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容嘉 Chang, Jung-Chia |
---|---|
論文名稱: |
客家想像的全球多樣化:浮現與蛻變 The Global Diversification of the Hakka Imaginations: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
指導教授: |
張維安
Chang, Wei-An |
口試委員: |
蕭新煌
Hsiao, Hsin-Huang Michael 張翰璧 Chang, Han-Bi 王甫昌 Wang, Fu-Chang 陳瑞樺 Chen, Jui-Hua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8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3 |
中文關鍵詞: | 客家 、客家想像 、跨國 |
外文關鍵詞: | Hakka, Hakka Imaginations, Transn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探究客家的形成,是客家知識體系建構裡相當重要的研究課題。近二十年以來學界探討重點已經從過往探究客家是什麼,轉向於追問客家稱謂的產生、客家概念出現的時間、地域與背景,關注客家如何形成的議題。客家想像的浮現與蛻變,其實是與整個客家社群歷史發展密切相關的,這些推動客家想像的主要行動者與組織,都各自有其不同的參與目的,換言之,當代作為一種工具性的客家想像,它的概念內涵事實上會隨著時間、空間,甚至行動者與組織轉變而有所差異性。
本文針對全球客家想像的多元變化進行知識社會學的歷史考察,分析從中國華南地區逐漸形成的中原客屬想像,到客籍學者與富商共同組織的香港崇正總會聯手推動客家想像,以及1971年以來的客家跨國現象,指出當代客家論述競爭與背後隱藏的國族對抗,使得客家在其所在國家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與資源。當代客家想像作為一個特殊歷史情境脈絡下所產生的現象,以客家為名的競爭也從政治經濟的場域並且擴散到文化場域,並且仍在形成當中。
In the recent two decades, researchers have shifted their focus from the definitions of Hakka to the emergence of such ethnicity, including its background of timing, geopolitic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akka’s semantic meaning. The emerge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Hakka imagination are firm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the entire Hakka communities. The actors from various institutions including government sectors and local organizations have launched their Hakka imaginations with different purposes. Hence, the content of institutional Hakka imaginations would change along with the shifting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context, as well as each organization’s transformations.
By reviewing the paradigm shift of the Hakka imagin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his article analysis of the narratives of Hakka imaginations proposed by Hakka scholars joined hands with Hong Kong Tsung Tsin Association, as well as the transnational phenomenon of Hakka from 1971, indicating that the emergence of global Hakka imagination was rooted from a special historical context but diverse through the political-economic competence as well as the social-cultural debates.
1、 中文書目
Braudel, Fernand著、曾培耿、唐家龍譯,2002,《地中海史》。台北:台灣商務。
Karla, Virinder S.、Kaur, Raminder、Hutnyk, John著、陳以新譯,2008,《離散與混雜》。台北:韋伯。
約翰.雷克斯(John Rex)著、顧駿譯,1991,《種族與族類》。台北:桂冠。
丁新豹,1988,《1841-1870香港早期之華人社會》。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
尹瑤,2016,〈複製抑或再造:《南洋總匯商報》和《中興日報》論戰新探〉。《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83-90。
王力堅,2010,<南洋客總與抗戰前期的中國──以《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十週年紀念特刊》為研究中心>。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王力堅,2012,《新加坡客家會館與文化研究》。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創作室。
王宏仁、郭佩宜編,2009,《流轉跨界:跨國的台灣、台灣的跨國》。台北: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王甫昌,2001,〈民族想像、族群意識與歷史--《認識臺灣》教科書爭議風波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灣史研究》8(2):145-208。
王甫昌,2002,〈第八章:台灣的族群關係研究〉。頁233-274,收錄於王振寰編《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王甫昌,2008,〈台灣族群分類概念與內涵的轉變〉,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學會年會:解嚴二十年台灣社會的整合與分歧」。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台灣社會學會,民國97年12月13日至14日。
王甫昌,2013,〈台灣弱勢族群意識發展之歷史過程考察〉。《台灣文學研究》4:59-79。
王甫昌,2016,〈由「地域意識」到「族群意識」:論台灣外省人族群意識的內涵與緣起,1970-1989〉。頁181-256 。收錄於蕭阿勤、汪宏倫編《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王浩威編,1997,《醫望雜誌》21:14。
王雯君,2005,〈從網際網路看客家想像社群的建構〉。《資訊社會研究》9:155-184。
王慶成,2001,〈客家與太平天國起義〉收錄在邱權政編《客家與近代中國》。頁46-66。台北:武陵出版社。
世界客屬第二次懇親大會實錄編輯委員會編,1974,《世界客屬第二次懇親大會實錄》。台北:世界客屬總會。
世界客屬第十次懇親大會實錄籌備委員會編,1990,《世界客屬第十次懇親大會紀念特刊》。亞庇:沙巴客屬公會
世界客屬第十三屆懇親大會紀念特刊出版委員會編,1998,《世界客屬第十三屆懇親大會紀念特刊》。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
世界客屬總會秘書處,1976,《世界客屬第三次懇親大會手冊》。台北:世界客屬總會。
世界客屬總會編,1984,《世界客屬第七次懇親大會暨世界客屬總會成立十週年紀念大會》。台北:世界客屬總會。
丘權政,1997,《客家與香港崇正總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
古鴻廷,1994,《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台北:聯經。
古鴻廷、曹淑瑤,2005《南向政策的探討》。收錄於古鴻廷、莊國土編,《當代華商經貿網絡:台商暨東南亞華商》台北:稻鄉出版社。頁1-38。
古鴻廷、莊國土編,2005,《當代華商經貿網絡:台商暨東南亞華商》。台北:稻鄉出版社。
台北:台原出版。
石炳祥,1997,〈香港崇正總會的創立及其貢獻〉。《嶺南文史》4:53-55。
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編,2005,《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第三屆代表大會紀念特刊》。香港:全球客家、崇正會聯合總會。
安煥然,2009,〈馬來西亞柔佛客家人的移植及其族群認同探析〉。《台灣東南亞學刊》6(1):81-108。
朴基水,2005,〈清中期廣西的客民及土客械鬥〉《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4:59-74。
何義麟,2006,〈跨越國境線--近代台灣去殖民化之歷程〉。台北:稻香。
余達忠,2012,〈文化全球化與現代客家的文化認同—兼論寧化石壁客家組地的建構及其意義〉《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7-12。
吳紅勤、鄒路、姚娃、華萍、李葉明, 2009,〈新老移民一家親—老會館與新移民:永定會館是家鄉外的第二個家〉。《源》。新加坡: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頁14-15。
吳華,1980,《馬來西亞華族會館史略》。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
吳詩怡,2008,《博物館展示與客家記憶》。桃園: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德芳,2001,《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蕉風椰雨客家情》。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梅州市華僑博物館、馬來西亞展廳基金。
吳德芳,2006,《馬來西亞客家文物館落成紀念特刊》。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
吳慧娟,〈獨立前後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的作用〉。收錄於黃賢強主編《新加坡客家文化與社群》。頁93-131。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
吳曉婷,2008,〈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的發展歷史〉。收錄於黃賢強主編《新加坡客家文化與社群》。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頁132-152。
宋德劍、李小燕、周建新、馮秀珍,2005,〈擦亮“世界客都”的文化品牌〉收錄於譚元亨編《梅洲:世界客都論》。廣州:華南理工出版社。頁124-143。
巫秋玉,2008,〈論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與中國客家僑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46-57。
李文良,2011,《清代南台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李威宜,1999,《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與族群》。台北:唐山出版社。
李玲,2017,〈晚清客家中心區的客家中原論:以嘉應菁英的族群論述為中心〉《全球客家研究》8:39-74。
李恭忠,2006,〈客家 :社会身份 、土客械鬥與華南地方軍事化 —兼評劉平著 《被遺忘的戰争 》〉《清史研究》。0(1):115-124。
李培德,2012,〈華商跨國網絡的形成、延伸和衝突—以胡文虎與陳嘉庚競爭為個案〉。《華人研究國際學報》4(1):53-74。
李喬,1991,〈客家人的政治立場〉。收錄在鍾肇政編《新介客家人》。頁31-32。
李業霖,1997,《吉隆坡開拓者的足跡:甲必丹葉亞來的一生》。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
李道緝,2007,〈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1:181-208。
汪芳紅,2008,〈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新加坡豐順會館歷史變遷之研究〉。收錄於黃賢強主編《新加坡客家文化與社群》,新加坡:人文出版企業。頁153-177。
沈儀婷, 2007,〈客家人的文化企業—胡文虎的星系報業研究〉。收錄於黃賢強主編《新加坡客家》。頁112-126。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沈儀婷,2013,《譜寫虎標傳奇》。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
沙巴客屬總會,1964,《沙巴客屬總會會刊》第一期。沙巴:沙巴客屬總會。
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編,1999,《世界客屬第15屆懇親大會紀念特刊》。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
周東郎,1974,〈臺北市中原客家聯誼會沿革史〉。收錄在世界客屬第二次懇親大會實錄編輯委員會編,《世界客屬第二次懇親大會實錄》。頁549-552。
周婉窈,1994,〈從比較的觀點看台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新史學》。5(2):117-157。
房學嘉,1994,《客家源流探奧》。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正慧,2013,〈 華南客家型塑歷程之探究〉。《全球客家研究》1:57-122。
林吉洋,2007,《敘事與行動:台灣客家認同的形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林怡君等、徐正光主編,1998,《台北客家街路史:通化篇》。台北:臺北市政府民政局。
林開世,2014,〈對台灣人類學界族群建構研究的檢討〉。頁217-250。收錄於林淑蓉、陳中民、陳瑪玲編《重讀台灣:人類學的視野--百年人類學回顧與前瞻》。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林開忠,2011,〈日常生活中的客家家庭:沙拉越石山與沙巴丹南客家家庭與日常生活〉。收錄於簫新煌主編《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台北: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頁403-443。
林開忠、李美賢,2006,〈東南亞客家人的認同層次〉。《客家研究》,1:211-238。
林開忠、蕭新煌,2008,〈家庭、食物與客家認同:以馬來西亞客家後生人為例〉,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編,《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7-78,台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
林開欽,2015,〈總結建館經驗,開創用館未來〉。《客家》107:7-10
林瑞明,1996,《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允晨文化。
林滿紅,1998,〈「大中華經濟圈」概念之一省思—日治時期台商之島外經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9:47-101。
林滿紅,1999,〈日本政府與台灣籍民的東南亞投資(1895-1945)〉。《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1-56。
林滿紅,2001,〈日本殖民時期台灣與香港經濟關係的變化—亞洲與世界關係調動中之一發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6:45-115。
河合洋尚,2013,〈日本客家研究的軌跡:從日本時代的台灣調查到後現代主義視角〉。《全球客家研究》1:123-162。
邱松慶,1994,〈略論胡文虎創辦星系報的動機及其效果〉。《華僑華人歷史研究》3:57-62。
施拉德(Wilhelm Schlatter)著、戴智民(Richard Deutsch)、周天和譯,2008,《真光照客家:巴色差會早期來華宣教簡史,1839- 1915》。香港:基督教香港崇真會。
施添福,2013,〈從「客家」到客家(ㄧ):中國歷史上本貫主義戶籍制度下的「客家」〉。《全球客家研究》1:1-56。
施添福,2014,〈從「客家」到客家(二):粵東「Hakka.客家」稱謂的出現、蛻變與傳播〉《全球客家研究》2:1-114。
施添福,2014,〈從「客家」到客家(三):台灣的客人稱謂和客人認同〉。《全球客家研究》3:1-110。
洪永宏,1984,《出洋記—陳嘉庚外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胡文虎,1950,〈香港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序〉。收錄於羅香林主編《香港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胡文虎,1951,〈胡序〉。收錄於梁樹齡等編《霹靂客屬公會開幕紀念特刊》。霹靂:霹靂客屬公會。
胡慧玲,2013《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三:民主的浪潮)。台北:衛城出版。
苑舉正,1998,〈典範社會學的限制〉。《台灣社會學研究》2:173-200。
范佐雙,2013,《客家與國家發展之研究》。新北市:台會客家筆會。
范雅梅,2011,〈去祖國:二次戰後國民黨誤政策中的地緣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2:137-177。
韋伯著、康樂、簡惠美譯,1999,《經濟行動與社會團體》。台北:遠流。
香港崇正總會,1969,《香港崇正總會四十九週年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香港崇正總會,1971,《香港崇正總會金禧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香港崇正總會,1973,《香港崇正總會出席世界客屬第二次懇親大會報告書》。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香港崇正總會秘書處,1971,〈崇正總會五十年大事紀〉。《香港崇正總會金禧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唐曉濤,2010,〈清中後期村落聯盟形成及其對地方社會的意義—以“拜上帝會”基地廣西潯州府為例〉《清史研究》3:90-105。
唐曉濤,2011,〈神明的正統性與社、廟組織的地域性—拜上帝會毀廟事件的社會史考察〉。《近代史研究》3:4-26。
唐曉濤,2013,〈客商與地方土著的衝突與調適—清初至太平天國前潯州府社會面貌探討〉《廈門大學學報》1:105-114。
夏春濤,1998,〈客家人與太平天國農民運動〉《東南學術》5: 85-90。
徐正光編,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徐承恩,2015,《躁鬱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香港:圓桌文化。
徐承恩,2016,《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香港:青森文化。
祝家豐,2010,〈國族建構與公民社會的形成:華團的角色〉收錄於文平強編《馬來西亞華人與國族建構—從獨立前到獨立後五十年下冊》。頁487-514。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
馬丁.N.麥格著、祖力亞提.司馬義譯,2007,《族群社會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崇正總會,《崇正工商總會議案簿》第一冊到第六冊。(1921~1940)。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崇正總會特刊編輯委員會,1958,〈辦莊行業(工商座談)〉。收錄於《崇正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頁91-93。
康吉父,1984,《胡文虎傳》。香港:龍門文化。
張侃,2004,〈社會資本與族群意識之間:以胡文虎為中心〉。收錄於石亦龍、郭志超主編《文化裡論與族群研究》。合肥:黃山書社。
張侃,2004,〈從社會資本到族群意識—以胡文虎與客家運動為例〉。《人文社會科學報》1:73-77。
張容嘉,2013,〈當代客家性—以新馬客家會館組織與飲食文化為例〉。2013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下的台灣與東南亞」。宜蘭:佛光大學社會科學暨管理學院,2013.5.31-6.1。
張維安、邱淑如,2016,〈網際網路與客家想像社群的建構: 客家委員會的客家社群經營〉《華僑華人文獻學刊》2:70-82。
張維安、張翰璧,2005,〈東南亞客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以中央大學馬來西亞客籍僑生為例〉。《台灣東南亞學刊》。2(1):127-154。
張維安、劉堉珊,2015,《國家政策、客家族群與台灣社會》。收錄於張維安等《客家族群與國家政策:清領至民國九〇年代》。頁219-252。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新北市:客家委員會。
張維安等,2016,〈全球客家形成的研究:台灣經驗與多層次族群想像的浮現〉《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8(1):85-91。
張維安等,2017,《我們不談「政治」,台「中」關係下的族群動員:打造「客家」的符號價值:以「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中的台「中」象徵鬥爭關係為例》。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期末報告)計畫編號:MOST 105-2420-H-009-007-MY2
張翰璧、張維安,2011,〈馬來西亞浮羅山背的客家族群分析〉。收錄於黃賢強主編《族群、歷史與文化:跨域研究東南亞和東亞》。新加坡:八方文化創作室。頁195-216。
張應斌,2007,〈客家研究的起源—從宋湘、黃遵憲到羅香林〉《嘉應學院學報》25(5):5-10。
曹雲華,2008,〈遞嬗與保持:東南亞客家人的文化適應〉。《世界民族》,4:63。
梁純菁、張克潤主編,1998,《世界客屬第十三屆懇親大會紀念特刊》。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
梅家玲,2010,〈戰後初期台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台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台灣文學研究集刊》 7:125-159。
許維德,2013,《族群與國族認同的形成—台灣客家、原住民與台美人的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台北:遠流。
許德發,2007,〈華人、建國與解放:馬來西亞獨立50週年的再思考〉,《思想》。6:233-246。
陳承寬,1950,〈香港崇正總會三十周年紀念特刊序〉。收錄於羅香林主編《香港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序文3-4。
陳明惠等,2017,〈台灣客家人尋蹤:「客家基因溯源與疾病關聯性分析」:社會學與生物學的對話田野紀要〉。《全球客家研究》9:207-248。
陳春聲,2006,〈地域認同與族群分類,1640-1940年韓江流域民眾客家觀念的演變〉《客家研究》1:1-43。
陳運棟口述、劉澤明、江孟雲整理,2015,《文化研究尖兵-陳運棟校長訪談錄》。台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陳麗華,2005,〈香港客家研究綜述〉。收錄於劉義章主編《香港客家》。頁1-24。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陳麗華,2011,〈談泛台灣客家認同—1860-1980年代台灣「客家」族群的塑造〉。《臺大歷史學報》48:1-49。
陳麗華,2014,〈香港客家想像機制的建立: 1850-1950 年代的香港基督教巴色會〉《全球客家研究》3:139-162 。
傅兆書,2014,〈苗栗客家文化園區介紹〉。《全球客家研究》。2:373-382。
彭兆榮等著、陳支平編,2006,《邊際族群:遠離帝國庇佑的客人》。合肥:黃山書社。
曾玲,2002,〈認同型態與跨國網絡—當代海外華人宗鄉社團的全球化初探〉《世界民族》6:45-55。
馮邦彥,2014,香港產業結構轉型。香港:三聯書店。
黃子堅,2011,<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教會與沙巴州的客家族群>。收錄於簫新煌主編《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台北:中研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頁367-402。
黃子堯訪談稿,陳玉苹紀錄,1990,《台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訪談紀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石華,1965,《香港客家人士之貢獻與成就》。收錄於香港崇正總會編,《香港崇正總會金禧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黃石華信件。1990年代。香港崇正總會收藏。
黃孝康編,1994,《世界客屬第十二屆懇親大會紀念特刊》。 梅州:廣東畫報社;梅州市新聞圖片社。
黃厚銘,2016,〈典範轉移、理論教學與師徒傳承〉。《台灣社會學通訊》84:32-36。
黃宣衛,2010,〈從認知角度探討族群:評介五位學者的相關研究〉。《臺灣人類學刊》8(2):113-136。
黃宣衛,2010,〈從認知角度探討族群:評介五位學者的相關研究〉。《臺灣人類學刊》8(2):113-136。
黃英哲,2005,〈魏建功與戰後台灣「國語」運動(1946-1968)〉。《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79-107。
黃賢強,2002,〈客籍領事與檳城華人社會〉。頁213-227。收錄於鄭赤琰編《第三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專輯—客家與東南亞》。香港:三聯。
黃賢強,2011,〈族群、歷史、田野:一個客家集團的跨域研究〉。收錄於黃賢強編《族群、歷史與文化:跨域研究東南亞和東亞》。頁55-69。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工作室。
黃靜蓉,2017,〈客家網路社群資源之比較:以台灣、中國和馬來西亞為例〉《全球客家研究》8:75-116。
楊長鎮,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份意識之甦醒〉,收錄於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頁184-197。台北:正中書局。
楊長鎮,1997,〈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收錄於施正鋒編。頁 17-35,《族群政策與政治》。臺北:前衛出版社。
楊長鎮,2007,〈族群關係篇〉,收錄於徐正光編《台灣客家研究概論》。頁389-413。台北: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楊進發,1990,《陳嘉庚:華僑傳奇人物》。新加坡:八方文化工作室。
楊聰榮,2002,〈香港的語言問題與語言政策──兼談香港語言政策對客語族群的影響〉收錄在施正鋒編《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頁609-648。台北:前衛出版社
葉日嘉,2006,《兩岸客家研究與客家社團之政治分析—以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為例》。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葉石濤,1990,《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葉菊蘭,2003,〈主委序〉收錄於《2002全球客家文化會議會議實錄》。台北:行政院客委會。頁
詹鄴森,2016,〈兩岸同根 閩台一家—記海峽客家(上杭)族譜文化風情節〉《環球客家》2:128-129。
廖經庭,2007,〈BBS的客家族群認同建構:以PTT「Hakka Dream」版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3:257-293。
劉佐泉,2005,《太平天國與客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劉宏,2003,《戰後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嬗變:本土情懷、區域網絡、全球視野》。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劉宏,2013,〈跨國華人社會場域的動力與變遷:新加坡的個案分析〉。《東南亞研究》4:56-67。
劉宏、張慧梅,2007,〈原生性認同、祖籍地聯繫與跨國網絡的建構:二戰後新馬客家人與潮州人社群之比較研究〉。《台灣東南亞學刊》4(1):65-90。
劉堉珊,2015,〈當代台灣客家族群對東南亞客家論述發展的可能影響〉。收錄於張維安編,《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台港澳》。頁255-287。桃園: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台北:遠流。
劉堉珊、張維安,2017,〈閩西客家博物館田野紀要〉《全球客家研究》8:195-222。
劉娟,2008,〈虎豹家族事業—胡文虎一族與星系報業〉。收錄於黃賢強主編《新加坡客家文化與社群》。頁46-58。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
劉瑞超,2017,《「客家」過程:在地與跨國視野下的沙巴》。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博士論文。
劉儀賓,1951,〈漢族與客家〉。收錄於梁樹齡等編《霹靂客屬公會開幕紀念特刊》。霹靂:霹靂客屬公會。頁1-110。
慧娟、郁藍,2008,〈葉對根的情思—記世界客屬總會(台灣)會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客家人》3(15):31-36。
蔡明賢,2014,〈解嚴前後台灣母語運動的發起〉。《中興史學》16:33-65。
蕭阿勤,1999,〈民族主義與台灣ㄧ九七〇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探討〉。《台灣史研究》6(2):77-138。
蕭新煌,2018,〈台灣客家研究的典範移轉〉。《全球客家研究》10:1-26。
蕭新煌、張維安、范振乾、林開忠、李美賢、張翰璧,2005,〈東南亞的客家會館:歷史與功能的探討〉。《亞太研究論壇》。28:285-219。
蕭新煌、黃世明,2008,〈台灣政治轉型下的客家運動及其對地方社會的影響〉。收錄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台灣客家運動20年》。頁157-182。新竹:台灣客家研究學會。
賴郁如,2013,〈客籍人士的中國-南洋互動:以饒芙裳研究為中心〉。收錄於林開忠主編《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頁286-303。苗栗: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
龍田男 2016〈高度認同,深入人心〉。《客家》112:3。
戴國煇,2011,《戴國煇全集一、境界人的獨白》。台北:遠流出版。
謝佐芝,1997,〈由客家人說到創建南洋客屬總會〉。《東南亞研究》6:58-59。
謝重光,2008,《客家文化述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鍾春蘭,1988,〈第九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記實〉《客家風雲》14:21-23。
鍾肇政,2004,[鍾肇政全集31]《訪談集 台灣客家族群史總論》。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簡宏逸,2016,〈歐德理與他的傳教士民族誌: 客家研究的德意志起源〉。《全球客家研究》7 :1-40。
藍正厚,2008,〈序二〉。收錄於黃賢強主編《新加坡客家文化與社群》。頁iii。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新加坡南洋客屬總會、新加坡茶陽(大埔)會館。
顏清煌,2017,《海外華人世界:族群、人物與政治》。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八方文化工作室。
瀨川昌久,2013〔1993〕,《2013客家:華南漢族的族群性及其邊界性》。(河合洋尚、姜娜譯、蔡文高校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羅英祥、崔灿、陳干華,2005,〈客都,在世界客僑的心中〉。收錄於譚元亨編《梅州:世界客都論》。廣州:華南理工出版社。頁100-123。
羅香林,1950,〈客屬海外各團體之組織及發展〉。收錄於羅香林主編《香港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羅香林,1950,〈客屬海外各團體之組織及發展〉。收錄於羅香林主編《香港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
羅香林,1950,〈香港崇正總會史〉。收錄於羅香林主編《香港崇正總會三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香港崇正總會。1-21。
羅香林,1965,《乙堂文存》。香港:中國學社。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
羅懿,1987,〈我所知道的胡文虎生平〉。《龍岩師範學報》1:46-53。
2、 英文書目
王慶成,2001,〈客家與太平天國起義〉收錄在邱權政編《客家與近代中國》。Banton, Michael, 2007, “Max Weber on ‘ethnic communities’: a critique.”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13(1):19-35.
Barth, Fredrik, ed.,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al Difference.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rass, Paul, 1991,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Identity Formation.” Pp.18-26 in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Theory And Comparison. edited by Paul Brass. London: Sage.
Cohen, Abner, 1969, Custom and politics in Urban Afri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hen, Robin, 1997, Global Diasporas. London: Routledge.
Constable, Nicole, 1994,“Hist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kka Identity.” In Ethnicity in Taiwan: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eds. Chen Chung-min, Chuang Ying-chang and Huang Shu-min, pp. 75-89.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Eriksen, Thomas Hylland, 1993,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Pluto Press.
Gans, Herbert J, 1979, “Symbolic ethnicity: the future of ethnic groups and cultures in America.”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1):9-17.
Gans, Herbert J, 1979: “Symbolic ethnicity: The future of ethnic groups and cultures in America” ,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2(1):1-20.
Gans,Herbert,J.2009.”Reflections on symbolic ethnicity: A response to Y.Anagnostou”.Ethnicities.9:123-130
Geertz, Clifford, 1963, “The integrative revolution.” Pp.105-157 in Old Societies and New States. edited by Clifford Geertz. New York: Free Press.
Glazer, Nathan and Moynihan, Daniel p., eds, 1975, 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chter, Michael, 1976, “Response to Cohen: Max Weber on Ethnicity and Ethnic Chan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1(5): 1162-1168.
Hutchinson, John and Smith, Anthony D., eds., 1996, Ethnic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uhn, Thoma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ymlicka , Will, 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o, Jessica, 2016, Global Hakka. Leiden & Boston: Brill.
Leong, Sow-Theng, 1997, 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 Edited by Wright.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tt, Peggy and Jaworsky, B. Nadya, 2007, “Transnational Studies : Pas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Trend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3: 129-156.
Lozada, Jr. Eriberto Patrick,1998, “A Hakka Community in Cyberspace: Diaspora Ethnicity and Internet.” Pp.149-182. in On the South China Track, edited by Sidney C. H. Cheu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Malešević, Siniša, 2004, The Sociology of Ethnicity. London: Sage.
Nash, Maning, 1989, The Cauldron of Ethnicity in the Modern World.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Okamura, Jonathan Y., 1981, “Situational ethnicity.”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4(4): 452-465.
Ong, Aihwa, 1997, Ungrounded Empir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transnationalism. NY: Rouledge.
Ong, Aihwa, 2006, Flexible Citizenship: The Cultural Logics of Transnationality. Durham &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Paden, John N., 1970, “Urban Pluralism, Integration and Adapation of Commual Identity in Kano, Nigeria.” in From Tribe to Nation in Africa: Studies in Incorporation Processes. edited by R. Cohen and J. Middleton. Scranton, NJ: Chandler Publishing.
Reisman, David, 1953, “Some Observation On Intellectual Freedom.” The American Scholar 23(1): 9-26.
Schiller , Nina Glick & Basch, Linda & Blanc-Szanton, Cristina eds,1992,Towards a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 On Migration:Race, Class,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Reconsidered. New York :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
Shibutani, Tamotsu and Kwan, Kian M., 1965, Ethnic Stratification: A Compa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Macmillan.
Shils, Edward, 1957, “Personal, primordial, sacred, and civil ti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8:130-134.
Skinner, G. William ,1968,“Overseas Chinese Leadership: paradigm for a paradox.” in Gehan Wijeyewardene, ed., , Leadership and Authority: A Symposium.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Smith, Anthony D., 1992, “Chosen Peoples: Why Ethnic Groups Survive.”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5(3): 440-449.
Smith,Anthony,1992,”Chosen peoples: why ethnic groups survive.”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15(3):440-449.
Sollors, Werner, 1986, Beyond Ethnicity: Consent and Descent in American Culture.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okin, Elisabeth et al., 1989, History and Ethnicity. London: Routledge.
Waldinger, Rogor and Fitzgerald, David, 2004, “Transnationalism in Ques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09 (5) :1177-1195.
Weber, Max, 1978, “Ethnic groups.” Pp.389-395. in Economy and Society. edited by Guent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電子媒體
《介條河壩》歌曲M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ND7-fyXm0k 取用日期 2018年4月1日。
《全球客家研究期刊》發刊詞http://ghk.nctu.edu.tw/about02.asp。取用日期 2018年3月15日。
E南洋,〈黃新發:活化芙蓉老街 你善用會館空間助創業〉。 http://www.enanyang.my/news/20170817/%E9%BB%84%E6%96%B0%E5%8F%91%E6%B4%BB%E5%8C%96%E8%8A%99%E8%93%89%E8%80%81%E8%A1%97br-%E6%8B%9F%E5%96%84%E7%94%A8%E4%BC%9A%E9%A6%86%E7%A9%BA%E9%97%B4%E5%8A%A9%E5%88%9B%E4%B8%9A/ 取用日期 2018年4月2日。
中央通訊社,2011,〈客家青年文化訪問團開訓 才藝五花八門 能量蓄勢待發〉。http://www.cna.com.tw/postwrite/Detail/88809.aspx#.Wq_a4ZNuaqA 取用日期 2018年3月10日。
世界日報,2017,〈龍岡親義總會喜迎世界龍岡親義總會〉。http://www.udnbkk.com/article-237081-1.html 取用日期2018年3月25日。
外交部新南向政策資訊平台,〈羅思容與孤毛頭 臺客尬馬唱山歌慶元宵〉。 https://nspp.mofa.gov.tw/nspp/news.php?post=130597&unit=405 取用日期 2018年4月2日。
交大客家學院,2014,《第三屆台灣客家研究國際會議「全球客家的行程與變遷:跨域研究的視野」》會議主題說明https://hkcghk.weebly.com/26371356962002738988.html 取用日期2018年3月15日。
交通大學客家學院,2016,〈拉曼大學首次客院移地教學 讓學生深入客家文化〉。http://hakka.nctu.edu.tw/zh_tw/News_/News/%E6%8B%89%E6%9B%BC%E5%A4%A7%E5%AD%B8%E9%A6%96%E6%AC%A1%E5%AE%A2%E9%99%A2%E7%A7%BB%E5%9C%B0%E6%95%99%E5%AD%B8%E3%80%80%E8%AE%93%E5%AD%B8%E7%94%9F%E6%B7%B1%E5%85%A5%E5%AE%A2%E5%AE%B6%E6%96%87%E5%8C%96-95315595取用日期2018年3月17日。
交通大學客家學院,2017,〈台灣聯合大學系統2017移地課程 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文化—成果發表會〉。http://hakka.nctu.edu.tw/zh_tw/News_/News/%E5%8F%B0%E7%81%A3%E8%81%AF%E5%90%88%E5%A4%A7%E5%AD%B8%E7%B3%BB%E7%B5%B12017%E7%A7%BB%E5%9C%B0%E8%AA%B2%E7%A8%8B-%E6%9D%B1%E5%8D%97%E4%BA%9E%E8%8F%AF%E4%BA%BA%E7%A4%BE%E6%9C%83%E8%88%87%E6%96%87%E5%8C%96%E2%80%94%E6%88%90%E6%9E%9C%E7%99%BC%E8%A1%A8%E6%9C%83-95411375 取用日期2018年3月17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客家基本法》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140005 取用日期 2018年4月1日。
江彥震,2009,〈2009世界客屬和平大會—馬總統肯定「世客」對兩岸和平的貢獻〉 http://www.webrush.net/lan1322-2/p_20091106151148298646 取用日期2018年3月30日。
自由時報,2018,〈揚眉國際!比利時尿尿小童換裝 首度穿上台灣客家裝〉。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359063?from=P&R 取用日期 2018年4月8日。
行政院,2016,〈「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正式啟動〉https://www.ey.gov.tw/News_Content2.aspx?state=F5D336F102ACBC68&s=82400B39366A678A&sms=99606AC2FCD53A3A&is=BD8F8368502256AA 取用日期 2018年4月2日。
行政院,2017,〈新南向政策〉資源共享說明 https://achievement.ey.gov.tw/cp.aspx?n=53E4AD5EA2AE7FA6&s=849BAC4DCC8F5C44取用日期 2018年4月2日。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九十一年度施政目標與重點http://web3.hakka.gov.tw/ct.asp?xItem=60&ctNode=2391&mp=1 取用日期 2018年2月22日。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http://www.twcenter.org.tw/g03_main/g03_00 取用日期 2018年2月5日。
吳良生,2015,〈客家與廣府族群資源的建構和運作比較—基於世客會與廣府珠 璣巷後裔聯誼會的研究〉。http://mag.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bspub /secDetail.jsp?bookid=48441&secid=48643。取用日期 2018年3月20日。
李耀祥,2012,《浮羅建客家土樓?陳耀威:太刻意,不要!》。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6%98%9F%E6%B4%B2%E6%97%A5%E5%A0%B1%E5%A4%A7%E5%8C%97%E9%A6%AC/%E6%B5%AE%E7%BE%85%E5%BB%BA%E5%AE%A2%E5%AE%B6%E5%9C%9F%E6%A8%93%E9%99%B3%E8%80%80%E5%A8%81%E5%A4%AA%E5%88%BB%E6%84%8F%E4%B8%8D%E8%A6%81/471657739523098/取用日期 2018年3月30日。
周建新,2004,〈族群認同與文化生產 關於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人類學研究〉 http://www.mz186.com/culture/yjiu/2015/0514/11388.html。 取用日期: 2018年3月20日。
欣音樂,2016,〈在新加坡聽臺灣音樂是文青行為?Freshmusic年度大獎名單及媒體短訪〉。 https://solomo.xinmedia.com/music/80123-FreshmusicAwards2016 取用日期 2018年4月2日。
迎客樓網站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34058:&Itemid=241 取用日期 2013年4月30日。
南洋商報1938.12.16.page8 : 〈客屬總會决組織各地分會派丘孑夫范長峯往各埠接洽該總會并發表告客屬同人書〉。http://eresources.nlb.gov.sg/newspapers/Digitised/Article.aspx?articleid=nysp19381216-1.2.67.1&sessionid=8785b3d4011e46cdb9374543adb2d8cc&keyword=%E8%83%A1%E6%96%87%E8%99%8E&search=advanced&fromdate=19381201&todate=19390831&articles=1&advertisements=1&illustrations=1&letters=1&obituaries=1&miscellaneous=1&newspaperTitles=beritaharian%2cdailyadvertiser%2ceasterndaily%2cmalayansatpost%2cmiddayherald%2csingchronicle%2csingdailynews%2csingmonitor%2csingweekherald%2cstraitsadvocate%2cstraitschinherald%2cstraitseurasian%2cstraitsmail%2cstraitsobserver%2cstraitstelegraph%2cstoverland%2cstweekly%2cbiztimes%2cnewpaper%2cfreepress%2csingfreepressa%2csingfreepressb%2cstraitstimes%2ctoday%2cweeklysun%2cnysp%2cscjp%2clhzb&fuzzysearch=Off&token=%E8%99%8E%2c%E6%96%87%2c%E8%83%A1 取用日期 2014年11月12日。
客委會,《2002全球客家文化會議大會宣言》http://ihakka.hakka.gov.tw/ihakka_new2004/3.htm 取用日期:2018年3月15日。
客委會,《海外客家人奮鬥故事》系列:〈以千秋之筆為馬來西亞寫歷史—謝詩堅〉http://www.randl.com.tw/hakka/pro.php?offset=2&main_id=1&mid_id=19&cate_id=56 取用日期:2018年4月1日。
客委會,2010,〈2010 海外客家社團負責人諮詢會議台北登場〉。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34&PageID=28694。取用日期 2018年3月10日。
客委會,2011,〈「2011全球客家懇親大會」11/15日邀請海外客家社團共襄盛舉〉。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34&PageID=27895 取用日期 2018年3月10日。
客委會,2015,〈「2015全球客家發展會議」大器登場,客籍僑領齊聚為全球客家貢獻心力〉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34&PageID=25295 取用日期2018年3月10日。
客委會,2017,〈客庄南向國際交流合作成果豐碩 李永德期許以客家為基底永續交流〉。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34&PageID=39450 取用日期:2018年4月2日。
客委會《作客他鄉》http://www.hakkatv.org.tw/progra m/14-0。 取用日期 2018年3月10日。
客委會《作客他鄉》第100集〈法國布列塔尼〉。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x8FZfbJW3U 取用日期 2018年3月10日。
客委會《作客他鄉》第50集〈馬來西亞砂拉越-河婆客作客〉。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Fw616IAsQ 取用日期2018年3月10日。
客委會海外客家網 https://global.hakka.gov.tw/Default.aspx 取用日期2018年3月10日。
客委會海外客家網成立宗旨, https://global.hakka.gov.tw/cp.aspx?n=7417876E54B856F9 取用日期 2018年4月1日。
客委會舉辦歷屆海外客家活動列表https://global.hakka.gov.tw/News4.aspx?n=E1F3E30FD0507774&csn=36A0BB334ECB4011 取用日期 2018年3月10日。
客家委員會中程施政計畫(106至109年度)頁28-3。file:///Users/mornika/Downloads/%E5%AE%A2%E5%AE%B6%E5%A7%94%E5%93%A1%E6%9C%83%E4%B8%AD%E7%A8%8B%E6%96%BD%E6%94%BF%E8%A8%88%E7%95%AB%EF%BC%88106%E8%87%B3109%E5%B9%B4%E5%BA%A6%EF%BC%89.pdf取用日期 2018年3月10日。
客家委員會簡介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439&PageID=33588&LanguageType=CH 取用日期:2018/3/30)。
胡長安,2008,<新加坡永定會館九十年>。《永定鄉訊》131期。http://www.fjhb.net.cn/web/qkxx_detail.asp?vid=324&catalogid=88取用日期 2013年4月30日。
梅村酒家網站http://eat.omy.sg/index.php?articleID=161&option=com_article&cid=59&task=detail取用日期2013年4月30日。
彭全民、廖紅雷,2014,〈江瑞英一家:深圳著名的僑領家族〉。《深圳特區報》,6月18日。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4-06/18/content_2911656.htm,取用日期 2017年1月13日 。
葉倫會,2006,《溫送珍回憶錄--上》(稿)。http://ylh515.pixnet.net/blog/post/1751546 ,取用日期2018年1月18日。
劉平,2005,〈開平碉樓形成的社會歷史原因〉http://www.iqh.net.cn/info.asp?column_id=10762 取用日期 2017年1月13日 。
蔣理容,2008,〈「台灣文化協會」務實的啟蒙與播種〉。http://www.peoplenews.tw/news/dfb5be01-3295-4ecc-9098-36b8d07cc36b,取用日期2018年1月6日。
蕭新煌,2016《解讀「國家級客家知識體系」》。http://www.peoplenews.tw/news/925ecedf-7d3c-44ab-9340-55fb03720444 取用日期 2018年3月15日。
謝詩堅,2008,《檳城浮羅山背:馬來西亞第一個客家村》。 http://www.penanghakkaheritage.com/datocheah.asp 取用日期 2018年3月30日。
4、數位典藏資料
《星州日報的先聲》,1929,收錄於東南亞華人歷史文獻。新加坡國大中文圖書館數位典藏。
《總匯新報》,1938.11.28,收錄於東南亞華人歷史文獻。新加坡國大中文圖書館數位典藏。
《總匯新報》,1939.8.19-28,收錄於東南亞華人歷史文獻。新加坡國大中文圖書館數位典藏。
《南洋商報》,1938-1939,收錄於National Library Board.。新加坡政府數位典藏。
《星洲日報》,1938.12.16,收錄於National Library Board.。新加坡政府數位典藏(膠卷)。
《星洲日報》,1939.8.23,收錄於National Library Board.。新加坡政府數位典藏(膠卷)。
《星洲日報》,1939.8.26,收錄於National Library Board.。新加坡政府數位典藏(膠卷)。
Oral History Project. title:Chinese Dialect Groups.Accession No.2910.(胡冠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