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粘瑞蘭
論文名稱: 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策略研究
指導教授: 呂燕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9
中文關鍵詞: 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色彩教學策略
外文關鍵詞: 5th and 6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visual arts, color teaching strategi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是以探討國小高年級色彩教育的嚴重落差為研究動機,採用文獻中相關高年級知覺發展與色彩學習相關內涵,加上集合國內目前相關策略運用,擬定六次配合認知、技能、情意發展之教學策略擬改善目前國小色彩教學的現況。
    本實驗樣本為方便取樣五年級學生共 72人,按班級分為實驗組 36人與對照組 36人,進行傳統色彩教學與運用教學策略的六次實驗教學。
    本研究目的所擬定的教學策略為強化高年級的色彩表現上的三方面學習:
    (一)、色彩認知能力:透過策略能理解「色相、明度、彩度」在畫面上色彩層次、空間、美感表現的重要性。
    (二)、色彩技能表現:透過策略能提升調色的興趣與學習動機,在使用顏色的數量、塗色能力與表現色彩的能力的自省能力明顯地增進。
    (三)、色彩情意表現:透過色彩教育的策略提示,能使兒童在色彩情意的表達,畫面創意的與色彩價值觀都能因而提升。
    教學過程的重大發現為:筆者在美術教學任教在十五年以來,發現學童的彩畫能力有普遍降低的現象,及素材運用能力:色彩美感知覺能力與色彩的認知不足。因此本策略中之教學單元的活潑化設計、主題式的色彩教學,能提升學童的敏感知覺與創作動機,並能充分享受調色變化的學習興趣。
    本研究所獲致結論如下:
    (一)、實驗組因為策略的運用而提升學童在色彩認知(層次、空間、美感)之能力。
    (二)、色彩技能(調色數量、塗色能力、調色表現)也因策略中教學引導的明確目標而建立明顯的用色習慣與能力。
    (三)、情意(態度、創意、價值觀)的後測顯現,色彩表現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明顯提升,學生發現色彩在藝術的傳達表現與生活實現上的重要性。
    根據以上的發現與結論,本研究提出對目前美術教育課程設計的具體教學方案,供國小視覺藝術教師與課程設計相關單位參考,並期色彩教學在課程設計中,提升為專門學科,色彩單元在教科書中比例提升,以期從色彩的欣賞、認知、技能表現能力,達到創作的其他能力。 


    Abstract
    This thesis probes into the problem of the seriously deteriorating color teaching at 5th and 6th grad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 adopted references concerning perception development and color learning of 5th and 6th graders and collected present related teaching strategies nationwide. With them, I designed a six-time teaching plan which integrates those advantages mentioned above and theories of cognition, skills and affection development, and aimed at ameliorating the current color teaching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number of 5th graders as experiment sample is 72. 36 out of these students are experimental group who were taught by the teaching plan I designed, and the other 36 students are control group who received the traditional color education.
    The goal of this teaching strategy is to reinforce 5th and 6th graders’ performance in three aspects of coloring; they are:
    (1) Cognition on colors: Be able to understand “hues, brightness, and saturation” and those elements’ importance in the picture composition, space and aesthetic expression.
    (2) Skills on manipulating colors: Stimulates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s in mixing colors, and it helps them to use more colors, paint better and achieve higher overall coloring effects, and furthermore, reflect on their own works.
    (3) Affections on colors: Become more confident in expressing their affections through colors. As a result, it enhances their creativities and aesthetic value.
    The significant finding in the process is : during my past 15-year teaching experience, children’s ability in color painting has declined, and children are lack of sufficient knowledge in coloring cognition; consequently, they are laggard in materials-handling and aesthetic perception. Therefore, the lively subject color teaching strategies can efficiently promote children’s sensitive coloring perception and their motivation to create more works, and enjoy more fun in mixing colors.
    My research result is as follows:
    (1) Childre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cause of the teaching strategy, improve their coloring cognition (picture layers, space and aesthetics).
    (2) Their coloring skills (the number of colors, the ability to paint and to mix colors) are also obviously enhanced, for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direct them clearly.
    (3) According to the afterward examination on children’s affection level (attitude, creativity, and valu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are obviously elevated, and they also find out how important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colors is in their daily life.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 and conclusion of my research, I proposed concrete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he contemporary art education, as a reference to art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while they design visual arts curriculum. I hope that color teaching, in overall courses design, can be elevated as an individual subject, and the color units in text books can be increased as well. In this way, it boosts students’ ability in the appreciation, cognition and skills of coloring, and moreover, their creative capabilit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待答問題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及名詞解釋 8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國小兒童色彩知覺發展相關理論 12 一、羅恩費爾兒童色彩表現階段探討: 12 二、齊藤清的國小色彩知覺發展研究 15 三、馬克歐特卡的色彩階段發展觀點 16 四、帕森斯的兒童色彩鑑賞發展階段 16 五、布魯納的色彩心理研究: 17 六、國內學者吳仁芳的兒童繪畫用色特徵: 18 第二節 研究高年級色彩教學之內涵 20 一、高年級兒童在色彩認知學應具備的內涵 20 二、國小高年級的色彩教學範疇 31 三、「藝術與人文」領域之色彩教學實施要點 33 第三節 高年級色彩教學策略與課程設計研究 41 一、策略在教學運用的重要性 41 二、外國學者相關策略運用 41 三、國內研究色彩論文之相關研究 46 四、色彩教學所運用策略之理論分析: 48 第四節 探討與評估色彩教學課程設計理論與策略運用 51 一、課程設計理論的意義 51 二、策略運用之課程設計理論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63 第一節 實驗設計 63 第二節 實驗教學之研究架構 65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資源 6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8 第五節 實施過程與步驟 73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83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85 第一節 評分者一致性分析與討論 85 第二節 色彩認知表現之分析與討論 87 一、色彩認知的傳統教學與運用策略比較 87 二、實驗組對照組在色彩認知的差異比較與分析 87 三、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色彩調色技能的分析與討論 97 第四節 實驗組對照組在色彩情意上的分析與討論 126 一、實驗組對照組在色彩情意的分析與討論 126 二、以T檢驗色彩情意的顯著差異性 135 三、學童色彩學習自評分析 136 第五節 教學方法比較分析 148 一、色彩認知在教學法運用之比較分析 148 二、色彩技能在教學法運用之比較分析 152 三、色彩情意在教學法運用之比較分析 154 四、教學策略運用之必要性分析與討論 1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4 第一節 結論 160 一、探討教學策略所具備之兒童色彩知覺發展相關理論 160 二、探討策略應具之高年級色彩教學內涵 160 三、探討色彩教學策略的課程設計理論 160 第二節 建議 165 一、對美術教育現狀的建議 165 二、給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王雅玄 (1998)。 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證研究。 人文及社曾學科教學通訊,9卷1期,151-170。
    王紅宇譯(1999)。William E. Doll(?)原著。後現代課程觀。台北:桂冠圖書。
    王文純(1998)。色彩的美感發展之研究-相關文獻的回顧。美育月刊,94期,23-32。
    王秀雄(1983)。繪畫與美感教育。台北市立美術館,15-18。
    王秀雄(1983)。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113-115。
    王德育譯(1983)。Viktor Lowenfeld(1957)原著。創造與心智的成長。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台北:三豪書局,146-180。
    王美芬、熊召弟(1998)。國小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田麗娟(2000)國小自然科評量方式之行動研究--以學習歷程檔案評量方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介英(2001)色彩學。台北:美工科技有限公司,40-61。
    朱則剛(1996a)。建構主義對教學設計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26期,3-12。
    朱則剛(1996b)。建構主義知識論對教學與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研究,49期,39-45。
    朱湘吉(1992)。新觀念、新挑戰--建構主義的教學系統。教學科技與媒體,2期,17-25 。
    江文慈(1998)。一個新評量理念的探討--多智力取向的評量。教育資料與研究,20期,6-12。
    江新合(1992)。建構主義式教學策略在國小自然科教學的應用模式。國小自然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實錄(3-20)。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出刊。
    呂燕卿(1989)。探討美術鑑賞教學之教學策略。美育雙月刊,第二期。
    呂燕卿(1994)。國民小學美勞課程標準修訂與審美領域教學之研究。新竹:炆晟。205-212。
    呂燕卿(1998)。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
    美育月刊,106期。
    呂燕卿(2000)。國民教育階段藝術學習領域綱要之精神內涵。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
    呂燕卿(2001)。落實人文精神在九年一貫藝術領域的教學。輔導叢書,72期,109-138。
    呂燕卿(1989)。國民小學繪畫鑑賞之重要性,美育月刊,24期,5-23。
    呂燕卿(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轉化與實踐-以視覺藝術問題探索與表現之教學。國教世紀。202期,5-18頁。
    呂燕卿(2002)。介紹新修訂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嘉義市91學年度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研習。
    李暉(1993)。國中理化教師試行建構主義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李品頤(2000)。國小中年級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以視覺藝術為主之教學實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俊青(2000)。建構式概念教學在國民小學社會科的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仁芳(1993)。兒童繪畫造型與色彩表現特徵。國教月刊,40卷,1、2期,9-17。
    吳仁芳(1992)。色彩的理論與實際。台北:中華色研出版色。
    吳仁芳(1993)。兒童色彩世界之探討。國教月刊,39卷,7,8期合刊,5-16頁。
    吳俊憲(2000)。建構主義的教學與策略與其在九年一貫之相關性探討 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1卷4期,73-89。
    林文昌(1991)。色彩計畫。台北:藝術家。
    林坤範.柯凱仁(1999)現代色彩學。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林曉雯(2000)。建構主義教學策略-學習環的基本理念及國小自然科學設計舉 隅。科學教育,11期,43-51。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研究。台北:雄獅圖書。
    林公欽(2001)。九年一貫學習領域之教師任務。美育雙月刊,124期,62-63。
    林嘉玲(2000)。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協同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意梅(2002)。國小六年級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合作學習教學法之實驗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品彰.陳慶彰譯(2002)。朝倉直巳原著。藝術設計的色彩構成。台北:龍溪圖書。
    林坤範.柯凱仁編譯(2000)。中井義雄.川崎秀昭原著。現代色彩學。台北:全華科技圖書。
    凌嵩郎(1986)。藝術概論。台北市:全冠印刷。
    夏勳(1979)。設計的基礎練習(再版)。台北:世界文物出版。
    許良榮(1993)。談建構主義之理論觀點與教學的爭論。國教輔導,33卷2期,7-12。
    曾啟雄(1997)。印象派與色彩科學。藝術家。台北:藝術家。

    曾啟雄(2003)。台灣美術教科書的色彩學內容安排之省思。美育,136期,12-19。
    徐新逸(1996)。情境學習在數學教育上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期,13-22。
    邱上真(1993)。認知學派的學習理論--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台北:心理。
    黃壬來(1986)。美勞科的啟發式教學。國教輔導叢書。台灣省教育廳編印。
    黃詠仁(2001)。一位國小自然科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教學研究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熏芳(1996)。情境學習中教師角色之探討--共同調節師生關係模式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9期,32-40。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修訂版)。台北:教育部。
    楊馥如(2001)。現象學說及其對美術教育之啟示。美育雙月刊,122期,87-90。
    楊龍立(1997)。建構主義評析-在課程設計上的啟示。台北市立師院學報,28期,41-55。
    楊龍立(1998)。建構教學的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報,29期,21-37。
    陳文輝(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統整概念與研修發展。教育研究資訊,7卷4期,48-78。
    陳朝平,黃壬來(1999)。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
    陳朝平(1986)。繪畫欣賞與欣賞教學之研究。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陳朝平(2001)。從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領域暫行綱要看藝術教育的趨向。國教天地,143期,24-32。
    陳品華(1997)。從認知觀點談情境學習與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15期,53-59。
    陳麗華(1997)。情境模式的教學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18期,26-34。
    陳勇仁(1998)。以美術鑑賞教學增進國小學童繪畫表現中色彩運用能力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清河(2002)。從建構式教學觀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童對「族群與群落」概念之學習。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武鎮譯(1980)。兒童知覺的發展與美術教育(Eisner,E w.原著)。台北:世界文物。
    莊連東(2001)。「九年一貫課程—生活課程」統整主題中「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內容探討。國教輔導 第40卷第六期。
    莊連東(1998)。國小美勞科審美領域教材編選與應用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師大書苑。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卷5期,548-570。
    郭博州(2001)。發現四季台灣色彩之美--關於「色彩」的主題。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18-28)。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陸雅青(1998)。兒童畫中用色之探討。色彩與人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29-142。
    張美玉(1996)。歷程檔案評量在建構教學之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27期,31-46。
    張世忠(200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圖書。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 7期,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圖書。
    張淑媛(2001)。色彩遊戲在先先幼稚園教學上的應用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瓊琦(2001)設計的色彩心理。色彩的意象與色彩文化。中和市:視傳文化。
    張頌齡(2002)。建構式音樂教學之實徵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志華(1997)。以建構論為基礎的科學教育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14期,74-80。
    曾育豐(1998)。國小六年級數學科建構式教學法與講授式教學法比較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忠達(1998)。韓國中小學科技教育課程及其對我國科技教育發展的啟示。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1 卷 9 期,頁 19-26。

    葉忠達﹙2000﹚。科技與藝術的關係及其對影像傳播的影響與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1期,頁14-18。
    劉豐榮(1992)。視知覺與審美感應之發展。國立藝術教育館編印。美育月刊,第26期,頁13-19。
    魯燕芳(1998)。從色彩心理的共感覺-來探討物體藝術的原理。美育月刊,94期,17-22。
    歐秀明、賴來洋(1986)。實用色彩學。台北:雄獅圖書。
    歐用生(1984)。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再版),高雄:復文。
    劉得劭(1998)。從建構論觀點談自主性導向之美勞教學。研習資訊,15卷6期,30-41。
    鄭晉昌(1996)。建構主義與合作學習--CYBERSPACE中的合作學習。教育研究雙月刊。
    鐘兆慧(2002)。國小兒童色彩排序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師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美蘭(1994)。美術鑑賞能力發展階段之研究,八十二年度學術論文,教育部。
    蘇振明(1989)。「從鑑賞導向創作」的兒童美術教學研究,兒童.美育.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

    二、英文部份
    Brunner, J.B.(1960)The process of education.Cambridge
    HarvardUniversity Press、 89-92.
    Brigham,D.L.(1978)Art and learning:Partners ineducation process.Studies in art education.19(3),25-31
    Eisner, E.W. (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YC:Harper & Row.
    Eisner, E.W. (1984).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rt education.Studies in Art education,25(4),259-264.
    Gardner, H. (1980). Artful scribbles.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81). Children’ s perceptions of words of art : A evelopment portrait. In D. 0、 Hare (Ed.). Psychology and the arts. New Jersey: Humanities Press.
    Gardner, H. (1982). Art, mind, and brain. New York: Basic Books.
    Hurwitz, A. & Day, M. (1995). Children and their art: Method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Fort Worth,TX:Harcourt Brace。
    Hurwitz,A.&Madeja、S.S.(1977)The joyous vision.Prentice-hall,Inc.、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1-16.
    Johanson,P.(1979)An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model forVisual aesthetic education.Studies in art education,20(3)、4-14
    Lowenfeld, V. (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3rd ed.) NYC '' Macmillan. (First published 1947).
    Parsons, M.J. (1987). How We Understand Ar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letcher,R.E.(1972)Teaching method、art strategy types、andLearning in art.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14(1)、59-63
    Szekely, G.E.,(1982),Art partnership network : A supportive program for artistically gifted childre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Sept. 1982 ,59-65
    Wilson,P.(1980)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compulsory.Curriculum.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2(1)、29-39
    Williams, F. E. (1970). Classroom ideas for encouraging thinking and feeling.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