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哲穎
Che-Ying Hsu
論文名稱: 一種使用B2B User Agent在SIP VoIP系統下解決NAT問題的機制
A Mechanism Based on B2B User Agent to Solve NAT Traversal Issues in SIP VoIP System
指導教授: 林華君
Hwa-Chun Lin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電機資訊學院 - 資訊工程學系
Computer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
中文關鍵詞: 網路電話網路位址轉換會議初始通信協定
外文關鍵詞: B2BUA, SIP, VOIP, NAT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隨著網際網路發展,有越來越多的電腦使用者透過電腦網路來進行文字訊息或是語音的通訊,如此一來可以大大的降低通訊所需的成本,網路電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不僅僅能取代傳統電話一對一交談的功能,更可以透過網路來達成多方通話,讓線上會議可以透過它來進行。
    但是由於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技術的出現,使得在NAT外部具有Public IP的網路節點無法主動傳輸資料給在NAT內部只有Private IP的網路節點,如此就會造成資料傳輸的阻礙,例如,在SIP網路電話系統中,SIP Message與多媒體資料封包無法由NAT外的節點主動傳輸給NAT內的節點,也無法在兩個不同NAT內部的節點直接對傳。
    本研究提出一種以B2BUA(Back-to-back User Agent)為基礎,可以穿透NAT的機制,B2BUA可以在SIP網路電話系統中,扮演中繼點(Relay)的角色,負責將兩端通話者中的一端所要傳送的SIP Message與多媒體資料,透過B2BUA轉送到另一端,藉由這種方式來穿透NAT。如果在特定的NAT環境下,還可以利用Re-INVITE的方式,讓兩端通話者可以直接對傳多媒體資料,減少透過中繼點所造成的網路延遲。


    摘要 I 誌謝 II 目錄 III 圖 目錄 V 表 目錄 VI 第 1 章 序論 1 1.1 SIP VOIP系統簡介 1 1.2 NAT 1 1.2.1 NAT簡介 1 1.2.2 NAT的優點與缺點 2 1.2.3 排除NAT所造成的阻礙 2 1.3 B2BUA 3 1.3.1 使用背景與動機 3 1.3.2 實作Re-INVITE 3 1.4 論文動機 3 1.5 論文架構 4 第 2 章 SIP 5 2.1 簡介 5 2.2 SIP的元件 5 2.3 SIP的運作 6 2.3.1 定址 6 2.3.2 SIP連線流程 6 2.3.3 SIP Message 8 2.3.3.1 Request 8 2.3.3.2 Response 9 第 3 章 網路位址轉換(NAT) 10 3.1 NAT定義 10 3.2 NAT種類 10 第 4 章 STUN 15 4.1 STUN MESSAGE 15 4.1.1 Request Message 15 4.1.2 Response Message 15 4.2 運作流程 15 4.3 檢測NAT環境 16 第 5 章 BACK-TO-BACK USER AGENT 19 5.1 定義 19 5.2 BACK-TO-BACK USER AGENT 元件 19 5.3 FINITE STATE MACHINE 20 5.4 透過B2BUA穿透NAT與FIREWALL 23 5.5 RE-INVITE 25 5.5.1 定義 25 5.5.2 實作環境 25 5.5.3 B2BUA實作Re-INVITE 26 5.5.3.1 UA 1、UA 2在NAT I、NAT II、NAT III 26 5.5.3.2 UA 1在NAT I、NAT II,UA 2在NAT IV 28 第 6 章 結論 30 參考文獻 31

    [1] J. Davidson, J. Peters, Voice over IP Fundamentals, Cisco Press, 2000
    [2] H. Schulzrinne, S. Casner, R. Frederick, V. Jacobson, “RTP: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IETF RFC 1889, June 2002
    [3] J. Rosenberg, H. Schulzrinne , G. Camarillo, A. Johnston, J. Peterson, R. Sparks, M. Handley, E. Schooler,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IETF RFC 3261, June 2002
    [4] P. Srisursh, M. Holdrege, “IP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NAT) Terminology and Considerations”, IETF RFC 2663, August 1999
    [5] J. Rosenberg, J. Weinberger, C. Huitema, R. Mahy, “STUN – Simple Traversal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 Through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s(NATs)”, IETF RFC 3489, March 2003
    [6] VOCAL Prepaid B2BUA, Vovida Open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 Library
    [7] M. Handley, V. Jacobson, “SDP: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 IETF RFC 2327, April 1998
    [8] P. Resnick, “Internet Message Format”, IETF RFC 2822, April 2001
    [9] B. Sterman, D. Schwartz, “NAT Traversal in SIP”, deltathree The IP Communication Network
    [10] www.vovida.org
    [11] Alan B. Johnston, “SIP Understanding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econd Edition, Artech Hous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