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周桂香
Chou, Kuei-Hsiang.
論文名稱: 智慧教室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 之行動研究 —以台中市大甲區華龍國小四年級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f Applying the Smart Classroom to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 Case Study on The Forth Grade at Hua Long Elementary School in Dajia District of Taichung City
指導教授: 葉忠達教授 
none, .
高榮禧教授
none, .
口試委員: non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9
中文關鍵詞: 國小智慧教室數位教學視覺藝術藝術教育家庭教育生命教育
外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smart classroom, digital teaching, visual arts, art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智慧教室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
    —以台中市大甲區華龍國小四年級為例

    隨著資訊時代的來臨,數位科技成為潮流,在數位學習之洪流當中,藝術教育之教學也因而更加多元。本研究運用智慧教室內數位工具之特色,應用於視覺藝術教學中,其目的有三:

    一、 探討智慧教室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課程之意涵及教學歷程。。
    二、 探討智慧教室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學生學習反應及成效。
    三、 提出智慧教室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省思與建議。

    本研究以智慧教室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為研究標的,並以台中市大甲區華龍國小四年級為研究對象,融入家庭教育,施行智慧教室應用於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 非傳統式視覺藝術教學方式的新嘗試。
    二、 智慧教室引導出翻轉的視覺藝術學習的途徑。
    三、 智慧教室結合科技科技數位教學,符合現時代潮流。
    四、 視覺藝術整合各領域之知識,使教學更活潑生動。
    五、 智慧教室內多元化的數位學習,使學生的觀察力得到突顯。
    六、 生活與學習結合,讓家庭成為教室。
    七、 加強學生自主性學習,增加解決問題的能力。
    八、 不同角度看世界,學習自我調整。
    九、 視覺藝術統整課程帶出學生作品的獨特性。
    十、 放進網路平台的視覺藝術作品永久保存且方便帶著走。
    十一、 讓視覺藝術作品成為學童家庭經驗之紀錄。
    十二、 結合數位視覺藝術學習,可以強化學習動機,突破個人背景的學習框架。
    十三、 立即性的呈現視覺藝術創作歷程,使學習者勇於持續學習。
    十四、 寓教於樂的方式,改變學習的習性。
    十五、 統整家庭教育的數位藝術創作,可增進親子交流與情誼。

    此外根據本研究結果,分別針對課程設計、教師教學以及學校行政三方
    面提出相關建議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 : 國小、智慧教室、數位教學、視覺藝術、藝術教育、家庭教育、生命教育


    An Action Research of Applying the Smart Classroom to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A Case Study of the Fourth Grade at Hua Long Elementary School
    in Dajia District of Taichung C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digital technology is extensively exploited. Therefore, digital learning has gained in popularity and facilitated diverse teaching methodologies in art education. This study applies the features of digital tools in the smart classroom to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hreefold:
    1. To investigate the significance and procedure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mart classroom to the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2. To examine students' learning responses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mart classroom to the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3. To offer reflection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mart classroom to the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By incorporating the students' family education into the research design,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principall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mart classroom to the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s, with study samples from 4th graders at Hua Long Elementary School, Dajia District, Taichung City. Key findings emerged from this action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smart classroom is an unconventional method of visual arts instruction.
    2. The smart classroom indicates the pathway to the flipped learning of visual arts.
    3. The smart classroom combines technology with digital instruction in a wa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temporary trend.
    4. Visual arts integrating the knowledge of multiple fields make teaching more lively and interesting.
    5.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digital learning in the smart class stimulates students' observation.
    6. The combination of life and study makes the home a classroom.
    7. The students' learning autonomies are strengthened and consequently their abilities to solve problems are improved.
    8. Students see the worl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learn how to make adjustments by themselves.
    9. The integral course of visual arts manifests the uniqueness of students' art works.
    10. The on-line visual art works are portable and easy to preserve permanently.
    11. The art works become the records on pupils' experiences of family life.
    12.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learning into visual arts can increase pupils' learning motivations and transcend the learning limitations of individual backgrounds.
    13. The instant demonstration of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visual arts encourages students to be lifelong learners.
    14. The combination of entertainment and education can change pupils' learning habits and manners.
    15. The integr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into digital art creation can foster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recommendations with regard to the curriculum design, the teaching guide and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are offered for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elementary school, digital teaching, smart classroom, visual arts, art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life educa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當代視覺藝術教育的趨勢與發展 13 第二節 智慧教室在視覺藝術教學的應用 28 第三節 視覺藝術的統整課程 33 第四節 相關研究 41 第三章 教學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5 第二節 研究工具 67 第三節 課程設計與教學 6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83 第四章 教學結果分析與檢討 89 第一節 問卷調查與課前學習單結果 90 第二節 「這是我家」單元研究結果 101 第三節  「家庭樂園」單元研究結果 126 第四節  「溫馨親情」單元研究結果 147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87 第一節 結論 187 第二節 建議 197 參考書目 203 一、中文書目 203 二、英文書目 210 三、網站資源 210 附錄 212 附錄一 第一單元「家庭樂園」之教學單元設計 212 附錄二 第二單元「家庭樂園」之教學單元設計 218 附錄三 第三單元「溫馨親情」之教學單元設計 222 附錄四 課前問卷 226 附錄五  課前學習單 227 附錄六 單元學習單 228 附錄七 學生學習心得自評表 230 附錄八 互評表 234 附錄九 教師教學省思日誌 236 附錄十 教師觀察評量表 237 附錄十一 給家長的一封信 238 附錄十三 家人的樣貌(五官拼貼圖)學生作品 242 附錄十四 「我們這個家」學生作品 244 附錄十五 家庭搖滾樂(手作不倒翁玩具)學生作品 246 附錄十六 學生學習單 248

    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目

    王淑慧(2014)。培養學生國際視野的交流路徑。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1),52-55。
    王翠英(2014)。運用智慧教室進行國小六年級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自然「永續家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朱必君(2014)。以視覺為基礎之智慧教室導播系統。中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朱紋羲(2014)。運用數位學習平台融入視覺藝術教學對國中生美感素養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育真(2003)。從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的課實施現況探討未來藝術教育的發展。載於國立新竹師範學院(主編),「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01-218)。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李家瑋(2014)。幼兒敵意歸因偏誤、情緒調節與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依玲(2006)。藝術與人文領域第二階段教科書音樂內容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靜儀、龔心怡、李文生(2014)。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頁 72-75。
    李宏彬(2005)。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中視覺藝術教育課程裡設計教育所占內容之比例與意義。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李娟瑩(2010)。高雄市公立國中教師使用「電子白板」教學之教學信念與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昇隆(2012)。探究教學法在智慧教室之應用-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沈倚帆(2014)。以融合式教學活動提升普通班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巫靜宜(2000)。比較網路教學與道統教學對學習效果之研究─以Word2000之教學為例。淡江大學訊息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振春(2009)。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清財(1986)。國中學生對學習態度之調查分析,輔導月刊, 022(005),0031-0036。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
    洪祺程(2009)。應用經典藝術風格色彩於產品色彩計畫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苡榛(2008)。南投縣信義鄉國小學生藝術學習態度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怡儒(2012)。彰化縣偏遠地區國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
    吳明城(2013)。智慧教室環境中實施協同式數位說故事以提升學習成效、資訊素養與人際溝通能力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高芝蘭(2009)。台南縣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震峰(2002)。藝術與人文建構式教學取向:超廣度與超深度,載於戴維揚(主編),新課程建構式教學理論與實踐:語文、藝術與人文、綜合活動,311-343,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09,培育旗艦公司之規劃分析報告,經濟部工業局。
    曾琦芳(2014)。iPad應用於國小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臺東縣三和國小為例。台東大學美術產業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周君倚、陸洛(201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系統使用態度-以成長需求為調節變項,資訊管理學報,21(1),83-106。
    徐慧穎(2013)。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網路課程之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探討研究。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馬詩淳(2013)。國中藝術與人文課程中的宗教藝術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雅薰(2013)。智慧教室於幼兒教育主題教學創新之探討。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芳菊(2008)。是誰偷走了孩子的專注力。親子天下,2,116-143。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順吉(2006)。澎湖縣國民小學視覺藝術課程實施現況與滿意度之調查研究。台南大學教管所課程與教學(澎湖)碩士班碩士論文。
    施信華(2001)。閱讀習慣養成策略。師說,156,28-34。
    湯志民(2012)。未來校園規劃的趨勢與發展。海峽兩岸教育政策論壇會議手冊,73-106。
    賴鑫城(199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高雄師大教育系碩士論文。
    黃于真(2013)。國中視覺藝術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教學效能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
    黃正瑋(2002)。以科技接受模型探討臺灣網際網路使用者對女性網站的認知與接受程度。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黃壬來(2003)。當前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改革的取向。美育雙月刊,133,39-42。
    黃壬來(2006)。國際視覺藝術教育趨勢,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6 全國藝術教育展」藝術教育專題研討會,台北市。
    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黃若茵(2015)。教師應用「SMART School」智慧教室的教學效能與使用意願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小為例。正修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炳煌(1999)。談課程統整:以九年一貫社會科課程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黃淑芬(2009)。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亞珍、張寶輝&韓雲霞(2014)。國內外智慧教室研究評論及展望。開放教育研究, 1,81-91。
    張春興&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德銳、丁一顧(1999)。情境領導理論及其在國小班級領導之應用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103-126。
    張德銳(1986)。臺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栢烟、許雯婷(2004)。視覺文化藝術教育內涵分析。台東大學教育學報
    , 15(1),245-264。
    張銘修(2013)。國中學生「影像。詩」視覺藝術課程對視覺藝術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成效之探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家琳(2010)。從當代藝術教育統整課程教學探討國小學童創造力表現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文娟(2010)。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惠蘭(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淑閔(2004)。「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行動研究—以國小四年級音樂課程為核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寇惠風(2013)。雲端校園:建構行動智慧教室、開啟華語文教學體質轉型──以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之推展為例。第八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ICICE)。
    梁瑞育(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對其藝術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趙珮涵(2014)。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音樂藝術自我效能、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于真(2013)。國中視覺藝術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教學效能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利(2004)。地方文化館運動:全球化的觀點。博物館學季刊,18(4),43-57。
    陳繪羽(2015)。逐格動畫融入國小視覺藝術課程之研究。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佳韻(2004)。台中市國小學童英語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維真(2006)。生命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育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秋(2001)。從數位藝術之世界潮流談台灣藝術教育之現代化,資訊科技與藝術教育國際學術暨實務研討會。中壢:元智大學。
    陳燕蓉(2008)。教育部終身學習網路教材(Web-Title)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月茹(2014)。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視覺藝術課程之學習成效-以平林國小為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妙菁(2015)。智慧教室於國小自然生活科技學習態度與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榮瑞(2002)。社區取向藝術教育統整課程設計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地區公共藝術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藝術教育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亞萍(2001)。國民小學九年一貫統整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以視覺藝術為核心之課程設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首伸(2013)。觸控式平板電腦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兒童繪圖學習成效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97-126。
    陳佩芬(2013)。運用行動載具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於八年級美術課之行動研究-以臺北市某都會型國中為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趙惠玲(2004)。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馮淑金(2008)。新移民子女視覺藝術態度之研究-以台北縣中和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游英文(2013)。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虎尾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單文經(民 81)。美國中小學課程的新猷-統整教育。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各國中小學課程的比較研究。145-174。台北:師大書苑。
    溫明麗(1997)。批判性思考教學,教育研究,55,頁49-54。
    鄒方淇(2007)。從審美關懷出發-資訊科技融入國中視覺藝術之教學行動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經濟部工業局(2009)。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培育旗艦公司之規劃分析報告。台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蔡錚云(2002)。視覺藝術的認知模式-梅洛龐蒂的現象學美學觀,視覺藝術(5),頁71-88。
    蔡孟君(2013)。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視覺藝術自我效能、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台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慧芳(2009)。後九年一貫視覺藝術教師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嘉義市八所國民中學為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蔡娟娟(2005)。台中市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影響子女視覺藝術學習相關因素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純佑(2013)。數位教材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學習成效比較。康寧大學數位應用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雅(2014)。資訊科技在教學上的應用。臺灣教育評論月刊,頁48-51。
    鄭瑞澤(1982)。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中國行為科學社。
    鄭增財(1995)。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潘佩妏(2015)。幼兒攻擊行為、社會技巧與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培英、黃利(2009)。幼兒行為問題之影響因素的研究,天津市教科院報,2009,4。
    劉宗彥(2015)。結合電子繪本與APP軟體應用於行動載具在國小三年級學童成語教學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屏東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 4,頁59-95。.
    劉恬妏(2003)。教師網路學習行為之觀點轉化歷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綠清(1980)。大學生國文態度之研究。教育學院學報,5,頁3-125。
    蕭淑娟(2015)。運用智慧教室結合PBL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月卿(2013)。資訊科技融入國中視覺藝術創新課程之研究。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景文(2012)。智慧教室環境中實施探究式數位說故事策略對關鍵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
    蘇振明(2000)。啟發孩子的美術潛能。台北:光佑文化。
    蘇芳儀、吳振岳(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教育教師教學現況調查研究。
    蘇圓圓(2009)。生命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課程對兒童生命意義感與人際關係之影響:以某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蘇芳儀(2008)。臺中市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領域視覺藝術教育教師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大葉大學設藝學院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明鳯(2014)。數位載具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以新竹市青草湖國小使用iPad為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英文書目

    Walker, S.R. (2003). Designing art curriculum with big ideas. Journal of AestheticEducation, 136.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三、網站資源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取自 http://www. edu. tw/files/site_content B, 10。
    張德厚(2010)。創造多元學習環境「未來教室」提升師生互動。中廣新聞網。取自http://tw.news.yahoo.com/。
    Schneider, R. (2010), Classroom of the future, Retrieved from http://spitzenpopper.blogspot.com/2010/07/ciassroom-of-future.html
    呂燕卿,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內涵與實務。取自
    https://goo.gl/reoPLZ
    郭慧中(2009)。2009數位學習產業現狀與產值調查分析。取自http://idp. teldap. tw/epaper/20100430/430
    經濟部,智慧教室推動現況與產業機會。取自http://www.epark.org.tw/epark_seminar/downloads/0503.pdf
    趙惠玲(2004),視覺文化藝術教育的過去。取自http://gnae.ntue.edu.tw/art_portal/images/artmouse/record/200410.doc
    江惜美(2012),應用TEAM Model智慧教室的閱讀教學策略。取自http://www.habook.com.tw/.../TEAM_Model_Smarter_Classroom_for_Readin
    張正奇(2008),影響壽險客戶網上投保意願之因素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第73期。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3/73-16.htm
    徐慧穎(2013)「視」「網」模的藝術—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網路課程之學習成效及態度探討。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11/A22.pdf
    經濟部工業局,2010年,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
    產業推動策略與補助方向。取自 www.epark.org.tw/images/20100330154346image_6.ppt
    黃博謙、林美容,拼圖式(Jigsaw (Jigsaw)合作學習於未來教室之應用,雲林國政56期。取自sys.ylc.edu.tw/~wupig/ylc56/pdf/2-5.pdf
    蕭靜娥(2004),視覺藝術課程單元設計-以「名畫走進校園」為例,數位藝術教育網路期刊。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journal/journal5/01.pdf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