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姚玉鳳
論文名稱: 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與創造力關係之研究
指導教授: 張國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幽默感創造力國小高年級學生
外文關鍵詞: humor, creativity,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與創造力關係之內涵與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國小高年級學生對幽默感與創造力的影響,以作為未來發展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與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研究者自編之「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與創造力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苗栗縣之國小高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問卷計發出884份,有效問卷771份,回收率87.21%。調查結果應用SPSS 12.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分析,歸納研究結論如下:
    一、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良好,以「對幽默的態度」最佳,而「幽默創造能力」較弱。
    二、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創造力情況良好,以「變通性」最佳, 而「流暢性」較弱。
    三、不同背景變項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和創造力的影響,除不同班級數的國小高年級學生之幽默感有顯著差異外,其餘均無顯著差異。
    四、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和創造力間,有顯著正相關。
    五、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和創造力間,有預測力存在。
    綜合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相關建議,作為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家長指導學生以及對未來研究者後續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connotation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grade students’ sense of humor and the creativity relations,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factories of the higher grade student to the sense of humor and the creativity influence. It expects to be the reference of the development higher grade students’ sense of humor and promote higher grade students’ creativity in the future.

    This research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procedure. By questionnaire of the higher grade students’ sense of humor and the creativity which is made by the researcher, and target for Miaoli County. The questionnaire idea sends out 884 copies, and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questionnaire is 771 with returns-ratio 87.21%. The survey result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using the SPSS 12.0 statistics coverall software, the induction research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1. Miaoli County higher grade students’ sense of humor is good. “to humorous manner” is the best, but “humorous creation ability” is weak.
    2. Miaoli County higher grade student creativity situation is good. The item expedient” is the best, but “smooth”is weak.
    3.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factories to the higher grade students’ sense of humor and the creativity is influence, has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 besides the different class and grade number's sense of humor of country small higher grade student, other not remarkable difference.
    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er grade students’ sense of humor and the creativity is positive.
    5. There is forecast strength between higher grade students’ sense of humor and the creativity.

    The finding and conclusion of this synthetic study and the related proposal, will as a research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 school, teachers, and the guardian coach pupils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9 第三節 名詞解釋…………………………………………………………1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17 第一節 幽默感的理論基礎………………………………………………17 第二節 創造力的理論基礎………………………………………………37 第三節 幽默感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70 第三節 研究工具…………………………………………………………72 第四節 實施程序…………………………………………………………79 第五節 資料分析…………………………………………………………8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85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與創造力的現況分析………8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與創造力關係上之差異分析……89 第三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與創造力關係之分析………………102 第四節 綜合討論………………………………………………………11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29 參考文獻……………………………………………………………………133 附錄…………………………………………………………………………147 附錄一 專家諮詢問卷修正意見彙整表………………………………147 附錄二 問卷內容專家名單表…………………………………………155 附錄三 專家諮詢問卷…………………………………………………156 附錄四 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與創造力關係調查問卷(預試問卷).163 附錄五 國小高年級學生幽默感與創造力關係調查問卷(正式問卷).167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丁興祥(2009)。古人就是學習典範。遠見 2009創意特刊。30-31。
    大前研一(2008)。質問力。台北:天下。
    中央社(2008)。宮崎駿動畫崖上的波妞票房破百億日圓。2009年2月14日取自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4481118.shtml。
    方裕民、林銘煌、廖君豪(2006) 。「失諧-解困」理論與設計邏輯中的幽默理解歷程。設計學報,11(2) 。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王光復 (2006)。 高中生活科技教科書教師手冊。台北: 華興。
    王雨晴(2007)。吳宗憲鹹溼加料瞎掰小說動漫迷火大拒看我猜。台北:中國時報。2008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hkheadline.com/news/headline_news_detail.
    王春淑(2006)。協助孩子發展健康身心—孩童憂鬱之預防。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2009年4月7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3/53-45.htm 。
    王國安(2008)。後現代解釋周式幽默。2008年10月20日, 取自http://www.lib.kuas.edu.tw/active/20070503/index.html 。
    王陽(2004) 。創造不是你想的那樣。台北:中經社。
    王慶中(2005)。幽默的研究問題。應用心理研究,26,57-71。
    任純慧、陳學志、練竑初、卓淑玲(2004)。創造力測量的輔助工具:中文遠距聯想量表的發展。應用心理研究,21,195-217。
    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2009)。幽默感與創造力。2009年4月23日取自 http://etds.ncl.edu.tw/theabs/site/sh/search_result.jsp。
    朱采翎(2007)。教師創造力教學信念與創造力內隱理論之發展及其關係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朱美桓(2008)。就算再苦也要笑一笑。台北:專業文化。
    池傲天(2008)。幽默的分類。2008年4月2日取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1368027.html。
    吳程遠(譯) (2005) 。Pepper White著。創意工廠MIT ─ 學習如何思考在麻省理工。台北:遠流。
    吳雅萍(2009)。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發展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靜吉(2002)。華人學生創造力的發掘與培育。應用心理研究,15,17-42。
    吳靜吉(2009) 。創造力將成為新公民權。遠見 2009創意特刊。26-27。
    吳靜吉、陳學志、邱發忠、徐芝君(2007)。國中小學版幽默理解與幽默創造能力測驗之編製。應用心理研究,35,185-210。
    吳靜宜(2003)。 新編幽默理解與幽默創造測驗的發展研究暨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宋瑛堂(譯)(2004)。Jeff Mauzy & Richard Harriman著。創意無限公司。台北:藍鯨。
    李乙明、李淑貞譯 (2007) 。Robert J.Sternberg著。創造力理論I。台北:五南。
    李宜蓁(2008)。好好衝突親密加分。親子天下,2,119。台北:天下。
    李毓娟(1995)。大學生的心情經驗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性別、心情經驗與幽默感、創意、學業成績之關係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類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維光(2004)。幽默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幽默感、社交技巧與自尊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德高(1990)。創造心理學。台北:五南。
    杜明城(譯) (2004)。 Mihaly Csksentmihalyi著。 創造力。台北:時報。
    沈翠蓮(2005)。創意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周志偉(2007)。目標導向對創造力訓練效果之縱貫性研究:階層線性模式的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彼岸文化(2009)。幽默人際心理學。2009年4月7日取自http://www.born.com.hk/training.htm
    林亨茂(2007)。「創造力研習營」訓練方案對在職社會青年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實踐大學/企業創新與創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妙玲(2004)。創造力訓練方案對企業人士提昇創造力成效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昉葶、吳律頤(2006)。鄭同僚暢談創造力計畫未來新走向。創造力雙月刊,15,15。台北:政治大學。
    林國楨(2008)。後現代與全球化趨勢下班級經營本土化的取向。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3,181-200。
    奇摩新聞(2010)。研究:掌握5訣竅讓你快樂沒煩惱。2010年2月取自
    http://t.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223/5/20wq5.html
    松果體智慧整合行銷公司(2008)。說的一口好故事,換得一場精采人生。2009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eye3eye/11340762。
    芬蘭旅遊局(2008)。冬天到芬蘭的五個理由。 2009年2月14日,取自http://visitfinland.com.hk/home/news/news_20081118.shtml。
    邱永林(2008)。 幽默感與惡作劇,只有一線之隔。2008年10月20日,取自http://www.veryhelp.org/psyArticle.php?rowid=59。
    邱發忠(1999)。 幽默創造訓練之課程設計及效果評估研究。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邱發忠、陳學志、卓淑玲(2003)。幽默創造訓練之課程暨實徵效果評估。教育心理學報,34,179-198。
    姜柏如(譯)(2008)。高橋宣行著。創意筆記本—工作力。台北:三采。
    思博網(2009)。幽默感。2009年4月5日取自http://www.ceps.com.tw/ec/ecjnlsearchresult.aspx? 。
    柯怡安(2007)。幽默融入創造思考訓練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生創造力與幽默感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查修傑(譯)(2006)。Daniel H.pink著。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台北: 大塊。
    洪榮昭(1988)。創意領先—如何激發個人與組織的創造力。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
    洪蘭(2008)。教學創意體驗工作坊學習手冊。台北:東元文教基金會。
    范榮靖(2009)。教出創造力。遠見2009創意特刊,10。12-23。
    唐偉成(1997)。開發科學創造力之教學策略研究-應用於國小自然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孫聖和(2000)。遊戲理論及幽默感應用於設計教育之可行性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光國(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 五南。
    徐芝君(2003)。幽默感知之態度調整理論。輔仁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芝君、陳學志、邱發忠(2005) 。千萬別笑不然您的態度會從笑話中披露:貶抑類幽默感知態度調整理論之驗證。應用心理研究,26,143-165。
    徐桂生(2004)。人生執行力。台北:台灣商務。
    柴蘭芬、林志哲、林淑敏譯(2006)。Anita Woolfolk 著。教育心理學。台北:培生。
    高宜敏、曹文力(2008)。在遊戲情境中以沉浸經驗探討玩興對創造力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張世慧(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台北: 五南。
    張雨霖(2007)。國中教師創造力信念、創造力教學自我效能對創造力教學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政義(2008)。科技創造力教學模式及其實徵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致遠文化工作室(2009)。人文觀察與田野紀錄。2009年2月16日取自http://land.ihakka.net/groups/group04.aspx?stationID=49&wildID=22
    張燕寧、李昀臨(2006)。創造力教育豐年祭:創造力教育政策圓桌會議。創造力雙月刊,14,4-5。
    許珀理(譯) (1996)。品川嘉也著。激發創意腦。台北:世貿。
    許峻豪、鄭谷苑( 2005) 。 圖像幽默理解歷程與雙路徑幽默理解模式。 應用心理研究,26,117-142。
    郭有遹(1992)。發明心理學。台北:遠流。
    專才招聘顧問公司(2008)。職場風雲—工作與幽默感並存。2010年2月取自http://dan-hk.blogspot.com/2008/01/biog-post_15.html.
    陳木金(2000)。國民小學教師創造性人格特質與美育教學之關係研究,藝術學報,65,161-170。
    陳木金(2000)。國民中小學生與家人相處情形之調查研究,學生輔導,68,126-145。
    陳名琪(2006)。創造力教學對五年級學童寫做創造力提升之成效分析。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明耀(2007)。體驗式創造力訓練方案之成效研究。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國弘(2006)。新編實用國語辭典。台南:東彩。
    陳淑蓉、陳學志(2005)。幽默感的定義與測量:多向度幽默感量表之編製。應用心理研究,26,167-187。
    陳博鍊(2006)。『問想做評(ATDE)』團隊創造力訓練方案對企業人士訓練成效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創新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詩紘(譯)(2008)。Louis R.Franzini著。幽默是孩子未來的資產。台北:新苗。
    陳箐繡(2004)。二種喜劇版本,不同的幽默感:畢卡索與克利的藝術。美育雙月刊,142,44-51。
    陳慧芬(2005)。南部師資培育生幽默感、任教內在動機與創意教學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陳學志(1991)。幽默理解之認知歷程。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學志(2004)。從“哈哈”到“啊哈”—統整知、情、意、行的幽默課程對創造力培養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5,393-411。
    陳學志、徐芝君(2006)。幽默創意課程對教師幽默感及創造力的影響。師大學報:教育類(創造力特刊),51,71-93。台北:五南。
    陳學志、卓淑玲、賴惠德(2005)。幽默中的創意與創意中的幽默。應用心理研究,26,95-115。
    陳龍安(2003)。阻礙創造力發展的因素。2009年5月21日取自http://ccaweb.creativity.edu.tw/cca1992/new_page_19.htm.
    陳霞鄢(2003)。國小資優班教師創造力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章俊弟(1993)。幽默與風度。台北: 商鼎。
    傅稜君(譯)(2005)。中島孝志著。贏在風趣─讓你大受歡迎的幽默說話術。台北:如何。
    教育部(2009)。創造力教育白皮書。2009年4月23日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
    普生健康網(2004)。2009年4月8日取自http://www.puson.com/baby/200407/990_36865.aspx。
    曾子娟(2006)。學員學習動機對講師特質與學員學習反應關係中介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瓊慧(2004)。大學生的演說焦慮與情緒調節、幽默感、創造力、職業選擇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寶璐( 2009)。根本哲學。2009年2月14日取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fineprint.php?id=19649。
    游乾桂(1994)。啟發孩子的創造力:在日常生活中發現、鼓勵孩子的創造力。台北: 遠流。
    華南產物保險公司(2009)。校園惡作劇意外事故。2009年4月8日取自http://www.south-china.com.tw/project1-1/26.htm。
    黃浩榮(2009) 。2009 國際創造力元年。遠見2009創意特刊,10。52-55。
    黃國彥(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黑幼龍(1995)。卡內基溝通與人際關係。台北:龍齡。
    黑幼龍、李桂芬(2003)。破局而出—黑幼龍的30 個人生智慧。台北:天下。
    黑角舞蹈休閒館(2008)。黑角舞蹈休閒館網站。2008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bac.url.tw/multi.html。
    鼎吉(2006)。幽默態度量表。諮商與輔導,247。42。
    楊幼蘭(譯)(2008)。Charles Landry 著。創意城市。台北: 城邦。
    楊婉如(2008)。第一線服務人員幽默感、自尊、情緒勞動、工作倦怠與工作滿足之關聯性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楊雅惠(2003)。創造力教學的效應在成人補習教學教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雅雯(2005)。由幽默刺激看思考風格對幽默理解暨幽默感知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瑪利(2009)。你今天說故事了嗎。遠見2009創意特刊,10,4。
    楊翠凌(2008)。以幽默啟動創造力。2008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2.japs.tp.edu.tw/gifted/some/curricul/young/91
    楊鐵梅(2008)。試論課堂教學中的幽默藝術。內蒙古電大學刊,2008,105-106。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心理。
    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2000)。影響創意發展的個人特質、家庭及學校因素量表之發展。國科會專案計畫報告。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教育研究,100,117-124。
    詹桂香(2006)。從生態學的觀點看親子衝突的因應之道。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2。嘉義:南華大學。2008年3月13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2/52-52.htm
    維基百科(2008)。幽默。2008年3月13日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
    劉文、鄭麗娜、李亮(2009)。幼兒幽默感結構和發展特點。心理學探新,29,58-63。
    劉安諾(1992)。人間多幽默。台北:文經。
    劉君業(譯)(1992)。L.J.peter&Bill Dana著。幽默定律。台北:遠流。
    劉佩雲(1989) 。性別、創造力、自我檢校與幽默感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椲翎(2008)。嘉義市國小學童幽默感、幽默感迷思與家庭氣氛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墉(1989)。超越自己。台北:吳氏圖書。
    劉薏君(2007) 。諮商師幽默技術使用之關聯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蔡偉琪(2004)。企業創造力訓練方案實施成效之研究-以台灣電力公司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文章(2002)。培育兒童科學創造力教學模組實作評量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鄭美珍(1986)。國小教師創造力, 教學態度與學生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慧琳(譯)(1989)。H.True著。Humor Power。台北:遠流。
    盧俊、張永美(2008)。向周星馳學成功。台北:日月文化。
    盧慈穎 (譯) (2008) 。David Lynch 著。大衛‧林區談創意。台北:遠流。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天下。
    頭條日報(2008)。港生選幽默之王周星馳最「搞笑」。2008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hkheadline.com/news/headline_news_detail.
    戴晨志(2004)。超幽默不寂寞。台北:時報文化。
    聯合晚報(2004)。台灣心貧兒 半數孩子活的無趣。2004。12月20日。
    聯合新聞網(2009)。教長鄭瑞城:品德+品質+品味=有品。2009年7月3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
    薛申綱(2006)。家長幽默訓練課程對高中家長幽默感與親子溝通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佳容、楊承芳、周雨樺、郭淑芬、徐育愷(譯)(2005)Rice,F.Philip著。 人類發展學。台北:五南。
    謝金青(2005)。論創造力發展障礙之跨越。教育研究月刊,133, 23-30。
    鍾敏華(2002) 。兒童繪本與兒童語文創造力之教學行動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縣。
    嚴澍(2009)。這年頭,幽默是一種能力。台北:有名堂文化館。
    饒見維(2005)。創造思考訓練 –創造思考的心理策略與技巧。台北:五南。
    二、英文文獻
    Amabile, T. M. (1983).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5,357-376.
    A. Rezan Çeçen(2007) . Humor styles in predicting loneliness among Turkish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5 (6), 835-844.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NJ: Prentice-Hall.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 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New York: Harpercllins.
    Chapman, A. J.,& Foot, H. C. (1996). Humor and laughter: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Frymier&Ann Bainbridge ; &Wanzer, Melissa Bekelja ; &Wojtaszczyk, Ann M.(2008).Assessing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Inappropriate and Appropriate Teacher Humor.Communication Education, 57, 266-288.
    Gardner, H. (1988). Creativity: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 8-26.
    Guilford, J .P. (1971). Creativity and its cultivati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Guilford, J .P. (1950).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 444-454.
    Guilford, J. P. (1967). Intelligence, Creatiivity,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San Diego: Knapp.
    Howe, R. (1996). Instruction and experience for abilities related to creative processes and product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0, 156-178.
    House,R.J., & Shamir,B. (1993).Toward the intergr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charismatic, and visionary theories.Leadership theory and resesrch,2,81-107.
    Hoicka, Elena., & Jutsum, Sarah., & Gattis, Merideth (2008). Humor, Abstraction, and Disbelief. Cognitive Science, 32 ,985-1002.
    Jason S. Wrench (2008).The Influence of Graduate Advisor Use of Interpersonal Humor on Graduate Students.NACADA Journal, 28,54-72.
    Lieberman, N. (1977). Playfulness: The relationship to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ong, D. L., & Grasser, A. C. (1988). Wit and humor in discourse processing. Discourse Processes, 11, 35-60.
    Mackinnon, D. W. (1962). The nature and nurture of creative tal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17, 484-495.
    Mark A., & Stephanie R. (2008). Regional campus teaching Ain’t a Joke but humor can make it more effective. AURCO Journal Spring ,14,25-42.
    May, R. (1975). The courage to create. New York : W. W. Norton.
    Martin, R. A., Puhlik-Doris, P., Larsen, G., Gray, J., & Weir, K.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uses of humor and their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development of humor styles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7 (1), 48-75.
    Nazareth. J. (1988). The psychology of military humor: New Delhi: Lonor.
    Rudowicz, E. , & Yue ,X.(2000).Concepts of creativity: Sim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Mainland,Hong Kong and,Taiwanese Chinese.The Journal of Geative Behavior,34(3),175-192.
    Sattler, J. (1992). Assessment of children. San Diego: Jerome M. Sattler.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 New York: Free Press.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6). Investing in creativ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7), 677-688.
    Thorson, J. A., & Powll, F.C. (1993). Develop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sense of humor scale. Jour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9(1), 13-23.
    Warnars-Kleverlaan, N., Oppnhimer, L.& Sheman, L. (1996). To be or not to be humorous: Does it make difference? Humor: In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9-2,117-141.
    Ziv, A. (1984). Personality and sense of humor. New York: Springer.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