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淑君 |
---|---|
論文名稱: |
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 A Study on Well-Being Percep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sinchu City |
指導教授: | 鄭國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Department of Enivonment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9 |
中文關鍵詞: | 幸福感 、大學生 |
外文關鍵詞: | well-being, university student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欲瞭解大學生幸福感現況,探討不同個人背景變項的與幸福感差異與相關關係,並採用問卷調查法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為就讀新竹市公私立大學之6所的大學生,隨機發放1200份問卷來進行調查。回收共1097份問卷,扣除15份無效問卷,共1082份。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新竹市大學生的幸福感現況整體幸福感在中等程度以上(M=4.39),在 「家庭圓融」、「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向度得分為前三名。
(二)私立別大學生在「修課情形」和「自我肯定」向度中高於公立別大學生。
(三)不同就讀學校、學業總平均、每個月可支配的零用金、參加社團大學生之整體幸福感的關係有顯著差異。
(四)男性大學生在「自我肯定」和「身心健康」向度中幸福感高於女性之大學生。
(五)不同學院之大學生其幸福感在「生活滿意」「自我肯定」「身心健康」方面,有顯著差異。學業總平均90分以上的大學生在「整體幸福感」方面,得分高於60~69分之大學生。
(六)有打工經驗之大學生在「自我肯定」中的平均數高於沒有打工經驗的大學生。
(七)每個月可支配的零用金12000元以上~15000元的大學生得分高於5000元以上~8000元和3000~5000元之大學生。
(八)有參加社團的大學生幸福感高於沒有參加社團的大學生。
(九)大學生整體幸福感與修課情形、生活滿意、自我肯定、人際關係、身心健康、家庭圓融向度之間呈正相關。相關係數達P<.01(r=.124~.744)的顯著水準。
最後,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供若干建議以供實務應用和未來研究之參考。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Well-being of students,to the study between Well - being of and personal background and relationship variables, and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as a research tool. The sample was on Hsinchu public private six college students and randomly issued 1200 questionnaires to do the study. A total of 1097 questionnaires were recovered, after deducting 15 invalid questionnaires, a total of 1082 copies. The results were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 test, ANOVA analysis,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earch obtained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well-being percep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bove the average(M=4.39) are the "family harmon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life satisfaction"dimension
are the top three scores.
2.Private university students"course conditions" and "self-affirmation" dimension in private university are higher than public university students.
3.The different university , Grade score overall average , every month disposable petty cash, and attending community university students in whole Well - being of in relationships are significant.
4.Male in "self-affirmation" and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imension of Well–being is higher than female.
5.The different college student whose Well-being of in "life satisfaction""self-affir mati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have signifance.Grade score overall average of 90 points or more students in the whole Well-being of score of 60 to 69 points higher than college students.
6.The students who work experience in "self-affirmation" is higher than no work experience of ones.
7.Disposable petty cash every month more tha $12,000 NT to $15,000 NT university students scored higher than $5000NT to $8000NT and $3000NT to $5000NT university students.
8.Aattending community university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well-being withnot attending community students.
9.Among the well-being percep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ourse conditions, life satisfaction, self-affirm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family harmony dimensions they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 <.01 (r = .124 ~ .744) the
significant level.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study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reference and research.
壹、中文文獻
天下雜誌新聞稿 (2012)。2012年「幸福城市大調查」排行榜出爐。
今日新聞網,2013年2月20日,〈國民幸福指數國際指標統計結果8月首發「台版」再議〉。網址:http://taiwanhot.nownews.com/2013/02/20/301-2904339.htm 檢索日期:2013年4月30日。
王俊明(1996)。研究方法概論。台北:空中大學。
王微茹(2007)。大學生之休閒需求、參與、滿意度及幸福感之研究-幸福感之需求滿足理論驗證。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台灣醒報,2013年3月7日,〈衡量民眾福祉 幸福指數可編算〉。
網址:http://www.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39555 檢索日期:2013年3月27日。
任卓、馮克芸 譯(2009)。理查.佛羅里達(Florida, Richard)著。《尋找你的幸福城市》。台北市:天下雜誌。
李清茵 (2004)。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邢佔軍、劉相 (2008)。《城市幸福感︰來自六個省會城市的幸福指數報告》。中國大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邢佔軍(2005)。《測量幸福:主觀幸福感測量研究》。中國大陸:人民出版社。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書局。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與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彥伶(2007)不同人口變項大學生之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差異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淑惠(2006)。技職校院大一新生生氣表達、人際關係與幸福感之研究。美和術學院健康照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施建彬 (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 譯(1997)。Michael Argyl著。幸福心理學。台北市:巨流。
柯永河 (1993)。心理治療與衛生。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柯承恩 (2004年8月26日)。追求幸福。商業周刊,第475期。網址: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18908 檢索日期:2013年4月30日。
陳火泉(1990)。活在快樂中。台北:九歌出版社。
陳郁茜(2009)。不同國高中班級組織型態、人格特質、壓力因應方式與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嬿竹(2002)。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郭俊豪(2008)。大學生防禦性悲觀、拖延、自我設限及因應策略對幸福感影響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莊慧秋(1987)幸福哪裏來?幸福理論的探索。載於張老師月刊編輯部(主編),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頁192-202)。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莊耀嘉編譯(1990)。馬斯洛:人本心理學之父。台北市:桂冠。
莊耀嘉、黃光國(民70)。國中學生的成敗歸因與無助感特徵。中華心理學刊,23(2),155-164。
黃馨萍(2003)。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韞臻、林淑惠(2008)。大學生幸福感之組成與比較。臺中技術學院學報,9(2),19-31。
新竹市政府主計處(2011) 。http://dep-auditing.hccg.gov.tw/
新華社,2012年6月29日,〈聯合國定3月20日為國際幸福日〉。網址:http://news.sinchew.com.my/topic/node/307395?tid=4 檢索日期:2013年4月30日。
楊中芳總校訂,楊宜音、張志學等譯(1997)。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台北:巨流。
楊晴如(2009)。大學生生活壓力、解釋風格與情緒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蒙光俊(2008)。大學生完美主義、社會興趣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董氏基金會(2012)。大學生主觀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網址: 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9&Page=1 檢索日期:2014年5月1日。
廖梓辰(2002)。家庭人際互動與家庭和諧、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解應達、段海軍 (2007)。主觀幸福感研究進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3卷,第五期。
聯合國新聞,2011年7月22日,〈聯大通過決議建議將“幸福”概念納入國家發展指數考核〉。網址:http://www.un.org/chinese/News/fullstorynews.asp?newsID=15969 檢索日期:2013年4月30日。
賴美蒨(2009)。大學生背景變項、人際親密、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差異研究。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賴建志(2005)。大學生生活壓力、幽默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縣。
謝秋嬋(2009)大學生人際親密、自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縣。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譚家瑜譯(2008)。塔爾.班夏哈 (Tal Ben-Shahar)著:《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台北:天下文化。
蕭富元 (2008年1月30日)。哈佛大學生最熱門搶修的課,我要更快樂。天下雜誌,390,90-92。
貳、英文文獻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New York: Routedge.
Bradbum, N. M. (1969). 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hicago: Aldine Pub. Co.
Campbell, A. (1976).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31,117-124.
Din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eNeve, K. M.,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 197-229.
Headey, B., & Wearing, A. (1989). 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7(4), 731-739.
Holahan, C. K. (1988). Relation of life goals at age 70 to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Terman’s gifted men and women. Psychology and Aging, 3(3), 286-291.
Lu, L. (1999). Personal or environmental causes of happines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9(1), 79-90.
Marks & Shah (2005) A well-being manifesto for a flourishing society, in 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Meliha, T. D. (2006).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Hacettepe University Journal of Education, 31, 188-197.
Rim, Y. (1993). Values, happiness and family structure variabl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5(5), 595-598.
Thoits, P. A. (1982).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3, 145-159.
Trotter,M.J.(2009). Effect of participation in a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program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Minnesota.
Veenhoven, R. (1993). Happiness in nations. Rotterdam: Risbo.
Walker,M.E.(2009).Relationship of spirituality, subjective well- being,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a popul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nnessee Stata University, Tennes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