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蘇韵婷 Yun Ting Su |
---|---|
論文名稱: |
彩虹故事媽媽生命教育傳遞之口語應用策略 The Language Strategies for Life Education:A Case of the Rainbow Family Voluntary Worker |
指導教授: |
林麗卿
Li-Ching Li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6 |
中文關鍵詞: | 生命教育 、口語應用策略 、故事媽媽 |
外文關鍵詞: | life education, language strategy, story mom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於探討彩虹故事媽媽生命教育傳遞之口語應用策略。主要研究目的有:一、探討彩虹故事媽媽如何決定課程內容;二、探討彩虹故事媽媽如何透過口語策略進行生命教育課程;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家長或老師進行生命教育時的參考。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我提出下列問題:
(一)彩虹故事媽媽進行生命教育課程時如何決定課程的內容?
(二)彩虹故事媽媽進行生命教育課程時運用哪些口語策略來進行討論?
本研究以一位新竹地區彩虹故事媽媽及她負責說故事的低年級班級三十二位孩子為研究對象,採取質性研究方式進行探究。研究者針對故事媽媽在低年級班級之生命教育課程、彩虹愛家之團體備課、故事媽媽培訓課程等活動進行觀察,並輔以深度訪談和文件資料收集。
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影響故事媽媽課程決定之面向包括:1.彩虹生命教育教材、2.培訓課程、
3.團體備課、4.偶發事件、5.個人特質。
(二)花媽媽之口語應用策略共計大致分為三大面向:情感策略(「情感連結」
與「情緒支持」)、認知策略(「複述」、「討論」、「發問」、「回想」、「提示」、「修正」、「預告」、「結語」)、及生活連結策略(「經驗舉證」、「常規」和「偶發事件」)。
研究者並依上述研究發現提出六項建議。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oral present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voluntary worker from the Rainbow Family association in communicating life education. The major purposes are threefold: 1.To examine how the Rainbow Family voluntary worker decides the life education content; 2.To explore what language strategies the Rainbow Family voluntary worker employs in life education; 3.To draw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parents or teachers when conducting life education. To accomplish the above-mentioned goals,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research questions:
(1)How does the Rainbow Family voluntary worker decide the life education content?
(2)What language strategies does the Rainbow Family voluntary worker employ in life education?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a Rainbow Family voluntary worker and the 32 second grade students from Hsinchu City. I adopt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observe the life education class conducted by this rainbow story mom, the group discussion for teaching preparation conducted by the Rainbow Family Life Education Association, and the story-telling training program of the voluntary workers. Follow-up in-depth interviews and document-collection were also conducted to gather further information o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Factors related to the life education curriculum decision of the rainbow story mom were: (1) The life education materials issued by the Rainbow Family Association; (2)The Story-telling Training courses; (3)Group teaching preparation;(4) Incidental events; (5) Personality of the voluntary worker.
2. The languag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Rainbow Family voluntary worker can be group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e affective strategies (affection bond and affection support), the cognitive strategies (repetition, discussion, questioning, recollect, reminder, revision, foretelling, and conclusion), and the life-bond strategies (examples from experience, norms and incidental events).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e researcher proposes six suggestions.
參考文獻
中文
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天下雜誌(2009)。生命教育-一場沒有輸家的人生競賽。天下雜誌教
育特刊,435,41。
王淑俐(1997)。教師說話技巧/教師口語表達在教學與師生溝通上的
運用。台北:師大書苑。
王文姬(2004)。女性志工意識覺醒與增能:以土城國小故事媽媽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王靖芳(2005)。國小教師發問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
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芝嫻(2007)。故事媽媽親子共讀經驗之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榮駿(2010)。以生命教育課程與協同教學改善霸凌行為之行動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伍書黎(2010)。三到四歲幼兒與教師共讀及個別閱讀圖畫書之回應。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詮釋--以岩村和朗之「十
四隻老鼠」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嘉義市。
李珮琪(2004)。幼稚園親子共讀圖畫書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
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何金針(2006)。 從親子互動談對兒童的生死教育與輔導。諮商與輔
導,245,6-10。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金瑞芝(2000)。親子共讀圖畫書之歷程:三歲與五歲組比較。台北
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193-208。
武藍蕙(2006)。進行親子共讀行為之價值觀與生命歷程--生命故事之
形成。康寧學報,8,31-54。
林正文(1993)。兒童行為觀察與輔導/行為治療的輔導取向。台北:
五南。
林真美(1999)。什麼是繪本。載於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
樂趣(頁6-7)。台北:遠流。
林敏宜(2002)。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琴芳(2001)。師生口語溝通之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佳慧(2004)。低收入戶幼兒家庭親子共讀類型之探究。國立臺北
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楚欣、廖彗茹(2009)。幼兒生命教育課程實施之成效。朝陽學報,
14,1-32。
吳清山、林天佑(2000)。教育名詞-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9,
98。
周怡萱(2003)。幼稚園大班師生在圖畫故事書教學歷程中的主題討
論。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周慧美(2009)。菜根譚融入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佛光
菜根譚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育如(2009)。台灣學童的處境與需要。REACH&TOUCH(兒童生命教
育專刊),1,18。
洪昭岑(2006)。多元智能融入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未出版,台北市。
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2011)。認識自己。彩虹月刊,131,6。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台
北:教育部。
郭恩惠(1998)。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家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阪,台北市。
徐彬撰(2009)。國小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生命真精采」課
程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台北市。
唐嘒彣(2010)。生命教育課程實踐改變世界的種子—愛與關懷。國立
台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35,4-31。
孫效智(2002)。生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教育資料集]
刊,27,283-301。
孫效智(2009)。台灣生命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9。
孫 釗(2008)。潛默之力-生命教育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心智習性及教
師專業成長之影響。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縣。
孫藝萍(2008)。解決低年級同儕衝突的行動研究─以生命教育課程為
取向。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北市。
荘麗卿(2003)。生命教育之實踐-以國小二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
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許瑞文(2004)。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向日
葵的種植」與「毛毛蟲的飼養」活動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科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賀瑞麟(2004)。不朽與永恆。南華大學生死學通訊,10,48-49。
曹伶資(2009)。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粘淑芬(2009)。繪本融入生命教育課程與教學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生
生命價值觀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張湘君、葛琦霞(2000)。以童書在國小推行「生命教育」之可行性探
討。載於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 273-298)。台北:寰宇。
張淑美(2001)。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研習資訊,18(3),
31。
張淑美(2002)。把死亡放在生命中:淺談生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專輯,64,22-24。
張淑梅、黃寶園(2009)。國民小學低年級家長實施侵子共讀之調查研
究—以台中縣太平國小為例。中臺學報,21(2),36-37。
陳珮甄(2004)。國民小學說故事義工團體之研究─以花蓮故事媽媽團
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
蓮市。
陳俐伶(2005)。繪本融入生命教育課程教學對國小學童生死態度影響
之研究。教育研究,13,94。
陳佩君(2007)。他們都在說什麼?─國小教室言談分析之研究。國立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沛彤(2007)。一位國小低年級教師實施生命教育的信念與教學實踐
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市。
雲美蓮(2007)。繪本在生命教育應用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二年級為例。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游雅玲(2005)。親子共讀圖畫故事書之互動歷程與反應研究-以「恐
懼主題」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
出版,嘉義市。
游雅君(2010)。以校園環境實施生命教育主題課程行動研究。國立東
華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生命教育的理論
與實務(頁241-253)。台北:寰宇。
黃玉幸(2001)。親子共讀帶領方法與經驗分享:以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
會親子共讀種籽帶領人培訓為例。社教雙月刊 ,101,51-54。
黃郇媖(2002)。幼兒文學概論。台北:光佑文化。
黃麗華(2005)。一位國小科任教師以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
竹市。
黃慶惠(2006)。繪本故事媽媽:你也可以做做看。台北:天衛文化。
黃婉菁(2007)。動態式電子繪本融入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
。國立臺南大學科技發展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市。
黃寶靚(2008)。故事媽媽參與高年級學童生死教育成效之研究-以運
用繪本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雄市。
黃迺毓(2009)。生命教育的省思。REACH&TOUCH(兒童生命教育專刊),
1,28-29。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鼎 茂(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鼎茂圖書。
楊柳新(2005)。談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策略。教師天地,135,
74-78。
溫馥綺(2010)。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
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南市。
詹明欽(2003)。不同取向生命教育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
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縣。
詹佩華(2008)。由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低年級為例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市。
廖信達(2000)。幼兒行為觀察與記錄。台北:啟英文化。
黎夏君(2006)。以圖畫書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年級為例。
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玉蓉(2003)。從聽說故事提升國小低年級班級閱讀能力之研究。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
竹市。
蔡菁菁(2009)。一位國小教師的數學課教室言談之研究。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朝蓮(2008)。教育戲劇融入國小二年級生命教育課程-以生死議題
為取向。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屏東市。
劉佩芝(2008)。探討生命教育融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
影響-以「飛來的朋友」單元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
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淑秋(2009)。愛、活力、希望。REACH&TOUCH(兒童生命教育專刊),
1,48。
盧耿良(2009)。生命教育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探討-
以臺南市某國小為例。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戴熒蓮(2004)。生命教育融入一年級國語科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謝素菡(2004)。繪本輔導方案對國小學童社會技巧之輔導效果研究。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惠文(2008)。生命教育融入國小二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高雄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蘇千惠(2006)。性別繪本讀書會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概
念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花蓮縣。
鐘美惠(2009)。生命教育在彩虹。REACH&TOUCH(兒童生命教育專刊),
1,82-83。
竇金城(2004)。問答教學法的優化藝術。初等教育專輯,211,39。
網路資料
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無日期)。2008年6月3日,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cKXOL9/webmge?Geticket=1
台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搜尋(無日期)。2008年5月8日,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城市閱讀運動-高市~書香推手(無日期)2008年4月6日,取自 http://kcrm.ksml.edu.tw/sto_01.htm
彩虹生命愛家教育協會(無日期) 2008年5月2日,取自http://www.rainbowkids.org.tw/~srf12/modules/tadnews/
愛的真諦(無日期)。20011年6月3日,取自
http://www.taiwanbible.com/index.jsp?page=lyrics/view.jsp?ID=346
蔡奇璋(2011)。從日本大地震談生死教育的重要。2011年6月4日,取自http://life.edu.tw/homepage/094/subpage_B/subpage_news/t-5-293.php?board_no=B000000169&seri_no=534&pageth=1
英文
Borgia,L.& Owles,C.(2007).Terrific teaching tips.Illinois
Reading Council Journal,35(2),56-60.
Corsaro,W.A.(1985).Friendship and Peer Culture in the
Early Years.Norwood,NJ:Ablex.
Hendrickson, J.M. (1992) Storytelling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ne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55 824)
Heath, S. B. (1982).What no bedtime story means: Narrative
skills at home and school.Language in society,11,49-
76.
Senechal, M., Cornell, E. H.,&Broda, L. S. (1995). Age-
related differenc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parent-
infant interactions during picture-book reading.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0,317-337.
Steger, M.F, Frazier, P.(2005).Meaning in life: One link in
the chain from religiousness to well-Be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2, 4, 574-582.
Whitehurst, G. J., Falco, F., Lonigan, C. J., Fischel, J. E.,
Debaryshe,B.C., Valdez-Menchaca, M. C., et al.
(1988). 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book read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4,552-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