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夢潔
Peng Meng Chieh
論文名稱: 湧動生命的活泉―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同儕衝突問題影響之探討
Influence of life education program on peer conflict issue in an 8th junior-high class
指導教授: 陳惠邦 博士
陳錫琦 博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行動研究生命教育同儕衝突
外文關鍵詞: Action Research, Life Education, Peer Conflict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方法,旨在探究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同儕衝突問題之影響。針對研究問題有三個研究目的:第一是瞭解研究對象(二年甲班)同儕衝突的原因,第二是探討生命教育課程對同儕衝突問題之影響,第三是探討教師在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中,生命教育之專業成長與反思能力提昇情形。
    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壹、關於二年甲班的衝突原因
    一、同儕衝突肇因於特殊人物的性格弱點
    二、同儕衝突起於雙方認知之不當歸因
    三、同儕衝突擴大於意見領袖的煽動
    四、同儕衝突惡化於特殊事件之不當處理
    貳、關於生命教育課程對於同儕衝突的影響
    一、個別談話對於同儕衝突問題之影響
    (一)師生的良好互動基礎使同儕衝突解決成效明顯
    (二)教師對於生命教育的情意經營能夠改善學生的相處情形
    (三)生命教育課程能改善師生關係
    (四)生命教育透過個別談話,能夠有效的解決同儕衝突
    二、正式課程對於同儕問題之影響
    (一)學生的人我關係認知情形深受課程內容與教師教學的影響
    (二)學生的同儕氣氛有所改善
    (三)正式課程改善同儕衝突的內在情意部分效果不顯著
    參、關於教師生命教育專業成長與反思能力之提升
    一、教師藉由參與課程的研發與設計而能提升專業能力
    (一)對於生命教育有一完整且透徹的認識
    (二)對於生命教育的學科內涵懂得如何粹取、應用
    (三)比以往更能掌握生命教育的教學策略與技巧
    (四)生命教育的專業精神與熱誠有所提昇
    二、教師在生命教育上反思能力的提升情形
    (一)建立教師生命教育的專業十分重要
    (二)生命教育實施需要探求並觀察其影響深度
    (三)以行動研究進行生命教育的教學是一可行的方式
    (四)生命教育必須重視生活的經營
    (五)現有的生命教育教材不一定能夠符合學生所需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後續研究之建議。

    關鍵詞:行動研究、生命教育、同儕衝突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by means of action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life education program on peer conflict issue. This study took a class of 8th grad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1. The causes of peer conflict.
    2. The influence of life education program on peer conflict issue.
    3. The progress on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he reflection ability for the teachers who teach life education.

    Following is a summary of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I. Causes of peer conflict
    1. Peer conflict is due to the weaknesses in the personality of involved persons.
    2. Peer conflict starts from both sides' wrong cognition.
    3. Peer conflict is intensified by the instigation of the group leader.
    4. Peer conflict worsens if the dispute is dealt with improperly by teachers.

    II. The influence of life education program on peer conflict issue
    1. The influence of private talk on peer conflict issue
    (1) A friendly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s positive impact on resolving the peer conflict.
    (2) A teacher can make students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better through life education program.
    (3) Life education program can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4) Private talk in life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resolve the peer conflict.
    2. The influence of formal classroom teaching on peer conflict issue
    (1)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program and teaching deeply affects students’ cogni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2) The life education program improv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tudents.
    (3) It is not very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inner affection by means of life education program.
    III. The progress on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the reflection ability for the teachers who teach life education
    1. A teacher can develop his/her own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by participating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the life education program
    (1) Having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life education.
    (2) Knowing how to design the content of life educ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3) Improving teaching strategy and tactics for life education.
    (4) Inspiring the enthusiasm for life education.
    2. The enhancement of a teacher’s reflection ability
    (1)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eachers to build up the life education profession.
    (2) A teacher must understand and observe the effects from the life education program.
    (3) It is feasible to carry out the life education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4) A teacher should apply the spirit of life education when interacts with students.
    (5) The existing teaching material of life education may not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Based on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ome advices are provided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Life Education, Action Research, Peer Conflict

    目 次 第一章 我為何要研究生命教育…………………………………… 1 第一節 與孩子們的相遇…………………………………………… 1 第二節 令人遺憾的校園生態……………………………………… 6 第三節 這份研究中的責任………………………………………… 8 第四節 這份研究中的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遊走於文獻之間…………………………………………… 11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緣起與發展…………………………………… 11 第二節 生命教育的意義…………………………………………… 15 第三節 生命教育的內涵…………………………………………… 16 第四節 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19 第五節  生命教育的相關研究……………………………………… 24 第六節 同儕衝突的相關理論……………………………………… 26 第三章 建構研究的藍圖…………………………………………… 37 第一節 呼吸海風的孩子…………………………………………… 37 第二節 黑暗中摸索的第一年……………………………………… 38 第三節 遇見二年甲班……………………………………………… 38 第四節 走入行動研究中…………………………………………… 44 第五節 資料從何而來……………………………………………… 45 第六節 資料的分析………………………………………………… 48 第七節 課程設計與實施…………………………………………… 49 第四章 行動之歷程………………………………………………… 54 第一節 衝突從何而來……………………………………………… 54 第二節 課程外的努力―個別談話…………………………………… 65 第三節 進入課程中的行動………………………………………… 74 第五章 回首研究之途……………………………………………… 100 第一節 二年甲班同儕衝突原因之探討…………………………… 100 第二節 生命教育課程對同儕衝突問題之影響…………………… 104 第三節 教師生命教育專業成長與反思能力提升情形…………… 117 第六章 對於生命教育的領悟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中的領悟……………………………………………… 121 第二節 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128 後記—仍要前行………………………………………………………… 133 參考文獻………………………………………………………………… 134 附錄 附錄一 生命教育相關碩士論文整理……………………………… 141 附錄二 教學資料收集一覽表……………………………………… 148 附錄三 教案設計―單元一 你我大不同…………………………… 149 單元二 向你介紹我………………………………………………… 151 單元三 拼圖大考驗………………………………………………… 153 單元四 你是我的好伙伴…………………………………………… 155 附錄四 相關學習單與問卷―No.1語句完成測驗…………………… 157 No.2我的成長心事………………………………………………… 160 No.3發現小故事…………………………………………………… 162 No.4但願你懂我的心……………………………………………… 163 No.5拼圖大合作學習單 ………………………………………… 164 No.6拼圖大合作之動物拼圖……………………………………… 165 No.7你是我的好伙伴學習單……………………………………… 168 No.8靠近你的心…………………………………………………… 169 附錄五 教案文章―士兵的故事…………………………………… 170 圖 表 目 次 圖2-1 衝突處理之策略圖……………………………………………………33 圖3-1 二年甲班關係圖………………………………………………………40 圖3-2 二年甲班互動圖………………………………………………………40 圖3-3 及時通事件衝突情形圖………………………………………………41 圖3-4 咪、小花衝突情形圖…………………………………………………42 圖3-5 本研究之三角檢驗圖…………………………………………………49 圖4-1 思思、小咪、阿哲與全班同學衝突現況圖…………………………58 圖5-1 研究流程圖 …………………………………………………………101 表3-1 資料整理分類表………………………………………………………48 表3-2 能力指標與課程目標對照表…………………………………………52 表4-1 同儕衝突原因與能力指標對照表……………………………………64 表5-1 單元教學目標達成情形一覽表 ……………………………………106

    參考文獻
    毛淑芳(2003)。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王文科(1990)。課程論。台北:五南。
    王玉(2002)。死亡教育方案對國中喪親學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1。
    何秀珠(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實施之省思-從國小全校性「護蛋活動」談起。研習資訊,19(5),80-87。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文化。
    吳淳肅、侯南隆(1999)。國中教師對生命教育、生死教育、死亡教育課程實施看法之探討。生命教育課程規畫研討會會議手冊,71-96,南華大學。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全人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3,76-77。
    吳瓊洳(1997)。國中學生次及文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介至(2001)。青少年同儕衝突之問題分析。中等教育,52(6),172-185。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英瑄(2002)。衝突情境中的幼兒社會互動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惠賢、楊國強(2002)。自殺不是「個人」問題-從自殺行為反思香港生命教育的推行。香港教育通訊,1,1-4。
    林吉基(1998)。生命教育的內涵與目的。收錄於臺灣省高級中學生命教育推廣研習會手冊。台南:善化高中。
    林佳慧(2002)。國民中學生命價值教學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和、連廷嘉(2001)。高中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建構暨輔導效果行動研究。屏中學報,9,75-93
    林治平(1996)。中原大學實施全人教育之理念與實踐之研究。載於林治平(主編),全人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35。台北:市立圖書館
    林思伶(2000)。生命教育課程方法與成果調查研究。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45-182。臺北縣:輔仁大學。
    林瑞明(2002)。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課程意見調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維姿(2003)。生命教育方案對國小學生失落情緒適應之效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邱東坡、邱紹一(2002)。談青少年衝突。輔導通訊,72,44-51。
    邱惠君(2002)。生命教育的一環-良心的培養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惠群(2001)。國中學生經驗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鵬珠(2003)。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玉足(2003)。生死教育對技職校院學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子俊等譯 (2004)。青少年與家族治療 (Joseph A. Micucci原著,1998年出版)。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
    孫效智(2000a)。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4。台北縣:輔仁大學。
    孫效智(2000b)。從災後心靈重建談生命教育。台灣教育,589,52-61。
    孫效智(2002)。生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教育資料期刊,27,283-300。
    孫淑琴(1999)。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宗賢(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以四年級「拜訪自然」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秀娟(2003)。生命教育對高職夜校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台北:五南。
    張輝道(2002)。生命教育體驗活動對國小學童攻擊行為與自我概念的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馨文(2003)。國小六年級資優生對生命意義的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莊麗卿(2003)。生命教育之實踐—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許秀霞(2004)。生命教育對高職學生生命意義感教學成效之探討—以福智生命教育理念為主軸。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廷嘉和徐西森(2002)。高級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之分析研究。2002年全國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苗栗縣:育達商業技術學院。
    陳巨峰(2005)。國民中學師生衝突成因及教師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玉玲(民85)。談父母與青少年的人際衝突與解決策略。台灣省中等學校輔導通訊,47,12-13。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陳竹英(2002)。國小教師處理學童人際衝突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昌(2003)。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班六年級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芳玲(1999)。建構主義與生命教育課程。載於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陳芳玲(2002)。生死教育與悲慟輔導:我的教學經驗與省思。載於林綺雲、張盈堃主編,生死教育與輔導,17-35。台北:洪葉文化。
    陳厚仁(2002)。國小六年級被同儕忽視學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彥良(2002)。死亡教育課程對喪親國一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以嘉義市兩國中一年級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春美(2003)。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伶( 2003)生命教育融入英文教學對高中生自尊、自我概念、英語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教育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命教育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37-265。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陳國雄(2002)。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現況與困境之探討—國小教師觀點。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媛(2005)。教師情緒管理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中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福濱(2000)。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3-36。台北:寰宇。
    曾文星、徐靜(1991)。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水牛。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李遠哲等著,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1-7。台北:聯經。
    曾慶豹(2005)。全人教育的價值堅持──論多元社會視野中的信、望、愛。載於黃孝光(等著),全人教育面面觀:理念與思維,31-53。台北市:心理。
    湯志勇(2002)。生死教育融入九年一貫國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之探討。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台北:揚智。
    黃介琪(2005)。生命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以提升學生生命價值觀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淑貞(1998)。如何推行生命教育―體驗篇。輔導通訊,55,35-40。
    黃惠秋(2002)。「認識自我」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自我概念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花蓮市: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義良(2001)。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理論與實務,255-272。台北:寰宇。
    黃禎貞(2002)。生命魔法師―國中生死亡教育課程設計與評鑑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41-253。台北:寰宇。
    黃德祥主譯(2006)。青少年心理學:青少年的發展、多樣性脈絡與應用(Richard M. Lerner 原著, 2000年出版)。台北:遠流。
    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瑞珠(1997)。學生同儕衝突與師生衝突之解決策略。輔導通訊,47,7-10。
    董文香(2002)。生死教育課程對職校護生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明欽(2002)。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棟樑 (2004)。生命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劉瑞瓊(1999)。如何落實推動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熱愛生命。台灣教育,580,54-58。
    蔡明昌(2002)。生命教育、生死教育、與死亡教育:發展背景與課程比對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10(3),1-14。
    蔡明昌(2004)。關於生命教育的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62,126-133。
    蔡彩霞(2002)。符合綜合活動理念的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三學生建構生命意義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鄭文安(2001)。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科課程與教學之研究:以種植和養殖主題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美芳(民87)。人際衝突的發展過程與管理。學生輔導雙月刊,57 期,74-83。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9,18-20。
    鄧運林(2000)。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21-24。台北:心理出版社。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37-48。台北:寰宇。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7-149。台北:寰宇。
    謝文綜(2003)。國小教師對生命教育的態度與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謝怡珮(1999)。國小一年級同儕衝突歷程研究: 一種述說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聖校(2000)。生命教育的另類可能—談情意溝通理論在大學之實踐發現。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7-87。台北:寰宇出版社。
    蘇秋碧(2000)。國小六年級被同儕拒絕兒童其被同儕拒絕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福壽 (1998)。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親師衝突因素及其處理方式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Asher , S . R . , & Gabriel , S . W .(1989). The social world of peer rejected children as revealed by a wireless audio : Visual transmission system .
    Berk, L. E.(1997). Child Development. Boston:Allyn & Bacon.
    Cassidy, J., & Asher, S. R.(1992). Loneliness and peer relations in you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3, 350-365.
    Crick, N. R., & Ladd, G. W.(1993).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ir peer experiences : Attributions, loneliness, social anxiety, and social avoidanc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2), 244-254.
    George, T. P., & Hartmann, D. P.(1996). Friendship network of unpopular,average, and popular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67, 2301-2316.
    Inderbitzen, H. M., Walters, K. S., & Bukowski, A. L.(1997). The role of social anxiety in adolescent peer relations:Difference among sociometric group and rejected subgroup. Journal of Clinicial Psychology, 26(4),338-348.
    Kupersmidt, J. B., & Coie, J. D.(1990). Preadolescent peer status, aggression, and school adjustment as predictors of externalizing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Child Development, 61, 1350-1362.
    Laursen, B., Hartup, W.W., & Koplas, A.L. (1996). Towards understanding peer conflict.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2, 76–102.
    Newcomb, A. F., Bukowski, W. M., & Pattee, L.(1993).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opular, rejected, neglected, controversial, and average sociometric statu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1), 99-128.
    O’Neil, R., Welsh, M., Parke, R. D., Wang, S., & Strand, C.(1997).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the academic correlate of early peer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26(3), 290-303.
    Parker, J. G. & Asher, S. R. (1993). Friendship and friendship quality in middle childhood: Links with peer group acceptance and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dissatisfact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 611-621.
    Rabiner, D. L., Keance, S. P., & MacKinnon-Lewis, C.(1993). Children’s belief about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peers in relation to their sociometric statu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2), 236-243.
    Roffey, S., Tarrant, T., & Majors, K.(1994). Young friend:Schools and frindship. New York:Cassell .
    Rubin, K. H., Bukowski, W., Parker, J. G.(1997). Peer interactions, and groups.In W. Damon, N. Eisenberg(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 Volume 3:Social,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pp. 619-700).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