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欣諭 Shie, Shin-Yu |
---|---|
論文名稱: |
風頭水尾:線西鄉居民與工業區同在之圖像 The Limelight and the Tail End:The Image of Being Together between Xianxi Township Residents and the Industrial Zone |
指導教授: |
林浩立
Lin, Hao-Li |
口試委員: |
劉柳書琴
Liu, Liu Shu-Qin 謝一誼 Hsieh, I-Yi 陳炯志 Chen, Chiung-Chi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4 |
中文關鍵詞: | 彰濱工業區 、線西鄉 、環境意識 、環保運動 、民族誌 |
外文關鍵詞: | Changbin Industrial Zone, Xianxi Township,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Movement, Ethnography |
相關次數: | 點閱:3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談到石化工業區與汙染問題,大部分的人會直覺聯想到高雄後勁五輕、雲林麥寮六輕,但對於位於彰化縣的彰濱工業區的建設與影響了解不多。彰濱工業區包含線西、崙尾、鹿港三大區塊,其中位於劃設範圍內的線西鄉,又因人口少、意見常不受重視。近幾個月以來,彰化縣晶鼎焚化爐的興建以及廢棄物排放的問題,重新讓此區的污染問題浮上社區檯面。因此,本文擬以彰化縣線西鄉鄉民作為案例,藉由訪談線西鄉不同世代的當地人,描繪鄉民的生活圖像,並透過田野調查,搭配歷史性的脈絡進行整理,探析線西鄉居民的環境意識及對於當地的認同與想像。綜觀整個台灣,有類似環境議題的應不只線西鄉,雖然經濟利益與汙染的衝突對立不斷上演,卻因為錯綜複雜的考量往往只能擱置。
本文希望透過線西鄉民族誌的方式,重新梳理當地人與環境的關係,並扣連筆者的核心關懷:其一,位於工業區的線西鄉與其他工業區對於環境意識的認知有何差異;其二、從鄉民話語的表述進一步分析環保行動背後的可能阻礙;其三,分析台灣社區面臨相似困境的共同特質,進而思考環保意識與行動的侷限性。
When discussing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zones and pollution issues,most people instinctively think of Kaohsiung's Houjing and Yunlin's Mailiao.However,there is less awarenes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acts of the Zhangbin Industrial Zone located in Changhua County.The Zhangbin Industrial Zone includes three main areas:Xianshi, Lunwei,and Lugang. Among them,Xianshi Township, which is within the designated area,often sees its population overlooked and opinions disregarded due to its smaller size. In recent months,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anghua County Jinding incineration plant and waste emissions have brought the pollution issues in this area back into the community spotlight.
Therefore, this thesis aims to use the residents of Xianshi Township in Changhua County as a case study.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local people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it seeks to portray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residents, and through fieldwork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context, to explore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Xianshi residents as well as their identific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the locality. Overall, similar environmental issues are not limited to Xianshi Township in Taiwan. Although the conflict between economic interests and pollution continues to play out, the complexities of various considerations often lead to these issues being set aside.
This thesis hopes to revisi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an ethnographic study of Xianshi Township, connecting to the author's core concerns: first, what differences exist i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etween Xianshi Township, located in the industrial zone, and other industrial areas; second, to further analyze potential obstacles behi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s based on the discourse of the residents; and third, to examine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faced by Taiwan's communities in similar predicaments, thus reflecting on the limitations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actions.
(一)書籍類
Cole, J. Michael (2015)。《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台灣公民運動的
調查性報導》(李明,陳雅馨,劉燕玉譯)。臺北:商周出版社。
Smith,Ted, David Allan Sonnenfeld, and David N.Pellow (2014)。《挑戰
晶片:全球電子業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地球公民基金會譯)。臺北:群學出版
社。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灣環境運動的研究》。臺北:群學出版社。
呂銀山(1944)。《台灣的天氣》。臺北:聯經出版社。
康舒雅(2024)。《留下來的人:偏鄉高齡者的生命紀事》。臺北:游擊文化出版 社。
楊弘任(2014)。《社區如何動起來?:黑珍珠之鄉的派系、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增訂版)》。臺北:群學出版社。
蘇佳善(2022)。《非暴力抗爭:1977–2019臺灣社會運動》。臺北:獨立作家。
(二)期刊與雜誌類
王維菁、馬綺韓、陳釗偉(2013)。〈網際網路時代的社會運動:以台灣環境運
動組織為例〉。《資訊社會研究期刊》,25,頁1-22。
何明修(2001)。〈台灣環境運動的開端: 專家學者, 黨外, 草根(1980-
1986)〉。《台灣社會學期刊》,2,頁97-162。
何明修(2007)。〈公民社會的限制—台灣環境政治中的結社藝術〉。《臺灣民
主季刊》,4,頁33-65。
何明修(2010)。〈從污染受害者到環境巡守者:大寮空污事件之後的社區參
與〉。《公共行政學報》,35,頁119-141。
呂欣怡(2009)。〈地方意識與環境運動:高雄後勁的個案研究〉。《考古人類
學刊》,70,頁 47-77。
呂欣怡(2016)。〈土地、社群、信仰:解析俗民環境論述〉。《科技、醫療與
社會期刊》,22,頁63-108。
李丁讚、林文源( 2003)。〈社會力的轉化:台灣環保抗爭的組織技術〉。《台
灣社會研究季刊》,52,頁 57–119。
林益仁(2004)。〈環境實踐的「全球」與「在地」辯證:以法鼓山的「環保」
論述爲例〉。《臺灣社會研究》,55,頁1-46。
林鴻揚(2019)。《地方如何動不起來?六輕的科學戰爭與麥寮人的信任地理
學》。《地理學報》,93,頁35-80。
姚祥瑞(2000)。〈美濃水庫執行個案與環保團體互動探討:以政策內容因素及
環保運動理論探討〉。《中國地方自治期刊》,53,頁9-39。
徐世榮(1995)。〈試論科技在地方環保抗爭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後勁反五
輕抗爭爲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8,頁125–152。
許雅斐、葉穎超(2004)。〈抗爭下的環境“異議”:大林反焚化爐事件分
析〉。《政策研究學報》,5,頁145-199。
曾華璧(2006)。〈1990年代南瀛地區保育運動的初步察考〉。《思與言》,44,頁89-131。
廖昱凱、簡旭伸(2019)。《量體流動與風的時空政治─以大林蒲的空氣污染為
例》。《台灣人類學期刊》,19,頁147-188。
潘惠伶(2007)。《台灣反核四運動歷程之政治分析》。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學位論文(未出版)。
蔡晏霖(2014)。〈農作為方法:「以農為本」的抵抗政治〉。《文化研究期
刊》,18,頁217-226。
(三)網路資料
社團法人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2013)。〈國光石化〉。
https://cepu49.webnode.tw/issues/kuokuang/。點閱日期:2023年2月15日。
環境資訊中心(2023)。〈大風起!旋轉葉片下的人與鳥 彰化海岸的風機難題〉。
https://e-info.org.tw/node/236113。點閱日期:2023年2月15日
國家圖書館(1961)。〈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點閱日期:2022年6月19日
(四)其他
彰化線西鄉公所(2000)。《線西鄉農業沿革暨服手冊》。
線西鄉農會(2008)。〈線農會刊〉創刊號第一版。
線西鄉農會(2009)。〈線農會刊〉第二期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