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為閔
Chang Wei-min
論文名稱: 台海兩岸海豐客語之變異及其研究
On the dialectal variations in Haifeng Hakka
指導教授: 羅肇錦
Lo Seo-gim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6
中文關鍵詞: 客家語海豐話海陸腔語言接觸粵台片新惠小片嘉應小片海豐客家
外文關鍵詞: Hakka dialect, Hailect dialect, Hai-Lu dialect, Language contact, Languages of Guangdong-Taiwan banding, language of Sinhui slice, language of Jajin slice, Haifeng Hakka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台灣客語「海豐話」與「海陸腔」之間是否存差異,是本文所要探討的目的。就「海豐話」於中國廣東海豐一地的定義而言,指的是當地的海陸豐閩方言,而非台灣所認知的客方言。
    台灣客語於客方言當中的歸類,《中國語言地圖集》將之歸類為「粵台片」當中的『嘉應小片』。此種分法似乎有不妥之處,在於台灣客語移民雖泰半來自廣東嘉應地區,卻未顧及來自『新惠小片』的海陸豐移民。
    本文調查的地點包含兩岸四個縣份,除了廣東海豐之外,大陸地區尚有其鄰近的惠東、紫金,以求在共時性當中,其語言接觸的可能性。台灣則是以新竹張屋(祖原地為海豐平東鎮)作為探討的對象;另外在前言當中的研究動機所談及苗栗的「海豐話」,其真實來源並非僅限廣東海豐。
    在論文的結構中,以「語音」、「詞彙」、「語法」,做為比較兩岸祖源皆為海豐的客語次方言,在歷經數百年之久的前提下,產生何種的改變。而在篇章當中,首章為「序論」,包含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目的、文獻回顧、海陸豐客家語『半山客』。第二章為「海豐客語及其北片語音系統」,除了海豐一地之外,尚且顧及其北部的惠東、紫金,所可能帶給海豐客語的影響。第三章為「海豐客語之歷時音韻演變」,主要是與《廣韻》相比較,以求歷時性的改變。第四章為「兩岸海豐客語的語音現象考察」,從『聲母』、「韻母」、「聲調」三方面來做詮釋。第五章為「兩岸海豐客語之詞彙差異」,以《漢語方言詞彙》作為比較的底本。第六章為「兩岸海豐客語之語法差異」,以《客語語法》、《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作為例句取材的根本。第七章則為「結論」,綜合語音、詞彙、語法的結論。


    The survey purpose for this essay/thesis is to discuss whether if there’s any difference between ‘Haifeng Hakka’ and ‘Hailu Hakka’ of Taiwan. ' Haifeng Hakka ' on one definition of place but speech, Guangdong of China, mean the local dialect of Min dialect, but not the cognitive Hakka dialect in Taiwan.
    Hakka dialect of Taiwan, on Hakka sorting out among the dialect, " Hit mandarin speech atlas " make sort out for ' dialect of Guangdong-Taiwan banding ' in the middle it "dialect of Jiajin slice ". This kind of law seems that there are improper places, lie in language of Taiwan Hakka immigrant although almost come from Guangdong to be good to in conformity with area, is it come from immigrant of Lufeng & Haifeng on " dialect of Sinhui slice "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place that this text investigates includes four countys , except Haifeng of Guangdong, continent area have neighbouring Huidong, Zijin, in order to sex altogether, possibility that its language contacts. Taiwan is with a room of Hsinchu ( Grandfather's where it is is the Pindong of Haifeng ) As the target probing into it; the words of ' Haifeng Hakka ' of Miaoli that the research motive in the preface refers to in addition, its true source does not only restrict the Haifeng Hakka of Guangdong.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I compare the Hakka-sub-dialect of that both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sourced from Haifeng Hakka dialect with ' the pronunciation ', ' the vocabulary ', ' the grammar ' on the premise of going through several hundred years. In the chapter, the first chapter is ' the theory of the preface ', include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research purpose, document reviewing, Pan-San-Hak of Lufeng & Haifeng " . Chapter two ' the Haifeng Hakka dialect and north phrase sound system ', except abundant outside the first place in the Haifeng, Huidong, Zijin of taking care of and north, may bring the influence of Haifeng Hakka. Chapter three in order that ' the harmonious sounds of lasting of the Haifeng Hakka develop ', mainly compare with " Guang Jun ", in order to change of person who lasting. Chapter four for ' Haifeng Hakka pronunciation phenomenon of dialect, investigate ', from " initial consonant ", ' simple or compound vowel of a Chinese syllable ', ' tone ' three parts to annotate. Chapter five ' Haifeng Hakka vocabulary difference of dialect, ', regard " Chinese dialect vocabulary " as the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 compared. Chapter six ' Haifeng Hakka grammar difference of language ', with " The grammar of Hakka ", " Chinese dialect grammar investigate manual " as base that example sentence draw materials ". Chapter seven is ' the conclusion ', comprehensive pronunci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e vocabulary, grammar.

    目錄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及探討 7 第四節 海陸豐客家與「半山客」 13 第五節 海豐、紫金、惠東、新竹概況 16 第二章 海豐客語及其北片語音系統 30 第一節 海豐客語區之語音系統 30 第二節 惠東高潭語音系統 37 第三節 紫金蘇區語音系統 44 第四節 新竹海豐客話之語音系統 51 第三章 海豐客語之歷時音韻演變 57 第一節 海豐客語與中古音之對應關係 57 第二節 海豐北片客語比較 90 第四章 兩岸海豐客語之語音現象考察 147 第一節 聲母部份 147 第二節 韻母部份 154 第三節 聲調部份 165 第五章 兩岸海豐客語之詞彙差異 171 第一節 兩岸海豐客話與粵東方言詞彙比較 171 第二節 兩岸海豐客話之詞彙變異 194 第六章 兩岸海豐客語之語法差異 198 第一節 副詞差異 198 第二節 介詞差異 205 第三節 連詞差異 207 第四節 助詞差異 209 第七章 結論 214 附錄一 海豐客語同音字表 216 附錄二 故事及歌謠標音舉例 270 附錄三 兩岸方言調查聲譜圖 292 參考文獻 320 目次 圖1 汕尾市全圖 6 圖2 苗栗縣語言分布圖 6 圖3 新竹縣行政區圖 17 圖4 海豐縣行政區圖 20 圖5 惠東縣行政區圖 24 圖6 紫金縣行政區圖 29 圖7 海豐北片地理示意圖 90 表1海豐客語聲母與中古音對照表 57 表2惠東高潭聲母與中古音對照表 104 表3紫金蘇區聲母與中古音對照表 105 表4海豐客語中古歷時聲調表 171 附1故事(新竹‧新埔) 270 附2 故事(海豐‧黃羌) 272 附3 故事(海豐‧平東) 274 附4 故事(海豐‧西坑) 276 附5 海豐歌謠(新竹新埔) 278 附6 海豐歌謠(海豐黃羌) 279 附7 海豐歌謠(海豐平東) 280 附8 海豐歌謠(海風西坑) 281 附9 故事(惠東高潭) 282 附10 故事(紫金蘇區) 284 附11 惠東故事 286 附12 惠東歌謠 288 附13 歌謠(惠州‧惠東) 289 附14 歌謠(河源‧紫金) 290

    參考資料
    (一) 專書
    S.H.SCHAANK 1897《LOEH-FOENG-DIALECT》,影本。
    楊時逢 1957《台灣桃園客家方言》,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清)王之正、沈展才 1966《陸豐縣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清)于卜熊 1967《海豐縣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清)劉溎年修;鄧掄斌等纂 1967《廣東省惠州府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黃旺成 1976《台灣省新竹縣志(一)》,新竹市:新竹縣政府。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1981《方言調查字表》,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光政 1983《廣韻四聲相承韻系聯之探討》,台北市:學海出版社。
    黃旺成、郭輝 1983《新竹縣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羅肇錦 1984《客語語法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 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
    出版社。
    羅肇錦 1988《客語語法》,台北市:台灣學生出版。
    中原週刊社客家文化學術研究會 1992《客話辭典》,苗栗縣:台灣客家中原週刊
    五華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1《五華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竺家寧 1992《聲韻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如龍、張雙慶 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肇錦 1993《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市:台源出版社。
    揭陽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3《揭陽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李新魁 1994《廣東的方言》,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戴慶廈 1994《語言和民族》,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謝凍元 1994《客家話北方話對照辭典》,瀋陽:遼寧大學。
    紫金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4《紫金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張維耿 1995《客家話辭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羅美珍、鄧小華 1995《客家方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志海 1995《海豐方言》,汕尾市:德宏民族出版社。
    普寧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5《普寧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林倫倫、陳小楓 1996《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楊必勝、潘家懿、陳建民 1996《廣東海豐方言》,北京:語文出版社。
    古國順 1997《台灣客家話記音訓練教材》 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
    楊政男等編撰 1998《客語字音詞典》,台北市:台灣書店。
    吳守禮 1997《福客方言綜誌》,台北市:作者自行發行。
    劉鎮發 1997《客語拼音字彙》,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馮春田 等 1997《王力語言學詞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王力 1998《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陳其光 1998《語言調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董同龢 1998《漢語音韻學》,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黃雪貞 1998《梅縣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謝留文 1998《于都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傅懋勣 1998《論民族語言調查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李如龍 1999《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涂春景 1999《罷免霸王:客話正音手冊》,臺北市:作者自行發行。
    藍小玲 1999《閩西客家方言》,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肇錦 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羅志海 2000《海豐方言詞典》,新疆省:新疆人民出版社。
    鍾榮富 2001《台灣客家話導論(上)、(下)》,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
    古國順、何石松、劉醇鑫編著 2002《客語發音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何石松,劉醇鑫主編 2002《現代客語詞彙彙編》,台北市:台北市客家事務委
    員會。
    黃伯榮 2001《漢語方言語法調查手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詹伯慧 2001《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劉綸鑫 2001《江西客家方言概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李如龍 2001《漢語方言學》 北京:高等教育
    2001 李如龍 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 廈門:廈門大學
    林慶勳、竺家寧 2002《古音學入門》,台北市:學生出版社。
    侯精一 2002《現代漢語方言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馬重奇 2002《閩台方言的源流與嬗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謝重光 2002《畲族與客家福佬關係史略》,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董紹克 2002《漢語方言詞匯差異比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周長楫 2002《廈門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張光宇 2003《閩客方言史搞》,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陳玉英等編輯 2003《客語大不同》台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詹益雲 2003《海陸客語字典》,新竹縣:作者自行發行。
    龔萬灶 2003《客話實用手冊》,苗栗縣:作者自行發行。
    賀登崧 著,石汝杰、岩田禮 譯 2003《漢語方言地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
    愛德華‧薩丕爾 2003《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如龍 2003《漢語方言的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袁家驊 2003《漢語方言概要》,北京:語文出版社。
    謝留文 2003《客家方言語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白宛如 2003《廣州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惠東縣志編輯委員會 1995《惠東縣志》,北京:中華書局。
    辛世彪 2004《東南方言聲調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游汝杰 2004《漢語方言學教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羅美珍 等 2004《客家話通用詞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游汝杰、鄒嘉彥 2004《社會語言學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何大安 2004《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古國順等 2005《台灣客語概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鐘榮富 2005《臺灣客家語音導論》,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行政院客委會 2005《客家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初級(海陸版)》,台北市:客
    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委會 2005《客家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初級(四縣版)》,台北市:客
    家委員會。
    王福堂 2005《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詹益雲 2005《海陸客語句型練習》,新竹縣:作者自行發行。
    張惠英 2005《語言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北京:民族出版社。
    劉澤民 2005《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甘肅:甘肅民族出版社。
    翟時雨 2005《漢語方言學》,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饒秉才 等 2005《廣州話、客家話、潮汕話與普通話對照詞典》,廣州:廣東人
    民出版社。
    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研室 2005《漢語方言詞匯》,北京:語文出版社。
    羅安源 2005《發音語音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海豐縣志編輯委員會 2005《海豐縣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汪昌衍 2006《客家方言》,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周振鶴、游汝杰 2006《方言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班弨 2006《論漢語中的台語底層》,北京:民族出版社。
    法蘭克‧布萊爾 著 盧岱 譯 2006《語言調查精義》,北京:民族出版社。
    行政院客委會 2007《客家語能力認證基本詞彙─初級(饒平版)》,台北市:客
    家委員會。

    (二) 單篇期刊論文
    丁邦新 1982〈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收入於《清華學報》。
    潘嘉懿 1994〈海豐話形容詞的生動形式〉,收入於《語文研究》1。
    周日健 1994〈廣東省惠東客家方言的語綴〉,收入於《方言》2。
    黃雪貞 1994〈客家方言的詞匯和語法特點〉,收入於《方言》4。
    林倫倫 1994〈廣東揭西縣方音研究〉,收入於《汕頭大學學報》10-3。
    林倫倫、謝立群 1995〈海豐話與汕頭話詞匯差異說略〉,收入於《韓山師範學
    院學報》1。
    朱柄玉 1996〈五華客家話的連讀音變〉,收入於《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1。
    潘嘉懿 1996〈海豐方言三十年來的演變〉,收入於《方言》4。
    魏宇文 1997〈五華方言同音字匯〉,收入於《方言》3。
    劉若雲 1997〈惠州方言的助詞〉,收入於《中山大學學報論叢》4。
    嚴修鴻 1998〈客家話人稱代詞單數“領格”的語源〉,收入於《語文研究》1。
    羅肇錦 1998〈客話本字線索與非本字思索〉,收入於《國文學誌》2。
    潘嘉懿 1999〈海豐福佬話裡的“仔”尾〉,收入於《汕頭大學學報》3。
    吳中杰 1999〈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閩客語的互動:以聲母層次為例〉,收入於《臺灣源流》13。
    吳中杰 1999〈從歷史跟比較的觀點來看客語韻母的動向:以臺灣為例〉,收入於《聲韻論叢》8。
    古國順 1999〈客語狀聲詞探析〉,收入於《應用語文學報》1。
    張光宇 1999〈東南方言關係綜論〉,收入於《方言》1。
    潘家懿 1999〈廣東南塘客家話的歷史演變〉,收入於《方言》3。
    羅肇錦 2000〈梅縣話是粵化客語〉,收入於《國文學志》4。
    潘嘉懿 2000〈惠東縣方言述略〉,收入於《惠州大學學報》1。
    潘嘉懿 2000〈海陸豐客家話與台灣“海陸客”〉,收入於《汕頭大學學報》16-2。
    練春招 2000〈從詞匯看客家方言与粵方言的關系〉,收入於《華南師範大學學
    報》3。
    甘于恩、邵慧君 2000〈試論客家方言對粵語語音的影響〉,收入於《暨南學報》
    5。
    陳子祺 2000〈新竹縣海陸腔客語之研究-上-〉,收入於《新竹文獻》1。
    陳子祺 2000〈新竹縣海陸腔客語之研究-下-〉,收入於《新竹文獻》2。
    徐貴榮 2000〈效、流二攝在臺灣四縣、海陸客語的對應分析〉,收入於《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2。
    鍾榮富 2000〈客家話的疑問句〉,收入於《漢學研究》18:=36。
    張光宇 2001〈客家與山哈〉,收入於《中國語文研究》1。
    江俊龍 2001〈臺灣東勢客家話的派生詞研究〉,收入於《臺灣源流》21。
    嚴修鴻 2001〈客家方言与周邊方言的關系詞〉,收入於《汕頭大學學報》4。
    古國順 2001〈客語用字待考錄〉,收入於《應用語文學報》3。
    彭盛星 2001〈臺灣的五華客話〉,收入於《苗栗文獻》2=16。
    張光宇 2001〈論客家原義〉,收入於《客家文化研究通訊》4。
    羅肇錦 2002〈試論廣東客家的源與變〉,收入於《聲韻學論叢》12:229-246。
    溫昌衍 2002〈從外區罕見詞看客家方言的“山話”特性〉,收入於《嘉應大學學
    報》1。
    呂嵩雁 2002〈「客英大辭典」的客語音韻特點〉,收入於《花蓮師院學報》14。
    古國順 2002〈客語的詞彙特色〉,收入於《北市師院語文學刊》6。
    古國順 2002〈客家用字待考續錄〉,收入於《應用語文學報》4。
    江敏華 2002〈東勢客家話的重疊結構與變調〉,收入於《語言暨語言學》3:3。
    陳秀琪 2002〈中古精莊知章母在客語的演變〉,收入於《第四屆客方言研討會
    論文集》。
    劉若雲 2003〈惠州話形容詞的重疊式〉,收入於《中山大學學報》2-43。
    劉若雲 2003〈惠州話詞內屈折變化形式芻議〉,收入於《語言研究》23-2。
    溫昌衍、溫美姬 2003〈廣東客家方言的源與流〉,收入於《嘉應大學學報》5。
    鄧曉華、王士元 2003〈古閩、客方言來源以及層次問題〉,收入於《古漢語研
    究》2。
    黃有富 2003〈臺灣海陸腔客家話入聲字說略〉,收入於《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
    5.
    鄧盛有 2003〈從新竹縣的「四海話」探究客語的語言接觸現象〉,收入於《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5。
    嚴修鴻 2004〈客家話匣母讀同群母的歷史層次〉,收入於《汕頭大學學報》1。
    詹伯慧、劉鎮發 2004〈廣東饒平上饒客家話的兩字連讀變調〉,收入於《方言》3。
    呂嵩雁 2004〈臺灣客家話的語言接觸現象〉,收入於《花蓮師院學報》18。
    賴文英 2004〈客方言中的委婉語--以新屋鄉豐順客話為例〉,收入於《語文與
    國際研究》1。
    曹逢輔 2004〈從兩岸三地的比較看東勢大埔客家話的特殊35/55調的性質與來
    源〉,收入於《漢學研究》2005.06。
    呂嵩雁 2005〈《陸豐》方言的語言演變〉,收入於《花蓮教育大學學報:綜合類》
    21.
    邱湘雲 2005〈海陸客家話詞彙、句法特色舉隅〉,收入於《臺灣語言與語文教
    育》6。
    張素玲 2005〈關西客家話混同關係之初探〉,收入於《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6。
    彭欽清 2005〈客英大辭典〉海陸成份初探,收入於《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6。
    黃瑞蓮 2005〈臺灣海陸客語烹飪詞彙語義與構詞分析〉,收入於《臺灣語言與
    語文教育》6。
    賴文英 2005〈客語「吂」與「有」結合之任意性與制約性研究〉,收入於《臺
    灣語言與語文教育》6。
    羅杰瑞 著,陳秀琪譯 2006〈從音韻看漢語方言〉,收入於〈方言〉1。
    羅肇錦 2006〈客語源起於南方的語言論證〉,收入於《語言暨語言學》7:2。
    項夢冰 2006〈客家話的界定及客贛方言的分合〉,收入於《語言暨語言學》7:
    2。
    鍾榮富 2006〈四海客家話形成的規律與方向〉,收入於《語言暨語言學》7:2。
    陳秀琪 2006〈語言接觸下的方言變遷--以臺灣的詔安客家話為例〉,收入於《語
    言暨語言學》7:2。
    江敏華 2006〈東勢客家話「同」與「分」的語法特徵及二者之間的關係〉,收
    入於《語言暨語言學》7:2。
    張光宇 2006〈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收入於《中國語文》4。
    鄧曉華 2006〈論客家話的來源——兼論客畬關系〉,收入於《雲南民族大學學
    4。
    陳曉錦 2006〈泰國曼谷半山客話上聲讀如去聲析〉,收入於〈中國語文〉5。
    盧彥杰 2006〈記錄一種客家話:《LOEH-FOENG-DIALECT》(客語陸豐方言)
    的語言特色〉,收入於《語文學報》13。
    張光宇 2007〈論“深攝結構”及相關問題〉,收入於《語言研究》27-1。

    (三) 學位論文
    江敏華 1998《台中縣東勢客語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呂嵩雁 1999《閩西客話音韻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盧彥杰 1999《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子祺 2000《新竹海陸客家話音韻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盛有 2000《台灣四海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黃有富 2001《海陸客家話去聲調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琪 2001《台灣漳州客家話的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俊龍 2003《兩岸大埔客家話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中杰 2004《畬族語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賴文英 2004《新屋呂屋豐順腔客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及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盛星 2004《台灣五華(長樂)客家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
    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仲森 2005《台灣苗栗與廣東興寧客家話比較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
    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心怡 2005《廣東袁屋圍粵語調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彭秀媛 2006《台灣客家語副詞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湘雲 2006《海陸客家話和閩南語構詞對比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
    系論文。
    徐煥昇 2007《台灣苗栗通霄客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嘉明 2007《海陸客語語氣詞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所碩士論文。
    朱心怡 2007《新竹「饒平」與「海陸」客話音韻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
    文所碩士論文。
    黃惠珍 2008《印尼山口洋客家話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所碩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