(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張清文《鍾理和文學裡的「魯迅」》(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郭晉銓《臺靜農來臺後書藝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趙宇偵《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研究─觀念、類型與文類源流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蔡翔宇《臺靜農學術與書藝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賴柏霖《臺靜農先生小說研究》(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
    楊婉慈《臺靜農先生《龍坡雜文》中讀畫釋碑之作析論》(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劉鑒毅《晚淸書學技法論》(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
    (三)研討會論文
    陳子善〈遺澤永留,友情長存 臺靜農藏魯迅《娜拉走後怎樣》手稿和題跋的發現〉,《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
    陳建忠〈先知的獨白:賴和散文論〉,《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
    鄭再發〈雖曰末學:懷靜農師二三事〉,《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
    三、報章雜誌及電子媒體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zh
    丘彥明〈荷香‧長者 訪臺靜農先生談他的小說寫作〉,《聯合文學》第11期,1985年
    朱宥勳〈鐵屋的住民們:魯迅與台灣小說〉,文學評論,2021/01/05,https://chuckchu.com.tw/article/27
    余光中〈剪掉散文的辮子〉《文星雜誌》68期,1963年
    ───〈敬悼余紀忠先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2/04/12
    李宗焜〈臺先生在漢魏之間 信筆書成行隸姿〉,《典藏古美術》第350期,2021/11。
    汪榮祖整理〈夏德儀二二八前後日記(上、下)〉《傳記文學》2005年2月號第86卷第2期、第3期
    侯吉諒〈文人書法〉,台北:聯合報副刊,2022/4/7
    施淑〈懷念臺靜農老師 蹤跡(上)〉,台北:聯副電子報,2020/09/03 第6802期
    ──〈懷念臺靜農老師 蹤跡(下)〉,台北:聯副電子報,2020/09/04 第6803期
    許禮平〈臺靜農啓功的翰墨情誼〉,香港:蘋果日報,2012/05/20
    陳子善〈兩本《雪庵隨筆》〉,上海《文匯報》,2018/04/14,https://read01.com/J0EeKdJ.html
    陳宏勉〈和臺靜農先生一段因緣 龍坡丈室光煦煦〉,《典藏古美術》第350期,2021/11
    楊儒賓〈渡海後的臺靜農先生〉收錄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8卷第3期,2021/11
    蔣勳〈墨的斑爛與筆的虬結─書法之美與臺靜農先生〉,《雄獅美術》151期,1982/09。
    ──【美學系列臺靜農紀念展系列1-7】,台北:聯副電子報,2020/05-2020/1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