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依玲 Lee Yi Ling |
---|---|
論文名稱: |
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視覺藝術學習的影響-以苗栗縣苗栗市啟文國小為例 The Effects of Mind Mapping Teaching Program on Visual Art Learning of Sixth Grade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張全成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6 |
中文關鍵詞: | 心智圖法 、心智圖教學方案 、視覺藝術 、學習滿意度 |
外文關鍵詞: | mind mapping, the mind mapping teaching program, visual arts, learning satisfaction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視覺藝術學習的影響
-以苗栗縣苗栗市啟文國小為例
本研究旨在探討「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視覺藝術學習之影響。研究者以準實驗研究法之「不相等組前後測設計」,以苗栗縣啟文國小六年級兩個班級的學生為樣本,安排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實驗組採用心智圖法教學方案,為期九週,每週八十分鐘的視覺藝術課程;控制組則採用一般視覺藝術教學,學習與實驗組相同之教材。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為研究者自編之「視覺藝術學習表現評量表」、「視覺藝術學習表現自評表」、「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學習滿意度問卷」以及「心智圖作品」,所得之資料共採用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共變數分析及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考驗來評估研究工具之結果,並佐以質性資料敘述來記錄教學之學習活動。
透過作品評量、學生自評以及學習意見調查所得的量化資料統計以及學習心得的質性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 心智圖法運用於視覺藝術課程之教學模式與策略有助於國小六年級學生在視覺藝術學習的繪畫創作表現。
二、 本研究顯示創作作品與心智圖作品之間能相互切合。
三、 本研究顯示心智圖法教學方案運用於國小六年級視覺藝術學習上具有顯著成效,實驗組學生在視覺藝術表現優於控制組學生。
四、 本研究顯示不同性別學生接受實驗處理後在「視覺藝術學習表現評量」無顯著差異。
五、 本研究顯示「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學習滿意度問卷」在「教師教學與專業能力」、「課程安排與設計」、「學習效果」及「人際互動關係」各層面整體總量表現的滿意度均達「滿意」程度。
六、 本研究顯示不同性別學生對於「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學習滿意度」得分並無顯著性差異。
七、 本研究顯示實驗組在校外學習美術相關才藝時間在「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學習滿意度」的整體感受及滿意度表現上未有顯著差異。但在「人際互動關係」層面上,具顯著性差異。
八、 根據「心智圖教學方案學習滿意度問卷」之回饋意見顯示,接受心智圖教學的學生對「心智圖教學方案」有積極正向的看法,多表示喜愛與肯定。
根據研究歷程與結果,針對教學應用與未來研究方向二部分提出建議,提供研究者未來在心智圖教學與研究上之參考。
關鍵詞:心智圖法、心智圖教學方案、視覺藝術、學習滿意度
Abstract
The Effects of Mind Mapping Teaching Program on Visual Art Learning of Sixth Grade Students
-The Case of Chiwen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This study uses a quasi-experimental, the pretest-posttest nonequivalent-groups design and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 Mind Mapping Teaching Program " on visual art learning of the sixth graders. Subjects are students from two sixth grade classes in Chiwen Elementary School in Miaoli County. One class represen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the other one is the contrastive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s " Mind Mapping Teaching Program " on visual art instruntion,eighty minutes per week for nine weeks;the contrastive group uses the general teaching on visual art instruntion,learning the same materials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main instrumen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he“Rating Scale for the performance on visual art learning”,“Rating Scale for self-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n visual art learning”and“Questionnaire for learning satisfactions of the mind mapping teaching program” and mind mapping works.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t-test, one-way ANOVA , ANCOVA and Spearman rank order correlation,. records of learning activity the teaching by the qualitative data narration.
Through the assignments evaluation, self-evaluation and learning reflection questionnaire acquired the quantitative data and the reflective written records, which finally came out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 Mind Mapping Teaching Program "can promote creation performance ability on visual art learning of the sixth graders.
2. The results showed a compatible relation between “mind mapping and the “artistry creation”.
3. " Mind Mapping Teaching Program " has obvious result on the performance on visual art learning to sixth grade students .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perimental group is superior to contrastive group in the performance on visual art learning.
4. There a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performance on visual art learning with“mind mapping”.
5.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atisfied with “Art Teacher’s Teaching and Professional Ability,” “Course Design,” “Learning Effect”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on " Questionnaire for learning satisfactions of the mind mapping teaching program ". The overall learning effect showed "satisfactory ".
6. There are no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 Questionnaire for learning satisfactions of the mind mapping teaching program ".
7. Outside campus training years showed no significent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satisfactions,while was significent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8.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the feedback on 〝Questionnaire for learning satisfactions of the mind mapping teaching program〞, the students have much preference and affirmation .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and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eaching on mind mapping and future study were recommended by the researcher.
Key words: mind mapping、 the mind mapping teaching program、visual arts、learning satisfactions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大根(2003)。“讀圖時代"的美術教育:培養學生視覺識讀能力已成當務之急。http://www.90ms.com/news/2566.html。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
王世德(1987)。美學辭典。台北:木鐸。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德育譯(1976)。創造與心智成長(Viktor Lowenfeld原著)。台北:啟源。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圖的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吳 鳳(2003)。藝術符號美學。p50~51。北京:北京廣播院。
呂美吟 (2005)。心智繪圖融入聽障生寫作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呂燕卿(1996)。美勞科教學評量及作品評量。載於陳錫祿主編:兒童美術教育理論與實務探討。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上)。
呂燕卿(1994)。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域之研究,P.326-329 新竹:妏晟。
李丹(1989)。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李心瑩譯 Gardner, H.著(2000)。再建多元智慧。台北市:遠流。
李志駿(2005)。透過心智圖進行推測對聽力理解的成效研究:以台灣大學生為例。淡江大學英文學系碩士班論文。
李長俊譯(1991)。藝術與視覺心理學(Anaheim R. 原著)。台北:雄獅。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咏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
沈冠君(2004a)。國小資優生心智繪圖教學之成效研究: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汪慶雲(2005)。「心智圖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自然領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林玉山 (1990)。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山(1983)。葛德納兒童繪畫發展研究與認知發展之探。當代美勞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欣慧 (2006)。學習風格融入心智圖在國小社會領域報告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珮嬈(2008)。心智圖法對國小兒童繪畫內涵表現影響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純年(1997)。概念圖對國小學童自我學習科學說明資料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圖書。
林惠珠 (2006)。心智繪圖融入國中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進財(2005)。教學活動設計的理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31期,5-15。
林慧姿(2004)。新手教師應用繪本結合心智圖法於國小資源班閱讀教學之質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
林燕琪(2005)。心智圖法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
林麗寬譯(1997)。學習革命。台北縣:中國生產力中心。
林鶴貞(2003)。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之應用。屏東市:國立屏東師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良方(1996)。課程理論。高雄:復文
洪蘭譯(Henry Gleitman著)(2003)。心理學(上)。台北:遠流。
胡寶林(1994)。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市:遠流。
范文毅譯(2004)。R.V.Oech著。當頭棒喝:如何讓你更有創意(A wake on the side of head-How you can be more creative)。台北:滾石文化。
孫易新譯(2007)。心智圖聖經/心智圖法理論與實務篇。台北市:耶魯。譯自Tony Bazun,Barry Bazun(2004)The Mind Map Book.
馬芳婷(1989)。我國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涂亞鳳(2005)。心智繪圖寫作教學法對國中生語文創造力及寫作表現影響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計畫(2007)。康軒教師網。檢索日期:2007.08.10取自http://www.945enet.com.tw/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常雅珍(2005)。全腦開發記憶策略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張春興(1996)。 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淑美( 1994)。現代美術教育之新趨勢。國教輔導,33:(6),頁17~19。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教育部。
教育部(2003)。教育資源共享,九年一貫學習網,九年一貫課程。台北:http://www.edu.tw
梁美貴 (2006)。國小五年級運用心智繪圖於博物館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學開門」探索廳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明貞(2001)。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初步成果及問題與因應策略。學校本位課程的理論與實際。頁5-28。財團法人翰林文教基金會。
許素甘(2004):展出你的創意:曼陀羅與心智繪圖的應用與教學。台北市:心理。
許舜青譯(1997)。轉型思考:組織再造的良方。台北:遠流。
連啟瑞、盧玉玲(2005)。科學創造思考能力的提昇-「探究性問題」的形成。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8卷(1),29-58。
郭秋月(2005)。美術鑑賞教學對國小兒童形塑能力之影響研究-以立體藝術作品教學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惠蘭(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新竹師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論文。
郭禎祥(1999a)。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美育,106,1-11。
陳丁榮(2000)。超覺思考。台北:敬業開發。
陳永成(2002)。彰化地區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師對建構取向教學策略態度之調查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院自然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永春(2003)。概念構圖教學策略與不同性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社會科學習成就與學後保留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花(1996)。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伯彰 (2001) 。 新世紀課程改革的省思與挑戰 。 台北 :師大書苑 。
陳武鎮譯(1980)。兒童知覺的發展與美術教育(Eisner、E. W.原著)。台北:世界文物。
陳勇仁(1999)。以美術鑑賞教學增進國小學童繪畫表現中色彩運用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盈達(2003)。心智繪圖法課程之學習成效研究--以南投縣政府社區大學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
陳淑娟 (2004)。心智繪圖融入國小低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朝平、黃壬來(2002)。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陳龍安(2003)。創造力訓練手冊。台北:中華創造力。
粘佩雯 (2006)。創造性童詩寫作教學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曾健評(2002)。國小學童電腦繪圖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坪頂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姮茹(2005)。心智圖法提升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家政(2002)。課程革新。台北市:師大書苑
馮惠雪(2005)。苗栗縣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台珠 主講、張文華 整理(1996)。親愛的,我把孩子變活了!後設認知策略在科學教育上的成效研究。建構與教學,9 期,國立彰化師院。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 9-10/v9-2.htm
黃玉琪(2006)。自然科心智圖法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影響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玉萱 (2004)。「整合電腦與心智繪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中年級學生寫作成效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政傑(2002)。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莉貞(2006)。心智繪圖教學融入國小二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雅卿 (2006)。國中地理科心智繪圖教學方案對學生創造力、學業成就表現之成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黃萬居(1993):國小學生的概念構圖和自然科學學習成就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市:五南。
齊辛(2007)。企業質量管理大師譜(三)-石川馨(Kaoru Ishikawa)QCC之父。取自http://tw.epochtimes.com/bt/6/7/11/n1380129.htm。檢索日期:2007.08.10。
劉豐榮(1991)。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
劉蘊芳譯(1999)。怎樣擁有達文西的七種天才。台北市:大塊文化。譯自Gelb,M.(1998),7Brains.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蔡文山(2006)。心智圖教學方案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創造力、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如 (2005)。心智構圖對增進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文章內容記憶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明進(1973)。怎樣瞭解幼兒的畫。台北市:世界文物出版社。
鄭明憲(2003)。兒童對視覺意象意義的建構。藝術教育研究。5,1-22。
鄭琇方(2006)。心智圖法作文教學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能力表現與寫作興趣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錢秀梅( 2001)。心智圖法教學方案對身心障礙資源班學生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攸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顏友信〈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繪畫表現能力的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靜雯 (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玲妃譯(1997)。心智繪圖思想整合利器。台北市:一智。譯自Tony Buzan,Barry Buzan.(1993),The mind map Book.
蘇倩慧(2006)。心智繪圖教學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部份
Feldman,E.W.(1970).Becoming Human Through Art.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 Hall.
Fitzpatrick,V.(1991).Thinking About Art History As An InquiryCourse.MD:Aiim.
Mittler,G.A.(1981).Learning To Look/Looking To Learn: A Proposed Approach To Art Appreciation At The Secondary School Level.In:Foundation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In ArtEducation (G.W.Hardiman& T. Zernich,Edit).Stipes Publishing Company,463-474.
Hanf,M.B.(1971),’’Mapping:A Technique for Translating Reading into Thinking,’’ Journal of reading,January,pp,225-230.
Michael Gelb.(1999),How to think like Leonardo da Vinci. London.
Novak,J. (1977), A Theory of Educati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Novak,J.and Gowin,B.(1984),Learning How to Lear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c Office..(1998),No 13,pp78-86.
Tony Buzan and Barry Buzan.(1993),the mind map book: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 untapped potential.
Tony Buzan.(1997),The mind map book,.London,.
Wenger、Win. (1990). 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creativity and genius. Aurora、New York: United Educational Service.
Wycoff、J. (1991). Mind mapping. New York: Berkley.
Gardner, H.(1983). 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