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明郎
Lee ming lang
論文名稱: 國小女性教師提前退休決定歷程之質性研究
A study of the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ecision process on early retirement, taking the cases in Hsinchu City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 施 香 如 博 士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9
中文關鍵詞: 國小女性「提前退休」教師退休決定歷程退休調適
外文關鍵詞: the female early retire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ecision process on early retirement, retirement adapt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目的,以質的研究方法探討國小女性教師提前退休決定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以新竹市退休教師為例。研究對象為三名在新竹市提前退休二年以上的女性教師,以質性研究方法中之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以開放編碼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然後進行歸納、整理,與撰寫論文。研究發現如下:

    一、國小女性提前退休教師在工作、家庭、環境、自我要求、健康、家人的支持、經濟與對退休後生活的嚮往等原因下,經過個人的考量後選擇了提前退休。
    二、教育環境的改變對國小教師生涯轉換的衝擊,因人而異。
    三、國小女性教師在提前退休的決定歷程中,其感覺和想法也隨之改變。
    四、國小女性教師在退休的調適歷程中,其感覺和想法也隨之改變。
    五、國小女性教師在退休的調適歷程中主動發現策略。
    六、國小女性教師在提前退休的決定歷程和退休的調適歷程中和家庭的關係密切。
    七、三位國小女性教師在退休後的調適歷程中,其感覺和想法、調適歷程及結果都朝正向發展。

    最後,根據本研究發現做討論,並針對正考慮提前退休的國小老師、已退休國小教師的生活調適、政府政策,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國小女性「提前退休」教師、退休決定歷程、退休調適


    A study of the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ecision process on early retirement, taking the cases in Hsinchu City as examples.
    Lee Ming Lang
    Abstract
    The study employ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the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ecision on early retirement, taking the cases in Hsinchu City as examples. The participants are three femal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have retired for more than two years. In-depth interview,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used in data collecting. While using open-coding in data analysis, the meaningful units are rearranged through induction and then transcribed into a written script.
    The study discovers the following:
    1. The decision elements that affect the participants’ preference in early retirement include their work, their families, their health, their self-demanding, their family support, their economical decision, their possible life after retire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2. Whe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changes, the impacts on different participant are different.
    3. How they think and how they feel change during their process in making the early retirement decision.
    4. How they think and how they feel change during their after retirement adaptation.
    5. In their after retirement adaptation, they discover adaptation strategy.
    6. In their process in making the early retirement decision and in their after retirement adaptatio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y and their families.
    7. After retirement, how they think and how they feel, and the process and result of their adaptation are positive.
    Finally, this study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are making early retirement decisions, the retired teachers on their adaptation, the government on her policies, and the future stud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6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生涯轉換之相關理論探討8 第二節 生涯轉換的相關影響因素探討19 第三節 退休調適之相關理論與相關因素探討36 第四節 女性生涯發展理論探討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49 第一節 研究參與者50 第二節 研究工具51 第三節 研究程序53 第四節 資料分析54 第五節 研究的可靠性與可信賴性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8 第一節 提前退休蘊釀、形成決定階段的原因與歷程 58 第二節 提前退休後的生活安排、調適策略及調適歷程 8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9 第一節 結論 99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0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05 英文部分 110 附錄 附錄一 研究邀請函 113 附錄二 訪談同意函 114 附錄三 預訪訪談大綱 115 附錄四 正式訪談大綱 116 附錄五 訪談手札 118 附錄六 訪談回饋函 119 表 次 表1-1 新竹市87年度至93年度國小教師退休人數一覽表 3 表3-1 研究參與者描述 51 表3-2 研究參與者所提供資料與本研究逐字稿之符程度與回饋57 表4-1 國小女性教師的提前退休決定的影響因素70 表4-2 提前退休蘊釀、形成決定歷程中的感覺與想法之轉變78 表4-3 退休後的感覺與想法的轉變 90 圖 次 圖2-1 Rogers 的中年生涯轉變過程圖 10 圖2-2 Grady 及Figueria(1987)的職業教師離職/留任行為四階段模式 11 圖2-3 統整的生涯轉變模式 13 圖2-4 生涯抉擇歷程 17 圖2-5 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32 圖2-6 退休決定模式 35 圖2-7 人類對生涯轉換適應的分析模式 37 圖2-8 轉換中的個人 3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培瑾(民86)。國中教師生涯轉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
    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容(民80)。老年退休制度相關理論與國外制度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55
    期,18-26
    平議教師退休風潮現象(民87年3月31日)。中國時報,3版。
    有效解決中小學教師退休問題(民88年12月29日)。台灣時報,2版。
    朱芬郁(民86)。退休老人生涯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朱坤連(民84)。退休人員生活需求及滿意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公教退
    休人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危芷芬、陳瑞雲譯(民85)。女性心理學。台北:五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編(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考試院(民90)。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線上資料】。取自
    http://www.exam.gov.tw/weblaw/main.asp/學校教職員退休條例
    何郁玲(民88)。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教師效能與生命意義關係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民75)。社會心理學。台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民76)。社會變遷中中國女性角色及性格的改變。社區發展,31,26-34。
    李倩華(民76)。退休前教師的老化態度與心理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素卿譯(民86)。生涯規劃。台北:五南。
    沈姍姍(民87)。教育改革趨向與影響因素分析—國際比較觀點。教育資料集刊,第23輯,39-53。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吳芝儀、李奉儒譯(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宗立(民86)。學校行政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吳武典、洪有義(民77)。心理學與心理衛生。高雄:復文書局。
    吳武典、洪有義(民79)。心理衛生。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大學。
    吳鄉泉(民88)。大學程度婦女生涯轉換相關因素與其策略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宋禮彰(民91)。組織變革中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工作壓力及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
    林生傳主編(民83)。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幸台(民76)。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幸台(民78)。我國國小教師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學報,12,265-297。
    林美蓉(民88)。中年婦女的生涯轉換。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桂鳳(民80)。荷倫之職業選擇類型論中的發展觀。輔導月刊,80年10月,33-37。
    林彥妤(民76)。生活事件、因應方式及社會支援對老人心理適應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靖芬(民88)。台北市國小女性教師生涯發展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靜宜(民90)。國小女性教師的生涯阻礙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胡幼慧(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洪英宗(民91)。地方公教人員退休政策的失靈—以嘉義市國中教師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未出版。
    洪榮昭(民80)。婦女生涯規畫。成人教育雙月刊,1,31-32。
    施曉光(92年1月17日)。公務員一次退休金 提早取消。中國時報,第一版。
    翁毓秀(民83)。女性生涯諮商理論與策略。輔導季刊,30,12-21。
    高秀蓉(民89)。生涯轉換之質性分析研究:以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結業之教師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徐宗國(民82)。適宜用質的方法研究女性現象。臺灣大學婦女研究通訊,30,14-15。
    徐美鈴(民91)。在退而休與退而不休之間---四位國中教師提前退休初期適應研究。政治大學研究所,未出版。
    徐麗君和蔡文輝(民74)。老年社會學理論與實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孫蓉華(91年9月12日)。教師想退休 盼縣府成全。聯合報,第九版。
    師瓊璐(民89)。橫越生命的長河—三位國小女性教師的生命史研究。台東師範學院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張明麗(民84)。國小女教師工作滿意度與退休態度之研究。輔導季刊,31,1,31-38。
    張明麗(民87)。成長團體對國小女教師退休前後心理調適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張明麗、黃國彥、楊國賜(民88)。 退休成長團體對女性教育人員心理適應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2期,頁355-386。
    張明麗、黃國彥、楊國賜(民89)。 國小退休女教師生活訪談之分析。玄奘學報」,2期,頁87-128。
    張春興(民7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民8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夏平(民90)。教育改革的省思與迷思。師友,412,33。
    張隆順譯(民74)。老人心理學。台北:桂冠。
    張豊儒(民89)。女性代課教師的生命史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花蓮市。
    (民88)。國中女教師生涯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慧美(民87)。國小女性教師在工作、家庭及進修角色之衝突及適應歷程分析。屏東師範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美玉(民88)。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
    陳奎熹(民87)。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文(民84)。我國公務人員提早退休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毓璟(民78)。退休前公務人員退休態度與退休準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瑩輝(民93)。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與退休輔導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慕能(民90)。教育逃兵-談教師職業倦怠問題。師友,412,41。
    曾美玲(民81)。老年人終老覺知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中市老人為對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鶯珠(民85)。工專女生生涯抉擇問題及其諮商模式。輔導季刊,32(3),26-33。
    許鶯珠(民89)。選擇非傳統職業女性之生涯抉擇因素及其適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博士班論文,未出版。
    郭麗安(民71)。老人心理調適之調查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春英(民85)。老人的社會關係模式與生活適應。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國彥、鍾思嘉、宋秀芬(民75)。老人健康自評、生活改變及生命意義與其生活滿意和死亡焦慮之關係。行政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NSC74-0303-H004-03。
    黃佩瑜(民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生涯滿意度與生涯承諾之關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國彥、鍾思嘉、宋秀芬(民75)。老人健康自評、生活改變及生命意義與其生活滿意和死亡焦慮之關係。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NSC74-0301-H004-03。
    黃富順(民82)。以研究成人教育之觀點-談退休前後的心理調適。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21期,1-8。
    黃富順(民84)。老化與健康。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慧真譯(民87)。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
    隋夢真(民90)。又見教師退休潮。師友月刊,2001年8月號,46-48。
    辜慧瑩(民89)。退休調適性別差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育儀(民86)。「生涯組型」與「生涯之錨」的質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董媛卿(民82)。讓生命再出發--生涯困境之調整。技職雙月刊,15,5-9。
    銓敘部(民89)。全國公務人員自願退休人數與命令退休人數百分比【線上資料】。取自http://www.mocs.gov.tw/ s00/89/xls/表054歷年全國公務人員退休退職
    及資遣率分析。
    銓敘部(民93)。參加退輔基金教育人員退休資遣人數.【線上資料】。取自
    http://www.mocs.gov.tw/s00/92/xls/表79.參加退輔基金教育人員退休資遣人
    數。
    蔡培村(民84)。成人教育與生涯發展。高雄市:麗文。
    劉文淵(民90年3月11日)。國中小教師退休夢難圓。台灣日報,11版。
    劉淑鈴(民90)。大學理工科系畢業之女性生涯轉變歷程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梅君(民82)。退休研究對中高齡人力資源運用的意義。政大勞動學報,3,169
    -195。
    劉鳳英(民88)。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
    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劉焜輝(民73)。國中教師學校壓力狀況調查報告。教育資料文摘,14(4),297
    -307。
    潘慧玲(民88)。學校效能相關概念釐析。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7卷5期,
    138-153。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錢得龍(民91年10月12日)。十年教改 何以勞苦尚凶飢。聯合報,12版。
    鍾思嘉(民75)。老人死亡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科會研究補助。
    鍾蓮芳(民89年12月30日)。擠退已成屆退教師的夢靨。民生報,12版。
    賴永和(民89)。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文(民81)。企業內輔導制度對企業經營之影響。育諮商與輔導,8,11-16。
    蕭德蘭譯(民86)。新中年主張。台北:天下文化。
    蕭雪玲(民87)。國民小學退休前教師退休態度,退休準備及退休前教育需求之調查研究。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曜宇(民90)。退休教師經濟生活與經濟滿意度之探討-以台北市公立高級中
    學退休教師為例。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簡文吟、薛承泰(民85)。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人口季刊,17,113-130。
    藍采風(民89)。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
    魏文瑞(民86)。退休前國民中小學教師工作狀況與退休態度及退休準備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以敬(民82)。退休態度與退休意向的關係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羅浚濱(91年6月10日)。新竹市長批准了93位老師退休。中國時報,A5版。
    羅寶鳳(民82)。成年婦女生涯轉變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燕翎主編(民89)。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二、英文部分

    Astin, H. S.(1984). The meaning of work in Women life:A sociopsychological
    model of career choice and work behavior.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12,117-126.
    Atchley, R. C.(1979) Issues in Retirement Research. The Gerontologist,
    19, 44-54.
    Atchley ,R.C.(1988).Social force and aging. California :Wadsworth.
    Bandura, 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etz, N. E., & Hackett.G.(1981).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i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399-410.
    Betz, N. E., & Fitzgerald, L.F.(1987).The career psychology of women.
    Orlando FL:Academic Press.
    Dawis, R.V.(1996)The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and person-environment correspondence counseling.In D.Brown & L.Brooks(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Applying contemporary theories to practice.San Francisco:Jossey –Bass.
    Dawis, R.V.& Lofquist, L.H.(1984).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Mi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oering, M. M., & Rhodes, S. R.(1989).Changing careers:A Qualitative
    Stud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42,76-92.
    E.Christopher Payne,Steven B. Robbins,and Linda Dougherty(1991).Goal Directedness and Older-Adult Adjus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38(3),302-308.
    Erikson, E. H.(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2nd ed.).New York:Norton.
    Farmer, H. S.(1985).Model of career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for women
    and men.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32(3),363-390.
    Fassinger,R.E.(1990).Casual model of career choice in two sample of
    College wome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36,225-248.
    Fessler, R. (l992).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In R. Fessler & J.C.
    Christensen(Eds),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rady,T.L.,& Figueria,E.A.C.(1987)Vocational teacher turover/retention
    behavior:A four-stage process.Journal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4(1)25-38.
    Hackett, G., & Betz, N. E.(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uior,18,326-339.
    Hall, Douglas T.(1976) Careers in Organizations. Santa Monica,Calif.:Good-year,1976.
    Havighurst, R.J.(1972).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3rd ed.).New York:Longman.
    Jenkins,S.R.(1989).Longitudinal prediction of women's careers: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social-Structural influenc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4,204-235.
    Kinnier,R.T.(1990).A Possible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Job Change
    Framework.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17,31-40.
    Krumboltz, J. D.(1976). A Social Learning Theory of Career Selectio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6,71-81.
    Levinson, D.J.(1978).The seasons of a man's life.New Yord:Knopf.
    Lowenthal, M. F., Thurnher, M., & Chiriboga, D.(1975).Four Stages of
    Lif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Mobley,W.H.,(1977).Intermediate linkag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and employee turnov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62,237-240.
    Moracco, J. C. ,& McFaddn, H.(1982)The Counselor's role 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The personnel and Guidence Journal,May, p.549-552.
    Neapolitan,J.(1980).Occupational change in mid-career: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6,212-225.
    Neapolitan,J.(1996).Developing a comceptual framework toward change:A cross-case analysis of six career changers.(ED395993)
    O'Neil, J. M., & Fishman , D. M.(1982).Adult men's career transitions
    and gender-role themes.In H. D. Lea., & Z. Leibowitz.(2nd ed),Adult
    career development: concepts, issues and ptactices. New York:Plenum.
    Osipow, S.H.(1983).Theories of career development.(3rd).NJ:
    Prentice—Hall.
    Pedersen,J.S.(1988).Constraining influences on the vocational
    guidance of girls from 1910 to 1930.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36,325-336.
    Rhodes,S. R.,&Doering, M.(1983)An integrated Model of career chan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8(4),631-639.
    Rhodes,S. R.,&Doering, M.(1989)Changing Careers:A Qualitative Stud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37,316-333.
    Rogers,J. R.(1990).Self-concept,Existential Reality and Radical Voluntary Mid-life Career change:A theoretical Model.(ED348819)
    Schein, E.H.(1978).Career Dynamics: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Schlossberg, N. K.(1981). A model for analyzing human adaptation to
    transition.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9(2),2-18.
    Schlossberg, N. K.(1984).Counseling adult in transition:Linking
    ptactice with theory. New york:Springer.
    Schlossberg, N. K.(1992).Adult development theories:Ways to illumunate
    the adult experience. In H.D.Lea.,& Z. Leibowitz.(2nd ed),Adult
    career development: concepts, issu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Plenum.
    Strauss, A., & Corbin, J.(1998).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Thousand Oaks,CA:Sage.
    Super, D.E.(1957).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ew York:Harper & Row.
    Super, D.E.(1980).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6, 282-298.
    Super, D.E.,Starishesky, R.,maltin, N. &Jordaan, J. P. (1963). Career
    development:Self-concept theory. New York: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Zytowski, D. G.(1969). 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47,660-66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