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孟哲
論文名稱: 邊境:台灣男同志通俗小說研究(1990-2007)
指導教授: 李玉珍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5
中文關鍵詞: 男同志男同性戀通俗小說性政治家庭主義愛滋再現文化政治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國民黨政府解嚴、女性主義、同志運動、性╱別解放思潮、大眾通俗小說的興起、網路文學等新媒介等現象的出現,九0年代因應歷史情勢開始有出版社計畫性地經營同志文學、鎖定同志讀者,甚至以同志為出版社主體。九0年代之前,作家甚少提供以同性戀為題材的作品給渴望閱讀同志讀物藉以想像同志本質、文化社群的讀者;書籍市場到處都是異性戀愛的羅曼史。如果男歡女愛的言情小說是異性戀愛的建制,排除了同性戀的性╱別與情慾;那麼九0年代開始被大規模量產的通俗同志小說,就能被視為一個正式談論原先無可名狀的同志情慾與生命故事的歷史契機。
      通俗男同志小說佔了大半的同志書刊市場,這些多以愛情故事為普遍題材的通俗小說,本身的性質是十分「性」的。小說始終圍繞著不同激烈程度的性──一端是純情、而另一端是色情──展開書寫。通俗小說的作者機動地謀合、反應、利用不同時代的異性戀社會對於男同志的性的污名想像,書寫原先無法明說的地下同志情慾。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因而分別解讀通俗小說中的敘事邏輯如何機動地挪用社會上對於同志性愛的歧視,反過頭來將習以為常的異性戀情慾沙文主義、父系家庭主義與愛滋污名一一問題化。
      筆者認為九0年代的通俗男同志小說在台灣本地諸多歷史情勢的影響之下,在這兩者之間打開一道更為複雜的周旋張力。一方面這些小說呈現了多元的同志本質與性╱別腳本;另方面則是以狂想建構了同志擬親屬家族關係、性愛模式、次文化等。通俗男同志小說在同志本質想像與建構當代同志本質間所撐開的張力,有可能足以活化任何已經僵化的性╱別制度。因而,本論文主張以歷史性的眼光看待通俗小說深入生活、解放異性戀性╱別、情慾框架的潛能。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通俗小說與文化政治 1 第二節、通俗男同志小說的歷史興起與定義 5 第三節、本質與建構的張力 17 第四節、邊境 22 第五節、論文章節安排 27 第二章、情慾現形:通俗男同志小說中的性再現 30 前言:我們不是另一類維多利亞時代的人 30 第一節.悲情?浪漫?:純情小說中的「性再現」分析 32 一.《慾望列車》:無力 34 二.〈紅顏男子〉:探索 37 三.《惡水》與《荒蕪的你》:只愛不性 42 第二節、踰越快感與高潮狂喜:色情小說中的「性再現」分析 47 一.性與愛的辯證邏輯 52 二、色情小說的踰越美學 57 三、另類性知識:屁眼書寫 62 第三節、性內爆 70 第四節、性工作坊:男同志˙通俗小說˙性文化政治 77 第三章 無處非家:男同志通俗小說中的家庭主義魍魎 79 第一節、原生家庭完全無法接受男同志 84 一、中年已婚男同性戀者 84 二、浪蕩子 95 第二節、原生家庭能夠接受男同志 101 一、親情協調情節化 102 二、幽默政治 109 三、擬親屬式的家族想像 113 第三節、同志婚姻 114 第四章、長鏡頭或特寫?:兩種回應愛滋污名的書寫策略 117 第一節、長鏡頭 122 第二節、愛滋特寫 127 一、血液隱喻 二、高度視覺化的愛滋身體 第三節、後愛滋時期 138 第五章、結論 142 引文書目 145 附錄 152 一、彭蕙仙,〈斷背山的另一邊〉。 二、藍孝威,〈中時主筆彭蕙仙部落格掀波瀾、網友痛批歧視 同志〉。

    1. 中文部份(按照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丁乃非、劉人鵬。1998。〈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政略〉。《性╱別研究第三、
    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別研究
    室)。
    丁乃非。1995。〈是防治條例,還是罪犯懲處條例〉。《婦女新知》第163期  
    (1995.12.5)。2-3。
    小峰。2003。《風岩風嶼》。台北:威向。
    ──。2004。《風嶼過後》。台北:威向。
    心岱。1985。〈記一位社會寫真的浪漫小說作家:光泰〉。《新書月刊》19(1985.1):
    80-81。
    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林林譯。1994。《愛華妲夫人及其它/荒誕的性背
    後》。台北:金楓。
    卡維波。1998a。〈性解放思想史的初步札記:性政治、性少數、性階層〉。《性╱
      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中壢: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別研究室。
    ——。1998b。〈同性戀╱性工作的生命共同體:理論與現實的連帶〉。《性╱別研
    究第一、二期合刊》。中壢: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別研究室。
    王雅各。1999。《台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台北:開心陽光。
    可樂狐狸。2005。《我的台客男友》。台北:鮮歡文化。
    ──。《G屋出租》。(2006)。台北:鮮歡文化。

    光泰。1995a。《慾望列車》。台北:號角。(初版台中:晨星1988)
    ──。1995b。《逃避婚姻的人》。台北:號角。(初版台北:時報文化1976)
    白中黑。1997。《人性手記》。台北:開心陽光。
    白佩姬。1997。〈文化與政治雙曲線:漫談九0年代中葉的同志運動轉折〉。《酷
    兒啟示錄》。台北:遠流。
    安克強。1993。〈愛上你是我一生的錯〉。《愛上你是我一生的錯》。台北:希代。
    ──。1999。《青春放歌──世紀末同志愛讀本1》。台北:熱愛。
    朱偉誠。2003。〈同志˙台灣:性公民、國族建構與公民社會〉。《女學學誌:婦女
      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5)。115-151。
    米歇爾˙傅科著、余碧平譯。2005。《性經驗史》。上海:世紀。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台北:皇冠。
    李岳華。1995。《紅顏男子》。台北:聯經。
    沈俊翔。2004。《九0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芳玫。1994a。《解讀瓊瑤的愛情王國》。台北:時報文化。
    ──。1994b。〈雅俗之分與象徵性權力鬥爭-由文學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改變談知
    識份子的定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6期(1994.3):55-78。
    ──。2006。《色情研究》。台北:台灣商務。
    林淇瀁。2001。〈「副」刊大業:台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書寫與拼圖》。
    台北:麥田。
    ──。2004。〈超文本,跨媒介與全球化:網路科技衝擊下的台灣文學傳播〉。《中
    外文學》33.7(2004.12):103~128
    吳瑞元。1998。《孽子的印記──台灣近代男性「同性戀」的浮現(1970-1990)》。
    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翠松。1998。《報紙中的同志──十五年來同性戀議題報導的解析》。台北:中
    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貴芬。2001。〈從大眾文學到庶民文化的重新啟動〉。《大眾文學論文集》。會議
    地點:政治大學。會議時間:2001/12/15~ 2001/12/16。
    ──。2004。〈紀錄片/奇觀/文化異質:以《蘭嶼觀點》與《私角落》為例〉。《中
    外文學》32.11(2004.4)。
    吳家恆譯、約瑟夫˙奈伊著。2006。《柔性權力》。台北:遠流。
    孟樊。2000a。〈風起雲湧的九0年代台灣文壇〉。《文訊雜誌》182〈2000.12〉:
    37-40。
    ──。2000b。〈台灣出版的文化政治:以同志書刊為例〉。《「出版與圖書館」學術
    研討會》。會議地點:淡江大學。會議時間:2000/06/23 ~ 2000/06/23。
    阿杰。2003。〈序〉。《風岩風嶼》。台北:威向。
    祈家威。1991。《異生園》。台北:華曄。
    咯沙。1995。〈疾病的謠言史-Part3 在「愛滋」變成形容詞之後〉。《婦女新知》
    第152期(1995.1.5):21。
    亞力山大。1998。《惡水》。台北:熱愛。
    柯景騰。2003。〈網路小說創作之內在動力與連載文化〉。《當代》74:192(2003.8):
    26~37。
    亞瑟潘。1997。《歡迎光臨桃花源》。台北:開心陽光。
    ──。1998a。《黑馬王子咚咚來》。台北:開心陽光。
    ──。1998b。《我愛啾啾天堂鳥》。台北:開心陽光。
    ──。1998c。《美麗噢美麗春光》。台北:開心陽光。
    ──。1999。《亞當的秘密花園》。台北:開心陽光。
    ──。2000a。《兄弟有緣來逗陣》。台北:開心陽光。
    ──。2000b。《四海之內皆兄弟》。台北:開心陽光。
    ──。2004。《歡樂大飯店》。台北:北極之光。
    ──。2006。《棒球王子》。台北:鮮歡文化。
    約翰、斯道雷著、楊竹山╱郭發勇╱周輝譯。2001。《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
      (第二版)》。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約翰、費斯克著、王曉玨╱宋偉杰譯。2001。《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南西˙阿姆斯壯(Nancy Armstrong)著、馮品佳譯。2002。〈何謂寫實主義中的
    真實〉。《中外文學》30.12(2002.5):55~73。

    倪家珍。1995。〈期待民間主導的愛滋防治政策〉《婦女新知》 第152期
    (1995.1.5):16~18。
    郝譽翔、吳億偉記錄整理。1999。〈文學獎,獎文學(下)〉。《中央日報》1999.2.20
    第五版。
    孫治本。2003。〈虛擬空間的低虛擬性:輕、清、淡的網路文學〉。《當代》74:
    192(2003.8):38~49。
    陳銘磻。1987。〈四十年來台灣的出版史略〉。《文訊》33(1987.12):243~250。
    陳耀民。2001。〈我們一家都是人:試論《孽子》與《逆女》中的家庭機制╱身
    分認同與抗爭之可能性〉。《同志研究》。台北:巨流。
    陳長房。1986。〈西方通俗文學的模式〉。《文訊》26(1986.10):98~106。
    魚玄阿璣、鄭美里。1997。〈幸福正在逼近──台灣同性戀社會史的初步回顧〉。《聯
    合文學》13.4(1997.2):89~95。
    張國治。1991。〈美麗的自戀〉。《鬱卒》。台北:華曄。
    張耀仁。1999。《荒蕪的你》。台北:熱愛。
    許佑生。1996a。《男婚男嫁》。台北:開心陽光。
    ──。1996b。〈一生中值得紀念的時光〉。《男婚男嫁》。台北:開心陽光。
    許劍橋。2003。《九0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
    葉德宣。1995。〈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對詮釋《孽子》諸文的論述分析〉。
    《中外文學》24.7(1995.12):66~88。
    喀飛。2000。〈聽見身體的呼喊,對身體誠實〉。《兄弟有緣來逗陣》。台北:開心
    陽光。
    黃道明。2000。〈召喚同性戀主體──渾名、汙名與台灣男同性戀文化的表意〉。《性
      ╱別政治與主體形構》。台北:麥田。
    須文蔚。2002。〈網路時代通俗文學產銷之傳播型態初探〉。《第三屆通俗文學與
    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會議地點:中興大學。會議時間:2002/1
    0/19~ 2002/10/20。
    須文蔚。2003。《臺灣數位文學論:數位美學、傳播與教學之理論與實際》。台北:
    二魚。
    甯應斌。2005。〈性政治:性運的由來及其派別〉。《性政治入門:台灣性運演講
    集》。中壢: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別研究室。
    趙曉玲。1995。〈為愛滋而走,走到哪裡?〉。《婦女新知》163(1995.12.5):
    1~2。
    酹月。1998。〈頹廢得無法自拔的一種偏執──談《惡水》及它給我的文學經驗〉。
    《惡水》。台北:熱愛。
    齊天小聖、魚玄阿璣、喀飛、沙啞、漂亮。1997。〈牲禮、英雄或戰略家〉。《騷
    動》3(1997.1):45~51。
    楊宗潤。1997。〈不是色情是情色〉。《人性手記》。台北:開心陽光。
    ──。2000。〈偶爾轉彎又何妨〉。《直男人會轉彎》。台北:開心陽光。
    葛爾•羅賓著、李銀河譯。2000。〈關於性的思考:性政治學激進理論的筆記〉。
    《酷兒理論》。北京:時事出版社。
    蓋爾•盧賓著。1998。〈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經濟學」初探〉。王政、杜芳琴
    主編《社會性別研究選譯》。北京:三聯。
    詹姆斯。2003。《老媽與BF》。台北:鮮歡文化。
    劉亮雅。1998。《慾望更衣室》。台北:元尊文化。
    ──。2001。《情色世紀末》。台北:九歌。
    澄河。1999。〈天鵝、野鴨、螢火蟲〉。《愛戀無悔》。台北:熱愛。
    鄭明娳。1993。《通俗文學》。台北:揚智。
    鄭伊雯。1996。《女性主義觀點的語藝批評--以幻想主題分析希代『言情小說』系列》。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正哲。2004。〈來去酒店開房間〉。《歡樂大飯店》台北:北極之光。
    盧鴻毅。2006。〈同性婚姻、助長愛滋?〉。《民生報s7版醫藥最前線》。2006/8/28。
    簡媜記錄。1991a。〈早晨之役:記聯合報第十二屆小說獎短篇決審會議(中)〉。
    《聯合報》25版,1991.1.2。
    ──。1991b。〈早晨之役:記聯合報第十二屆小說獎短篇決審會議(下)〉。《聯
    合報》25版,1991.1.3
    簡家欣。1997。〈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0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
    學》13.4(1997):69。
    藍孝威。2006。〈中時主筆彭蕙仙部落格掀波瀾、網友痛批歧視同志〉。《中廣新
    聞網》。2006/2/15。
    藍玉湖。1990。〈夏豔沙拉〉。《薔薇刑》。台中:晨星。
    ──。1991。〈香蕉釀的酒〉。《狂徒袖》。台中:晨星。
    羅鋼、劉象愚主編。2000。〈文化分析〉。《文化研究讀本》。北京:新華書店。123-137。
    Darko Suvin著、蕭立君譯。1996。〈《科幻》專號導論〉。《中外文學》22.12
    (1996.12):13-26。
    Dominic Strinati 著作、袁千雯╱張茵惠╱陳宗盈譯。2005。《通俗文化理論(第
      。二版)》。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Jeffrey Weeks。2001。《20世紀的性理論和性觀念》。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JOJO。2006。《性開放的阿姆斯特丹》。台北:鮮歡文化。
    Laura Kipinsy著,鄭亙良翻譯。2007。《綑綁與箝口:美國色情與狂想政治》。《第
    七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色情無價」》。會議地點:中央大
    學。會議日期:2007/3/17。
    Kadou的小說〈黑色菸盒記事〉(1999),
    Vagary。1999。〈麻痺〉。《愛戀無悔》。台北:熱愛。

    2.英文部分(按照作者英文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Bourdieu, Pierre.1991. “Did You Say ‘Popular,” 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
    Trans. Gino Raymond and Matthew Adamso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93-98.
    Christopher Nealon, Foundlings : lesbian and gay historical emotion before
    Stonewall. Duke University Press:2001.
    Frederick Engels,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edited by
    Eleonar Burke Leacoc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